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人类学:土家族文化研究的新视角

来源 :三峡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nterry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K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9)02-0115-02
  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文化的解释》中,首次将“符号学”概念引入人类学研究,并将文化定义为“由符号和象征编织成的意义之网”。后渐次有学者用符号学阐释文化,如维克多·特纳将符号视为一种意义的载体,认为它是分析工具,是仪式语境中的物体、行动、关系、事件、体态和空间单位。由此,一门以符号学为理论支点的交叉学科——符号人类学产生了。符号人类学将各种具体文化事象看作特有的符号体系,深描文化事象的构成要素,从而对其背后的本质进行深层次的解读。
  符号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从某种意义而言,民族符号就是该民族历史文化过程中传承下来的别的民族没有的一种独特的文化,包括艺术、体育、语言文学和生活习俗。始终保持“乡民本色”的土家织锦代表着土家族的民族符号,它已经成为一种民族精神的图像符号。最近,湖北民族大学冉红芳的《民族的符号:土家织锦文化遗产研究》(以下简称《民族的符号》)一书已于2017年4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民族的符号》另辟蹊径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蕴含于土家织锦之中的文化意蘊,全书共分为8章27节,近35万字。该书基于符号人类学视角,不仅对土家织锦的文化意蕴进行深层次阐释,还对其传承发展前景倾注了现实关怀,体现出学术服务社会的现实需求。
  一、崭新的研究视角:符号化的土家织锦
  纵观学界对土家织锦的研究成果,大多立足于民族学、艺术美学、历史学等学科,而鲜有运用符号学方法对土家织锦进行研究。《民族的符号》以符号学视角,对土家织锦文化要素进行解构,在此基础上探讨其中蕴涵的文化特性。土家织锦作为一种地域文化现象,著者认为,土家织锦“西兰卡普”的纹样形成是伴随着土家族族体的形成、发展、迁移和混融而形成的,钩沉了几千年土家族传统文化沉淀,也反映了土家人的精神特质。以土家织锦与土家族体、土家社会互动为研究基调,并对“西兰卡普”经典纹样进行了人类学的分析。视为巴楚地区崇蛇现象的龙蛇纹样体现了土家人对生存希望的期盼;使用频率高的勾系列纹,既是“生殖信仰”和“祖先崇拜”的表达,也折射出土家人热情向上、刚劲淳朴的民族精神;争议较多的“台台花”纹样隐喻土家族人渴求子孙繁衍的心理特征;“卍”字纹是太阳与火的崇拜,诠释了源远流长的美好愿望。将这些物态化的纹样借用索绪尔揭示的语言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两大属性,指出“西兰卡普”的能指就是我们今天仍在传承和保护的传统图案,而所指是文化持有者的生活方式、哲学体系和思维方式等文化核心内涵的关键。符号化的“西兰卡普”的文化含量和审美艺术也更上了一个平台。
  《民族的符号》将西兰卡普置于一种多元文化融合的语境。作为土家多元文化融合的象征性符号,著者认为这种融合主要表现为汉文化的浸润,如赋意于图案、汉族民间故事的采借和汉族吉祥纹样与文字的移植。再者是与佛教、道教内含“卍”图文的交融。同时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吸收了大量现代图案。著者通过西兰卡普与其它文化交流的微观考察,凸显了土家文化的兼容并蓄,也正是在这样的交流交融中逐渐形成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意识。
  二、强烈的现实关怀:“本真性"的传承与保护
  从“土花铺盖”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土家织锦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民间传统手工艺,历史较为悠久,其发展过程也经历了辉煌与衰落。著者认为,“‘土家织锦’的传统纹样和繁杂的传统技艺也随着全球化的浪潮逐渐淡出乡民社会。在大量的田野调查后,著者归纳总结了土家织锦在发展过程中面对的诸多困境,诸如“传统纹样的大量流失、土家织锦图案残存碎片、文化产品变样以及传承断代”等。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传承主体断代、产品滞后、传承主体与社会力量的整合不协调、“落后”的思想观念等不利因素。
  面对这些问题和不利的发展状况,著者及其研究团队扎根田野,深入龙山、永顺、保靖、古丈、酉阳、黔江、来凤等40余个乡镇调查收集了266种传统纹样,对土家织锦的图案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本书的核心定位于织锦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出对土家织锦文化的五种保护模式,并对数字化保护模式作了详细叙述,认为留住“本真性”是其发展目标,并回答了土家织锦困境的关键所在,提出了可操作的保护建议,正是一个学者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表现。著者在行文中流露出对土家织锦的现实关怀,寓情于文。
  三、深入的田野调查:参与观察与全景书写
  白2009年至2012年间,著者先后四次深入湘西酉水流域进行田野调查,累计达半年多时间。在田野调查中既有深度访谈、参与观察,也有问卷调查、统计分析。调查主要集中于土家织锦图案的收集统计和生产工具、工艺流程的详细记录。复杂的工艺流程背后所串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著者为了详细了解这一过程,专门学习“打花”和“牵花”,正是这种求索的精神,细致入微的体验让文本表述更令人信服,也为土家织锦数字化传承实现传统工艺流程自动化奠定了基础。在资料处理上,除了引用丰富的史料,还注重田野材料的呈现。著者除了访谈多位织锦传承人,还注重与本土学者的深入交流,将这些详实的访谈实录呈现给读者,保持了材料的真实性,正是书写织锦传承群体的一个亮点。
  同时研究并不局限于织锦的传承群体,叶家寨、捞车村为代表的捞车河流域土家织锦“原生态存留地”的宗教信仰、民间艺术、风俗习惯也进行深入剖析,运用文化整体观将土家族的社会文化生活纳入研究视野,体现出理论与现实的关照。正是著者如此扎实的田野调查,使其对土家织锦图案、工艺流程、传承群体及其保护模式的探讨言之凿凿。
  总的来看,《民族的符号》一书,以土家族典型的民族文化符号“西兰卡普”为研究对象,采用鲜有涉足的“符号学”理论进行解读,秉持土家织锦“本真性”的传承与保护,将这一独特民族文化符号置放于当下文化变迁中,将文献记载与田野调查两者结合,对特定地区、特定群体进行调查,窥一斑而见全豹,微观与宏观相契合,不仅是对土家织锦这一个案的研究与发展具有重要贡献,对其它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当然,《民族的符号》一书也不是完美无缺,对文化生态重构和传统文化空间的学理探讨不够,这也正是民间工艺未来学术研究的新方向。
  责任编辑:刘冰清
  文字校对:赵颖
其他文献
摘 要:蝉形砚属于一种经典的仿生砚,在歙砚中较为常见。本文以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收藏的蝉形砚为主,参考其他博物馆、收藏机构的藏品,总结其形制特点,并根据相关古籍记载,解构其文化意象。蝉形砚成功融合了蝉与荷叶两种元素,外形优美大方,寓意纯真圣洁,是为君子雅好的至德之物。  关键词:蝉形砚;荷叶砚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1-0082-05 
期刊
摘 要:在全球化与在地化发展趋势的推波助澜下,在同质性与异质性的论辩里,城市的發展面临重大的关键点,城市文化面临大洗牌,如何在激烈的城际竞争中求生存进而脱颖而出,成为所有城市的重要议题。对城市而言,全球化即是文化的竞争,全球化的时代即是一个充满文化品牌的时代,因而,象征经济大行其道。在此趋势下,城市若欲保留或增加其竞争力,其来源应是城市独特的、难以被其他城市模仿的优势,核心重点就在于城市文化的特色
期刊
摘 要:新移民群体的消费问题成为众多社会现象中需要予以关注的话题,云杉村是边疆少数民族一个典型的水利水电工程移民的村落,从原居地迁移到新住地,逐渐完成了从“客人”到“主人”身份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的消费环境发生了改变,引起了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行为、消费选择的一系列变化,然而,少数民族移民却不断地适应、融入到现代消费文化体系中。  关键词:移民;云杉村;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C912.
期刊
摘 要:鸦片战争之后,大量西方人来到三峡宜昌地区,他们撰写的游记和考察报告,为我们还原19、20世纪之交三峡地区的自然风景、经济状况、人文景观提供了珍贵史料。西方人眼中的三峡,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都是负面的、否定的,都是欧洲中心主义的心态投射。从西方人的三峡亲历记,可以窥见晚清时期中国形象的“另一面”。  关键词:三峡宜昌;晚清时期;中国形象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期刊
摘 要:土家族传统医药是土家族民众生产生活和抗击疾病经验的积累,它源于生活实践,又反作用于生活实践,具有可及性强、毒副作用小、简便价廉、疗病奇效等特点。总结这些特点,对于正确认识土家族传统医药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关键词:土家族医药;可及性强;毒副作用小;简便价廉;疗病奇效  中图分类号:R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18)06-0012-07  土家族传统
期刊
摘要:《庄子·应帝王》“汝又何帠以治天下感予之心为”一句颇难索解,“帠”字在传世文献中仅此一见。古今学者对该字的解释颇为纷纭,迄无定论。本文在已有的研究基础上,从文字形体演变角度重申“帠”为“叚”隶讹之说,并结合学界对于出土文献和传世古书中助动词“暇”的最新讨论,认为“何帠”即“何叚(暇)”,意为“怎么能”。  关键词:《庄子》;何帠:何暇:助动词  中图分类号:H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作为全新的媒介类型,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相比具有明显的传播优势,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然而,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其作用亦受到影响,对新媒体的传播效果应该有正确的认识,应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势,提升广大少数民族同胞的媒介素养,促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与现代性建构。  关键词:新媒体;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性建构;侗族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期刊
摘 要:辰州傩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承章是辰州傩戏传承人,不仅熟悉辰州傩的各类法事,还擅长“上刀山”、“摸油锅”、“踩刀梯”、“过火槽”等傩技,并且在整癫方面也有所成就。在访谈中,全承章讲述了自己艰难曲折的学傩经历、精湛高超的从傩技艺以及持之以恒的传承信念。  关键词:辰州傩戏;口述史;全承章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332(2020)01-0111
期刊
(1. 长江师范学院 学报编辑部,重庆 408100;2.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劳动经济学院,北京 100026)  摘 要:随着国家对民间博物馆支持力度加大,民间收藏品向博物馆的转化利用成为时代命题。文章对婚俗收藏的发展状况进行了回顾和分析,针对婚俗收藏品的特点进行了以婚俗为主题的博物馆策展设计。该设计的主体内容包括婚俗文化静态展览区、婚俗文化动态呈现区、“婚礼穿越”体验游功能区、藏品数字化展览区
期刊
摘 要:“西兰卡普”传统传承出现危机,通过数字化技术采集、展示、利用和创新,知名度、利用领域、技法、传承模式均出现积极变化,但也表现出文化传播效果要高于文化传承效果、数字化技术种类待丰富、数字化技术与文化生态保护和营造结合差的不足。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应注意多渠道共同传承,做好文化生态的保护与营造。  关键词:土家族;西兰卡普;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