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的第一颗扣子

来源 :才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X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科学史上,爱因斯坦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也是古往今来仅次于牛顿第二伟大的科学家,是现代物理学的开山鼻祖、集大成者和奠基人,同时也是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如果按全球知名度来看,爱因斯坦可能比牛顿和伽利略更有名。
  在科学领域,要拿到博士学位或当上名校教授,普通智商加上勤奋努力并不难办到,但要伟大到牛顿或者爱因斯坦的地步,天赋和高智商恐怕还是需要的。
  对爱因斯坦的智商,专家们大都認为在160至190之间,最低的估测也有146,最高估测甚至达到270。要知道,全世界80%的人智商都介于80至120之间,智商超过140就被视为天才,在人口中比例不超过0.5%。
  不过,爱因斯坦出生的时候,蹒跚学步的时候,甚至念小学和中学的时候,他的聪明基本上只有他自己知道。在很多亲友和街坊邻居的记忆中,爱因斯坦小时候是笨拙、迟钝的,衣扣总是对不齐,东西总是找不着,三岁多还不会讲话,父母一度担心他是哑巴,曾带他去看医生。
  爱因斯坦读小学和中学时,说话慢、动作慢,记忆力不强,不善于和同学交往,学习成绩也不起眼,当然很难让老师和同学喜欢。在慕尼黑路易·波尔德中学的6年生活,给爱因斯坦留下的回忆尤其压抑、孤独和痛苦:学习上,他除了数学,其他各门学科,特别是需要大量死记硬背的课程,大都成绩不佳;生活上,与班里同学话不投机,格格不入,被认为“生性孤僻”;在老师眼里,他不仅“智力迟钝”,而且“不守纪律、心不在焉、想入非非”……但事实上,爱因斯坦的早慧和早熟,被这些“小时不佳”的故事和考试成绩单所掩盖,真要探究起来,恐怕远远超过一般人的想象。
  看看爱因斯坦年谱吧!10岁,他便在两位医科大学生引导下自己阅读通俗科学读物和哲学著作;12岁,醉心于欧几里德几何学,开始自学高等数学;13岁,开始读哲学家康德的著作;不满16岁,已经依靠自学,无师自通地学会了解析几何和微积分……
  万幸的是,中小学阶段的痛苦经历,没有令爱因斯坦感到自卑或者产生扭曲甚至报复社会的心理,反而产生一种强烈的反作用力,刺激他更加珍视个性和思想的独立与自由,珍视真、善和美的价值。
  爱因斯坦晚年回忆道:“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而且,我不久就发现了这种追逐的残酷,和今天的情形相比,这在当年是更加精心地用伪善和漂亮的字句掩饰着的。每个人只因有个胃,就注定要参与这种追逐。而且,由于参与这种追逐,他的胃是有可能得到满足的;但是,一个有思想、有感情的人却不能由此而得到满足。”
  难以置信一个十几岁的毛孩子就拥有这样的思考和判断能力。不知多少人活到七老八十,都不见得懂得这些。
  爱因斯坦是填鸭式教学法的铁杆反对派,但更有价值的,可能是他对学校应当教什么的独到看法。他认为,学校教育“不应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
  “通过专业教育,他(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他必须获得对美和道德上的善的鲜明的辨别力。否则,他,连同他的专业知识,就更像一只受过很好训练的狗,而不像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对真、善、美价值的珍视和独立辨别力,这是爱因斯坦伟大人生的第一颗扣子。
  马玉良摘自《国际先驱导报》
其他文献
迎面走过来这个人,清秀的五官,瘦高的个子,头发软软地流淌在双肩,小清新的衣着,散发着文静少女的气息。配上她身旁飘落的叶子,不得不说是很美的秋日画卷。  巧的是,画中的这位女子,我是认识的。没错,她应该就是那位除了妈妈,第一个扇我耳光的女子。  别想歪,这是发生在小学时的事了。且叫此女子为Z吧。  那时我们同班,女生比男生早成熟,所以Z以不错的头脑当上了学习委员。我则是典型的淘气包。我已经想不起当初
期刊
适当的惩罚是爱的表现,也是规范宝宝行为的有效手段。  惩罚远远不是打宝宝小屁屁几下那么简单的事情,惩罚其实是一门艺术。不同人种不同民族的父母惩罚孩子的方式各不相同,但是不管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惩罚孩子,  惩罚只是爱的一种手段,因此父母的惩罚一定要有度。当宝宝的行为让你无法忍受,你恨不得狠狠地揍他一顿时,请先数到10或者数到100吧。    专家观点 学前教育专家 高丽芳    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  
期刊
“在孩子的乐趣中,最重要的是读书。不过应特别注意书的选择,一个人喜好什么样的书,往往决定于他第一次漠的是什么书,  而且幼儿时期的读的书往往能左右这个人的一生。”  ——日本教育理论家本村久一《早期教育和天才》    阅读是儿童求知基本的能力,也_是儿童较为复杂的能力。按照专家的说法,0~6岁的儿童尚不具备独立阅读的能力,但是这并不影响他们去阅读,他们可以在爸爸妈妈的陪伴或在老师的帮助下,通过画面
期刊
一个人告诉我,交往朋友,对他人洞若观火容易,对自己明察秋毫很难。他还说,发誓要做道德上的完人,这只是一种追求。所以要随时明白和提醒自己,懂得自己也是有人性缺陷的人,就给自己留了一条宽阔的路。要求他人完美,要求他人与自己的想法完全吻合,这是一种霸道的做法,说穿了,就是冷酷和自私。  交往朋友的最初,犹如孔雀开屏,往往展现出美好的一面。当初和一個人交往,那人身上有很多动人的优点,磁场一样吸引了你。可后
期刊
几天前,做了一个怪梦。梦里,既没有异形怪物追我,也没有金银财宝在前面等我,我却一直在跑,我想慢下来,双腿却不听我使唤。终于,梦里的我大喊:我到底为什么跑啊!  睁眼,额头全是汗。一般梦里的情节,在醒来后,在干点无关紧要的事情后,都会忘得一干二净。然而这句“我到底为什么跑啊”,却在这之后,纠缠着我。  于是我开始翻箱倒柜,尝试转移注意力,不想让奇怪的想法打扰我的周末。折腾半天,我发现了一个上锁的铁盒
期刊
60年代——知青  “毛主席,教导我们说,知识青年到农村去。”就是这一句歌词,完全就解释了,当时什么是知青。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支援农村建设,体会农村生活。“知青”是文化大革命的产物,也是那个年代,所特有的一种情怀。在城市里养尊处优的孩子,不得不离开家乡,远走各个边远山区,产生了一个又一个可歌可泣的故事。有爱情,有亲情,有革命情谊。日子虽苦,但每当问起那代人最怀念什么日子,他们都会充满向往地说:“
期刊
新加坡属英联邦国家,教育体制新严格沿袭于英国,在英联邦国家中素以办学认真,学术成就卓越而享有盛名。新加坡的人口多元化,日常生活中,华语跟英文都是沟通的工具,这种双语环境尤其适合中国学生。  在新加坡,常能听到当地人自豪地提起—句话:“双语环境、中西融汇”。确实,新加坡人从小接受英语授课、历经英国剑桥会考与“高考”,毕业证书由英国剑桥委员会统—颁发,受英联邦国家承认。  去年底,新加坡推出了瞄准海外
期刊
别让“多才多艺”成为绊脚石    提起幼儿阶段的教育,人们耳熟能详的是“钢琴班”、“珠心算”、“幼儿英语”、“幼儿识字”。这些教育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教育效果明显,见效也很快。因此,家长也很容易因为孩子阶段性的成果而获得鼓励。但这些课程在孩子进入学校后的后续效果,却很少有人去研究和关注。而事实上,很多孩子在小学阶段由于准备早,知识储备足,因此学习尚能领先,但进入初中阶段,优势就逐渐丧失,而进^高中
期刊
中国人形容诗词有一种境界叫“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我们经常会羡慕那些睿智的老者,坐在斜阳余晖中,带着一丝淡然的微笑。但那不是年轻人的境界,年轻时就该追求绚烂之极,该绚烂的时候你干嘛不绚烂呢?一个人如果没了激情和梦想,你精通所有社会规则、懂得太多的技能管什么用呢?你过去十几年被压抑得太久了,太习惯于遵守标准答案了,你已经学会不痛恨标准答案,并且与标准答案达成了认同与默契。可是,你甘心如此吗?  我们的
期刊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成就天才的目的和手段,社会的希望在于教育,同样,家庭的希望也在于教育。但是,教育方法的选择却是全世界每个家庭最为困惑的难题。    儿童教育的难题最终被美国人解开了,专家们从哈佛大学一些最为成功的天才身上,得出了这些家庭成就这些天才的教育模式,然后把这些模式在每个家庭中加以推广,这些教育模式有如魔法,给那些试图开启孩子们心灵智慧的家长们打开了一扇奇妙的大门。许多美国家庭的父母根据这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