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早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波兰逻辑学家塔斯基(Alfred Tarski)就已经提出了“元语言”(Meta-Language) 的概念。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交际中的元语言现象是非常明显的。本文在课堂观察报告的基础上, 就教师的元语言在汉语课堂中的使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关键词:元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报告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71-02
一、观察背景
在教學课堂上,元语言被频繁使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帮助教师向学生传达提问、重复、请求、提示、纠错等各种指示。 因此, 针对教师的元语言进行特别的关注与调查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观察者可以对那些有效的元语言加以学习。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可根据观察者的观察报告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观察设计
根据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教师课堂研究指南》①一书中的相关内容,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首先设计了以下的课堂观察表格。
三、观察结果
在对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初级汉语综合课程进行观察以后,笔者完善了之前设计的表格并将相关数据填入表中,分析结果如下:
1. 学生的背景信息决定了教师的元语言的形式。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初级班是一个混合型的班级。学生分别来自七个不同的国家。学生的男女比例是2:1。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元语言必须是简单明了的汉语,而不能是英语、韩语、泰语或者是意大利语。因为教师需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地听懂目标语的注释语。否则元语言便失去了它作为元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元语言的形式是由学生的背景信息决定的。教师在使用元语言之前必须要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2. 根据本课堂教师元语言的记录,教师元语言的交际目的大概可归纳为一下四种:提醒,引导,检查,纠正。
(1)提醒
在课堂即将开始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向学生传达信号,告诉学生课堂马上就要开始了,让学生有所准备,迅速调整好学习状态。
在这节初级汉语综合课程中,任课教师一共使用了两句具有提醒意义的元语言。首先,通过教师通过拍手加问候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让教室里的学生迅速的安静下来,并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紧接着,教师马上告诉学生:“那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我要先点名。”,并且拿起名单开始点名。一方面,这样的语言加动作更强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听,等着老师点名。另一方面,教师的动作直接解释了教师的元语言,帮助了那些没有理解“点名”这个词的同学清楚地理解了“点名”的意思。
(2)引导
如图,在教师的元语言的四个目的中,引导所占比重最大。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元语言的71%都是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对目的语的学习。而引导又可以被细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目标。 教师在正式介绍当堂课计划学习的知识点之前,用提问的形式引诱学生在已学知识中寻找适用知识,并适当给出新的知识点。在本堂课中,任课教师的教学知识点为:“是……的”句。因此,她先通过询问班上某一缺席同学来建立起相关的语境以后,又通过两个问题“他去哪里了”和“他什么时候去的”来为接下来的句子提供背景信息,且顺便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在第三个问题的时候,该教师直接使用了本课教学语法点“他是跟谁一起去的?”将本课的新知识点引导出来。先易后难,先问熟悉的再问陌生的。通过她的提问,学生能意识到,这个他们不太确定的答案的问题,一定就是这一课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第二,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目标。 教师在引出新知识点以后,通过进一步的提问或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在本堂课中,教师选择了解释的方式,通过在幻灯片上直接给出“是……的”句的语法结构并配上英文注释来向学生介绍这一知识点。在这一部分,考虑到混合型班级的特点,教师并没有使用元语言,而是用“语法结构式”加上英文注释的方式,要求学生自行阅读。
第三,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操练。这是最常见的引导形式。这是由综合语言课需要大量的操练的要求决定的。 教师最常用的句型除了疑问句之外,还包括祈使句。通过祈使句,教师可以更明确地发出练习指令。
具有引导作用的教师元语言不可或缺。但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我们所应该使用的引导元语言和形式也是有区别的。教无定法,这是每一个语言教师都应注意的问题。
(3) 检查
语言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来调整教学进度。在本堂课上,教师总共对学生进行了两次检查。第一次是在讲解完“是……的”句型以后,教师提供了一个例句,通过询问来检查学生是否正确理解该句型。第二次是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直接询问学生是否已经明白,以此来检查学生的理解。
(4) 纠错
纠错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初级阶段。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要先力求准确,再考虑流利。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学习。
然而,如何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地纠错,是需要汉语教师好好斟酌的核心问题。在本堂课中,任课教师以摇头示意和重复正确答案的方式进行了两次针对个体学生的纠错。
根据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徐静薇老师的论文《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②中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纠错的讨论。教师在针对学生错误进行纠正的时候应该坚持因生而异的原则、重点突出的原则、及时恰当的原则和培养语感、减少错误的原则。
在本次课堂中,任课教师的纠错并不规范。首先,教师在学生还在说话的时候就打断了学生,且态度坚决,一连用了三个“不”字,并且急切地摇头。这对学生的积极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教师元语言的目的因为配套的行为和工具而变得明确。
在本堂课中,教师在使用元语言来对课堂教学进行提醒、指示、检查、纠错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一些辅助手段,如手势,幻灯片、举例和实物演示等。这些辅助手段与教师的元语言相结合,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明确。
4. 教师的元语言可以作为一种语言输入,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为正式输入的内容服务。
清华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封宗信先生认为:“元语言既是知识,又是能力。”③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自然的语言输入,通过单纯机械重复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教师的语言,并将它转入自己的语言库中,在合适的场合提取使用。例如本堂课中教师所说的“很好,还有呢?”和“再来一遍,大声一点!”这些课堂用语,学生完全可以在其他场合中使用,例如同学们做小组讨论的时候,或者是练习诗朗诵的时候。然而,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地使用丰富的元语言。教师的元语言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调整。
比如说,在一堂写作课上,教师不必使用过多的元语言,而是应该尽量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写作要求和例句。但是在口语课中,教师就应该多用一些元语言,引导学生大胆开口,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在使用元语言是一定要特别注意坚持规范性,尽量避免使用方言。
5.本着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应该坚持使用尽量简单明了的课堂用语。
教师的元语言始终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们应该时刻谨记这一点,以教学任务为纲,元语言为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注解:
①戴维·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第三版),杨晓琼译,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②徐静薇.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J]. 科技信息. 2009(23).
③封宗信.元语言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9):26
参考文献:
[1]戴维·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楊晓琼译.《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第三版).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徐静薇.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J]. 科技信息,2009(23).
[3]封宗信.元语言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26.
关键词:元语言;对外汉语教学;课堂观察报告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5-0071-02
一、观察背景
在教學课堂上,元语言被频繁使用于各个教学环节之中,帮助教师向学生传达提问、重复、请求、提示、纠错等各种指示。 因此, 针对教师的元语言进行特别的关注与调查是十分有必要的。一方面,观察者可以对那些有效的元语言加以学习。另一方面,授课教师可根据观察者的观察报告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学。
二、观察设计
根据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教师课堂研究指南》①一书中的相关内容,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首先设计了以下的课堂观察表格。
三、观察结果
在对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初级汉语综合课程进行观察以后,笔者完善了之前设计的表格并将相关数据填入表中,分析结果如下:
1. 学生的背景信息决定了教师的元语言的形式。
四川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初级班是一个混合型的班级。学生分别来自七个不同的国家。学生的男女比例是2:1。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使用的元语言必须是简单明了的汉语,而不能是英语、韩语、泰语或者是意大利语。因为教师需要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明确地听懂目标语的注释语。否则元语言便失去了它作为元语言的意义。由此看来,元语言的形式是由学生的背景信息决定的。教师在使用元语言之前必须要对所教班级学生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
2. 根据本课堂教师元语言的记录,教师元语言的交际目的大概可归纳为一下四种:提醒,引导,检查,纠正。
(1)提醒
在课堂即将开始的时候,教师必须要向学生传达信号,告诉学生课堂马上就要开始了,让学生有所准备,迅速调整好学习状态。
在这节初级汉语综合课程中,任课教师一共使用了两句具有提醒意义的元语言。首先,通过教师通过拍手加问候的方式,吸引学生注意,让教室里的学生迅速的安静下来,并坐回到自己的位置上。紧接着,教师马上告诉学生:“那我们现在开始上课了,我要先点名。”,并且拿起名单开始点名。一方面,这样的语言加动作更强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每个人都在认真地听,等着老师点名。另一方面,教师的动作直接解释了教师的元语言,帮助了那些没有理解“点名”这个词的同学清楚地理解了“点名”的意思。
(2)引导
如图,在教师的元语言的四个目的中,引导所占比重最大。
在这堂课中,教师的元语言的71%都是用于引导学生进行对目的语的学习。而引导又可以被细分为三种形式:
第一,引导学生发现学习目标。 教师在正式介绍当堂课计划学习的知识点之前,用提问的形式引诱学生在已学知识中寻找适用知识,并适当给出新的知识点。在本堂课中,任课教师的教学知识点为:“是……的”句。因此,她先通过询问班上某一缺席同学来建立起相关的语境以后,又通过两个问题“他去哪里了”和“他什么时候去的”来为接下来的句子提供背景信息,且顺便带领学生复习之前学习过的知识点。在第三个问题的时候,该教师直接使用了本课教学语法点“他是跟谁一起去的?”将本课的新知识点引导出来。先易后难,先问熟悉的再问陌生的。通过她的提问,学生能意识到,这个他们不太确定的答案的问题,一定就是这一课需要学习的新知识。
第二,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目标。 教师在引出新知识点以后,通过进一步的提问或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知识点。在本堂课中,教师选择了解释的方式,通过在幻灯片上直接给出“是……的”句的语法结构并配上英文注释来向学生介绍这一知识点。在这一部分,考虑到混合型班级的特点,教师并没有使用元语言,而是用“语法结构式”加上英文注释的方式,要求学生自行阅读。
第三,引导学生对学习目标进行操练。这是最常见的引导形式。这是由综合语言课需要大量的操练的要求决定的。 教师最常用的句型除了疑问句之外,还包括祈使句。通过祈使句,教师可以更明确地发出练习指令。
具有引导作用的教师元语言不可或缺。但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和教学任务,我们所应该使用的引导元语言和形式也是有区别的。教无定法,这是每一个语言教师都应注意的问题。
(3) 检查
语言教学课堂中,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检查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程度,并据此来调整教学进度。在本堂课上,教师总共对学生进行了两次检查。第一次是在讲解完“是……的”句型以后,教师提供了一个例句,通过询问来检查学生是否正确理解该句型。第二次是在课堂结束之前,教师直接询问学生是否已经明白,以此来检查学生的理解。
(4) 纠错
纠错是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初级阶段。著名的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曾经说过,在语言教学的初级阶段,要先力求准确,再考虑流利。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长远学习。
然而,如何在不打击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有效地纠错,是需要汉语教师好好斟酌的核心问题。在本堂课中,任课教师以摇头示意和重复正确答案的方式进行了两次针对个体学生的纠错。
根据浙江林学院国际教育学院徐静薇老师的论文《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②中关于如何进行有效纠错的讨论。教师在针对学生错误进行纠正的时候应该坚持因生而异的原则、重点突出的原则、及时恰当的原则和培养语感、减少错误的原则。
在本次课堂中,任课教师的纠错并不规范。首先,教师在学生还在说话的时候就打断了学生,且态度坚决,一连用了三个“不”字,并且急切地摇头。这对学生的积极性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3. 教师元语言的目的因为配套的行为和工具而变得明确。
在本堂课中,教师在使用元语言来对课堂教学进行提醒、指示、检查、纠错的时候,都无一例外地使用了一些辅助手段,如手势,幻灯片、举例和实物演示等。这些辅助手段与教师的元语言相结合,使学生的理解更为明确。
4. 教师的元语言可以作为一种语言输入,但更重要的是,它应该为正式输入的内容服务。
清华大学语言学系教授封宗信先生认为:“元语言既是知识,又是能力。”③教师的课堂语言是一种自然的语言输入,通过单纯机械重复的方式,学生能够理解并记住教师的语言,并将它转入自己的语言库中,在合适的场合提取使用。例如本堂课中教师所说的“很好,还有呢?”和“再来一遍,大声一点!”这些课堂用语,学生完全可以在其他场合中使用,例如同学们做小组讨论的时候,或者是练习诗朗诵的时候。然而,这并不代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多地使用丰富的元语言。教师的元语言要根据教学任务进行调整。
比如说,在一堂写作课上,教师不必使用过多的元语言,而是应该尽量直观地向学生呈现写作要求和例句。但是在口语课中,教师就应该多用一些元语言,引导学生大胆开口,才能达到练习的效果。
除此之外,教师在使用元语言是一定要特别注意坚持规范性,尽量避免使用方言。
5.本着节约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的原则,应该坚持使用尽量简单明了的课堂用语。
教师的元语言始终是为教学内容服务的。教师们应该时刻谨记这一点,以教学任务为纲,元语言为辅,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注解:
①戴维·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第三版),杨晓琼译,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②徐静薇.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J]. 科技信息. 2009(23).
③封宗信.元语言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5(9):26
参考文献:
[1]戴维·霍普金斯(David Hopkins),楊晓琼译.《教师课堂研究指南》(第三版).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
[2]徐静薇.对外汉语口语教学中的纠错技巧[J]. 科技信息,2009(23).
[3]封宗信.元语言与外语教学[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5(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