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tNetSt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从事工作、了解世界和与人交往的主要途径。信息化社会带来的影响,涉及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活动中,作为最重要的角色之一的教师也无法回避信息化给教育所带来的冲击。本文目的在于探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对于教师所作出的要求,通过访谈两位中学教师了解教师面对信息化社会中所做出的实际转变,从而比较两者之间的差距,以及对教师如何适应信息化社会做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教育 信息化 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1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教育形态——信息化教育。
  “信息化”这一概念基本上是东方语言思维的产物,我们是在Internet上进行信息搜索时发现这一现象的。西方国家的文献中极少使用“信息化”之类的说法,而在许多东方国家,包括中国、日本、韩国等,则大量使用“信息化”的概念。
  2 教师面对信息化变革所做出的响应
  2.1 新的教学手段的尝试
  这是访谈者提到最多的内容。教学手段的变革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所带来的冲击的最直接的、也是最为外显的影响。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使用,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这一切都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教科书,以及教师讲授。虽然教学手段的更新还没有完全达到信息化社会所要求的水平,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在这方面已经有所行动。
  比如,被访谈者一认为:
  访谈者: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当中对教育技术的使用情况怎样?
  被访谈者:就我自己的教学我感觉,年轻教师特别喜欢用,一学期1、2次。
  访谈者:他们是怎么用的呢?
  被访谈者:他们觉得在课堂上使用这些,能够更生动更形象,更能够表达出他们想要表达的意思。对于年龄比较大的,比如说是四十五岁以上的教师,如果不是为了上公开课,他们就宁愿不用这个。男教师一般动手能力要比女教师强,而且他们特别喜欢捣鼓捣鼓,像有的不是计算机教师但是他们比计算机教师还要强。
  被访谈者二也有类似的观点:
  访谈者:你就说说你实践当中对教育技术应用的一种现状
  被访谈者:我觉得在数学课上,代数可以不使用,几何的话如果用多媒体信息可以起到非常好的效果。现在数学方面有个很好的软件叫几何画板,它做数学课件就比较方便,图形、动画都可以做出来。通过这种课件让学生学习几何,比较直观,而且是彩色的,比较标准,比老师上课花很多时间去画方便很多。它可以通过转动、添加辅助线达到直观的效果。所以我觉得信息化比较方便,但是它不能代替板书,所以是相互辅助的作用。
  2.2 观念的更新
  被访谈者提到了观念更新的方方面面,比如如何看待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如何看待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及对以往教学模式的反思。
  在师生关系方面,教师与学生已经不是以往的教师授课、学生听课的填鸭式教育,教师作为知识的传递者,可以说是知识的权威,学生获取的信息大部分得自于教师。但是在信息化社会,教师已经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社会中充斥着各种各样的信息,时时刻刻都对青少年产生着影响。所以有可能在某些问题上,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比教师还要多,那么教师所负的责任,就不仅仅是教学生知识,而是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如何对知识进行分类,剔除对自己无用的知识“垃圾”,而获得对自己有用的知识。
  在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必定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合作精神的培养,以及培养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在现代社会中,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得到广泛的认同,学生在学校所获得的知识对于他的一生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学生在学校所要学习的最主要的东西,不是知识,而是获取知识的方法,是拓展自己成为终身学习者的动力。
  访谈者:刚才谈到的都是一些阻力,你认为有没有一些积极的因素来促进年轻教师去做去使用这样一种技术?
  被访谈者:长期的那种传统的教学,毕竟是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作为新一代的教师,有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我们当然用,这样才能跟上时代。毕竟孩子长大了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我们就要让他们从小就见识一下新的东西。
  访谈者:计算机除了用在教学,有没有用在辅助,比如说作业递交等方面?
  被访谈者:课余可以让他们自己去寻找知识,我布置作业让他们自己上网去寻找。
  2.3 教师培训的不足
  教师要想适应新的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就必须不断充实自己,进行培训,但是在访谈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显然是不足的。有些教师也只能力不从心,有好的创意,但是却不能转化成实际。
  访谈者:做这个网站属于工作范围之内的吗?
  被访谈者:按理这个是不属于的,只能利用业余的时间,没有额外的报酬。像我和管理员做这些事都是义务的。比如说像其他老师开公开课,做课件,牵涉到一些技术问题,最简单的WORD和PowerPoint可能好用的,但是难的动画之类的,就要找我们两个人,这都是无偿的。所以时间有空嘛就帮,没空也就没办法了。
  2.4 学校设备的不足
  学校设备也是信息化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成分,如果没有硬件,根本就谈不上教育的信息化。但是在目前的大多数学校里,可以说硬设备都不是很达标。上海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城市之一,在这样的城市尚且存在这样的情况,更不要说一些偏远地区以及中国广大的农村地区。
  访谈者:是否知道学校近几年在这方面有什么建设计划?在整个学校范围内建设局域网。
  被访谈者:有的,第一步,把老师的办公室接入局域网,另外计算机房如果可能的话,就是花费不是很多的话,学校也希望把计算机房连上,这样对实施教学有帮助。我在三月份上的计算机课,有的东西在机房没法上,就只能让孩子们去电子阅览室上,这样就不可能人手一台。作为我们初级中学来说,经费是一个最大的问题,不像高中,高中已经不属于九年义务教育,它有一定的经费自筹能力。而我们主要是靠上级拨款,我们学校所有的机房、电子阅览室、设备都是上级的拨款,最多它要求学校也出一点,但是这肯定是小头。
  2.5 发展中的阻碍
  任何一种变革,在最初开始的时候,都会受到这样那样的阻碍。比如刚才所谈到的设备不足,比如对教师的培训不足而使他们缺乏相关的知识,比如有的老教师排斥这种教育信息化的变革,依然是采用传统的方式教育学生。
  被访谈者一:
  访谈者:老师们是怎么看待信息技术课的?
  被访谈者:要想开这样的课首先他们要搜集素材。外面这些素材也很多,但是他们觉得与实际教的东西脱节,还是不好用。也有很多电子版的教案啊,我也看了很多,但是也不是很适用,所以老师花在准备这节课的时间还是太多了,而且这节课上下来才45分钟,所以他要考虑有没有精力、时间,而且现在设备不可能每个教师配备计算机。有时候他们的设想很好,但是要做出来很困难。还不如就一支粉笔上去讲吧。省了很多的时间,这样就能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关注题目啊作业啊,而且这样的话,提高分数更快一点,传统的方法更实在。
  被访谈者二:
  访谈者:你们学校现在用的光盘、CD—ROM的课件有没有,外面有很多。
  被訪谈者:很少,都是老师自己去找的,你要上什么课就自己去找自己去做。要花很多时间,首先找素材,到网上去搜,拉下来,但是网上资源很混乱,有时候老是出错,要密码要付费很麻烦的。找了半天自己又要花很多时间就比较烦,自己又不大精通,你脑子里这样想但是实际做不到,我得研究半天花好多时间,做出来效果也不一定好,我脑子里希望达到的,包括审美啊,会浪费很多时间。
  3 结论与建议
  3.1 学校方面
  (1)加强硬件设备。在财政经费的投入方面明显不足,地区发展不平衡。2002年2月4日的《中国教育报》曾经有这样的记载:“新疆和田地区1054所中小学,总共只有计算机503台。"尽管2001年底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建成的20000公里的高速主干网已覆盖我国近30个主要城市,总容量达到40Gbps,155M的CERNET中高速地区网已经连接到我国35个重点城市,全国已经有100多所高校的校园网以100Mbps以上的速度接入CERNET,然而更多的高校校园网还是100M水平的校园网,与CERNET的接入还是以2Mbps以下的速度,要用这样的速度进行基于网络的多媒体学习,将会不时地发生网络堵塞现象,就会让学生在等待中白白浪费时间,就会使学生对学习失去浓厚的兴趣。
  (2)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在师资培训方面,我国目前在中小学生中推广信息技术教育,却忽略了对教师的信息技术教育。部分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基本为零,至于现代教育观念,更是许多教师的空白点。现在多数教育工作者仍在用老眼光、旧观点来看待、对待新的教育问题,不了解信息社会教育观念的丰富内容,不知道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推进教育的整体变革,不知道如何在自己的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有不少教师在信息技术面前觉得束手无策,甚至有的教师对信息技术有抵触情绪。因此,对教师进行信息技术的培训和现代教育观念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否则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就将成为空谈。
  3.2 教师方面
  (1)注重自身信息素质的提高。与学校培训相配合,共同提高自身的素质,参与相关培训。(2)成为终身学习者,并培养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有关数据表明,目前世界知识更新周期为5-10年,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周期会越来越短。这就意味着学生在学校里所学到的知识,可能在走出校园以后很多就没有用了。而互联网弥补了这一缺陷,通过互联网,能够将最新知识、科技动态、全面的信息材料,同步、迅速地传递到世界各个角落,这就使学生的知识更新成为可能。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我国加入WTO,人才需求更体现国际化特征,人才素质结构的高层次化以及知识结构的多元化特征愈加明显。然而我国现有人才供给现状却不能满足这一需求,许多高学历者扮演着“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角色,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本文在对当前人才需求现状分析的基础之上,指出了我国高教结构的一些不合理因素,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结构调整措施。  关键词高等教育 教育结构 人才需求 结构调整 
期刊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发展和经济的加速转型,流浪儿童问题越来越突出。目前对流浪儿童问题的分析主要集中在社会工作及社会排斥视角等方面。本文试图从社会问题研究的三个视角出发(批判视角、标签理论视角、社会构建视角),希望能在对流浪儿童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构建流浪儿童救助与保护的福利服务体系做出有益的探讨。  关键词流浪儿童 批判视角 标签理论视角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识码:A    1
期刊
摘要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学生有兴趣的时候,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活跃,求知欲望强烈,学习也没有心理压力,能够发挥出潜在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而中学信息技术作为一门以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围绕该学科的兴趣小组活动,学生兴趣培养尤为重要,本文从兴趣小组开设方向、辅导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兴趣小组的价值体现等方面去分析学生参加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小组的兴趣培养,为中学信息技术兴趣小组的教学质量提高提供
期刊
摘要文学翻译如何才能做到自然流畅,准确生动,并能忠实再现原著的艺术意境和人物性格? 译林版《傲慢与偏见》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启示和经验。本文撷取了其中若干片断与原文进行比较,从三方面分析了该译本的过人之处:(1)语言表达;(2)人物形象;(3)作品风格。  关键词语言表达 人物形象 作品风格  中图分类号:I712.06文献标识码:A    《傲慢与偏见》是英国小说家简·奥斯丁最引人入胜的一部作
期刊
摘要在城乡二元体制下的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乡结合部必然是一个特殊的地理概念,对于中小型高校及其后勤产业发展的影响深远。在全国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攻坚阶段,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研究与探索日趋迫切,本文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例就中小型高校后勤产业与城乡结合部经济达成共赢格局进行探究。  关键词高校后勤产业 城乡结合部经济 共赢问题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鉴于高校后勤改革必须依赖于高校教
期刊
摘要健全人格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心理面貌的集中反映。在目前就业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大学生人格缺失越来越凸现成为就业的心理障碍。本文试从心理学角度入手,站在和谐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高度以大学生就业心理障碍、人格发展缺失与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相互关系为主线,全面、宏观、多角度深掘大学生健全人格塑造的途径,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成功。  关键词就业心理障碍 人格发展缺失 健全人格
期刊
摘要自2009年江苏省教育厅“五严”规定政策出台后,广大一线教师一直在思考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有限的时间内如何实现减负增效的目标?关键还在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一线教师应摒弃“一言堂”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把课堂自主权真正还给学生,才能实现减负不减质的目标。要想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课前自主预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基点;学生课堂主动学习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关键;学生课后多向探究是实施有效教学的归宿。  
期刊
摘要根据教育部统计资料表明,从2000年至2007年,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0万,495万,2008年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则高达559万。①这意味着国家每年必须新增数以百万计的就业岗位。然而现实表明,新增就业岗位远远达不到新增待就业人数,因此会出现相当一部分毕业生暂时找不到理想的工作。一旦大学生毕业后长期无法就业,或就业率过低将
期刊
摘要本文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及安全等方面,对大学生的信息素养现状进行调查,并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据此提出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 信息素养 调查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信息素养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养的一部分。信息素养的教育关系到人们如何立足于信息化社会这一基本点。它不是所谓的超前教育观,而是教育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培养学生
期刊
摘要研究生校园文化活动是研究生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自我教育的主要载体,在营造学术氛围、提高人才培养素质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以汕头大学“研究生文化之旅”活动为实例,在分析和总结该校研究生校园文化建设做法和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讨研究生校园文化体系建设的工作思路。   关键词研究生 校园文化建设 德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643文献标识码:A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