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血病历质量控制及缺陷分析

来源 :健康女性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rry_007_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输血病历质量控制,提高病历质量,减少输血不良事件医疗纠纷的发生,保障医疗安全.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和2020年两年各150份病历进行质控.结果2018年与2020年对比输血病历合格率从37.3%上升为68.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陷病历率从49.3%下降为26.0%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历不合格率从15.3%下降为6.7%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合格病历的包括输血指征不合理9份(占3%),未做输血前免疫检查2份(占0.67%),知情同意书没签
其他文献
通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测试技术,结合固体核磁共振碳谱(13 C-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科学手段,对毕节和龙岩地区的无烟煤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①毕节无烟煤结构的桥碳比为0.16;芳香族结构为苯环、萘和吡咯,个数分别为7、8、1;脂肪族结构由氧接脂碳和甲基构成,个数分别为4、5;杂原子结构由个数均为1的酚羟基、羰基、羧基、吡咯及硫酚和4个醚组成.②龙岩无烟煤结构的桥碳比为0.29;芳香族结构由1个苯环、5个萘、4个蒽、1个菲和1个吡咯组成;脂肪族结构由氧接脂碳
利用热电偶多路温度测试仪和红外热像仪,分别测定了砂岩平台巴西圆盘试样Ⅰ型起裂裂纹发育过程中的物理温度和红外辐射温度变化.热电偶多路温度测试过程中,约95%的试样裂纹起裂时载荷发生应力调整,与此同时其物理温度突增,最高升温幅度0.74℃(平均0.16℃).红外热像仪测试过程中,约20%的试样裂纹起裂时红外辐射温度升高(平均0.03℃).试验结果表明,物理测温技术和红外测温技术可以捕捉到煤岩破坏前产生裂纹过程的温度变化信息.
为研究煤层夹矸条件下巷道围岩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一种基于决策树与正交试验设计的研究方法,使用决策树算法分析影响含夹矸巷道围岩变形的因素,得到相关因素的影响权重排序.以布尔台煤矿为工程背景,设计了三因素的正交试验方案,获得不同含夹矸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变形规律,以极差分析与方差分析优选确定了夹矸坚固性系数、夹矸层位和夹矸厚度三因素对巷道围岩塑性区发育及巷帮移近量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巷道基本参数对围岩变形影响明显,而夹矸因素中夹矸坚固性系数、夹矸层位及夹矸厚度三因素影响较大;夹矸强度对塑性区发育深度影响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优化,从而导致血管堵塞,促使心肌缺血缺氧而引发的一种心脏病,也被称作“缺血性心脏病”,是中老年人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冠心病的发病率逐渐提升,死亡率也随之升高.冠心病不仅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还会为患者的家庭带来更多的经济负担,严重时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在对冠心病患者治疗时,通常选择药物治疗,能够帮助患者改善症状.患者在服用药物治疗时,应重视合理用药,才能有效控制病情.
期刊
为探究厚松散层软弱覆岩地质条件下采动覆岩运移规律,基于葛泉煤矿11915工作面采矿地质条件,采用室内相似模拟方法,分析该工作面推进时的直接顶初次垮落、高位覆岩破坏动态过程,得出该工作面覆岩垮落带、断裂带与弯曲带(简称“三带”)高度范围;分析了采动覆岩“三带”内岩层位移特征,得出位于垮落带、断裂带与弯曲带内的岩层位移曲线呈波动性递减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1915工作面垮落带范围为10~25 m,断裂带高度范围为43~48 m,位于48 m之上的岩层属于弯曲带范围,相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相近,验证了相似模
为研究采空区高温热源的升温特征和热量传递规律,设计了采空区热源温度红外测定试验方案,分析了高温热源热量传递规律与红外测定试验温度变化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高温热源与测点温度均随时间呈指数形式增长,且随着测点与热源距离的增加,测点温度以二次函数形式衰减;恒温热源条件下,随着热源温度升高,测点温度整体以二次函数规律增长,但热量传递过程中损耗增加,测点温度增幅减小;对比热源在动态与稳态条件下的测点温度变化情况,通过试验误差分析,得到热源红外测定试验温度修正公式,可用于采空区内高温热源实际温度的实时监测与校正.
目的:分析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对门诊预检分诊准确率及满意度影响程度.方法:选取我院于2019年2月~2021年2月收治的240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持续护理质量改进干预,对比两组患者预检分诊准确率以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预检分诊准确率为100%(120/120),明显优于对照组90.00%(108/12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8.33%(118/120),明显高于对照组91.66%(1
目的 探讨穴位艾灸治疗不孕症的临床研究.方法 选取本院自2020年2月~2021年7月收治的不孕症患者,按照随机抽签法从中选取52例患者作为此次的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分别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的方案,观察组采用穴位艾灸治疗的方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在治疗情况、妊娠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分别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后,观察组患者在治疗情况与妊娠情况方面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不孕症患者中,采用穴位艾灸治疗的方案,获得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妊娠率,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目的:研讨对乳牙牙髓根尖周病患者进行一次性根管处理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将近两年收入我院的84例乳牙牙髓根尖周病患儿均等分组,对照组按传统疗法治疗,观察组实施一次性根管治疗,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疼痛发生情况.结果:两组的临床总有效率、疼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乳牙牙髓根尖周病患儿的治疗中,采用一次性根管或传统疗法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并减少治疗后疼痛反应的发生,但一次性根管法操作更简便、就诊次数更少,相对更值得推广.
目的 探究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 随机选取两年内在我院就诊、确诊并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n=50),对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检测治疗有效率,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结果 治疗有效率为82%,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有效率为94%,实验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NIHSS降低,且是实验组降低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