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表现思想 画笔解剖灵魂

来源 :中华儿女·书画名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1763057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艺术是一种语言,画家的作品不仅是表现美,更是表达对世界的看法。”
  ——这是王安东接受笔者采访时的开场白。
  2013年9月一个初秋的午后,笔者在蒙特利尔南岸毕加索小道按响了画家王安东的门铃。可能有人不信,这个小小的动作笔者整等了六年。六年前有读者推荐采访王安东,我电话打过去,那边一口回绝,后来又接触过几次都无功而返。他的理由是:等到我成功的那一天。
  中国银行(加拿大)要在蒙特利尔隆重举办“庆祝建行20周年画展”,王安东的名字也在参展画家之列,笔者借机再次拿起电话。也许是被我的诚意打动,也许想宣传一下他刚刚成立的华人艺术家研究会,王安东老师终于为我打开了大门。
  “石头缝里蹦出的画家”
  1957年王安东在湖南衡阳出生,父亲教数学,母亲当护士,他老大,下有两弟。王安东自幼喜爱画画,手中一杆笔就是他看世界的第三只眼睛和记录生活的方式。小小年纪,看完《地道战》、《地雷战》,他能把整部电影画成连环画,里面的游击队员和小鬼子都惟妙惟肖;坐教室里上课,他能把前几排同学的背影画个遍,尤其爱画长辫子的女生。前一类画曾给他带来不少荣誉和赞赏;后一类画却受到班主任老师的训斥、父亲的责骂。但不管是赞赏还是责骂,所有人都不能不承认,这孩子极有绘画的天分,鉴于他既无家传,又无师承,有人把他戏称为“石头缝里蹦出的画家”。
  上了高中,有个美术老师叫唐明立,特别关注和指导他,王安东开始接触“科班”训练,然而对他帮助最大的“老师”还是要算一部手抄书本,“那时我家住医院的宿舍,”王安东回忆说:“楼上住着一个旧军医(解放前国民党军医),他儿子也喜欢画画,我在他那儿看到一本苏联的《素描教学》,如见至宝。当时正值‘文革’其间,这是禁书,买不到,我就借来一个字一个字地抄,那么厚的一本书愣是被我全抄下来……人们总爱问我怎么能把人画得那么像,我想这部手抄本的作用非常大。从中我自修了美术人体解剖理论和透视观察方法,懂得了画人物要透过表象看其内在的骨骼结构、肌肉组织、运动规律和人体关节之间的关系,还懂得了画人不但要讲究形似,还要讲究神似,达到形神兼备。因此越画越勤,越画越痴迷,也越画越随心所欲。”
  在商业性作画时,王安东不仅能准确把握好人物的相貌特征,还能游刃有余地根据客户的要求扬长避短,又不失生动逼真;搞艺术性创作时,他则更加注重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着力于通过描绘面部情绪的变化去反映他本人对作品人物入骨三分的终极看法。在他的画室里,笔者看到上百幅人物肖像,既有名人政客,也有至爱亲朋,有美的、有丑的、有哭的、有笑的;有写实的,有夸张的……天分加勤奋,这就是为什么王安东能在国际肖像界闯出不小的名头,并且越叫越响亮。
  1994年,他的色粉画《为教皇圣保罗二世造像》被选为“加拿大国际家庭年”唯一标志性宣传海报,其原作和版权被魁北克省“Les Editionsdu Suroit”出版公司以十万加币买下,印制成多种形式的图片,向全世界发行。2007年,他为戴安娜王妃创作的油画和色粉画作品《永恒的微笑》和《难以忘却》被载入英国伦敦波普艺术出版社的专业画册——《艺术中的戴安娜》,其中包括有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际绘画大师的作品,王安东是唯一的华人。
  “用肖像画形式表现人的灵魂”
  王安东认为,如果仅仅反映表象,或仅仅描绘美丽,一般的匠人和艺人都能做到,就算是拍照片,一个真正的摄影家也不会满足于照相机的忠实,而是要把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融入进去,通过营造出某种情感氛围,创造性地去拍出有思想的作品。“我画的这些肖像不是为某个人画的”,他指着满满一屋的作品说:“我画的每一个人都是这批群像组画的一部分,我希望用肖像画的形式去表现人类的灵魂。人的灵魂是多种多样的,不管是作品中的人还是作品外的人。我不是要给谁的灵魂下定义,我也做不到这一点。作为视觉艺术家,我对形象思维更敏感,我希望通过对表象特征的描绘让观者去看,去想象这个人灵魂的样子。如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同样的笑容,不同的人可以看到不同的灵魂,每一位观者都以他自己的角度来完善这幅作品,因此它才不朽。”
  在将近七个小时的访谈中,我发现王安东老师从不主动介绍自己的画作,他鼓励观者去随意解读。他对外行的信口开河不批评,不解释,充分体现对观者的尊重。他说,有些作品在创作的时候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他非常希望观众参与其中。“我的艺术追求是:我的作品只是提供一些经过思考的艺术图象,让观众在欣赏中,以他们独自的思考和经历来丰富和完善我的作品,换句话说,我的作品永远不算完成,因为它永远会有新的观众。”
  “突破自己突破传统”
  王安东1984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曾在广东科技出版社担任美术编辑,1991年以国际留学生身份出国,在康考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版画工作室深造。这段经历被他形容为“艺术上的飞跃”。
  王安东家客厅和餐厅的墙上分别有两套石版画作品,都是他在康大读研时创作的。笔者首先看到的是六幅组图《飞向自由空间》,它以超现实主义的意念表达和强烈的视觉冲力,引人边观赏边思索:在一个头部被纱布缠封的青年面前,门神把守了千年的宫门正徐徐打开……青年自由了,他自由得一无所有……故乡的土地那么的遥远,亲情手足在破碎的梦中断裂……他在荆棘丛生的异乡打拼,在东西方文化的交火中突围……终于,那曾经的禁锢被劈成两半,飞入风腾云涌的天边……这是我,一个外行最直观的理解。另一套作品《东方神像》是王安东的最爱,挂在客厅非常抢眼,当年在康考迪亚大学美术馆展出时,曾获得专家教授们的高度评价,美术学院副院长激动地在全系学生和老师面前,用“Fantastic!(了不起的)”来称赞。这套作品和第一套作品截然不同,主题都是一张戴着东方神鬼面具的脸。五幅画重复着同样的尺寸,同样的基调,同样的姿势,同样的角度;不同的只是那面具,或谦卑、或狰狞、或头上长角,或白骨森森……催人产生去揭开的冲动,勾人去想象那些面具所掩盖的是不是同样的人和同样的表情。   这两套作品是王安东艺术道路的里程碑,标志着画家对以往传统的拷问和反叛,对未来创新的向往和追求。他说:“一个艺术家只有自由地去创作,才能出好的作品,为取悦他人而画很容易沦为媚俗。”王安东非常尊崇英国画家卢西安·弗洛伊德(Lucian Freud,著名心理学家佛洛伊德的孙子)。他手指一部精装画册的封面说:“别人画女皇,都竭力把她画得高贵、漂亮,技巧都十分高,但没有谁的作品比这一幅更出名,因为唯有他,敢于坚持自己粗狂的风格,近乎丑化地刻画了女皇果决刚强的一面。他完全不去考虑女皇是否喜欢,他要做的就是把人内在的心灵像解剖尸体一样表现出来。”
  王安东认为,画品和人品是相通的,做画家容易,做艺术家却难,“你如果随大流,可以赚钱养家,但画不出好的作品;你如果我行我素,可能会穷困潦倒终生。”也曾靠卖画维持生计和缴学费的王安东,清楚地懂得这两者之间的巨大区别,他庆幸自己在摆脱了衣食之忧的今天,可以展开思想的翅膀,真正地在自由世界飞翔。他说:“我学艺术的目的从来不是为了赚钱,譬如同样是画肖像,为客人画,就像医生给人看病,病人有这个需求,我提供这个服务,画完就完了;但为自己搞创作,我会精心选择最适合表现主题的人来画。每天除了吃饭和一小时的快走运动,我能从早到晚在画室里工作,不仅不觉烦累,还越画越过瘾,越画越踏实,越画越舒服,越画睡得越香,第二天起来还想画……只有创作,才能让我如此痴迷,这种痴迷感是一种正能量,甚至有助于我的健康。”
  说到这,王安东兴奋地展开三幅巨画。虽然每幅画都只有一个肖像,每个肖像也都不陌生——那是中、美、苏三国领袖的大合影——但这套作品分明在静态下蕴含着动感,在磅礴中混杂着诡秘,叫人如遭巨浪,错愕的同时已无法闪避,只能硬着头皮,去迎击艺术家大力推来的视觉与思觉的双冲击。
  笔者不懂艺术,但我在毛泽东的脸上,看到了胡锦涛的眼睛;画中的奥巴马,长着林肯特有的毛发;接下来的第三幅,说他是列宁就像列宁,说他是普京就像普京,那欲言又止的表情真让人一时半会儿理不清……这整幅作品表现出的纵向历史感和横向关联性,是如此地耐人寻味,以至于笔者在最初的震荡过后,但觉越看越想看,越琢磨思路越拉远,就像那背景中红蓝白相连相交的三国国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一起飘扬,无边无际……
  艺术家的大胆构思和奇妙表达无疑产生于画家的头脑风暴。王安东说:“这是我近五年的作品,但是我想创作这类东西却已经想了很多年了,连做梦都在想。可是以前我没有条件静下心来,直到戴安娜画像被收藏后,经济上有了保障,我才可以全力以赴做作品了。”他还说:“要知道,这样的作品画家都是用了心计的,都消耗了很多的心血。因为画家画的不是眼睛看到的东西,而是思考的东西,是形象思维的结晶。”
  看得出,王安东的性格是狂傲的,他永不满足,绝不低头。在他的油画作品《美术馆的审判》中,他的不安分和渴望创新可谓表达得淋漓尽致:他(王安东的自画像非常到位)穿着橘红色的囚衣,戴着手铐被押解在西方美术馆的“特别法庭”,身后的警察是毕加索,旁边执法的是波洛克(上世纪美国现代泼洒艺术的代表),背景是被血腥的红漆泼洒过的毕加索名画《格尔尼卡》,衬托着画家已被西风染黄了的头发……再细看,他紧抿的嘴角宣示着不服,在他依然黑亮的眼睛里,燃烧的是抗争。这是王安东三年前的作品,他想要说:西方绘画大师们已经形成强大的艺术梯队,像大山一样挡住后起艺术家向前,要超越他们就像挣脱牢笼一样困难。但他还是要“越狱”,他还是要“翻山”!
  他说,我们必须跳出传统的框框才有出路。在现代艺术环境中,如果你还是重复前辈或重复自己,没有创新,就不可能在艺术上真正成功。“我们必须突破传统,突破自己,立足于当今社会,表现现代人的思考。可惜的是很多人画了一辈子,还是认识不到这一点。也有人到了现在还要打着‘某师某代嫡传弟子’的旗号,靠师傅的名头来装门面。”他说:“我并不是反对艺术家去画仙女和梅兰竹,去画传统美,但是在西方人看来,那不是艺术创作,那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复,我们已经展示了几千年,不创新怎么能在艺术上与西方平等对话?”
  “前卫艺术对历史的贡献”
  王安东说,西方艺术经过近百年的“文化大革命”运动,从古典主义到形式主义;从现实主义到超级现实主义;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古典写实派到印象派、野兽派、立体派、结构派、抽象派、表现派、简约派、象征派、未来派;从具象到抽象;从雕塑到装置;从行为到观念;从人工手绘到数码打印……现在西方艺术界更注重艺术观念,艺术手段更趋多样化,绘画技巧已不再那么重要,那些连衣服的皱褶都能精准地描绘到足可乱真的大师们都“翻过去了”,现在的数码打印加手绘的“超级现实主义”作品常让观者目瞪口呆,一块经过艺术家处理的白色油画布就成为一幅“极简主义”画派的代表作。装置艺术、事件艺术、人体艺术和观念艺术已成为现代艺术的主流,“架上绘画”已变为支流。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用传统的审美方法去欣赏现代艺术,最好是采取学习和了解新知识的态度,也可以用学习外语的方法。
  王安东认为,前卫艺术之所以有时表现为怪诞,是因为生活本身就存在着怪诞。西方艺术评论界也时常以评论怪诞和反传统为时髦。前卫艺术家以实验性的探索方式和语言反映出人类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生活现状,刺激人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疲劳的神经,其在纯色彩、线条、空间、体积、材料质感效果等方面的成果,丰富和扩展了人们对美、对视觉艺术的认识,尽管其中有不少垃圾作品,但许多理念和成果已被广泛运用在现代建筑设计、装潢设计、服装设计、工业和民用产品设计之中,并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推动着历史的前进。他还说:为什么婚纱式的“艺术摄影”在中国火爆异常,在西方就没有什么市场?除了东西方人有结婚率的差距因素外,主要还是因为在审美认识上的差别。我们中国人普遍受唯美主义的影响,觉得自己不好看,不敢或不愿面对真实的自我,喜欢借助化妆师和摄影师在粉饰的美貌和柔光镜头中“创造”那种虚幻的、无个性的、有光没影的、连自己也不敢相信是自己的“朦胧明星照”,来满足对“漂亮美”的向往。“其实中国人从来不缺乏审美,中国人也懂得欣赏罗中立《父亲》的脸上的皱纹美,但放到自己身上就不行了,这是民族自卑感的表现。西方人早就突破了对美的认识,甚至形成以‘怪’、以‘丑’为美的审美倾向了。美的定义不再仅仅是漂亮,还包含着真实的美、个性的美、朴素的美、运动的美、力量的美、节奏的美、神秘的美、怪诞的美、变形的美、抽象的美、悲剧的美、标新立异的美……”
  笔者在中国曾见过一些“前卫艺术家”,觉得他们的一些“突发奇想”有投机取巧,愚弄观众之嫌,对那些兢兢业业,从素描开始学画,勤奋了一生的艺术家亦是一种不公,就此请教王安东老师。他开导我说:“中国的前卫艺术是对西方现代艺术的学习和模仿,也是一种以本土为基地与西方现代艺术的一种对话,你欣赏不了没有关系,但不要排斥,认识到世界有这个存在就好。”笔者受益,眼界豁然开阔。
  “其实,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后现代主义艺术的新世纪,是一个多元化、多样风格兼容并蓄的时代。曾被‘打倒’过的一些艺术流派又以新的面貌回归,像‘新古典主义’、‘新现实主义’、‘新表现主义’、‘新风格主义’、‘新原始主义’、‘新形式主义’、‘新象征主义’等等。这些艺术现象的回归也意味着‘新架上绘画’的回归。不同的主义和风格虽没有高低优劣之分,但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求‘新’,追求艺术创新!作为艺术家,不管你作哪种风格,只要你坚持作到‘极致’,那就是最好的艺术作品。”王安东最后补充说。
  “成立艺术研究会”
  王安东在醉心创作的同时,不忘艺术家的社会责任,他认为海外一些华人艺术家需要社会关注和支持才能坚持创作下去,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份量、有影响、有创意的好作品。而且,我们应该有一个能经常举办展览的华人社区美术馆。“我们应该向犹太社区学习,我知道几个有名的犹太艺术家,都是在本社区的购买收藏支持下坚持住了自己的独特风格,才出了大名的,最后连加拿大国家美术馆都收藏他们的作品,犹太社区和全加拿大都以他们为荣。”为了达成这个心愿,王安东有一系列的想法和计划,去年还与几位艺术家组建成立了“蒙特利尔华人视觉艺术研究会”,并在魁北克省政府正式注册。
  二十年来,王安东的作品多次参加蒙特利尔和中国的画展,被社会各界广泛收藏。2001年Brossard市政府画廊还为他举办了个人画展,总结他移民加国十周年的非凡成就。明年四月份,该市将再次为他举办个展,展示他近年来锐意创新的艺术成果。
其他文献
宛如一首首动人的民谣,又如低低的柔声倾诉,我们面前是一个亲切、温馨的女性天地。在这里回旋萦绕的,是一颗灵慧、敏感的心灵自然流露的清音。  在古仪的这些画作里,你会渐渐体会到情意真切而又感觉微妙,一种如同朝雾般轻柔而又抒情的感觉,一种典雅、细腻又含着一股高贵、脱俗的气息。阅读这些画作一点也不费力,它们既不宣讲深奧的哲理,也无意作某种布道,作者绝不想让你作一次疲惫的视觉旅行,也没有为你预备了丰盛的视觉
期刊
主持语:A12T致力于推动中国当代青年艺术力量的发展,发掘最具潜力的艺术新星,通过展览展示、跨界整合助力中国当代艺术新生力量的成长。在A12T,艺术品不是拯救世界拯救灵魂的超级英雄,它是与你一起生活的朋友、知己。艺术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闪耀智慧,带来愉悦,让我们思考,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在一个更为开放和平等的时代,收藏艺术品不再是一种特权,每个人都可以以自己的品味欣赏艺术品,因此A12T通过“艺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11月  受访地点:上岛咖啡  受访人:郑慧元  采访人:李 恺  郑惠元:我本科就读于中央民族大学,国画、油画……我都涉略过。一次偶然的机会我负责为韩国的交流活动做翻译,前后大概两年左右,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彼此国家的绘画艺术很不一样。从国内的视角来看他们的国画更像是西画,咱们传统的国画注重钩、染等技法,得有一定的法则和标准以供画家们来对应使用。  SHMJ:历史上提出
期刊
主持语:在这个社会上,每一个人都怀揣小小的梦想在自己的圈子努力前行,生活中也会遇到挫折和考验,对于积极的人,考验会化为动力。本期为大家奉上一个不断奋斗而取得成功的励志故事,两位年轻人从对话中回忆他们的青春、他们的奋斗、他们所追求的文艺之梦,他们也曾经历彷徨、失落,而今他们经过踏踏实实十年的努力,取得了一些成就,从他们的脚步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的真实。梦想始终在他们的生活中若隐若现,最终他们将理想释放
期刊
北京师范大学文艺研究中心博士,复旦大学中文系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博士后,现为中国矿业大学文学与法政学院教师。从事中西比较诗学,经学解释学及中西艺术史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多篇,有《快乐学哲学》、《西方哲学导论》、《美国智库眼中的中国崛起》等多本译著。
期刊
1988--1992年南京艺术学院美术系油画专业  2005--2008年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美术学硕士  2007年中央美术学院当代艺术与批评研修班  2012年—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学在读博士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9月19日  受访地点:程灿工作室  受访人:程 灿  采访人:山 己  “其实‘笔墨’既是很简单的事情,也是很复杂的事情,它不能失去对象孤立的存在,或者孤立的去讨论它……”  SHMJ:请你谈一下你的学画经历以及个人最近创作、生活的状态。  程灿:我小时候并未曾有过多的艺术接触或熏陶,家庭在艺术方面对我的影响并不大,读书的时候总喜欢在书本上涂鸦,小同学们很欣赏我随手画的东西,
期刊
再见刘峰,已经相隔十几年。  但是这次重逢却使我感到分外亲切。  这种亲切并非老友重逢后的那种亲切,而是来自对于他的油画风景画《一个人的风景系列》的感受。  2002年,我辞去公职,继续校园里的读书生涯。这种生存样式,说的好听点是“求学”,说的不好听则是“逃避”。值此时代大潮将一切形上之思打得支离破碎之际,我的选择多少令人不解。有时,我虽不得不承认自己的确是在逃避着什么,但是在心里却又不服输式地认
期刊
主持语:在文化史上人文历史跟地域生态是有关联的,徐州这个地方,地处南北之间,它既有北方的那种宽博豪放的地域特点,又不乏南方那种温润、细腻的东西。徐州历史上出了好多的名人,也出了好多的画家,如李可染、朱德群、刘开渠、王肇民等艺术大家。画家的产生,一定是跟一个地域的历史是有关系的。  如果做一些学术归纳的话,我们可能会从全球的角度从全国的角度来看地缘文化和这些画家共同构成的特征,这是我们今天的一种学术
期刊
受访时间:2013年9月19日  受访地点:程敏工作室  受访人:程 敏  采访人:李 恺  现在绘画对于我来说,不是一种生存赚钱的工具,而是如同呼吸一样的东西,不能缺失……  SHMJ:在关注艺术家作品的同时,我对艺术家的工作室也比较关注,工作室为艺术家支撑起一个创作的背景环境,艺术作品与它的诞生环境往往是相生的。  程敏:艺术家与他(她)的作品肯定有着直接的关系,艺术作品和工作室之间的关系可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