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走向生本的教学模式和策略探索

来源 :考试·高考数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by_18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关于课程的实施提出:“改变课程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索、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标准把“教学过程”改为“学习过程”,这也就要求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而传统教学中往往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继承而不重创新.“生本教育”是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师本教育”而创导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传统的教学过程通常以教为中心,教支配,怎么教、怎么学,教学的双边活动变成了两方面简单叠加的单一体,“学”的独立性丧失了,而“教”也走向了其反面,教师为了“应考”,往往采用“填鸭式”与“题海战术”,学生被动地成为知识的“接受器”,思维始终处于抑制状态,不利于学生个性潜能的开发及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教育教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最终成为遏制“学”的力量.“生本教育”倡导“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明确教学中教师、学生的地位,有目的性、针对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能引导学生较好地完成新课程标准对当代中学生提出的知识、能力及智能的发展要求.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郭思乐在《教育走向生本》中精辟论述了“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人对知识的认识最终不是依靠教,而是依靠学”等生本化教育新理念.生本教育理念下的教师职业不再是“生产产品”,而是让学生自己“生产”自己.生本化教学应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师生互动”式教学.教学过程中必须实现信息的多项交流,避免单项传播灌输,做到学和教相结合,自教和他教相统一的教学主体,将学生从过去“师本教育”下形成的接受学习的习惯中解脱出来,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正是从这点出发我从教学模式的构建和策略上作了初步探索.
  (一) 教学模式的构建
  1 课前引导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感知
  1.1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标准倡导主要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合作学习的基础,合作学习反过来能促进自主学习.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人际交往、课堂表现、综合能力等方面的情况,将学生分出不同的档次,再进行平均搭配,将全班分成若干学习小组.
  1.2 根据数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之间的联系,结合新课内容,选取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社会中的数学问题,学生熟悉或愿意关注的科学史实等素材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3 指出新课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揭示新课的重点确立自主学习的方向,点明新课的难点,让学生体验克服学习中困难时的喜悦,使数学知识本身成为吸引学生去钻研、学习的强烈的内在动力.给出或指导学生查找知识存在的背景,让学生在了解知识来龙去脉的基础上加深理解知识.
  1.4 根据新课特点,有针对性地设计基础题及探究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任务自主学习,探索方法,尝试生疑,在此基础上自行独立判断自己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1.5 要求学生自学过程中,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或有不同见解的问题列出来,同时根据对新课的理解和掌握提出问题,准备在课堂上质疑和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难和发现问题的习惯与能力.
  总之,这些做法和要求要根据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类型的新课作业灵活处理,由浅入深,力求让学生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 课堂指导学生对新课知识进行完善
  2.1 汇报交流式
  每组派代表将自主学习的结果、体会及获取的经验向全班汇报交流,老师倾听、评价、激励.
  2.2 组织竞赛式
  教师根据新课的特点设置竞赛项目和题目,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代表各自的小组参加竞赛,教师就竞赛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评析、调整.
  2.3 师生互问式
  学生提出自学中发现的问题及不同见解之处,师生共同讨论,教师指导解决.教师提出根据新课的重点、难点设置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解答.
  当然这些做法,教师要根据新课的特点作出灵活的处理和应用.总之,教师要真正从“独奏”的角色过渡到“伴奏”的角色,从满足学生需要出发,给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学生在师生间、同学间互相交流、互相尊重中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尊严,产生“我要学”的强烈愿望.引发学生活跃思维,积极参与,大胆表述,形成生动活泼的课堂学习氛围,使学生在互动学习中体会到同学、师生共同进取的乐趣,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但需要注意教师的“伴奏”得准确到位,要在充分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及时地通过评伸指导学生在互动学习中把获取的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相互融合和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不断扩展学生认知结构的内涵,提高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 数学教学走向生本的策略
  1 更新教育观念
  (1) 生本观.学生是认知的主体,对知识的接纳必定要进行主观能动的加工和重建,进行新的思考、获得新的理解.教师的教学应以学生为根本,去有效的“激活”学生的内化过程.
  (2) 自主观.学生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能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教师应尊重和保护学生自主学习和发展,同时要深入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认知水平、学习态度、思维方式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最优化.
  (3) 学习观.教学的长效目的不是“学会”而是“会学”.教师应通过教学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新信息、探求新知识、提出新问题的创新性学习本领,使学生离开学校仍能持续发展.
  2 加强思想教育
  利用思想教育培养正确目的,使数学知识本身成为吸引学生去学习、去钻研的强烈的内在动机.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教材深入挖掘教育素材,结合有关的教学内容介绍我国数学发展的历史、我国科学家杰出的成就、现代中国人对数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以此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和责任心,使学生树立正确而又明确的学习目的.学习目的明确,求知的心理自然被激发出来,为自主学习产生强大动机.
  3 真实针对地创设学习情景
  从促进学生学习与发展的角度来看,学习情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理解与应用知识、有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和建构的“学习情景”是现代教学过程的基本要求.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充分利用数学本身的特点和数学与社会生活实际广泛而又密切的联系,从真实出发,有针对性的创设学习情景如:根据日常生活中与所学内容有关的物品、现象、事件和经验;与数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工农业生产问题;体现数学与社会、经验、人类文明发展有关事实和材料;数学史实中发明发现的故事等具体的事实和问题来创设学习情景,使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建构新知识的意义.
  4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数学教学中,适时恰当地运用信息技术,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设学习情境,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清晰化,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更直观、更全面地获取知识,提高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发挥出课堂教学的最佳效能,使学生由被动变主动,符合现代化教育培养创造性人才的需要.
  总之,生本化教育的核心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学实践中不能仅仅把学生当作教学的“主角”,更应去尊重学生、赞赏学生赞赏他们的个性和专长、赞赏他们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他们的质疑和超越.让他们因为教育者的爱快乐地学习、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思乐 《教育走向生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3 曹一鸣 教学模式研究综述 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00
其他文献
教学策略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教学目标而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1].随着高三一轮复习,整个高中数学知识体系的完善,二轮复习中新颖的数学问题减少,课堂的模式相对单一.学生产生厌倦的情绪,很多学生甚至认为每天都是重复的.如何打造高效二轮课堂的问题摆在广大高中教师的面前.一些老师产生了:“讲什么?怎么讲?”的困惑,究其原因主要是有两种心理现象:一是认为第一轮复习把该讲的都已经讲了,再讲也没
期刊
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教学生学习如何解数学题,教学生学会“数学地思维”.数学解题对学生巩固知识、培养素质、发展能力和促进个性心理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1].然而,在数学解题教学实践中,常发现部分学生在遇到陌生的问题时,感到无从下手,觉得无章可循.如何有效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本文认为除了做好审题、规范表达等工作外,一个重要途径是强化学生在解题中的目标意识.    一、 目
期刊
授课班级:高三(3)班  学生情况:理化组合的平行班生源状况一般  授课内容:试卷评析  1 课堂片段实录  师:上课  班长:起立 敬礼!  师:同学们好!  生众:老师好!(这一激情回答全校第一)  师:今天我们来研究一道三角形问题.
期刊
新形势下,各行各业普遍都在强调创业理念和创业精神、创造能力.作为学校,承担着为社会输送素质较高劳动者的重任,努力培养具有较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学生,其现实性和深远性不言而喻,特别是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工具性学科,其创造力的培养尤为重要,下面就数学生态课堂教学与学生创造力之培养略谈个人肤浅之见.    一、 数学生态课堂与创造力的内涵及特征  1.数学生态课堂的内涵  数学生态课堂是师生以实践生命发展为价
期刊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但多数技术手段的互动性都不太理想.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应寻找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最佳途径.要使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必须要有他们自己身体力行的实践,从自己亲历亲为的探索思考中获得体验,从自己不断深入的概括活动中,获得对数学概念、原理的本质的领悟.图形计算器的使用改变了以往教师给结论、学生模仿
期刊
心理学表明,“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中的一种,它是从不同角度和方法去解决某一问题的前提”.函数在高中数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高考中的重点与热点问题,不但考查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思维还对学生的探索能力,推理能力等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常常在考卷中有一定的区分度,而方法的选择往往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例1(盐城市2011届摸底考试)已知f(x)是定义在(-∞,0)∪(0,+∞)上的奇函数,当x>0
期刊
探索性问题与传统题型不同.传统题型给出已知条件,要求解出预定结果或证明既定的结论.探索性问题可能条件不够完备,结论也不唯一固定,具有开放性,解题过程具有探索性.对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觉参与科学发现、培养学生数学创造思维能力,具有重要意义.由于这类问题的知识覆盖面大,综合性强,灵活选择方法的要求较高,再加上题意新颖,要求解答者必须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高的数学能力,从而使它成为高考试题中的
期刊
“活动”,作为“活动单导学”方式[1]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是指在导学过程中以建构具有教育性、实践性、操作性的学生主体活动为主要形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究、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主动创造、主动合作、主动交流等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以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全面提高为目的的一种主体实践.从外在表现看,它是一种师生、生生的互动;从内在本质看,它是一种思维的对话.它不仅是学习者实现对
期刊
江苏高考《考试说明》中明确指出:注重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而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考查主要指突出学生能根据问题类型构造一些数学模型,综合、灵活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创造性解决问题.而“构造法”就是指找出满足题设条件的具体模型,从而肯定或否定题目的结论的方法.这种方法的基本形式是:以已知条件为原料,以所求结论为方向,构造出一种新的数学形式,使得问题在这种形式下得到快速的解决.因此
期刊
问题情景是指学生觉察到的一种有目的但又不知如何达到这一目的的心理困境,也就是说,当已有知识不能解决问题时(或问题和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产生冲突)而出现的一种心理状态.要摆脱这种困境,就必须拟出以前未曾有过的、新的活动策略,亦即完成创造性活动.  创设问题情景的实质在于揭示数学现象的矛盾,引起学生内心的冲突,动摇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使学生进入问题探索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到学习活动中去,以达到掌握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