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论伦理德性、情感与行动

来源 :晋阳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el00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亚里士多德在一些地方说伦理德性关乎情感,而在另一些地方说伦理德性关乎情感和行动。这两个不同的说法让学者们产生了有关伦理德性对象的争论,有人认为有些德性关乎情感,另一些关乎行动;也有人认为亚里士多德的德性首先关乎行动,因此亚里士多德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德性伦理学家。然而,从亚里士多德的核心思想来看,亚里士多德有充分的理由认为伦理德性关注的首要对象是情感,而行动只是相应情感的产物,伦理德性作为“中道状态”并非首先旨在命中具体的行动,而是将情感调整到恰当的状态。
其他文献
20世纪初,国民国家竞争体系下流行天演论逻辑,人民主权观念与民权思想均扩张成时代精神意识,人民政治由此兴起于绅商阶层主导的立宪政治潮流之中;20年代,伴随19世纪西方文明
一百年来,一代代英雄烈士秉承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赴汤蹈火、矢志不移,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史诗、标注了永恒的精神坐标。本刊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选登部分烈士事迹,谨以此向英雄致敬!
胡适经常被人误解为文化上的虚无主义者,但实际上胡适也存在着文化自信的一面,他指出中国古代文化的价值,以及唐以后文化依然保持进步的趋势。但与此同时,胡适以其开阔的比较视野,看到中国文化的不足,他从未放弃批判的态度,具有“信心与反省”的两面性。胡适提倡文化反省并非不爱国,也并非反民族主义,只不过并非狭义的民族主义,旨在做中国文化的诤友,只是胡适没有被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困扰,但也因此忽略了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的悲凉处境以及国人对此进行抵触的民族主义情绪的合理性。此外,胡适认识中西文化的价值,批判中国文化的弊病,
元代文坛的大格局是地有南北、人有华夷、体分雅俗。北方承金而来与南方承宋而来各具鲜明特色的地域文化与文学的并存,随着南北一统,南北文风相互影响融合;元代文学创作是在民族融合和多元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由多族作家共同创造的。承宋之后,在文学发展的进程中,元代作家队伍出现雅俗分流的变化,由此雅文学与俗文学各自沿着自己的发展轨迹,形成双峰竞秀之势。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学史上,元代文学处于一个特殊时期,元之后,明清时期,中国文学最后定型的大格局形成。元代是这一大格局形成的关键期,本文着眼于发掘元代文坛格局的整体风貌与元代文
在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一座晚清风格的四合院在村落中格外显眼。走进屋内,佩戴圆框眼镜的年轻学者半身铜像立于大厅中央。这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俞秀松,青少年时期在这里居住。“诸暨人都以他为荣,他是暨阳儿女的骄傲。”村民们说。
每个时代有自己的“新史学”。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国际联盟派遣李顿调查团赴中日实地调查。中国东北和关内各界纷纷呈文,表达对于事件真相、伪满洲国和中日冲突的看法,这些呈文现藏于日内瓦国联和联合国档案馆中。呈文构成了颇具张力的历史文本,大多数充满爱国主义热忱,标志着在纷纷攘攘的政局演变中,民族、国家的危亡,再次成为压倒性的时局主题和国家中心话语。呈文影响了李顿调查团的结论,进而影响了中日关系和东亚局势演变。其强劲的民族国家立场,体现了梁启超期待已久的“新史学”的宗旨。
本文主要依据金门沙美万安堂的乩示文献,考察闽南乩童仪式传统的社会文化功能。万安堂的乩童是社区性仪式组织,通过降神扶乩发布“神谕”,在社区仪式活动与地方公共事务中占主导地位。这种人神交流的特殊形式,反映了闽南乡土社会的文化整合与社区权力体系的仪式化过程。
1853年,太平军战舰遮天蔽日,沿江而下,攻克南京.rn大陆另一端的马克思正流亡伦敦,通过观察这场他称为“惊心动魄的革命”来审视中国这个遥远的东方大国.他在社论《中国革命和
期刊
近年来,宁波市江北区充分发挥改革的突破和先导作用,以乡村空间功能提升、产业功能优化、基层治理能力提升、农民增收致富为重点,推进以乡村组团为基本单元的共同富裕,探索乡村片区化组团式改革推进共同富裕,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提供“江北经验”。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抗日武装根据对敌政治工作方针,开展了以培训敌工日语人才为目的的日语教育活动,在部队、学校和总部建立短期和长期的日语培训组织,形成了面向部队战士和培养初、高级敌工干部的系统、科学的日语培训机制。这一教育活动培养出一批敌工干部,有力提高了对敌宣传、俘虏处置、反战活动开展、敌情调研等工作的成效,为中共抗日武装的敌军工作提供了坚实的专业支持和人力支持,成为中共军队外语教育直接服务对敌斗争的典范。敌工日语教育是中共军队外语教育早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在中共军事教育中开创了日语专业乃至外语专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