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花

来源 :阅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gs8507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我们鲁北,管棉花叫娘花。好多年,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不叫棉花,而叫娘花。开始我以为是发音的缘故,后来我明白了,不是音发不准,而是故意为之。棉花本来就是娘的花啊,从一生下来就与娘有关。从棉籽埋进土里,到拱出幼芽,再到分蘖、打岔、灭顶芯,哪一项不与娘有关呢?尤其是那白花花的棉花桃子云霞一样绽放的时候,更是娘的节日啊。娘会戴上围裙,用两只灵巧的手,把这些可爱的小东西摘下来,带回家,在炕角堆成一个小小的棉垛。当然,娘舍不得全部享用,要把大部分送到棉站,兑换一些钱贴补家用。剩下一部分,娘会把它们送到弓坊,弹成柔软的阳子。
  我一直不知道用哪两个字表达“阳子”这个词,最后我愿意把这个词写成阳子。阳子,就是棉花除掉棉籽后的絮状物。阳子不但颜色像阳光一样白花花地晃人眼睛,招人喜爱,那温度也相仿,以在寒冬里释放温暖为己任,一缕缕、一团团,不遗余力。
  当娘花分娩成阳子,娘便开始真正地忙碌了。娘会变着法子,把阳子给我们兄妹六个做成各式各样的生活用品:被褥、棉裤、棉袄、棉鞋等。我们家孩子多,父亲又不在家,每到娘花下来的时候,娘就成了最辛苦的人。娘把所有的工具都派上了用场:纺车、织布机、针线簸箩等等。我无数次在深夜醒来,看见娘在昏黄的油灯下为我们做棉袄。煤油灯累了,灯花渐渐暗了下来,娘从针线簸箩里抽出一根针,把灯芯拨弄几下,油灯重新明亮起来,娘穿针引线的手更加麻利。直到眼皮打架,眼睛睁不开了,娘才会和衣躺下。
  我18岁那年,要去外地工作,临走前的几天,娘执意要为我把棉袄做好,让我带着。我说:“现在是春天,穿棉衣的时候还早呢。娘,你以后做也不迟啊。”娘说:“反正有车,早带了去早省心。”就这样,娘用刚买来的一块古铜色的绸子布做面,用她自己织的粗布做里子,用最好的棉花给我做棉衣。娘坐在炕头上,把棉袄面子铺平,把棉花一层层铺在上面。铺完,娘怕不匀称,用手一遍遍抚摸、压平,看看哪里薄了,便撕一块娘花补上。直到满意了,娘才把里子贴上,戴上顶针,拿起针线密密缝起来。娘又把我的旧棉袄拆掉,那些旧阳子娘舍不得扔掉,留着给她自己絮棉袄。记得给我棉袄缝上最后一颗扣子的时候,已经半夜了,娘揉揉困乏的眼睛,倒头便睡。但是天不亮,娘又披衣坐在晨光里。娘的纺车响了起来,那声音像蜜蜂在轻风里飞翔,充满甜蜜和温暖。看娘纺线,那真是一种享受啊。娘会变戏法一样,将那一条条的阳子,拽成一根根细细的线。尖尖的顶杆轴呼呼转着,娘的一只手转动纺车,一只手扯着阳子,阳子由粗变细,在顶杆轴上生成两头尖尖、中间肥大的穗子。最壮观的是几架纺车同时转动,发出好听的嗡嗡声,像是飞机从天上飞过,又像是瀑布从半空突然降落。我经常看见娘与我的几个婶子、姑姑坐在火炕上,一人守着一台纺车。手里的忙碌并不妨碍她们语言的交流,她们说着笑话,拉着家长里短,拉呱完了,活计也干完了。
  织布前要刷机。刷机最有意思了,需要在户外进行。只见娘与几个婶子排成队,一人抓着一把刷子,蘸着自己打的浆子,反复在长长的线上涂刷,直到那些线结实了,才算完成任务。小时候,我们经常凑在一起,看大人刷机,小小的眼睛总是不放过一个细节。线头断了,刷机的人便会把刷子用两腿一夹,也不管脏不脏,用双手去接线头,有时候还要用牙帮忙。
  刷过的线干了以后,就可以织布了。娘坐在织布机前,手里的梭子左右穿梭,双脚不停地蹬着,织布机发出均匀的撞击声。在乡村,很少织白布,而是用好几色的线,织出带有蓝色、紫色、红色等条纹或方格的布匹。颜色重的用来做被面、褥子面,颜色淡的用来做被里、褥子里、棉袄里,还有床单。看着布匹一点点在织布机上叠动起来,越积越厚,娘的目光会突然明亮起来。她心里一定在想,终于可以给每个孩子做一床新被子了。
  最忙的时候,是孩子结婚的时候。我们老家时兴陪送被褥,女儿出嫁要六铺六盖、八铺八盖、十铺十盖等。儿子结婚虽然不用那么多,但也要做三四床铺盖。被褥越多,说明对孩子的爱越厚实,因此就忙了当娘的。我兄妹六个,娘做的铺盖大概有几十床了吧?我现在用的被褥,还有好几床是30年前我结婚时娘给我做的。一直舍不得更换,为的是能够时刻感受娘的手温和那绵绵的爱。
  在外工作多年,远离了娘花,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前几年女儿结婚,我又见到了娘花。老家的表弟给我送来一大包娘花,妻子与妹妹铺上毛布,坐在地上给女儿絮被褥,我羡慕得不行,便蹲下身來,用手轻轻抚摸了一把,又想起了乡下的娘花。
  去年,老家一个弟弟结婚,我坐车回家。快进村的时候,我打开车窗,看到了路边的田野里一大片正在怒放的娘花,像波涛一样在风里起舞。我让司机停下车,急匆匆走下车子,冲着一望无际的田野大喊了一声:“我的娘花啊,你还认得我吗?!”天堂里的娘好像就站在大田里,被漫无边际的娘花簇拥着,朝我微笑……
  (摘自《散文选刊?下半月》)
其他文献
2010年12月13日,安徽省合肥骆岗机场,一架飞机冲天而起。这是一架通用直升机,执行这次首飞任务的是一名23岁的女孩。人们也许会说:女孩子驾机飞上蓝天,这可需要多大的胆量啊!其实,她并非生来就胆大,她的胆量与才干全是凭她父亲训练和培养出来的。  打她一出生起,父亲谢光跃就认为:孩子的胆识比单纯的学习成绩考第一重要得多。因此,他要牢牢把握带孩子的权利。他对妻子宋树蓉说:“父亲带大的孩子才勇敢,女儿
期刊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题记  一  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  时光如戏,偷偷的在笑容背后掳走了往昔,却留下了怅惘。  回溯到一年前,没有准备的参加高考,接着等分数,接着发疯一般玩,或许不称其为玩,也许是没有目标没有动力时的彷徨,像風筝,断线而坠;像飞机,失去导航。看到分数时,竟有些兴奋,罪恶的兴奋,不知道怎么会有这样的心理。我妈在厨房,我说:
期刊
近日,北京保利拍卖会上,中国绘画大师张大千的《天女散花》引人关注。这幅《天女散花》描绘天衣飞扬的女仙,手持莲瓣,“天女散花”的景象。所绘人物气象安详娴雅,造型雍容华贵,线条的运用圆润自如,转折之处顿挫有力且富于节奏感,整幅作品尽显唐人气度。最终,此画以7448万人民币的拍卖价,创造人物画拍卖的个人最高纪录,随着天价画作的拍卖,画中人物原型更是一时热议。大师年轻时的一段异国恋情也由此浮上了水面…… 
期刊
1906年,成都天回镇小学有位年仅10岁的学生,用小刀削成两个木齿轮,造出了一架没有发条的单秒摆钟,显示出他那敢想、能干的科技才能。  这学生,就是后来被誉为“成都爱迪生”的张伯农先生。一个没有出过洋、道地的土专家,用土材料、土方法,成功地制造出了我国第一支国货小提琴,我国第一台万分之一化学分析天平,并且,他还是四川第一个教授提琴的教师、成都第一个制造时钟的人。  成都第一台精密天平的诞生  张伯
期刊
辛亥革命以后,为什么连年混战,闹得民不聊生,其主要原因是军事派系多,各系军阀为了争权夺利,连年混战,即使蒋介石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直至逃离大陆止,派系斗争也没有停止过。  北洋军阀与直、奉、皖三系  北洋政府以军权为中心,由军权支配一切,没有民主,没有政治,所谓政治,不过是军队的附属品。北洋军阀的头子是袁世凯,他手下有三支部队,即段祺瑞、冯国璋、张作霖,因为袁世凯曾任清政府的北洋大臣,后又组织北洋
期刊
今天能够在世界上最优秀的高校之一参加各位的毕业典礼,我感到十分荣幸。我本人没能从大学毕业。说句实在话,今天要算我同大学毕业之间距离最近的一次了。现在,我想给诸位讲三个我的人生故事。是的,没什么大道理,只讲三个故事。  第一个故事是关于串起你生命中的点滴。  我在里德学院念了6个月大学后就退学了,但随后我在学校旁听了18个月的课,然后才真正地辍学。那么,我为什么要退学呢?  故事要从我出生前说起。我
期刊
以最慵懒最松散的状态深陷年味浓郁的寒假中。大雪封门,正好围炉读书;日出晴暖,则走亲访友。如此,日日是好日,时时是良辰,不知不觉中,把个假期消磨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暖意洋洋春意盎然。  春耕啰——某个午后,正当我习惯性于火桶里打坐昏昏欲睡之际,不知是谁于窗外的春阳下一声吆喝,吓我一跳,宛如听到集结号,是春耕集结号了!不由惊觉,咱业余爱鼓捣把玩的小文字呢?似乎全然抛却在脑后,冬眠了一样。即使冬眠也该醒来
期刊
近读“怎样走过人生的六个坎”一文感触颇深,文中将人生的六道坎和盘托出:20岁之前谈梦、20岁以后谈理想、上了30岁谈责任、40岁谈事业、50岁开始谈经验、60岁以后谈往昔。  那么我们该如何迈过这人生的六道坎呢?其实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从容。从容二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从容是一种境界,需要修炼。曾有一位大师告诫弟子们说:只有抛弃了内外、生死、善恶、是非、祸福、利害、明暗等一切相对,不偏执拘束
期刊
那一年的8月,我刚满21岁。  刚刚雨过天晴后的阳光像在张扬自己的热情,肆意地将它的光芒播撒在还滚动着雨珠的叶子上。闭上眼,深深地呼吸,乡间那带着泥土与庄稼气息的空气就鲜鲜地沁入心脾。这样的美景显然没有打动前来送我报到的父亲和司机,他们不时嘀咕抱怨着乡间道路的泥泞。就这样,一路颠簸,汽车扭着秧歌终于把我送到了即将掀开我工作生涯的地方──一所乡村中学。  斑驳的院墙、早已褪色的匾额、依稀可见的大字、
期刊
算起来,从跨出师范学校的校门成为一名教师,到今天已经过去了整整二十年。二十年的风风雨雨中,我体会到了为人师的辛苦,体会到了这份工作的平凡,却也体会到了这份辛苦和平凡中别人无法体会的快乐和幸福。  记得刚出校门的时候,对这份不引人注目的工作我颇不以为然,因为教师的辛苦和困窘我早有耳闻。然而短短的几年农村从教生活却改变了我。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堪称人师的教师。在那个物欲横流的年代,他们认真而固执地坚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