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高产节本栽培模式研究

来源 :安徽农学通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gnet8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为了探索南召县水稻高产节本栽培模式,特开展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当前生产条件下,要实现水稻大幅度增产的途径是:适当降低用种量,培肥秧田,提高秧苗素质,合理密植,适量氮肥,平衡施肥。种植杂交中稻实现700kg/667m2以上高产的优化方案是:667m2大田备秧田40~47m2,培肥土壤,播种0.3~0.5kg,本田插1万~1.2万穴,施纯氮11.5~12.5kg,氯化钾4~6kg,硫酸锌1kg。施肥方法:65%左右氮肥、全部磷钾肥和锌肥底施,30%左右氮肥,返青后作分蘖肥,5%左右氮肥于拔节前(7月20日左右)追施。
  关键词:水稻;高产节本;栽培模式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3-40-02
  南召县水稻生产上农民普遍采取“瘦秧、稀植、高氮”栽培模式,成本高、污染重、品质差,一般单产在500kg/667m2左右徘徊。在当前生产条件下,为了探索水稻产量再上台阶的途径,笔者于2014年开展了水稻高产节本栽培模式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水稻品种为Y两优一号。
  1.2 试验设计 本试验采用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回归旋转设计,选取秧田不同播种量、本田不同栽插密度、不同施氮量3个因子(分别用x1、x2、x3表示进行编码,见表1)。试验设10个小区,每小区面积67m2,区间筑埂,埂上包裹薄膜,避免田水区间串流。
  表1 试验因素与水平编码
  [水平\&秧田不同播种量
  x1(kg/47m2)\&本田不同栽插密度x2(万/667m2)\&本田不同施氮量
  x3(kg/667m2)\&+1\&0.9\&1.2\&16.5\&0\&0.6\&0.9\&14\&-1\&0.3\&0.6\&11.5\&变化间距\&0.3\&0.3\&2.5\&]
  1.3 试验过程 本试验于2014年在南召县白土岗镇圣井村北庄组一农户稻田进行,秧田选用菜园地,壤土,4月21日播种,地膜覆盖旱育秧。本田沙壤土质,中等肥力,6月11日单株栽插,秧龄51d,底肥667m2施50kg碳铵、5kg氯化钾,其余氮肥折尿素分2次追施,6月19日(栽后8d)结合化除追施70%,7月18日追30%(同时追5kg氯化钾)。其它管理均由农户按习惯方法进行。10月5日收获计产。
  1.4 统计分析 本试验重点对秧苗素质、生育期、分蘖成穗、穗粒性状进行考察,对产量效益进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结果与回归模型的建立 试验结果详见表2,根据各处理的实际产量结果,应用正交回归旋转设计的原理和方法进行回归分析,计算出产量Y与各因素(x1、x2、x3)间的数学模型为Y=570-40x1+5x2-35x3,经方差分析,求得F:x1=4.8,x2=0.07,x3=3.4,理论F0.1=4.54,求得x1F值>4.54,达到显著水准。从所得回归方程可以看出,本试验三因素中,增产效应大小依次为秧田播种量>施氮量>密度。三因素中秧田播种量和本田施氮量与产量呈负相关,即随着各因素由下水平增加到上水平时均起相反作用,造成减产;密度呈正相关,但作用较小。
  表2 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回归旋转设计试验结果
  [试验号\&因素、水平\&产量
  (kg/667m2)\&x1\&x2\&x3\&1\&+1\&+1\&+1\&480\&2\&+1\&+1\&-1\&560\&3\&+1\&-1\&+1\&530\&4\&+1\&-1\&-1\&550\&5\&-1\&+1\&+1\&540\&6\&-1\&+1\&-1\&720\&7\&-1\&-1\&+1\&590\&8\&-1\&-1\&-1\&590\&9\&0\&0\&0\&580\&10\&0\&0\&0\&590\&]
  2.2 拟合度检验 查表得F0.05(1.4)=7.7,F0.1(1.4)=4.54,由于F=0.019<理论F0.1O水准。差异很不显著,说明方程式与基准水平组合试验结果相吻合,证明回归模型真实地反映了产量与秧田播种量、栽插密度、施氮量之间的关系。
  2.3 效益分析 由表3可得,本试验以6号处理即x1=-1,x2=+1,x3=-1产量、产值最高,种子、化肥投资最省。
  (下转50页)
  (上接40页)
  表3 成本效益分析
  [处理\&产量
  (kg/667m2)\&产值
  (元/667m2)\&种子+N肥投入(元/667m2)\&净产值
  (元/667m2)\&1\&480\&1440\&164\&1276\&2\&560\&1680\&142\&1538\&3\&530\&1590\&164\&1426\&4\&550\&1650\&142\&1508\&5\&540\&1620\&104\&1516\&6\&720\&2160\&82\&2078\&7\&590\&1770\&104\&1666\&8\&580\&1740\&82\&1658\&9、10\&590\&1770\&123\&1647\&]   注:种子价格按100元/kg计,纯氮价4.5元/kg,稻谷价3元/kg。
  2.4 优化组合及可行性分析
  2.4.1 优化组合 回归方程模拟结果与实产趋势一致,最优因素组合为x1=-1,x2=+1,x3=-1,即种植杂交中稻获得700kg/667m2以上产量,最佳栽培方案为667m2大田用秧田47m2,播种0.3kg,本田插1.2万穴,施纯氮11.5kg,配施磷、钾肥。施肥方法:底肥施50kg碳铵、5kg氯化钾,栽后7d追5kg尿素,7月20日左右追尿素1.6kg、氯化钾5kg促壮秆大穗。
  2.4.2 可行性分析 秧苗素质好,成秧率高,节省种子成本(表4)。考察结果表明:(1)以x1=-1处理,用种少,种子成本低,播种稀,秧苗素质各项指标最优,抗逆力强,成秧率高,栽插大田后返青快,分蘖早,所以增产作用最大。该处理育成的秧苗可满足近1.2万穴密度用苗,比生产上习惯用种量节省投资2/3以上;x1=0处理种子投资较高,秧苗素质次之;x1=+1处理种子投资最高,秧苗素质最差;(2)本田生长稳健,群个体协调,产量高。该方案以培育多蘖壮秧为基础,大田栽插密度适宜,氮素水平适当,依靠秧田分蘖和本田早期分蘖保足穗,攻大穗,光合效率高,中后期生长稳健,根系活力强,功能叶寿命长,落黄好,千粒重高,因而能获得最高产量;(3)抗逆性强,病虫害轻。该技术方案,前期早发,中期稳长,后期叶色绿中透黄,抗病避虫,无须用药或很少用药,不仅省工、省投资,而且利于环保,保证稻米品质。
  表4 各处理秧苗素质考察结果
  [处理\&苗高(cm)\&鲜重(g/100株)\&分蘖(个/株)\&次生根(条/株)\&带蘖率(%)\&成秧数(万株)\&成秧率(%)\&平均\&最多\&3蘖以上\&x1=-1\&25\&309\&7.7\&11\&6.3\&53\&100\&1.17\&93.5\&x1=0\&26\&259\&4.6\&8\&4.0\&32\&100\&2.28\&91.1\&x1=+1\&22\&128\&2.7\&4\&2.3\&21\&90\&2.6\&74.2\&]
  3 结论与讨论
  (1)通过本试验的研究分析,基本明确了在当前生产条件下,秧苗素质、密度、施氮量与产量之间的关系,证明生产上走“瘦秧、低密度、多施肥”的技术路线其结果只能是低产量、高成本。并找出了在目前生产条件下水稻要想实现大幅度增产的途径是:适当降低用种量,培肥秧田,提高秧苗素质,合理密植,适量氮肥,平衡施肥。
  (2)根据本试验研究结果和多年高产实践,总结出在南召县当前生产条件下种植杂交中稻实现700kg/667m2以上高产的优化技术方案是:667m2大田备秧田40~47m2,培肥土壤,播种0.3~0.5kg,本田插1万~1.2万穴,施纯氮11.5~12.5kg、氯化钾4~6kg、硫酸锌1kg。施肥方法:65%左右氮肥,全部磷、钾肥和锌肥底施,30%左右氮肥返青后作分蘖肥,5%左右氮肥于拔节前(7月20日左右)追施,前作施磷的可不施磷肥,以利用后效。
  (责编:张宏民)
其他文献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蔬菜研究中心黄瓜课题组于2004年利用国内耐热与耐寒资源经系统选育获得了秋保护地型黄瓜新品种北京204。北京204的母本08—54具有较强的高温长日照耐受性,父
本试验以津育5号黄瓜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水量对双根和单根嫁接黄瓜生长发育以及产量、品质等的影响。结果表明,与85%水分下限处理相比,65%水分下限+单根嫁接黄瓜的处理,其早期产量、
以不同抗感病辣椒品种(系)为试材,从接种浓度、调查时间、接种植株苗龄、接种后发病条件、接种植株处理方式等方面对辣椒抗白粉病人工接种鉴定方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辣椒抗
<正>~~
期刊
该文主要介绍宿糯3号植物学、生物学、品质特征及简化栽培技术。主要包括:播前种子精选包衣、机械免耕贴茬直播、强化田间管理、适时机收等。
摘 要:该文总结了潜山县蚕桑生产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效及工作措施,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推动全县蚕桑产业健康发展。  关键词:蚕桑生产;成效;问题;对策;潜山县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5)10-65-02  潜山县位于皖西南,地处长江北岸,皖河上游,辖16个乡镇、1个经济开发区、185个行政村,2014年底全县总人口
转基因技术在黄瓜性状改良中的应用及战略思考武涛等(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30)-《中国蔬菜》2010(20)20世纪90年代,开始应用基因工程技术培育黄瓜新品种,在一定程
河里淹死会水的,乍听此话,觉得不合乎逻辑,会水,咋还会淹死呢。正因为会水,他才不惧水,且自恃水性强,心存侥幸,认为不会出事。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下水前没有做好准备工作,如活动活动筋骨
期刊
余姚是全国绿色无公害优质稻米生产基地之一。全市水稻种植面积2.34万hm^2,其中早稻0.83万hm^2,单季晚稻0.68万hm^2,连作晚稻0.83万hm^2。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化
小麦是淮北地区跨年度生长期最长的作物,全生育期220-230d。在栽培措施科学配套和气候条件适宜的情况下,小麦生长发育良好,才能获得较好的产量。淮北地处南北气候带过渡带,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