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的冬

来源 :新疆人文地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ravehearter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你没有在新疆经历过冬天,你肯定不明白新疆人性情中的那些最鲜明的东西都与季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季候与人仿佛互為启发、互为参照、互为融合。新疆人的果敢、豪爽,正是新疆冬天的写照。而新疆冬天的极寒冷极热烈,正如新疆人的敢大恨、敢大爱,它代表着那一特殊的地区特殊的标志,是对所有暧昧含混的甄别。
  当拾秋的老妇,在有枣没枣的枝头都打那么两竿三竿的时候,红熟的太阳是这个季节的硕果仅存。来自巴尔喀什湖和乌拉尔山的强烈冷气流,长途奔袭,一路啸鸣,翻越天山,我们的肌肤感到它的触摸时,真正的冬天到来了。
  新疆冬天几乎没有任何征兆,好象成吉思汗的马队,在它突然出现的时候,一切都已不可收拾。昨天的太阳还有些烫手的感觉,被马蹄踏伏的草又顽强地直起腰身。草的中心,那一丛最具生命力的嫩绿再一次往上窜高了一截。而星星点点的野菊,是无数热望的眼睛,期待着再一个恋爱季节的到来……而今天,雪的突如其来,宣告着无条件的占领。陶瓷的天空被击碎,艺术的碎片有着历史和文化的忧伤。
  其实也是在昨天,晒秋的老牧人,歪斜在扔在草地上的鞍鞯上。他刚刚喝下一碗马奶酒,面色酡红,不全是马奶酒的原因,更有太阳的成分。他微微闭合了双眼,他的忠实的牧羊犬在他一侧轻轻打着鼾,一切都是那样平静,一切都是那么详和。老牧人在领受着阳光的抚慰,从阳光温热的程度,从阳光稠密的状态,他已敏感地分辨出阳光中羼杂的一丝秋去冬来那个过程的气息,与其说他是在享受最后的阳光,倒不如说他在用几十年的经验,验证他对时序变化判断的准确性。这里的一切都将随之改变,毡房被拔起,愉快的夏牧场生活宣告结束,畜群将攀过险峻的达坂,带着整整一个夏秋积蓄的膘情,去温暖的冬窝子苦熬漫长的冬季。而老牧人也已将秋阳最后的温热揣进怀里,连同辟邪的狼髀骨,以备不时之需。
  路上的人们都被赶到了家里,留一条空荡荡的马路,让冬天通过。银盔银甲的军阵,锐不可挡的气势,所到之处草木皆冰。这是水银柱标志的温度,要冷就冷它个干脆,冷它个透彻。树干坼裂的声响,湖面冰层挤压的脆响,还有寒鸦的翅膀摩擦天空的嘎嘎之声,汇成这个季节最寒冷的语言。这个世界充斥的不啻是通红的鼻子和对峙的耳朵,还有结成冰珠的泪。
  屋檐下的冰笋越来越长,炊烟却似红狐的尾巴肥胖而蓬松。瘦马的脊背毛色斑驳,被冻伤的地方,隐藏着这个季节永久的疼。在这个季节不易分手,分开了你会感到格外的冷;这个季节最容易接近,在彼此的怀抱里可以找到超乎季节的暖意。
  雪天雪地的草原,只有一顶毡房的兀立,这是世界最远的地方,却不是世界最冷的地方。毡房很小,把每个人的心都圈得很近、很近;毡房很大,盛得下天南地北客。毡房里不息的牛粪火,是这个季节灼烫的心,是毡房于风滔雪浪中永不沉没的旗语,是毡房小宇宙的大太阳。
  猫冬的人们,想象着雪被下的麦苗是如何青青地挺立,守住那份安宁,而后迅速拔节,籽粒灌满浆液,尖锐的麦芒刺痛掌心,而此刻粗糙的手掌,感到闲得无所适丛,硬硬的老茧,这会儿发潮、发软。只有这时他们才注意到乌鸦,这些只有在冬天才结伴而至的牧师们,身披黑色的大氅,大腹便便,踱着方步,红色的长喙不厌其烦地在布道,鸹噪之声经久不衰……久违的麻雀也来到窗前,整整一个秋天它们都不见踪影,现在它们像放大了一万倍的谷粒,撒了一地,从它们你可以知道今年秋天的收成。乌鸦和麻雀,在新疆的冬天忙作一团,看到它们的样子,冬闲得骨头都发酸的农人们,禁不住笑出声来。
  最冷酷的冬天属于新疆,最热烈的冬天亦属于新疆。谁家的大炕不是火热的?谁家的炉火不是熊熊的?在新疆谁也没听说冻死过客居他乡的游子。随便一间土屋,随便一顶毡房,不管是否相识,不管是贫是富,你都是最尊贵的客人,你都会赢得一屋子的热烈。
  还有酒,在大河封冻的时候,它才流淌得格外畅快。酒是为冬天专门准备的润滑剂,没有酒,冬天的骨节会锈死,有了酒,你才听不到冬天走动时骨头的咔咔声。大碗大碗的酒,从第一个人的手中盛开,依次绽放下去,在芳菲的深处,总有骑手的影子纷纷凋落,总有些故事有了开头,也总有些故事没有结尾。不要指望冬天的哪一场酒会轻易打住,以酒开始的循环肯定在酒中循环下去,只有醉倒的和醉倒了又爬起来的,成了永不言败的记录。
  新疆的女人,只有在冬天的时候才表现出柔美的一面。她们的面庞像窖藏的苹果,馥郁而酡红,她们的裙裾仿若风中的旗帜猎猎飞扬。她们会用一个冬天的时间为自己的男人煮一壶提神长劲的奶茶,会把冬天当做自己的责任。对冬天来说,她们是熊熊的火,对她们来说,冬天是一盘可以让男人舒筋展骨的大炕。
  窗外,山岭上的积雪愈来愈厚,愈来愈白。那是一帧天山上的冰雪图,未完成的部分,交给时光、雪、太阳和我的想象,共同完成。◆
其他文献
8月4日,“鑫控集团·2017新疆塔城乌苏啤酒节”在乌苏啤酒的故乡新疆乌苏市隆重举行。  今年是新疆塔城乌苏啤酒节举办十周年。2017新疆塔城乌苏啤酒节活动主题为“啤酒之都·幸福乌苏”,宣传口号为“十年荣耀·全民共享”,共有节庆活动70项,分为主体活动、民俗文化、体育竞技、旅游休闲、商贸洽谈等6大类,目前已开展40项,其余活动正在陆续开展,全方位、多层次展示乌苏丰富的旅游资源和对外开放的良好形象,
期刊
民以食为天,这是颠仆不破的真理。  中国人最讲究吃,走进一座城市看它繁荣不繁荣,景气不景气,只需观察餐饮业便可管窥一二。  新疆大地极具包容性,随便哪座城市,走到大街上一网撒下去,捞上来的人口音五花八门、五湖四海、天南地北哪儿都有,饮食也是川鲁粤、闽浙湘要什么有什么。库尔勒这座新疆南部最大的城市,人口不过百万,上至五星级酒店下到街边小吃摊,少说也有万余家。供求的需要,使得库尔勒的餐饮业兴旺不衰。想
期刊
金华带我去找帕它尔·吾甫尔的烤全羊时,进错了院子,院子里出来的是帕它尔·吾甫尔的弟弟,而帕它尔·吾甫尔则是斜对门的一家。  其实这也难怪,吐鲁番市高昌区的幸福路基本上成了烤全羊一条街。虽然这里被称之为“路”,但在我看来,更像是一条弯曲而狭窄的小巷,两侧的好几家房屋前都高立着巨大的烤全羊招牌,一家家的院门里也堆积着色彩鲜艳的烤全羊包装盒。在这条路上,除了帕它尔·吾甫尔和他两个弟弟都在经营着烤全羊店之
期刊
烤肉,是打开新疆的正确方式。  新疆人喜欢把进入一个地方叫打开,比如到了南疆吃过红柳烤肉后,就说这才是打开南疆的方式。叶城是我到新疆后的第一个落脚点,所以直到现在我都喜欢说,叶城是我打开新疆的地方。前些天翻开当年在叶城留下的一本相册,第一张是我和一位战友举着烤肉的合影,我们微笑的脸上全是稚气,但那是舒心和快乐的微笑,背后透着青春和理想交织在一起的慰悦和自信。新疆美食——馕坑肉  照片上的我之所以能
期刊
吃早饭这个事儿,中国人其实一直以来是不太重视的,重视都是近几十年的事儿。古时候大约只有富贵人家早上起了床,才会吃些点心什么的,而皇上身边的文武百官,早上起床想吃两个点心也来不及,因为上朝的时间很早,大家起了床,就得提着灯笼去上班,空着肚子去见皇上汇报工作,贯彻指示。新疆美食——奶茶、烤包子  有些朝代,皇上一般会在上朝完毕后,给这些饿着肚子开了半天会的手下们安排一顿工作餐,大家挤在大殿下面的一个地
期刊
在托克逊县,很多人都给我说起托克逊的馕。后来我发现,很多高昌区的人如果去了托克逊,差不多都会买一些那里的馕。  事实上,我也曾吃过几次托克逊的馕,主要是托克逊县克尔碱镇的馕。因为我曾多次去过托克逊的克尔碱镇,去看那里多样的地质地貌和文化遗存,这样便经常会在乡村间乱逛的时候,遭遇到克尔碱的馕。作为一种新疆最为普通的食物,维吾尔族聚居的乡村中几乎家家都有馕坑,那些村民们刚刚烤出来的馕常常是一排排露天摆
期刊
去年九月有事回甘肃天水,一天中午被安排在张家川县城吃午饭,进入那家饭店时觉得眼熟,一问果然是九年前参加关山笔会时吃过“十三花”的那家,便暗喜既然是老地方,应该又能吃到十三花。坐下不久,果然上的是十三花,心里顿时就乐了。  我老家在天水,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吃十三花。那时候,凡乡间红白喜事都叫“过事情”,而亲戚与邻居前去贺喜则叫“跟事情”,主家待客均要准备酒席,且有专门称呼——坐席,也就是吃席的意思。
期刊
1994年底的一天,我从新疆疏勒回甘肃天水探亲,那是我当兵后第一次回家,兴奋得一晚上没有睡好,第二天早上赶到喀什长途汽车站时,便有些头晕腿软,急需吃早餐补充一下能量。先前就打算在汽车站附近吃早餐,但在周围转了一圈却找不到一家餐馆。新疆人吃早餐的习惯与别处不同,在当时的那个时间点上,不会有油条、豆浆和稀粥一类的东西出现在街头。  无奈之下,我决定买几个面包应付一下,这样想着脚步便往候车室拐去。当时的
期刊
新疆人所说的“三凉”,指的是“凉皮”“凉面”和“凉粉”,所谓的“三凉”,在新疆主要的消费季节在夏季。  “三凉”其实是普遍存在于西北地区,尤其是凉皮和凉面,可以算作是整个西北地区的特色小吃。凉皮,也被写作酿皮、酿皮子,一般来说,大多数人知道这是一道陕西风味小吃,但实际上在西北地区,包括内蒙古等一些地方都很著名,主要做法就是用凉水洗面团,将淀粉和蛋白质,也就是面筋分离,然后沉淀淀粉,倒去清水,加入碱
期刊
这几年在单位,如果上午忙碌,做的是赶急费力的工作,午饭前就会想到拌面。新疆人的胃是拌面的胃,力气亦来自拌面,所以新疆人最喜欢吃的是拌面。我虽然生在甘肃,但在新疆已近三十年,饮食喜好已全然是新疆习惯。  拌面有菜有汁不软不硬,吃起来口感舒爽。一盘拌面端上来,人们把菜倒入面中,然后翻拌几下,夹几根面送至嘴里,一吸一嚼,都极富新疆人直爽的个性。  吃拌面,往往选择只做拌面的饭馆,进入店中报上要吃的菜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