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噪音》中的科技伦理关怀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ongyou2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7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德里罗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项目编号2017SJB2063】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本文通过对《白噪音》中由科技引发的错误消费观的讨论,指出现今社会这种消费观的弊端,通过对小说中科技引发的媒体化社会的剖析,指出人们对媒体的过度依赖。小说对现代社会的全景式描绘,是现代人道德自我完善的体现,尽显作者伦理关怀。
  关键词:白噪音;德里罗;消费观;媒体;伦理
  作者简介:何文玉(1987.4-),女,安徽马鞍山人,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美国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美国作家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问世以来,即引发文学评论界关注。比起德里罗的其他小说,这部作品包含着更深刻的道德内容,引发读者思考一系列的现实问题。小说以一场毒雾事件为导火索,展现了现代消费主义和媒体化社会对人们的影响,从小说中的道德自我完善也尽显作家对科技社会的伦理关怀。
  一、科技伦理之消费观体现
  消费社会将会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甚至是世界观。在现代社会,消费能力的高低已经可以代表是否幸福。人们倾向于充分释放自我个性,尽可能地在各方面满足自己的物质追求以获得幸福。杰克曾这样描述他和巴贝蒂一起购物的经历:“我似乎觉得,芭比特和我所买的一大堆品种繁多的东西、装得满满的袋子,表明了我们的富足;看看这重量、体积和数量,这些熟悉的包装设计和生动的说明文字,巨大的体积,带有荧光闪彩售货标签的特价家庭用大包装货物,我们感到昌盛繁荣;这些产品给我们灵魂深处的安乐窝带来安全感和满足——好像我们已经成就了一种生存的充实,那是缺衣少食、不敢奢望的人们无法体会的,他们黄昏时分还在孤零零的人行道上算计着自己的生活。”(DeLillo, 1985: 20)
  人们在现代消费主义观的影响下,往往盲目追求消费而丧失自我。消费社会中,人们却缺少自己的思想判断能力,处于盲目消费状态。“大众媒体引导着消费社会,电视是支撑美国家庭的主导力量,此外,在超市或商场里购物,是消费社会的宗教仪式。人们疯狂的涌进超市购物,这种激情正如信徒涌入教堂一样。”(吴爱华, 2006: 4)小说中,人们疯狂的追求商品而忘记他们的真实需要,沦为商品的奴隶。以巴蓓特为例,她购物并非出于真实需要而是给自己制造一些“任务”。而对杰克来说,商品可以填满他空虚的内心,他认为自己是为了购物而购物。购物过程中,他的自我价值能得到升华,他能发现一个与生活中不一样的全新的自己。小说中的人物对待消费的态度是一致的:消费可以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兴奋感,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地位可以通过物质消费体现出来。
  二、科技伦理之媒体观解析
  一方面,人们被媒体宣传所吸引以致无法做出理性判断。如小说中的广告,看似提供中立的信息,把选择的权利留给人们,现实并非如此。各种形式的广告利用人们的消费心理,不断告诉人们“你值得拥有”、“这个产品才能配得上你”或是“你的生活因为它而幸福”。小说中的杰克为了消费而购物,既不考虑金钱问题,因为那是穷人才会有的“买不起”,也不考虑商品的实用功能,因为购物能带来满足感。小说中格莱德尼家里每天都离不开电视和收音机,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大众媒体已经植入他们的生活并由此对他们的消费心理产生影响。
  另一方面,在人们过于依赖大众媒体以致抛弃了传统信仰。正如马修所言:“然而,一方面,人类无法离开大众媒体,另一方面,作为人类本身,他们无法离开信仰生存,依然需要找到安慰他们空虚灵魂的途径。”(Matthew, 2005: 45)在科技不发达的年代,人们往往通过对神明的信仰达到慰藉心理的目的。如杰克通过与其他家庭成员一起购物获得“一家人”和“父亲”的感觉。人们认为诸如“阅读宣传单”这样的活动可以填补内心空白或是给人带来平静的感觉。当人们躲避毒雾的时候,巴贝蒂给那些消极而又激动的人群读宣传小报上的故事。一位不识字的盲人老人特雷德韦尔坚持购买小报,從不间断。德里罗说:“似乎只要他们买了小报,他们就不会被世界抛弃。”(DeLillo, 1985: 67)只要你在形式上做出了解这个世界的样子,那么你就能得知这个世界最新的消息。
  三、道德完善之伦理关怀
  科技进步不受一定的道德约束,就会被滥用。如果科技被用来谋取不义之财亦或是被用来破坏公共秩序,这也是科技伦理所不允许的。文学作品可以放大社会现象,引发人们的深刻反省。如《白噪音》中,各种媒体占据了人们的生活,它们的图片和声音渐渐地取得人们的信任。人们离不开媒体的同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的疏离,即使是最亲密的一家人。人类并非对媒体化的负面影响社会毫不知情,也有人做出努力想淡化媒体的影响,但最终效果甚微。人类的发展历史表明,科技进步是活跃的力量,会深入地影响人们的生活、改变人们的传统道德观念。
  参考文献:
  [1]Delillo, Don. White Noise[M]. 白噪音. tr. 朱叶. 江苏: 译林出版社, 2013.
  [2]Matthew, J. “At the Dead Center of Things” in Don Delillo’s White Noise: Mimesis, Violence, and Religious Awe[J]. Fiction Studies, 2005(3): 45.
  [3]吴爱华. 《白噪音》中所体现的消费社会现象[D]. 东北: 东北师范大学, 2006.
其他文献
摘 要:多丽丝·莱辛是二十世纪英国著名女作家之一,并获得了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她凭借其细致、独特的洞察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进行了深入的审视,并描写了发人深思的女性形象。鉴于此,本研究剖析了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直面困境的、独立自主的、充满母性意识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小说;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
摘 要:《了不起的盖茨比》是美国作家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一部小说,该小说发生时间为20世纪20年代,地点在纽约。小说发表于1925年,它的问世,奠定了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在现代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使他成为20年代“爵士时代”的发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了不起的盖茨比》内容的分析,及作品中运用的象征手法来分析美国梦出现的缘由及特点等。  关键词:了不起的盖茨比;
摘 要:席勒作为德国18世纪的诗人、哲学家、剧作家以及启蒙文学的代表人物,其诗歌具有反映时代特征,揭露社会现实,以及强烈的自由、平等的内心意识的抒发等特点;其诗歌语言朴素而不失深意,简洁而蕴味无穷,可以让人聆听得到一个诗人内心最真挚的声音以及整个时代的呼唤。  关键词:席勒;诗歌;语言审美特征  作者简介:战禹良(1994-),男,汉,吉林省长春市人,延边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文艺学。  
基金项目:外研社委托项目项目名称 功能翻译理论在文学翻译批评中的实践,项目编号2018091005。  摘 要:翻译理论的飞速发展对文学翻译批判带来了巨大影响,而文学翻译批评又是将翻译理论及实践衔接在一起的关键环节。落后的、经验主体的批评始终存在质疑,在这种情况下,翻译理论更加需要进行理论性的批评。在大量的翻译理论中,源于德国的功能翻译理论,有效打破了对等翻译理论的限制,将文学批评放在了动态化的环
摘 要:安吉拉·卡特与艾丽斯·门罗都是世界著名的女性作家,并且都以短篇小说闻名。两者对于女性形象的书写与定位都带有女权主义的鲜明特点,但是又各自拥有独特的审美风格。通过对两人著名的短篇小说的阅读并对比发现两人对于女性话语表达上的差异表现在创作目的、两个主要女性之间的关系和小说中女性与男性的关系上。  关键词:《染血之室》;《不一样的》;女性话语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
罗兰·巴特在《作者之死》中提出在阐释文本时,作者的作用不再重要.此观点的出现颠覆了以作者为批评中心的传统文学话语体系,使得二十世纪的文学研究开始关注文本,强调读者.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型T细胞(CD4+CD25+Foxp3+Tregs)和HO-1在EAE病程中的相关性,以及依达拉奉对EAE的保护作用,进一步确立依达拉奉对MS的治疗效应。方法:本研究采用脊
摘 要:犹太民族作为一种历经千年、底蕴丰厚的文化,其流而不散的根源在于犹太民族的宗教性,正是犹太民族的宗教性孕育了它的凝聚力,催生了犹太人民的文化认同感,唤醒了他们的集体共同记忆。本文试从海涅断篇《巴赫拉赫的拉比》中的宗教仪式层面归纳犹太民族生活的宗教性,阐述宗教性对犹太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犹太文化;宗教性;仪式  作者简介:谢曼丹,女,汉族,福建人,西南交通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德
作者简介:吴双(1994.2-),汉,女,黑龙江绥化人,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05--01  《远山淡影》作为石黑一雄的长篇小说,全书以女性为主要人物,描写了一位日本女人悦子借“自己的朋友”佐知子隐喻自己,回忆自己的移民到美国之前的经历。本文拟以女性主
期刊
学术界对弥尔顿的代表作《失乐园》夏娃偷吃禁果的行为褒贬不一,本文通过拉康的镜像理论下的三界论来分析夏娃的形象,阐明了夏娃的自我身份构建在镜像、亚当和撒旦的多重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