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记忆(四)

来源 :侨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c8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接上期)
  旅居朝鲜的华侨很重视子女的教育。日帝统治时期,华侨身在国外,生活贫困,但仍想方设法让儿女读书识字。华侨们亲身体会到不识字的苦,总想在居住地能创办自己民族的学校。虽然日本人在朝鲜各地都设立了日本学校,但作为中国人华侨不愿把子女送到日本学校,因此当时各地华侨迫切要求创办华侨子弟学校,特别是华侨较多的城市。
  所以各城市的华侨商会根据广大华侨的迫切要求,动员各行各业的华侨自愿捐款,多少不限,华侨积极买地盖校舍、聘请老师、购买教学用品、置办桌椅板凳。办学需要一定的资金,因此学生要交纳学费,但为了使华侨子弟都能到自己的学校读书,便以尽量少收学费为原则,依靠大家捐献,尤其工商者每年捐的比一般华侨要多。学校由商会管辖,推举学董为学校解难,学校与家长的联系都由学董负责。
  当时有些华侨子弟因家庭生活困难交不起学费不能到学校读书,还有的因缺劳力留在家中帮父母干活,加上重男轻女思想使许多女孩子不能上学。商会和学董便出面做工作,使女孩子也上学读书,对生活困难、孩子多的家庭免收一个或两个孩子的学费,对因家庭缺劳力不能上学的孩子,允许他们农忙时在家干活,农闲时上学,对这种孩子教师则找时间补课,有的家庭还以供教师吃菜来顶替学费。
  当时教课书不统一,几乎都是教师自编,课目以学文字为主,加上珠算、写作。当时日本地方官府平时以检查卫生和各种设备为借口派人到华侨子弟学校探察教学内容,主要是限制向学生输入反日思想,对学校用中文授课不限制也不干涉。
  日本投降后,华侨子弟学校也随之停课,原教师有的回国,有的去了韩国,也有的改了行。商会解散,学校也无人管了。直到朝鲜建立了新政府,成立了华侨组织,华侨联合会在朝鲜政府的协助下,在现有校舍的基础上恢复了华侨子弟学校。
  根据朝鲜政府的建议,把原各地设立的“华侨子弟学校”改称为“中国人民学校”,与朝鲜人民同等实行免费教育,学生不用交纳一分钱就可到学校读书,学校经费,教师工资、口粮都由朝鲜政府负担。
  当初朝鲜政府帮助成立学校时,采取不干涉内部工作的措施,如聘用教师、职工、教学内容等都由华侨联合会管理,朝鲜政府只是负担资金。当时各地华侨联合会根据总会的指示统一管理学校,使用统一的教课书,废除旧的教学体制,不允许教师打骂学生,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好好学习,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活动,宣传新社会的优越性。
  中朝两国建交后,根据两国的协定,在朝鲜的华侨学校一切费用由朝鲜政府负担,相对在中国的朝鲜人学校由中国政府负担。但对学校的管辖权由各自政府负责,为此当时设立在朝鲜的中国人民学校,由东北区教育局管辖,由华侨联合会协助管辖,中国政府委托东北教育局负责管理,当时在朝鲜所设立的中国人民学校一律以中国政府制定的教育体制和教学大纲授课,使用东北教育局供给的教课书,并与国内同级学校的教课书完全相同,使华侨学校初步达到规范化。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学校被迫停课。华侨们做梦也没有想到,在战火纷飞,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国内正处于要在全国各地设立新的学校,到处需要老师的时刻,中央政府为旅居朝鲜的华侨子女派遣了“抗美援朝教师”,他们奔赴朝鲜各地恢复华侨子弟学校,使华侨子女在战火中仍然继续读书,这在华侨历史上是第一次。旅居朝鲜的华侨和孩子们无比激动,万分感激祖国的关怀,感谢冒着生命危险为华侨子女来到战火横飞的朝鲜的教师。成兴市的家长十白教师挨饿就送去吃的,怕教师冻着就送去柴火、棉衣、棉裤,家中做了好吃的首先送给老师,节日里你争我夺请老师到家过节,老师们为了报答家长们的关心,利用防空洞和个别人家的热炕头教孩子读书,白天给孩子们上课,晚上在油灯下批改作业、为孩子们抄写课本,不叫一声苦,不知疲倦地为华侨子女操劳,华侨称之为“发扬了蜡烛精神”。
  1952年祖国政府考虑到华侨的安全安排华侨回国,许多学生随父母回到祖国,其他华侨也都准备离开朝鲜,为此“抗美援朝教师”也随华侨们离开了朝鲜回国,学校再次解散。
  三年战争结束后朝鲜进入战后恢复建设时期,朝鲜政府为早日恢复各级学校采取了各种措施,也为尽快恢复各地华侨学校给予了很大的关心,不但在城市,在各郡有华侨的地区都设立了中国人民学校,当时对华侨学校来说最困难的是教师问题,解放不久又经战争,大部分华侨回了国,在华侨中选拔教师很不容易,又无教学经验,师资很差。
  当时中央华侨联合会在各地选调了一批华侨青年派到各地担任教师,1958年各地华侨小学在缺少教师的条件下终于开学了,唯有设立在平壤的中国人高级中学因无教师迟迟不能开学。当时在华侨中选不出任初高中教师的人材,祖国政府得知后马上从国内各大学选调了一批教师前往平壤任教。在朝鲜政府的协助下还选调了一部分从中国回国的朝鲜人,到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任教,他们都是在中国各大学毕业的学生。国内还派来了体育、音乐教师。这所学校是旅居朝鲜华侨的最高学府,也是唯一一所高级中学,教师水平很高,校长也是由国内派遣的,当时这批教师负有两种使命,一是为华侨子女初高中生授课,二是为华侨培训教师队伍。为了提高现任小学教师的水平,在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设立了函授,由专人负责编写排印教材,各地华侨学校教师自学,并利用学生放假期间,让各地华侨小学教师到平壤中国^高级中学接受培训。同时从第一批高中毕业生中选拔一批学员免费送到国内师范大学学习,并推荐一部分到朝鲜大学学习,有的高中毕业生留校任教,或派到地方小学,从而使华侨师资有所提高。1959年9月朝鲜又实施初中义务教育制,华侨子她享受到了不经考试到中学读书的待遇,这使中学生数量猛增,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已难以容纳,为此在清津新设立了一所中学,成北道的华侨子弟就地到清津中国人中学校读初中,教师由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选调,校长也由国内来的教师担任。
  当时初高中学校所执行的是国内的教育体系,用中文授课,所学的课程与国内初高中完全相同,只比国内多学一门朝语。到了高中增添了朝鲜历史和地理。   在1962年前后相继在平安北道新义州、慈江道北界市各又设立了一所中国人中学。
  1962年,根据1958年中朝两国协定朝鲜政府接管了华侨各级学校的管辖权。为此,中国政府1962年撤回了派遣的教师,把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清津中国人中学移交给朝鲜政府,从此,由朝鲜人任命校长及学校领导。因朝鲜政府无准备,作为过度时期学校教学体制上由小学6年改为4年,在教学内容上无变化,教师还是由华侨来承担,部分学校接受了朝鲜教师担任朝语老师。
  进入60年代,中央华侨联合会的部分华侨干部,开始搞起“改革”,这些人首先在朝鲜政府的支持下合并了分散在各地的中国人民学校,理由是为了使小学更加规范化。他们这样做的结果,使许多中国人民小学被取消,如今要设立已不可能了。他们合并各地的中国人民学校的目的就是为了逐渐除缔中国人民学校。各地小学校合并后外地学生要读中国书必须离开家住宿舍,不但给家庭带来负担和不便,小学生年龄小,照顾不了自己,家长也不放心,这样就使这些家长不得不把孩子转到家附近的朝鲜学校读朝鲜书,形成中国人民学校学生逐年减少,最终无学生来源只好自动关闭。合并学校,教师有剩余,剩余的华侨教师都转到其他行业,客观上达到排挤华侨教师的目的。合并学校以后为朝鲜政府监督管理带来方便,并节省了朝鲜政府教育开支。
  中央华侨联合会的部分华侨干部还请求朝鲜政府,按朝鲜教育体制改变华侨学校原教育体制,把原用中国语授课改为用朝语授课,以学朝语为主。朝鲜政府有关部门答复:这项重要的问题必须要有中国政府的同意。他们便以全体华侨的名义,向大使馆递交了一份要求中国政府同意改变华侨学校教育体制,并用朝语授课的建议书,中国政府根据大使馆反映同意使馆代表中国政府在建议书上签字盖章。实际情况却是当时华侨们都被蒙在鼓里,中央华侨联合会的部分人背着华侨出卖了华侨利益,做出了背叛华侨的勾当。当时一般华侨都对大使馆认识不深,感到高不可攀,谁也没去过大使馆,也没见过大使馆的工作人员(包括平壤市的华侨),使馆人员也不到华侨家,所以大使馆得不到真实情况。
  从此咸兴市中国人民学校根据中央华侨联合会的要求由朝鲜人任校长,然后华侨教师一个一个退出教师队伍,现在已没有华侨教师,全由朝鲜人担任。
  平壤中国人高级中学在1966年7月被:朝方解散,在70年代初恢复了初中班。
  如今中国人民学校只是一名称,实际和朝鲜学校无差别,如果说有差别就是有几名华侨教师,每天有两三节中国语文课,还有学生平时穿的与朝鲜学生不同中国语在中国学校却成了外语,教课书除了中国语文少数有点中国内容外,其他都是朝鲜的,主要向学生教朝鲜的政治思想。华侨学生对自己的祖国一无所知,有的学生连五星红旗都不知道,对北京是中国的首都也不知道,也许这样讲有些太过分,但实际上就是如此。
  华侨青少年能较流利讲中国话的人微乎其微,可用中国字写一篇简单的文章或写一封简单书信的则更少,百里挑不出一名,学了10年中国文字(小学4年,中学6年),学语文的华侨学生竟是中国语的哑巴,中国字的文盲。
  咸南道委员长表示,目前旅居朝鲜的华侨有—部分还没有觉醒,教育、学语言文字好像与自己的子女无关,不是向前看而是向钱看,眼看仅剩一点的教育阵地也要丢掉了,宁可把儿女送到朝鲜学校也不送到中国学校,有的却让孩子待在家里不去上学,理由是中国学校质量太差,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学校只靠几名热心人是解决不了问题的,要靠大家,也就是靠全体华侨共同努力,当然更需要华侨组织关心,还有祖国大使馆、总领事馆的全力支持和协助。
  从1980年开始中国政府允许旅居朝鲜的华侨子女(初中毕业生)报考华侨大学补习班,也可到延边大学补习班,这使华侨子女有报考本科大学的机会。根据有关规定,每年给—定指标,报考人员有限,许多华侨子女都想去,可条件不允许,有的水平太差,有的生活条件达不到,在不多的报考生中落榜者较多。据说试题很简单,国内小学毕业生也可回答的题,华侨初中生却感到很难、很吃力,说明了华侨学生基础太差了。首先不明白试题的内容,明白了又写不出来,即便给予提醒也理解不了。学生们为了参加考试事先也做准备,可因基础太差,还是很少有人能通过考试。边境地区的孩子因为能看到中国电视广播,中国语强些,在内陆地区,尤其华侨少的地方,混合家庭子女更差,虽然在中国语文课上学几句,平时不常用也就忘记了。
  旅居朝鲜的华侨对子女的要求不高,只要孩子初中毕业,能用中国话与中国人交谈,能听懂中国语,看懂一般中国书籍,能写一般的书信,就满足了。中国人学校读书10年,10个字中认识一半就算高材生。
  (未完待续)
其他文献
鲁山调研  鲁山县西关大街,是一条约700米长的街道,两旁有不少老店铺。1948年4月22日,邓小平到鲁山了解豫陕鄂后方工作委员会的情况,在鲁山县牧师楼上听了时任豫陕鄂后方司令部政委裴孟飞的汇报。随后,他就鲁山工商业问题在县城西关大街作了考察。  1948年,刘邓大军按照党中央的指示走出大别山向豫西转移,于4月中旬来到叶县、鲁山、宝丰一带与陈谢兵团会师。邓小平经常往来于鲁山及相邻的宝丰县之间,并刘
期刊
棉纺品从国内带品牌货在意买  对于一些棉质的休闲服可以在国内多准备一些,因为棉纺织品实在找不到比中国卖得更便宜的了。  西装套服正装皮鞋之类的东西也可以准备一套,但不需要多带。意大利大学校园里很少看见西装笔挺的学生走来走去,偶尔看见一个牛仔裤上没有破洞的已经算是很稀罕了。如果实在不习惯邋遢颓废,可以准备一些绒质材质和棉布材质的休闲款衬衣和外套。正装只要准备一套能够应急之需。  如果要买品牌货,我建
期刊
到达凤凰城是—个烟雨朦胧的午后。细雨中,古老的小城犹如—个云袖半掩的女子。极目远眺,青葱翠绿的树林间,一片乌鸦鸦的藏青色八角屋顶若隐若现。或许是雨季来临,沱江水波涛滚滚,不时激起白色的浪花。江面上,一条条竹筏在江水中惬意地来来往往。我摇下车窗,雨丝斜飞而入,风雨中的凤凰城竟然隐隐地透着几分水上威尼斯的韵味。  车队缓缓驶入城中心,从来没见过—个古城好像凤凰一样前卫时尚,从来没见过一个景区好像凤凰一
期刊
1923年的一天,孙中山命令胡汉民以大元帅的名义发出手令,到广州市政厅提款20万元,作为军饷发给滇、桂军,让他们出发攻取惠州的陈炯明。  那天早晨,胡汉民让孙中山的侍卫副官张猛亲持手令到市政厅提款。张猛8时半赶到市政厅,一直等到11时整,才见市长孙科登楼入办公室。张猛赶快将提款手令面交孙科。孙科接过手令看了一眼,非常生气:“我不会印银纸,哪有这么多钱?”说罢,随即将手令撕得粉碎,投进废纸篓,下楼坐
期刊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
期刊
1.国内转到美国大学  与国内大学有所不同,在美国大学,转学校、转专业是非常普遍的。所以选择赴美读本科转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对国内生来讲,一般都是已经在国内高等院校读了两年或三年,修了一定的学分。而美国采用的是学分制,如果转学成功的话,你在国内高校所修的部分学分是可以转到美国院校的。这样不仅节省了你在国外读书的时间和费用,而且还可以帮你拿到含金量较高的“洋文凭”。  2.通过美中桥梁课程USPP转
期刊
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忆起我中学时代的同桌崔春花,每当想起她,我的心里就隐隐有些伤痛,我会拿出一支钢笔,摆在她那张唯一的照片前……  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70年的春天,学校的篱笆墙边,开满了淡淡的黄花,那是迎春花。那一年,我和春花也像初春的花朵,刚满15岁,正在读初中二年级。有一天去上学时,我的心情像盛开的迎春花般灿烂,我的脚步像蝴蝶般欢快,因为那一天,我有了一支新钢笔,是父亲得的—个什么奖品,他
期刊
科学家霍金小时候的学习能力似乎并不强,他很晚才学会阅读,上学后在班级里的成绩从来没有进过前10名,而且因为作业总是“很不整洁”,老师们觉得他已经“无可救药”了,同学们也把他当成了嘲弄的对象。  霍金12岁时,他班上有两个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赌,说他永远不能成材,同学们还带有讽刺意味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爱因斯坦”。谁知,20多年后,当年毫不出众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位大师级人物。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期刊
随着国内越来越多的成功人士开始移民海外,在这里提醒计划移民人士:移民是~辈子的选择,选择一个移民国家就意味着是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因此,有意移民者应从自身的情况特点去考虑,在移民之前好好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我为什么要移民?  其实各人有各自的移民理由。来坐移民监或是留学镀金,来扎根或者半扎根,是为了孩子教育,还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居住环境,更便捷通行全球的身份,亦或是为了更多的商机?这是很关键的。
期刊
在沈阳新民市,有一颗横跨政界和企业界的明星,她就是沈阳市中小企业协会副会长、新民市政协委员、私营企业协会副会长、沈阳金海隆兴农牧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郭鸿雁。  郭鸿雁是个地道的新民人,典型的知识女性。她梳着一头时尚的短发,白皙的脸庞上有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郭鸿雁言谈举止中透着娴淑文静、自信端庄、柔中有刚、达观大气。  郭鸿雁二十几岁时,正值改革开放初期。她和丈夫双双下海。经过多番考察,他们认为农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