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真皮联合自体刃厚皮片移植矫正足背瘢痕挛缩畸形一例

来源 :中华医学美学美容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inehop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病例 患者男,11岁,因大火烧伤致右足背瘢痕挛缩畸形1年,运动及穿鞋不便.查体:患者右足背瘢痕面积6.0 cm×11.0 cm,色红,质地硬,凹凸不平,局部有破溃,右足背至(踇)趾有1条1.5 cm×11.0 cm长的索状瘢痕,致足趾受瘢痕牵拉过度背伸,不能屈跖,跖趾关节呈半脱臼位(图1a).治疗:于全身麻醉下切除右足背瘢痕组织,恢复足趾功能位,创面贴覆人工真皮(pelnac)"邮票状"移植并打包固定.术后2周见人工真皮血管化良好(图1b),乃将左大腿刃厚皮片移植于人工真皮上,术后10 d皮片全部成活(图1c).出院后嘱加强功能锻炼,穿有软内衬的硬皮鞋.术后随访半年,右足背瘢痕挛缩基本缓解,穿鞋及行走、跑步等均能完成。

其他文献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的长厚颏部硅橡胶假体矫治严重小颏畸形的疗效.方法 用三脚平行规测量所需假体的跨度、高度和厚度,根据测量结果设计所需的长厚硅橡胶假体,高温消毒后备用.手术在局部浸润麻醉下进行,经下唇龈沟切口置入严重小颏畸形患者的颏部.术后3、12个月随访时用数码相机拍摄面部正、侧位像,用以观察颏部高度的变化.结果 共矫治严重的小颏畸形20例,切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无排斥反应等发生.术后颏部形态均
目的 探讨通过手术方法改善部分高颧骨者面部外观效果,以及更持久有效的手术方式.方法 对80例高颧骨者施行口内及耳前切口颧骨颧弓缩小术联合面中份浅表肌腱膜系统(SMAS)上提术,纠正其高颧骨及预防颧颊部软组织松垂.结果 80例术后随访6个月以上,术后面部轮廓及松弛度改善满意.其中1例术后出现上颌窦炎,经对症治疗后痊愈.结论 加固颧骨颧弓缩小及面中份SMAS上提术,对高颧弓者面部轮廓改善效果良好、安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和口腔医学的发展,以金属烤瓷牙修复前牙越来越普及,甚至成为常规选项.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前牙单个金属烤瓷牙冠的效果好于联和冠桥.但是临床中往往会遇到前牙缺失、残根、松动等,需要将2个以上的前牙连在一起形成联合冠桥共同受力,而前牙金属烤瓷联合冠桥(金瓷联冠)修复的临床病例往往会在联合冠桥颈部相邻牙颈间的间隙(邻间隙)处失真,表现在相邻牙颈部邻间隙没有分开,出现白色的"瓷三角"
期刊
颈部为人体外露部位之一,常与颜面及躯干同时遭受烧伤.深度烧伤后如果得不到良好的皮肤覆盖,瘢痕愈合后可以发生轻重程度不等的瘢痕挛缩畸形,严重影响外观和活动功能,对患者生理和心理都将造成极大伤害,降低患者的生存质量[1].因此对颈部瘢痕挛缩治疗的技术要求较高,须同时达到功能与美学都比较满意的效果.目前对颈部瘢痕挛缩畸形的治疗可按瘢痕大小、挛缩畸形程度、美学标准采用不同的方法修复.常用的方法有全厚皮片移
期刊
人类因进化差异产生了不同的种群,这些种群间的表型差异最直观的就是皮肤和头发的不同颜色.这种表型差异形成的原因引起了科学家们强烈的兴趣,在探寻头发和肤色差异的分子水平研究过程中,发现黑素刺激素受体1基因(melanocortin-1 receptor gene,MC1R基因)和皮肤以及头发的颜色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关联,同时MC1R基因本身存在着较多的多态性,且这个多态性在种群之间差异较大[1]。
期刊
目的 探讨青年性眼睑皮肤松弛症的手术治疗和疗效.方法 对23例患者采用切开法重睑成形术设计切口,测量出需切除的上睑皮肤量,然后去除需切除的皮肤和眼轮匝肌以及疝出的眶隔脂肪,脱垂的泪腺复位.缝合切口,形成满意的重睑形态.结果 23例术后均恢复了原视野和视力.仅1例因切口处理欠佳,出现轻度“三眼皮”,其余重睑形态满意,泪腺复位良好.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随访1~3年疗效稳定.结论 所用治疗眼睑松弛症的
腹部皮瓣具有手术操作简便、皮瓣成活率高等优点,是修复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重要皮瓣.但是其亦有很多缺点,其中供瓣区多需植皮覆盖、皮瓣蒂部不易封闭等.我们自2010年2月至2012年1月采用腹部皮瓣联合封闭负压引流(VSD),避免了上述问题,取得了很好的临床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期刊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正常人紫外线最小红斑量(MED)的范围及其与性别、年龄、皮肤光生物学分型、季节和在广州地区生活时间长短的关系.方法 以GS2004型日光紫外模拟系统为光源,测定621例健康志愿者背部正常皮肤的MED值,在照射后(24±2)h由两位经验丰富的观察者同时评定.结果 621例受试者的MED均值为(1170.2±333.2)mJ/cm2,男性MED均值为(1132.8±339.4) mJ
目的 探讨褪黑素对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生物学活性的调控.方法 分离培养增生性瘢痕成纤维细胞,采用四氮唑复合物/硫酸酚嗪甲酯(XTT/PMS)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β1转化生长因子(TGF-β1)含量和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细胞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胶原Ⅰ和胶原ⅢmRNA表达,评价褪黑素和褪黑素受体拮抗剂(luzindole)对增
副乳腺(多乳房症)是乳腺科临床常见的先天性畸形疾病,亚洲人多发,女性多于男性,女性发病率为1%~5%,往往伴有局部脂肪组织增生.可以发生在两侧原始乳腺发生线(即Schultze线)的任何部位,常见于腋窝前缘或正常乳腺的尾部.表现为腋窝前的半球形或不规则隆起.患者多因外观畸形或疼痛就诊.本院自2007年6月至2011年1月共收治副乳腺患者84例,均采用肿胀麻醉脂肪抽吸法配合乳腔镜技术治疗,取得了较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