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柳琴戏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及出路

来源 :戏剧丛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nlang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琴戏早期称“肘鼓子”,也称“小戏”,又名“拉魂腔”,是地地道道的鲁南地方戏,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一带流传了二百多年。之所以叫“拉魂腔”,是说这种戏唱腔优美,听久了能把人的魂儿拉走,当地至今还流传着“‘拉魂腔’一来,跑掉了绣鞋;‘拉魂腔一走,睡倒了十九”的民谚,形容这个剧种在民间受欢迎的程度。又因其主要伴奏乐器为仿造琵琶、形似柳叶的柳叶琴,故此“拉魂腔”于1952年被定名为柳琴戏。
  柳琴戏的音乐唱腔非常别致,地方特色尤为鲜明,男唱腔粗犷、爽朗、嘹亮,女唱腔柔韧细腻、婉转悠扬、丰富多彩、余味无穷。演唱者可以随心所欲的发挥、创造,自由地变化,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之说。由于唱腔旋律与地方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唱腔中的音程大跳经常出现,再加上频繁的转调,使人听起来既新奇多彩、又自然和谐。其表演艺术粗犷、明快、朴实,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尤擅长喜剧表演手法。
  柳琴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吸收了各种姊妹剧艺术的优点,并与流行地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着密切联系,成为一种地域文化的载体。纵观柳琴戏的发展脉络,可以说柳琴戏早在清朝乾隆就已经产生,盛行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辉煌火爆于七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开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电影、电视的迅速普及,以及多种娱乐样式的出现,柳琴戏观众逐渐减少,表演团体悄然萎缩,柳琴戏慢慢退出人们的视野。人们不禁要问:柳琴戏何以日趋式微?是商业大潮的冲击,还是观众审美价值发生了偏移?这些因素都有但又不尽然,西方歌剧不仍还如日中天!分析起来,笔者认为主要因为,社会娱乐方式的巨变、可供观众选择的娱乐形式多样化,使柳琴戏失去了一大部分中、青年观众,这也是全国戏曲萎缩的原因。从剧种本身来说,柳琴戏依然沿袭多年不变的风格韵味,观众对这种仍还咿咿呀呀的慢节奏不太适应。再就是体制的不灵活和费用的短缺,都阻碍了剧种的发展。
  具体说来,笔者认为柳琴戏面临的困境有以下几点:
  演不起是柳琴戏面临的现实困境之一。剧团要演戏就要去租影剧院的场地。一晚上3小时至少2000元,再加上剧团演出最基本的费用,至少也需三四千元。如果只靠着卖票,一场戏少说也要倒贴3000多元。
  困境之二在于演出市场的萎缩。过去家庭祝寿办喜事要请戏班子,开街逢集也要请戏班子,甚至教化民众也要通过戏班子。现在不同了,有电影、电视,有歌舞、小品,有KTV练歌房……柳琴戏就显得落伍了。现在占消费主流的年轻人,正追逐着现代化的娱乐生活,柳琴戏与其它地方戏一样受到冷落是很自然的事。
  困境之三在于演出场地的限制。在柳琴戏最红火的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仅临沂市区的影剧院就多达20余个,下属各县区、乡都有规模不小的影剧院。这些剧场为柳琴戏的演出提供了必要的场地。然而近年来,乡镇影院不是被拆除,就是被改作他用,市内的剧场更是如此。偌大的临沂市区,仅有人民会堂、临沂剧院等屈指可数的几家了。这种情况使得演出成本被迫提高。因为在市内演出要花大量的场地租用费,到乡下演出要搭建临时戏台。
  困境之四在于创作资金严重缺乏。柳琴剧团现在属于差额事业单位,政府差额拨款。虽然除了工资,政府又拨给剧团一定的扶持基金,但对于剧团要求却相去甚远。
  除了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原因,剧团体制方面也存在缺陷。人员进出不畅,严重影响了演员正常的新老更替以及优秀人才的引进与培养。
  面对如此困境,我们不能退缩,而应积极采取应对措施,探索一条能让其健康发展的新思路,坚决不能让后人从史志上看到这样的记载:“我市曾有一个地方剧种,叫“柳琴戏”,民间叫“拉魂腔”,唱腔优美动听,深受百姓欢迎,现已失传……”。要想做到这一点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点抓起:
  一是创新。创新是戏曲艺术自我发展规律的需要,更是适应时代进步的需要。没有创新就没有未来,“看不懂,节奏慢,不真实”是年青的观众不愿走进剧场的最大理由。所以,必须从题材上、舞台表现形式上,以及柳琴戏的发展思路上加以改革与创新。这正如《京剧脸谱》所唱:“就算是山珍海味老吃也会烦,艺术与时代不能离太远,要创新要发展”。对此,甬剧《典妻》给了我们提供了学习的榜样。甬剧《典妻》从其所处的浙东文化沃土挖掘资源,开掘优秀文学作品的人文精神,并以符合当代观众审美需求的艺术形式加以体现。粗粮细做,以精致、精细、精美的面貌,寻找到地方小戏与都市观众的精神共鸣。正基于此《典妻》不仅拿下了第七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大奖”、第八届中国戏剧节“曹禺戏剧奖·优秀剧目奖”、中国戏曲学会奖等大奖,还漂洋过海到了欧洲。
  二是立足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正像一位资深编剧所说,一个剧目的创排,只有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贴近群众生活,是群众喜闻乐见的,才受群众欢迎。创作人员创作剧本时,就要立足于尊重观众,尊重市场,使每个剧目在创意之初就从是否贴近群众的生活、被群众接受出发,本着不鸣则已,一呜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的严格要求,对剧目生产和市场需求作充分地论证,在艺术上精益求精,才能不断创作演出一台又一台弘扬主旋律、贴近时代、贴近生活、深受广大观众欢迎的好剧目。例如,以反映计生,破除重男轻女旧观念为题材的现代柳琴戏《残雪》,通过苦柳和田菊两条线歌颂了“谁说女儿不如男”的新风尚;反映婚姻自由的现代柳琴戏《傻子相亲》,通过包办婚姻的荒唐闹剧,从反面烘托出现代青年婚姻自由的幸福。从老题材中开掘出新意,所以受到观众的欢迎。《残雪》在一次下乡演出后,当地群众很受感动,这说的不就是俺们身边的事吗?几位老人觉得很受教育还自己掏钱做了一面锦旗,找到乡里领导,请求带着他们去柳琴剧团表示感谢!
  三是培养市场。努力实现由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作为通过表演为主要手段生存的一个剧种,就必须以市场为导向,没有市场,就没有出路。要想拥有一个更广阔的市场,就要变被动为主动,寻找市场,拓宽市场,广开渠道找观众。这一点睢宁柳琴剧团给我们提供了极其难得的宝贵经验:他们率先在全省文艺团体中建立苏鲁豫皖接壤地区第一个文艺演出经纪人网络,共发展经纪人40余名。经纪人中,有市县演出公司的经理,有私营企业主,有柳琴戏票友。该团与经纪人签定合同,颁发证书,并对经纪人进行系统的素质培训和业务训练。这些人活跃在苏鲁豫皖四省,渗透城市乡村,通过牵线搭桥,使演出市场异常活跃,出现了历史上从没有过的争剧团、争时间、争场次、争剧目的可喜局面。这一举措使睢宁柳琴戏在常演不衰、名气大振。
  四是实行文企联姻、互惠互利共同发展。既然光靠政府的投入不能满足柳琴戏发展的需要,那就需要剧团自身多方面拓宽融资渠道,实行文企联姻不失为一个很好的融资渠道,企业为柳琴戏提供演出资金,柳琴戏建立流动演出车,走m家门,上山下乡,为各县、乡群众演出,同时为企业作宣传,各取所需。临沂市柳琴剧团与山东红日阿康公司的合作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2005年5月25日,山东红日阿康公司与临 沂市柳琴剧团成功联姻,临沂市柳琴剧团正式更名为“山东红日阿康柳琴剧团”。两家单位走出了一条“振兴传统文化,拓展企业文化”的新路子。2005年,山东红日阿康柳琴剧团和鲁南制药歌舞团共完成演出280场,观众达80万人次,实现收入50余万元,宣传了企业,推动了演出业的蓬勃发展。
  五是打造精品,强化精品意识,齐心协力创排精品剧目。2007年,临沂市委、市政府投资50余万元打造的大型新编历史柳琴戏《王祥卧鱼》,经过一年多的酝酿、筹划、编剧,将王祥卧冰求鲤感天动地的故事搬上了舞台。《王祥卧鱼》故事情节曲折感人,舞台构成要素上用夸张的艺术手法,采用现代舞台常用的多媒体手段,使整部戏达到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在舞台动作唱腔设计等方面融入了时代元素,有了新的突破。在表现内容和形式上,以“孝文化”为主题,在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加入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主题元素,表达了“家和万事兴”的文化理念,达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完美融合。《王祥卧鱼》在第五届书圣文化节闭幕式上甫一亮相,就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得到了观众的如潮好评。
  六是加大宣传,不仅要通过演出。还要通过网络。2004年8月,淮海地区首家柳琴戏专业网站——中国柳琴戏网在临沂青年柳琴剧团上线开通。短短两年,历经两次改版,目前已有包括柳琴戏、民间小调、吕剧在内的在线试听资源100多段,总访问达217000余人次。据站长陈涛介绍,从后台IP监测来看,访问者来自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最远的访问者来自欧洲和日本。网络传播已经使用柳琴戏在戏迷网民中产生了深远影响。
  “就戏曲而言。其传播形式亦可划分为舞台传播时代、印刷传播时代和广播影视传播时代,最后还有一个就是网络传播时代。前三个时代的传播方式一直持续到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更多的人所接受。如今,互联网又成为戏曲艺术得以传播的第四种媒体,与前三种媒介形成了并存互补的局面。随着计算机的进一步普及,戏曲的网络传播规模也将逐渐扩大。”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戏曲小说研究所的副所长王廷信先生在他的作品《互联网与戏曲传播》呼吁有关人士应尽早认识,以便进~步推动戏曲快速发展。
  值得高兴的是,关注柳琴戏网络传播的人正在增多,新的力量也在不断加入。临沂两家主营柳琴戏、民间小调的音像公司的网站先后开通,江苏徐州盛世传媒的中国柳琴戏论坛也正式开通,这意味着,鲁南苏北从事柳琴戏发展的各个文化企业,在实现网络资源共享,抱团振兴柳琴戏艺术等方面强化合作成为可能。
  此外,还有一些业内专家建议从娃娃抓起,从小培养孩子们对传统文化和戏剧的兴趣,他们就是日后的观众,这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如果能把地方剧种传统剧目的欣赏放进校园,成为孩子们的副课或者选修课,让他们学会领略戏剧的精妙,培养审美情操,那么,戏剧再怎么发展也不至于没有了知音。
其他文献
《党员》是一部为庆祝建国六十周年而制作的话剧。围绕油田曾经的两位优秀党员考察新优秀党员候选人——油田企业家郑建国的经过展开,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姜铁仁、辛静、郑
《现金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第十二条规定:“开户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现金账目.逐笔记载现金支付,账目要日清月结,做到账款相符。不准用不符合财务制度的凭证顶替库存现金;”。但近
阐述了渭南市农业水资源及其在农田中的利用现状,并针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为渭南市农业用水提供参考。
[乙拿一鸡腿边吃边跑上,甲追上。甲小兔崽子,你给我站住!乙(三下五除二吃完,返身对甲)别追了,吃完了。甲(扬手欲打)我让你偷东西吃……乙大家伙快来看哪,大人欺负小孩了,救命啊!
舞蹈表演的审美规范是舞蹈演员进行舞蹈审美创造——塑造人物形象所要遵循的原则、规律和方法。舞蹈表演是一个舞蹈作品创作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因为一个舞蹈作品创作的全过程,即艺术构思——创编阶段和艺术传达——排练、演出阶段。前者是舞蹈作者的审美意象,后者是把审美意象物化为审美形象。如果说艺术构思活动是以舞蹈作者——编导为中心的话,那么艺术传达活动的中心则是演员。编导的艺术构思只有通过演员在舞台上树立起的具
一、从创作主体本源来说    上世纪四五十年代涌现的优秀剧作家和剧目举不胜数。犹以曹禺的《北京人》和《家》,郭沫若的《屈原》,老舍的《茶馆》,吴祖光的《风雪夜归人》和《闯江湖》,夏衍的《上海屋檐下》,田汉的《丽人行》为代表。这些剧作者们大多出生在书香门第,从小在私塾里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曹禺、吴祖光、郭沫若、老舍从小就热爱观看京戏。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借鉴在他们的剧作中是有所表现。其次,五四以来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是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环节,分析了农产品质量监管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结合实际,提出农产品质量监管的建议,以为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供参考。
一、《烟花爆竹经营许可管理细则》存在的缺陷 近年来.在对某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局长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四川省烟花爆竹经营许可实施细则》(以下简称“《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