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新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成为最重要的焦点。要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学生自主的“我要学”、“我能学”,并且让学生乐于学习,让学习过程不再是痛苦的事情;应该像“小小科学家”一样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知识、培养技能、学会创新。探究性学习对教师的课堂调控能力、组织能力等要求较高,因而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如何能使学生乐于学习地理,轻松深入地开展探究性学习呢?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出发,去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生活中离不开地理,地理对我们的终身发展大有作用,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如高中课本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要教授学生许多抽象的地理知识,一下子把刚上高一、地理知识薄弱的学生难住了,同时也浇灭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其实,在进行第一单元的授课时,把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与日常生活中一些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时候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一艘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轮船上,游客连续两次看见太阳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
A、一个太阳日;B、大于一个太阳日;C、小于一个太阳日;D、恒星日
对于这个经典例题,我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的:同学们,去金都百货坐过电梯吧?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学数学题(一下子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了)。你站在电梯上,由一楼到二楼,有三种做法:
第一种:你站在电梯上不动,由电梯把你带上二楼,所用时间为t1。
第二种:你站在电梯上,往上上,与电梯的运动方向一致,所用时间为t2。
第三种:你站在电梯上,往下下,与电梯的运动方向相反,所用时间为t3。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个时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t3>t1>t2。
有个调皮的学生还说:“老师,如果我下电梯的速度比电梯本身的速度快,我还上不去了呢!”我马上趁热打铁:“这位同学说的对极了!同学们,你们想一下,如果把电梯运动看作是地球运动,你就是那艘轮船,当轮船停泊在港口不动时,连续两次看见太阳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太阳日,是不是和坐电梯的第一种情况类似?那么,同学们,看一下这个题目,正确答案应该是哪个?”学生们迅速做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自己总结出了结论。这样设计让地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学生就有兴趣学。
二、由易到难,逐渐推进,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不同阶段的学生因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所有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设计了两个探究性问题:(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经纬度位置大体是多少?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北美洲的水能资源分布在哪里?与地形有何关系?北美洲面积最大的自然带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可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学有所得。
三、精心准备探究问题,开拓学生的地理视角,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前精心准备,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教师要充分论证、研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做到条理清晰;要备学生、备课堂,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必要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指导、启发学生;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减轻危害?黄河的入海口为什么缺乏优良港湾?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大学科意识,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为地理教学添光加彩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它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宽。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探究问题,不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文学知识、历史事件等,而是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在关联。例如,在学习港澳与珠三角 “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问题:“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让学生分组探讨,最后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1)珠三角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了;(2)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珠三角已经逐渐丧失了丰富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了。面对学生的表现,我欣喜无比,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展现给我们无限的潜能。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学科独自进行,应该是各个学科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进度、动向,这样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
五、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积极合作的精神,取长补短,形成凝聚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强调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但不能忽视合作交流,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两个学生能够单枪匹马完成的,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例如为了讲授《城市功能分区》这一节,我提前两周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对招远市的功能分区进行调查分析。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1)招远的几大商场在市区的什么位置?为什么?那里的房子售价或租价大约多少?(2)招远的工厂主要在市区的什么位置?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及噪音等因素,它们是否都合理?房价高还是低?(3)招远的住宅区在什么位置?为什么?(4)这三个功能分区哪个占地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哪里土地利用率最高?哪里交通线路最密集?(5)这三个功能分区能截然分清吗?招远有专门的行政区和文化区吗?学生的兴趣很高,积极参与了这次探究活动。虽然花费了几周的时间,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全校宣传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然后在课堂上小结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招远市的示意图,大家都能指出各部分功能区的位置、作用、特点,并且还向我提了许多问题:(1)为什么商场附近和工厂附近也有住宅楼?能不能叫住宅区? (2)住宅区里楼房价格怎么不一样?(3)有的工厂区位不合理,污染挺重,为什么不立即拆迁啊?(4)招远这样的小城市怎么还有文化区?(注意:它名叫文化区,本质是住宅区哦。)经过我们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活泼有趣,本节的重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提高,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
一、面向全体学生,创设地理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激情
新课程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出发,去创造性地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在生活中离不开地理,地理对我们的终身发展大有作用,学生自然就会兴趣盎然。如高中课本必修一的第一单元中,要教授学生许多抽象的地理知识,一下子把刚上高一、地理知识薄弱的学生难住了,同时也浇灭了他们学习地理的热情,为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困难。其实,在进行第一单元的授课时,把抽象复杂的地理现象与日常生活中一些相类似的事物进行比较,有时候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在一艘由上海开往旧金山的轮船上,游客连续两次看见太阳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
A、一个太阳日;B、大于一个太阳日;C、小于一个太阳日;D、恒星日
对于这个经典例题,我是这样启发引导学生的:同学们,去金都百货坐过电梯吧?下面我们来做个小学数学题(一下子把学生的胃口吊起来了)。你站在电梯上,由一楼到二楼,有三种做法:
第一种:你站在电梯上不动,由电梯把你带上二楼,所用时间为t1。
第二种:你站在电梯上,往上上,与电梯的运动方向一致,所用时间为t2。
第三种:你站在电梯上,往下下,与电梯的运动方向相反,所用时间为t3。
请同学们比较一下这三个时间的大小关系。学生很快得出了答案:t3>t1>t2。
有个调皮的学生还说:“老师,如果我下电梯的速度比电梯本身的速度快,我还上不去了呢!”我马上趁热打铁:“这位同学说的对极了!同学们,你们想一下,如果把电梯运动看作是地球运动,你就是那艘轮船,当轮船停泊在港口不动时,连续两次看见太阳上中天的时间间隔是一个太阳日,是不是和坐电梯的第一种情况类似?那么,同学们,看一下这个题目,正确答案应该是哪个?”学生们迅速做出了正确答案,并且自己总结出了结论。这样设计让地理生活化,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离不开地理知识,感受到地理的魅力,学生就有兴趣学。
二、由易到难,逐渐推进,让学生不时有成功的体验,并逐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不同阶段的学生因生活体验、知识水平、认知能力差异很大,每个学生的起点各不相同,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所有学生,因材施教,对症下药。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探究问题时,要由易到难、分层推进,使每个学生都有所得、都有提高。例如,在学习了“亚洲”的自然地理后,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要让学生具备如何去分析一个大洲或地区的自然环境的能力。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设计了两个探究性问题:(1)通过阅读地图,说出该大洲位于什么带?经纬度位置大体是多少?与哪些海洋相邻?该大洲的地势有何特征?主要气候类型有哪些?(2)该大洲的西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有何差异?为什么?北美洲冬季时为什么多暴风雪?与地形有何关系?北美洲的水能资源分布在哪里?与地形有何关系?北美洲面积最大的自然带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一般都可完成;而第二个问题有一定难度,这样可使少数能力较强的同学有探究的深度。探究性问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去设计,要分层次、有梯度,让不同程度的学生都有收获,学有所得。
三、精心准备探究问题,开拓学生的地理视角,给学生创设探究的空间
探究性学习要求在课前精心准备,包括学生准备和教师准备。教师要充分论证、研究,要对教材进行分析整合,做到条理清晰;要备学生、备课堂,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必要的思考空间;教师要学会等待,应该把主要的精力用于指导、启发学生;要从学生的知识、能力出发,让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果子。
例如在“黄河”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一系列探究性问题:黄河下游为什么多次决口改道?为什么会形成地上河?泥沙来源于哪里?黄土高原为什么水土流失严重?治理黄河的根本措施是什么?还有哪些措施可以治理黄河、减轻危害?黄河的入海口为什么缺乏优良港湾?设计这样一些有深度的问题,让学生去探究,并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空间,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培养大学科意识,加强与其它学科的横向联系,优势互补,为地理教学添光加彩
地理学是一门兼有自然与社会科学性质的综合性科学,它包罗万象,涉及范围广,知识面宽。作为地理教师,在教学时要从地理学科的特点出发,从综合性、地域性的角度出发去设计探究问题,不拘泥于教材讲解的文学知识、历史事件等,而是去探究事物深层次的内在关联。例如,在学习港澳与珠三角 “前店后厂”的合作模式时,我设计了一个拓展性问题:“随着珠三角经济的迅猛发展,为什么会出现民工荒?”让学生分组探讨,最后学生得出了两个结论:(1)珠三角正在由劳动密集型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对工人的技能要求提高了;(2)经济发展,劳动力成本上升,可以利用的土地面积减少,珠三角已经逐渐丧失了丰富的土地和廉价劳动力的优势了。面对学生的表现,我欣喜无比,只要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可以展现给我们无限的潜能。探究性学习并不是一个学科独自进行,应该是各个学科相辅相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必须了解其它学科的相关知识和教学进度、动向,这样在设计探究性问题时,才能使学生的探究有深度、有广度,让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全方位提高。
五、让学生学会倾听,培养积极合作的精神,取长补短,形成凝聚力
在新课程的理念下,强调尊重张扬学生的个性。张扬个性但不能忽视合作交流,一个综合的实践活动不是一两个学生能够单枪匹马完成的,要求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享。例如为了讲授《城市功能分区》这一节,我提前两周布置学生利用周末时间对招远市的功能分区进行调查分析。他们要解决的问题是:(1)招远的几大商场在市区的什么位置?为什么?那里的房子售价或租价大约多少?(2)招远的工厂主要在市区的什么位置?考虑风向和河流流向及噪音等因素,它们是否都合理?房价高还是低?(3)招远的住宅区在什么位置?为什么?(4)这三个功能分区哪个占地面积最大?哪个最小?哪里土地利用率最高?哪里交通线路最密集?(5)这三个功能分区能截然分清吗?招远有专门的行政区和文化区吗?学生的兴趣很高,积极参与了这次探究活动。虽然花费了几周的时间,付出了很多心血,但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的成果被全校宣传时,心里甭提有多高兴了。
然后在课堂上小结时,我在黑板上画出了招远市的示意图,大家都能指出各部分功能区的位置、作用、特点,并且还向我提了许多问题:(1)为什么商场附近和工厂附近也有住宅楼?能不能叫住宅区? (2)住宅区里楼房价格怎么不一样?(3)有的工厂区位不合理,污染挺重,为什么不立即拆迁啊?(4)招远这样的小城市怎么还有文化区?(注意:它名叫文化区,本质是住宅区哦。)经过我们师生的双边活动,课堂气氛活泼有趣,本节的重难点迎刃而解,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了提高,还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情感,树立了科学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