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面前有两个选择,进入左边是原始的洞穴,穿过它我们看到一个彩色圆盘; 右边是类似机场的快速通道,红毯的那一端是什么我们无从得知。就像你对待时间的两种态度,徘徊其中或者争分夺秒。两种方式的出口都是未知。
“时间-时间设计,设计时间”是由Triennale Design Museum去年推出的主题展览,随着米兰展的结束,三年展中心与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合作,在意大利高级制表品牌沛纳海的赞助下,展览移师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拉开帷幕。由著名策展人Silvana Annicchiarico和Jan Van Rossem合作主办,Patricia Urquiola负责设计和活动编排,通过近70位中西方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提出一系列问题:时间是如何表现的?设计在其中的角色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选择从左边的洞穴进入,直接面对的就是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专门为沛纳海制作的绘画作品《Beautiful Sunflower Panerai Painting》,一个装满表盘的彩色旋转画。我们已经进入了展览的第一个部分:“时间之旅”。从这里,我们开始了对时间的第一维度的解读,那是人类最原始的感受: 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大自然留下的不可抗拒的痕迹,通过植物的腐烂,金属光泽的消失,太阳能量的高涨和跌落等方式显现。在这个明亮通透的空间里,时空还是浑然一体的概念,很多的视频装置邀请我们仔细观看里面呈现的自然图景和艺术家创作的互动。
时间沿着直线不断前行,越过了天空海洋远远地走到我们前面,以机械、人工的冷酷姿态嘲笑我们,精确地数着我们度过的分秒。在第二个展厅“度量时间”, 人造光烘托的水泥灰色空间里,地面和墙面浑然一体,我们看到艺术家重新设计创作的各种度量工具,传统的,现代的,包括充满隐喻意味的古老的计量时间的方法。
我们看到Sovrappensiero设计工作室的作品《有香味的时间》,通过蜡烛燃起和灭掉以及味觉来丈量时间,每支蜡烛一个气味,20分钟燃尽后会点燃下一根蜡烛。还有Paolo Venini创作的《沙漏》,沙漏是最古老的计时物品之一,而艺术家则通过特殊技术粘贴起双色的玻璃组成一个晶莹透亮的双色沙漏,还有于伯公创作的《北斗星》,季节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同,指明了方向, 也指示了季节时间。
现在不可缺少的数字时钟体现了精确的时间原则,摆脱了钟表盘对太阳形象的模拟,各种设计应运而生。在这里展现的度量工具里,对现代机械钟表所传达的准确的时间观念,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反讽或者重塑,它们刻意地不准确, 或者根本不提供时间刻度,来暗示时间是人工人为的事实,又或者利用各种装置将钟表和编织物或者易碎物结合在一起,如Patrick Frey的《格里历》或者在敲打下破碎的《花瓶钟》,以时钟的易碎来提醒人们不要去过度依赖一成不变的指针。
我们很好奇如果直接走入快速通道可以看到些什么。在第三个展区——这个展览最大的空间里,我们找到了那条红毯延伸的尽头。“描述时间”提供了历史人物对时间的思考,先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反思瞬间和各种对时间的分割: 工作、休息、享受的、浪费的、回忆里的、历史中的等等。而刻着字的背面则是一个个小型的装置作品,这也是主题展览最核心的部分,通过一系列过渡空间来叙述时间的理念,观者必须走过这一个个小剧场并回过头去欣赏其中的作品。麦克·索内特的经典设计《椅子14号》(1859)被艺术家郑在郁用类似琥珀的高分子聚合物尘封起来, 将一连串的无解问题封锁在回忆里。
在展览出口的拐角处,《爱丽丝梦游奇境记》里的白兔出来跟我们打了声招呼,这个由Patricia Urquiola等人一起创作的现场装置《Hurry up! Hurry up!》里跑出的白兔,紧紧追着你,手上抱着一个时钟,当你停下来,它也停下来,用红色的眼睛盯着你,“亲爱的,我要迟到了”,这个经典的形象同噩梦一样预示我们离真相总迟到1秒,这份焦虑如影随形。
抬眼望去,突然看到墙上的“Eternity” 字样 (《Eternity》 Alicia Eggert和Mike Fleming,2010)。由30个时钟,36个黑色时针分针不停转动,在每12个小时又几秒时在白色丙烯塑料板上组成永恒字样,时间轮回的概念,通过表盘形象化地体现出来,似乎一切都迎刃而解。
也许设计就是通过一系列作品反复把玩我们对时间的各种复杂感受,而我们就像被捉弄了一样突然想挣脱出去,不再游荡于紧迫或永恒。从两条通道共同分享的出口离去,渴望挣脱的感觉仍在继续。
“时间-时间设计,设计时间”是由Triennale Design Museum去年推出的主题展览,随着米兰展的结束,三年展中心与意大利驻华使馆文化处合作,在意大利高级制表品牌沛纳海的赞助下,展览移师北京,在中央美术学院拉开帷幕。由著名策展人Silvana Annicchiarico和Jan Van Rossem合作主办,Patricia Urquiola负责设计和活动编排,通过近70位中西方现当代艺术家的作品,提出一系列问题:时间是如何表现的?设计在其中的角色又是什么?
如果我们选择从左边的洞穴进入,直接面对的就是英国艺术家达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专门为沛纳海制作的绘画作品《Beautiful Sunflower Panerai Painting》,一个装满表盘的彩色旋转画。我们已经进入了展览的第一个部分:“时间之旅”。从这里,我们开始了对时间的第一维度的解读,那是人类最原始的感受: 随着太阳的升起和落下,大自然留下的不可抗拒的痕迹,通过植物的腐烂,金属光泽的消失,太阳能量的高涨和跌落等方式显现。在这个明亮通透的空间里,时空还是浑然一体的概念,很多的视频装置邀请我们仔细观看里面呈现的自然图景和艺术家创作的互动。
时间沿着直线不断前行,越过了天空海洋远远地走到我们前面,以机械、人工的冷酷姿态嘲笑我们,精确地数着我们度过的分秒。在第二个展厅“度量时间”, 人造光烘托的水泥灰色空间里,地面和墙面浑然一体,我们看到艺术家重新设计创作的各种度量工具,传统的,现代的,包括充满隐喻意味的古老的计量时间的方法。
我们看到Sovrappensiero设计工作室的作品《有香味的时间》,通过蜡烛燃起和灭掉以及味觉来丈量时间,每支蜡烛一个气味,20分钟燃尽后会点燃下一根蜡烛。还有Paolo Venini创作的《沙漏》,沙漏是最古老的计时物品之一,而艺术家则通过特殊技术粘贴起双色的玻璃组成一个晶莹透亮的双色沙漏,还有于伯公创作的《北斗星》,季节不同,北斗七星在天空中的位置也不同,指明了方向, 也指示了季节时间。
现在不可缺少的数字时钟体现了精确的时间原则,摆脱了钟表盘对太阳形象的模拟,各种设计应运而生。在这里展现的度量工具里,对现代机械钟表所传达的准确的时间观念,艺术家通过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反讽或者重塑,它们刻意地不准确, 或者根本不提供时间刻度,来暗示时间是人工人为的事实,又或者利用各种装置将钟表和编织物或者易碎物结合在一起,如Patrick Frey的《格里历》或者在敲打下破碎的《花瓶钟》,以时钟的易碎来提醒人们不要去过度依赖一成不变的指针。
我们很好奇如果直接走入快速通道可以看到些什么。在第三个展区——这个展览最大的空间里,我们找到了那条红毯延伸的尽头。“描述时间”提供了历史人物对时间的思考,先以语言的形式出现,反思瞬间和各种对时间的分割: 工作、休息、享受的、浪费的、回忆里的、历史中的等等。而刻着字的背面则是一个个小型的装置作品,这也是主题展览最核心的部分,通过一系列过渡空间来叙述时间的理念,观者必须走过这一个个小剧场并回过头去欣赏其中的作品。麦克·索内特的经典设计《椅子14号》(1859)被艺术家郑在郁用类似琥珀的高分子聚合物尘封起来, 将一连串的无解问题封锁在回忆里。
在展览出口的拐角处,《爱丽丝梦游奇境记》里的白兔出来跟我们打了声招呼,这个由Patricia Urquiola等人一起创作的现场装置《Hurry up! Hurry up!》里跑出的白兔,紧紧追着你,手上抱着一个时钟,当你停下来,它也停下来,用红色的眼睛盯着你,“亲爱的,我要迟到了”,这个经典的形象同噩梦一样预示我们离真相总迟到1秒,这份焦虑如影随形。
抬眼望去,突然看到墙上的“Eternity” 字样 (《Eternity》 Alicia Eggert和Mike Fleming,2010)。由30个时钟,36个黑色时针分针不停转动,在每12个小时又几秒时在白色丙烯塑料板上组成永恒字样,时间轮回的概念,通过表盘形象化地体现出来,似乎一切都迎刃而解。
也许设计就是通过一系列作品反复把玩我们对时间的各种复杂感受,而我们就像被捉弄了一样突然想挣脱出去,不再游荡于紧迫或永恒。从两条通道共同分享的出口离去,渴望挣脱的感觉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