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谈社会服务机构破产能力

来源 :职工法律天地·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hongyu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社会服务机构作为一个法律概念的提出,时间并不长,至今也就是一年有余。社会服务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尽管因其设立目的具有非营利性,是一种“有限度”的参与,但仍然会由于诸多因素面临资不抵债等破产风险。应当明确赋予社会服务机构破产能力,以解决实践中面临的“依法死亡”的问题。
  关键词:社会服务机构;破产能力
  一、“社会服务机构”的由来
  为了加强对“民办事业单位”的管理,1998年10月,国务院制定颁布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以下简称《暂行条例》),该《暂行条例》第二条开宗明义,对民办非企业的概念作出界定,即“本条例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非营利性民办医院、民办学校、民办养老院、民办博物馆、民办社会工作机构等组织,都是民办非企业单位。具备法人资格的领取《民办非企业单位(法人)登记证书》。
  由于“民办非企业”这一概念落后于社会的发展需要,外延与内涵不清,不能准确反映这类组织提供社会服务、从事公益事业等特征。同时,又过于强调“民办”,于是“社会服务机构”這一概念应运而生——2016年3月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八条规定,“本法所称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慈善组织可以采取基金会、社会团体、社会服务机构等组织形式。”
  2016年5月,民政部发布的《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修订草案征求意见稿)》(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也明确将“民办非企业单位”名称改为“社会服务机构”。
  2017年10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第九十二条规定,“具备法人条件,为公益目的以捐助财产设立的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等,经依法登记成立,取得捐助法人资格。”至此,“社会服务机构”这一概念在民事基本法中得以确立。
  二、赋予社会服务机构破产能力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破产能力,也就是破产主体资格,即适用破产法被宣告破产的资格。依照我国《企业破产法》第二条的规定,有破产能力的是“企业法人”。即一方面必须是企业,另一方面必须是法人,两者缺一不可。虽是企业但不是法人的私营独资企业等其他组织,或者虽是法人但不是企业,如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等都不能成为完整破产能力主体。立法者在《企业破产法》的附则部分作了一个类似“兜底条款”的规定,即第一百三十五条:“其他法律规定企业法人以外的组织的清算,属于破产清算的,参照适用本法规定的程序”,也就是说部分主体可以具有“准破产能力”。根据现行的法律规定合伙企业、民办学校、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人独资企业具有准破产能力。由此可见,破产制度对“民办非企业法人”——社会服务机构并不当然适用。这一问题亟待解决亦十分必要。
  第一,从法律特征看,社会服务机构不排斥经营活动、不排斥参与市场竞争,当然也就会面临破产风险。社会服务机构作为非营利性法人,非营利性是其最本质的法律特征。但是非营利性并不意味着没有经营活动,相反,对于大多数的社会服务机构来说,经营活动产生的收入是维持正常运转之必须。同时,由于举办者、管理者良莠不齐,社会服务机构在实践中具有营利冲动,甚至涉嫌非法集资等违法经营活动的情形,并不鲜见。退一步讲,一个组织的风险并不仅仅来自经营等商事活动,有的也来自侵权造成的巨额赔偿等。社会服务机构虽然在利润的分配模式上与营利性法人有些不同,但是经营模式和从事经营活动的性质却与营利性法人颇为相似,甚至可以说并无差别。市场经济条件下,只要从事经营活动,尽管其设立目的不具有营利性,但仍然会和营利性组织一样面对各方竞争,都必须独立面对生存压力和生存风险。
  第二,从现行社会服务机构退出机制的局限性看,应赋予其破产能力。目前仍有效的《暂行条例》对社会服务机构的退出机制进行了规定。依照该规定,社会服务机构参与各类民商事活动,一旦发生资不抵债或者偿债不能,由于其被排除在破产制度适用范围之外,只能采取自愿解散的方式,或者请求行政干预、强制解散等替代方式。通过这些方式退出难以保证其将所有的财产合理分配给债权人,也无法约束其内部人员挪用、截留单位财产,或者进行偏颇清偿,同时相关法规对于社会服务机构资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财产用以清偿债务的顺序如何确定亦未提及(虽然《征求意见稿》第二十一条规定,“社会服务机构属于本条例第二十条第(六)项解散情况的,参照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相关程序。”但作为行政法规,作出该规定是否妥当,值得推敲。
  第三,从理论的一惯性看,承认社会服务机构破产能力是坚持法人的权利能力为破产能力理论基础的应有之义。法人的有限责任要求并应当允许法人资不抵债时依法破产,因为破产制度是法人独立责任、责任有限观念的必然结果。某种意义上说,承认法人制度就应当承认法人当然具有破产能力。法人制度与破产制度是一对孪生儿。
  第四,从破产制度的功能看,赋予社会服务机构破产能力,有利于更好地维护利益相关方的合法权利。对于社会服务机构来说,可以借助破产重整、和解等制度减轻债务负担甚至债务豁免,从而轻装上阵,获得再生,更好地服务社会;对于社会来说,只要在破产过程中把握社会服务机构与营利性组织相比的一些特殊性,作出特别的制度安排,就可以减轻因某些社会服务机构的长期亏损给社会稳定造成的潜在风险,降低破产带来的社会震荡;对于社会服务机构的债权人而言,增强了债权可以得到依法保护的预期,从而增强与社会服务机构进行市场交易的信心,同时也获得了一条公平实现债权的途径。
  三、赋予社会服务机构破产能力的展望与建议
  现行破产法虽然没有明确赋予社会服务机构破产能力,但已经实施的《民法总则》给这一问题的解决带来了希望。《民法总则》第七十三条规定了“法人破产”,从立法体系上看,此条列于“法人一般规定”中。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似乎可以理解为《民法总则》承认了所有法人均可为破产主体,社会服务机构也不例外。当然,《企业破产法》与《民法总则》处于同一效力位阶,作为特别法,上述理解能否成立,仍需立法机关给出权威结论。总的来说,《民法总则》的颁布实施,对于扩大破产法适用范围,起到了推动作用。就此,笔者对本文所涉问题的解决,提出如下粗浅的建议:
  一是加快启动对《企业破产法》的修订工作,对社会服务机构破产问题作出统一规定,明确赋予其破产能力。并考虑其非营利性、公益性,在破产程序及机制上作出一些特殊的安排。即因设立目的不同而适用不同的破产规则。
  二是可以参照《民办教育促进法》的模式,通过制定单行法,对某一类或某一种社会服务机构的破产能力及适用的规则作出规定。
  三是按照现行《企业破产法》第一百三十四条对金融机构破产问题的规定模式,由全国人大授权国务院以行政法规形式,制定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破产所涉问题的实施办法。
其他文献
摘 要:《工伤保险条例》关于突发疾病死亡或经抢救无效死亡,如何认定工伤的规定,在现实生活中容易引发很大争议,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这里,我们对现有的工伤认定标准进行简要分析,完善工伤认定条件。  关键词:48小时;工伤认定;视同工伤  一、存在的问题  1.巨大的待遇落差可能会引发逆向选择  能否认定工伤之所以引发很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待遇差别悬殊:工伤死亡待遇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九条规
摘 要: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个人信息也随时出现泄露的可能。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是公民的合法权益不断的受侵犯。因此本文对公民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就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希望我国可以明确个人信息的界定,可以增设新的规定范围,可以尽快出台保护法,维护公民的权益。  关键词:个人信息;刑法保护;公民  在现今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一直是人们
教育部门对英语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高中是人生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也是学习英语的黄金时期.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己探索出适合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网约车”在当今社会发展中已变得越来越重要,有越来越多的民众在出行时会将“网约车”作为首选,但其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也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本文认为对于如何监管网约车的问题,可对比国外对网约车监管的初探,分析各国监管的优劣势以企求从多个视角对我国网约车监管立法、执法提出了一些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网约车;法律监管;制度研究;立法执法  自2016年8月滴滴宣布收购优步中国以来,关
摘 要:让被执行人申报财产,将其财产情况向权利人告知,既有公开接受监督的意义,也有宣誓的意义,一旦被发现虚假申报,则如同在法庭上的不诚信。把他们不诚信行为记录入整个信用系统,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工作等多方面产生不良影响,惩罚方式甚至比刑事处罚,更能产生强有力的震慑作用。  关键词:财产申报制度;司法现状;价值参考  一、司法实践中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  《民事诉讼法》第二百四十一条规定:“被执行人未按
摘 要:当下,全球数据资源增长猛烈,催生了大数据。我国已形成大数据共识,大数据发展环境有很大改善。但是实际操作中我国政府层面数据资源主要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缺乏公共平台、数据共享不畅;二是频发的数据泄露事件,暴露了对个人隐私权的保护仍受技术和法律限制。分析这两大问题和从法学角度如何解决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关键词:大数据;政府;开放共享;个人信息保护  一、我国政府面临的大数据资源现状  我国科技
摘 要:本文通过分析二维码支付的法律风险,结合实际支付活动,深入研究了如何监管二维码支付环境,并提出了几点具体对策,希望能够提升当代二维码支付的质量,发挥出相关技术的积极作用,逐步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在此基础上,我国的二维码支付水平将会得到显著的提升,行业发展也会愈加健康。  关键词:二维码支付;法律风险;监管对策  当今社会,二维码支付作为一种高效的结算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极大的便利了人民群众
增设恶意欠薪罪符合国际社会发展的潮流,与国际社会的大趋势相接轨。对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现在绝大多数的国家都注重加大保护力度,并逐渐将恶意欠薪的行为纳入刑法调整的范围,加大对拖欠工资行为的打击力度。  一、恶意欠薪罪的犯罪构成  (一)犯罪主体  恶意欠薪罪的犯罪主体包括自然人和单位,这主要是由于恶意欠薪行为发生在劳动者和雇主或者用人单位之间。雇主和用人单位相对于劳动者来说具有天然的优势,为了保护劳动
期刊
会计监管是保证会计工作有序运行的必要手段,也是不断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的必要保证.会计监管是伴随着会计的发展而不断地变化着,会计监管的实质可以归结为一项制度安排或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