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已达到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索;创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中的概念、规律和结论,大都是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总结概括出来的。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中有效实施和落实,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化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双基”,培养学生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基本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未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以至于学以致用。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我对实验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初中教材中部分实验以及仪器进行了探究和创新。
1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不是很多,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约占实验总数量的80%。演示实验是教师做给学生看的,观察的,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当然是不利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因此而减退。因而,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或学生分组实验。如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仪器,边组装边思考,设置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普通漏斗?应加入多少的稀盐酸为适宜?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充满了二氧化碳?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积极地参与,使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学到了新知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就是用实验来简单地验证前人的实验结论和现象,因而它存在弊端与不利的因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的欲望;验证性实验的所有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明白的。只是重复来做而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作用,反而严格的操作步骤、程序和方法把学生思维、手脚固定得死死的,不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死记现象和结论,做与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不相同,就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样滋生了学生的依赖思想、懒惰的坏毛病,使学生丧失了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实践。
探索性实验是指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的过程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利。而教材上绝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以验证性实验较多,探索性实验较少,二者比例不平衡,导致各自的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这肯定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有必要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以增强学生探索。如在讲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设置探索情景,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再进行实验探索。
2.1课本92页上的实验5-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2课本92页上的实验5-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前后质量的测定
2.3补充实验:
把装有无色稀盐酸溶液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大理石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并将其倾斜,使稀盐酸和大理石混合,再把它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索结论:一、二组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但在第一组中的实验中还看到了实验现象,气球先变大后变小,又引起了学生的去探索思考;第三组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同学顿时觉得迷惑,我及时引导同学分析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第三组实验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而使质量减轻。进一步启发:怎样防止气体跑掉呢?同学们在积极思考、讨论之后得出:在锥形瓶口套上气球或塑料袋,或塞上橡皮塞,或放一块玻璃片,接着按同学的方案再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启发、设疑、探索,学生很容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在反应物、生成物中的各物质,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了知识。
3改进实验方法
课本上有很多实验,仔细分析,有不少实验在装置和操作等方面,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通过实验的改进,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改进的方法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讲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时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中为了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氧气中作催化剂,通过思考设计出来的三次实验改为一次实验的仪器,把直管改为横直管,在直管底部处装氯酸钾药品,在直横管转弯处装二氧化锰药品,分别进行实验,然后再倾斜将横管的药品倒入下面直管中,现象更加明显,这样既节约了药品,减少了操作步骤,缩短了时间,实践证明,充分挖掘、改进课本现有实验,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4增设趣味实验
伟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九年级学生刚学化学,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对新鲜的食物感兴趣,从而对化学中的实验现象倍感神奇,渴知为什么。因此,我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九年级第一节化学课中,我并未按教材安排的内容,而是先做了几个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如“自制牛奶”、 “水变红葡萄酒”等趣味实验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并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使学生们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同时,我还介绍化学与人类、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如,在讲第七单元《燃料和及其燃烧》中乙醇可燃性时,设计补做“烧不坏的手帕”, 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设趣味实验为引导,就使化学这门功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5借助电教媒体演示部分实验
化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危险性(如爆炸)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还有一些实验耗时长,不适合课堂演示实验,可将这些内容进行实验用电脑模拟设计成课件,借助多媒体演示播放给学生观看。这种方式的教学同样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印象。例如,讲“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刻成光盘,播放给学生看,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有效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又进行了安全教育。
总之,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提供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验的探究与创新。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
【关键词】化学实验;探索;创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在化学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化学中的概念、规律和结论,大都是从实验出发、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综合总结概括出来的。不仅是学生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而且能使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实验中有效实施和落实,还可以调动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指出“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比较熟练的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化学实验能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化学实验是学生掌握“双基”,培养学生探索问题、思考问题及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和途径。
化学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它模拟人类认识事物的实践过程,符合人类认识客观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所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教学是化学教学最成功的教学手段。
化学教学本身并不只是传授给学生一些初步的基本的化学概念和规律,而是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教育教学手段,全面提高学生的智能,使他们能够掌握和运用一些化学原理和实验手段,学会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学会辩证而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在未来能够独立地、有创造性地进一步深入学习,以至于学以致用。在实际的实验教学中我对实验类型进行了深入分析,也对初中教材中部分实验以及仪器进行了探究和创新。
1改部分演示实验为学生实验
初中化学教材中安排的实验不是很多,主要是以教师演示实验为主,约占实验总数量的80%。演示实验是教师做给学生看的,观察的,这对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当然是不利的,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会因此而减退。因而,我在教学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意识地将部分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师生合作或学生分组实验。如在第六单元《碳和碳的氧化物》的<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以及<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实验的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动手选择仪器,边组装边思考,设置问题,采用什么样的实验装置来制取二氧化碳?为什么不用普通漏斗?应加入多少的稀盐酸为适宜?怎样证明生成的气体是二氧化碳?怎样证明集气瓶里已充满了二氧化碳?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学生积极地参与,使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中学到了新知和技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
2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验证性实验就是用实验来简单地验证前人的实验结论和现象,因而它存在弊端与不利的因素: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探索的欲望;验证性实验的所有现象和结论都是学生已经知道的、明白的。只是重复来做而已,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和作用,反而严格的操作步骤、程序和方法把学生思维、手脚固定得死死的,不利于学生发展智力、培养能力;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反正书上的结论是正确的,死记现象和结论,做与不做一回事。如果实验事实与书上不相同,就照书上写的填不会错。这样滋生了学生的依赖思想、懒惰的坏毛病,使学生丧失了追求真理的勇气和实践。
探索性实验是指在实验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实验—科学抽象—结论的过程来获取知识,这一过程能促进学生自主地观察实验现象,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始终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状态,对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的培养非常有利。而教材上绝大多数的演示实验以验证性实验较多,探索性实验较少,二者比例不平衡,导致各自的作用的发挥受到限制,这肯定是有局限性的,因此有必要将一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以增强学生探索。如在讲第五单元《质量守恒定律》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设置探索情景,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是增加?是减少?还是不变呢?再进行实验探索。
2.1课本92页上的实验5-1、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2.2课本92页上的实验5-2、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前后质量的测定
2.3补充实验:
把装有无色稀盐酸溶液的小试管,小心地放入盛有大理石的锥形瓶中。将锥形瓶放到托盘天平上用砝码平衡。取下锥形瓶并将其倾斜,使稀盐酸和大理石混合,再把它放到托盘天平上,观察天平是否平衡。
探索结论:一、二组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保持不变,但在第一组中的实验中还看到了实验现象,气球先变大后变小,又引起了学生的去探索思考;第三组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相等。这是为什么呢?同学顿时觉得迷惑,我及时引导同学分析比较各组实验仪器的微小差异、实验现象的不同,讨论得出:第三组实验是由于反应产生的二氧化碳进入空气中而使质量减轻。进一步启发:怎样防止气体跑掉呢?同学们在积极思考、讨论之后得出:在锥形瓶口套上气球或塑料袋,或塞上橡皮塞,或放一块玻璃片,接着按同学的方案再进行实验演示。通过启发、设疑、探索,学生很容易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同时也深刻地理解了在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时不可忽视在反应物、生成物中的各物质,从而全面准确地理解了知识。
3改进实验方法
课本上有很多实验,仔细分析,有不少实验在装置和操作等方面,是可以进一步改进的。通过实验的改进,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学会改进的方法技术,体验改进成功的喜悦,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激发了创新意识,培养了创新思维能力。如我在讲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氧气的实验室制法>这节课时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中为了证明二氧化锰在氯酸钾制氧气中作催化剂,通过思考设计出来的三次实验改为一次实验的仪器,把直管改为横直管,在直管底部处装氯酸钾药品,在直横管转弯处装二氧化锰药品,分别进行实验,然后再倾斜将横管的药品倒入下面直管中,现象更加明显,这样既节约了药品,减少了操作步骤,缩短了时间,实践证明,充分挖掘、改进课本现有实验,不仅能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4增设趣味实验
伟人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九年级学生刚学化学,根据他们的心理特征对新鲜的食物感兴趣,从而对化学中的实验现象倍感神奇,渴知为什么。因此,我充分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进入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促进化学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例如,在九年级第一节化学课中,我并未按教材安排的内容,而是先做了几个有趣味的化学实验,如“自制牛奶”、 “水变红葡萄酒”等趣味实验把学生引入奇妙的化学世界,并提出一个个为什么,使学生们激发出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同时,我还介绍化学与人类、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的联系,使学生知道学习化学的重要性。又如,在讲第七单元《燃料和及其燃烧》中乙醇可燃性时,设计补做“烧不坏的手帕”, 活跃了课堂气氛。增设趣味实验为引导,就使化学这门功课深深地吸引着学生。
5借助电教媒体演示部分实验
化学教学中常有一些危险性(如爆炸)实验、污染严重的实验和现象不太明显的实验;还有一些实验耗时长,不适合课堂演示实验,可将这些内容进行实验用电脑模拟设计成课件,借助多媒体演示播放给学生观看。这种方式的教学同样能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这样既保证了实验的真实性和直观性,又便于观察实验现象,加深学生印象。例如,讲“一氧化碳的毒性”时,借助计算机设计三维动画片小白鼠中毒死亡刻成光盘,播放给学生看,告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要谨防煤气(一氧化碳)中毒,有效将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同时又进行了安全教育。
总之,实验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探索精神,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实际教学中要提供条件让学生多进行实验的探究与创新。参考文献
[1]《中学化学教学法实验》西南师范学院化学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