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主要是为了研究呼吸衰竭患者运用机械通气的疗效。我们通过随机选取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等额内科呼吸衰竭患者150例,并平均把其分成两组,一组作为对照组,另一组则作为观察组,针对前者我们进行了常规的机械通气方法进行治疗,后者则采用的是有创通气治疗方法。经过治疗后比较两组患者之间的疗效以及治疗的安全性。经过半个月的治疗后大仙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58.67%,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则高达77.33%,明显高出对照组很多(P<0.05),在治疗的过程中观察组中出现了6例死亡患者,对照组中则出现了16例死亡患者,对照组明显高于观察组的死亡率(P<0.05)。在两组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组患者大声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数量相差无几,没有明显的差异。最终我们得出结论,在临床上对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有创正压通气治疗能够显著提升患者的疗效。
【关键词】 急诊内科 呼吸衰竭 械通气
呼吸衰竭普遍存在于重症患者中,诱因较多。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衰竭没有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到目前为止,机械通气方法能够较好的治疗呼吸衰竭。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共150例,平均把其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机械通气治疗,针对观察患者则进行有创通气疗法。当然研究中的所有患者都满足呼吸衰竭的症状,并且患者家属都已按要求签订了同意书。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35例,患者年龄主要在44-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7±11.4岁;呼吸衰竭发生 的时间大约在8-611分钟之间。观察组的患者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2,患者的年龄主要在42-73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56.8±12.1岁,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时间大约在10-600分钟之间。另外,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发生呼吸衰竭的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法,即患者在清除呼吸道异物后,将面罩固定于患者面部,并连接呼吸机,给予呼吸机通气治疗,以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胸廓随呼吸机供气而起伏、肺内可闻及清晰呼吸音及 SPO2改善为通气有效[4]。观察组则选取应用有创通气治疗,及给予气管插管,将呼吸机连接于气管插管,通气方式及通气成功判定方法同对照组。2 组均于呼吸机治疗半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接受治疗半个月后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明显好转或可脱机者为有效,以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患者死亡为无效。对比 2 组患者治疗主要有效率,同时对 2 组的死亡率进行对比。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半个月时间内,分别对 2 组患者因呼吸机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时间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58.67%,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则达到了77.33%,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见下表。
2.2 2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比较
在两组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组患者大声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数量相差无几,没有明显的差异。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呼吸机将指定浓度的氧气输送给患者,以达到改善呼吸衰竭患者低氧血症及氧化碳潴留状态的目的,在提高血液氧浓度的同时,也可为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提供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半个月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下降,由此可知,观察组不仅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这是由于应用有创通气治疗,其虽存在有对患者存在一定创伤的缺点,但其可有效地暴露患者气道,其通气效果稳定,可有效防止无创通气过程中所发生的胃肠胀气、局部皮肤压红等并发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大大降低了痰液误吸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及降低死亡率,却未增加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有创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中良,周竞崎,孙宝玲,等.呼气末正压对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1):1247-1250.
[2] 刘杜姣,薛庆亮,王鹿杰,等.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指数与预后关系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0):592-595.
[3] 孙治霞,韩丽华,申亚晖,等.有创机械通气不同实施时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767-768.
[4] 陈泽芬,陈绍会.无创呼吸机治疗中的护理问题分析与干预对策[J].重庆医学,2010,39(6):758-759.
[5] 吴杰斌,孙迎军,金宝,等.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8):930-932.
【关键词】 急诊内科 呼吸衰竭 械通气
呼吸衰竭普遍存在于重症患者中,诱因较多。如果患者出现了呼吸衰竭没有及时治疗,就有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到目前为止,机械通气方法能够较好的治疗呼吸衰竭。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在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呼吸衰竭患者共150例,平均把其分成两组,一组为对照组,另一组为观察组,针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机械通气治疗,针对观察患者则进行有创通气疗法。当然研究中的所有患者都满足呼吸衰竭的症状,并且患者家属都已按要求签订了同意书。在对照组中,男性患者有40例,女性患者有35例,患者年龄主要在44-71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6.7±11.4岁;呼吸衰竭发生 的时间大约在8-611分钟之间。观察组的患者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2,患者的年龄主要在42-73岁之间,患者平均年龄为56.8±12.1岁,患者发生呼吸衰竭的时间大约在10-600分钟之间。另外,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发生呼吸衰竭的时间等方面没有明显差异。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接受无创机械通气法,即患者在清除呼吸道异物后,将面罩固定于患者面部,并连接呼吸机,给予呼吸机通气治疗,以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胸廓随呼吸机供气而起伏、肺内可闻及清晰呼吸音及 SPO2改善为通气有效[4]。观察组则选取应用有创通气治疗,及给予气管插管,将呼吸机连接于气管插管,通气方式及通气成功判定方法同对照组。2 组均于呼吸机治疗半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
1.3 观察指标
根据患者接受治疗半个月后的临床症状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以患者临床症状及生命体征明显好转或可脱机者为有效,以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或患者死亡为无效。对比 2 组患者治疗主要有效率,同时对 2 组的死亡率进行对比。在患者接受治疗的半个月时间内,分别对 2 组患者因呼吸机所导致的并发症发生率进行统计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对本组研究的数据采用 SPSS 19.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数(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治疗效果比较
两组患者经过半个月的治疗时间后,对照组的治疗有效率达到了58.67%,而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则达到了77.33%,明显高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见下表。
2.2 2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比较
在两组的治疗过程中,我们发现两组患者大声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数量相差无几,没有明显的差异。
3 讨论
机械通气是指通过呼吸机将指定浓度的氧气输送给患者,以达到改善呼吸衰竭患者低氧血症及氧化碳潴留状态的目的,在提高血液氧浓度的同时,也可为患者基础疾病的治疗提供条件。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半个月后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死亡率明显下降,由此可知,观察组不仅可有效提高治疗有效率,这是由于应用有创通气治疗,其虽存在有对患者存在一定创伤的缺点,但其可有效地暴露患者气道,其通气效果稳定,可有效防止无创通气过程中所发生的胃肠胀气、局部皮肤压红等并发症。同时在治疗过程中,可有效地对患者进行吸痰操作,大大降低了痰液误吸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应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患者治疗有效率及降低死亡率,却未增加患者在治疗期间的呼吸机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因此,有创正压通气治疗可有效提高内科急诊呼吸衰竭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中良,周竞崎,孙宝玲,等.呼气末正压对中枢性呼吸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2,21(11):1247-1250.
[2] 刘杜姣,薛庆亮,王鹿杰,等.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急性呼吸衰竭患者氧合指数与预后关系探讨[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12,24(10):592-595.
[3] 孙治霞,韩丽华,申亚晖,等.有创机械通气不同实施时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合并重度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疗效的影响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7):767-768.
[4] 陈泽芬,陈绍会.无创呼吸机治疗中的护理问题分析与干预对策[J].重庆医学,2010,39(6):758-759.
[5] 吴杰斌,孙迎军,金宝,等.机械通气体位变化对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的影响[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14,23(8):930-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