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阳光沐浴彝家娃成长

来源 :凉山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gitalmachin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出生在一个很幸福的彝族家庭。父亲是一名正直、严谨的彝族作家、诗人。母亲是一名勤劳的驾驶员。父母成了我最好的启蒙老师。从小,爸爸最常讲的故事就是党员们的红色故事。听了十一个春秋,如今都已经建党九十多年了。
  九十多年来,有一群人为了国家,为了民族,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他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让民族解放,让国家富强,让人民幸福,用自己的鲜血染红旗帜,他们就是共產党员,是永远的英雄!
  我所在的昭觉县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县,历来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注和关心。很多党和国家领导都来我们昭觉县视察调研过,他们的关心汇聚成一缕缕阳光,照耀着昭觉大地,温暖着我们的心,是他们让我们沐浴着阳光,幸福在内心。
  2017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动情地说:曾在电视上看到有关凉山州“悬崖村”的报道,特别是看着村民们的出行状态,感到很揪心。了解到当地建了新的铁梯,心里稍稍松了一些。总书记牵挂的声音,让昭觉县32万多名彝乡儿女一直铭记在心里,全县干部群众都好感动、好温暖。不到一年时间,总书记亲自踏上了凉山这块让他深深牵挂的土地。
  激动人心的时刻,终于伴随着习总书记的脚步和牵挂来了。
  2018年2月11日,习爷爷在驱车往返4个多小时,专程深入我县三岔河乡三河村和解放乡火普村走访贫困户,看实情、问冷暖、听心声,并与村民代表、驻村扶贫工作队座谈交流,结合当地特点给村民们支招致富路。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习爷爷在远眺三河村全貌的时候,主动问起了悬崖村的近况。凉山州人民政府副州长、昭觉县委书记子克拉格同志还给总书记呈上了近年来我爸爸拍摄的“悬崖村之变”的摄影专辑。
  那天,习爷爷还亲切地握着我的小手问道:“你今年几岁了?读几年级了?你看他的这普通话就说的不错!不错!”习爷爷还鼓励我好好学习、努力学习。
  习爷爷到彝寨的消息很快传遍整个村庄。男女老幼身着民族盛装,排起长长的队伍,纷纷向总书记问好,向总书记拜年。“习总书记卡莎莎(谢谢)”“习总书记库史木撒(新年好)”“习总书记孜莫格尼(吉祥如意)”,掌声、歌声、欢呼声此起彼伏,传递在漫山遍野,回荡在巍巍的大凉山。“满山花儿在等待,美酒飘香在等待,珍贵的朋友、朋友,请你留下来、留下来……”人们齐声高唱彝族民歌《留客歌》。歌声隋真意切,表达了彝族同胞对习近平总书记衷心的爱戴和深深的感激,唱响了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直到现在我还依然记得习爷爷最后对我们彝族人民致以祝福的一幕幕场景,我还一直记得,习爷爷上了车,又回头向送别的彝族群众挥手作别的话语:“祝大家幸福安康,早日脱贫奔小康!”
  如果说党是明媚的阳光,我就是阳光下茁壮成长的小苗;如果说党是广阔的天空,我就是天空中展翅翱翔的雏鹰;如果党是蔚蓝的大海,我就是大海里自由穿梭的鱼儿。世间最美好的事情莫过于沐浴着党的阳光成长。
  现在,我已是一名少先队员了,我应该为党尽自己的一份力,除了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我还要牢记习爷爷对我的鼓励,努力学习,用优异的成绩回报党,为建设繁荣富强的祖国而拼搏!
  (指导老师:张德飞)
  (责任编辑:沙秀丽)
其他文献
阳光下,王仕明略显零乱的头发,没能  遮挡额头上早已沁出的汗水。黑色毛衣和蓝  色牛仔裤的搭配,显现出这位年轻人的干  练,左手不停地拣拾起砖块,右手不停地抹  灰砌墙,戴着红色乳胶手套的双手,协调的  动作,传递出欢喜却沉稳的心情。  同样沐浴在阳光下的史玉芳老人心情也  很平和。“我就喜欢这个地方,气候好,空  气好!”他坐在院坝的木凳上,慢条斯理地  打整带着泥土屑的青菜,几块蔬菜地围绕房 
期刊
1  雨过天晴的荞地  铺开一片片  绿油油的  绿叶  归意和出走  袅如炊烟  羊儿  唤醒春天的草  啊,春天的草  满山满坡  野生野长  2  热烈的焰舌  久違了,火塘  笑语满屋  无比亲切的  母语,像土豆  在秋夜失落的雨中  堆满墙角  在冬夜漫长的冷中  烤熟飘香  族人啊,沧桑后  相拥成大小村寨  族谱啊,分支后  刻满阿普的脸  格言如烟斗  不离不弃  3  毕摩会 
期刊
“遇到三个越西人,年都过不成”,这是越西周边县流传较广的一句顺口溜。此话大有说越西人的不是,大有贬斥越西人的滋味。作为越西人的我听来总觉得不舒服。  本是勤劳、聪明、善良的越西人在外县人眼里咋就成了不受欢迎的角色,犹如瘟神、灾星一般。有这么可怕吗?在异县他乡从事教育工作的多年中,不管在何时何地,在外乡同事、熟人,乃至朋友中,时不时、自觉与不自觉中,当真也好,戏言也罢,总会无端地遭到“遇到三个越西人
期刊
1  从峨山出发,九十五公里  一级高速,一路无限风光  一个小时,安全到达元江  今天,我们要去的地方  是一个名叫那诺的哈尼山寨  我不知道,那诺在哪里  陌生的那諾,像躲藏在  迷雾中的美女,让我捉摸不透  午饭刚结束,一群人  在酒店大厅里,大声谈论着  元江坝子的气候。其实  脸颊上如雨滴落的汗珠  早已告诉我们,在这里  身上的衣服都是多余的  有人坐到我身边,小声地说  “那诺是个遍
期刊
1.吉俄伍沙的长诗《兹兹普乌和阿普笃慕》(《凉山文学》彝文版2012年4期)  这首诗长达221行,每一行诗句式变化多端,语言精炼新颖,让人过目不忘。“来到兹兹普乌/我做梦/我惊魂/兹兹普乌啊兹兹普乌/我的梦里/祖辈居住在此/祖母居住在此/士兵络绎不绝/骏马蹄声响彻山谷/街道像要被踏裂开/房屋像要被振坍塌”。全诗是对祖居地和先祖的怀念之作,而寻根文化是这首诗歌的典型特色。大凉山的彝族人大都知晓兹兹
期刊
月光下的邛海,就像一位素颜的少女,恬静、文雅、秀丽,静静地躺在安宁河谷,静静地躺在泸山脚下。  今夏,有机会送援助凉山的民警到西昌,于是也便有了机会到邛海,一睹它的芳容。  那天早晨6点半,我们从绵阳出发,经过德阳、成都、雅安,在异常险峻号称“云梯天路”的雅西高速路上一路穿行,一路赏景,经过腊八斤连续刚构特大桥、泥巴山隧道,下午3点半顺利到达西昌。  西昌是凉山彝族自治州首府,自古就是通往云南和东
期刊
祈祷  雪山啊  别让他们  都上来了  给神留一座  作蒲团吧  诗人啊  像树分泌出树脂  那样写诗吧  长夜啊  卸下重负  让拉车的人睡一会吧  人们啊  享不完的福  吃不完的苦  都留下来  作继往者的口粮吧  福田坝啊  让我回到  有炊烟有外婆有甘蔗林的  穷日子吧!  就是死也要种下燕麦的人  骑着一朵白云走了  他养大的马还在等他  爱人啊仇人啊  是一个人吗?  请让一让  
期刊
引言:从盐源本土的“三位诗人”说开去  人类可以没有诗人,但是人类不能没有诗歌。  盐源活跃着“三位诗人”:邱志忠、黑惹子喊、沙辉。凭借对当地文化气脉和人文“基因”的传承和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以及自身的努力,在州内诗歌界表现活跃,并且实力强劲,甚至在省内和全国诗歌界也是能够占有一席之地的,更属于全国彝族诗歌界的活跃分子。他们在《民族文学》、《星星》、《散文诗》《四川文学》、《凉山文学》《作品》、《
期刊
大地上怒放的云朵  步入群山之巅,你注定会看见不一样的云朵。  有人说,云朵是天空的羊群。  在大凉山,在我的家乡,躺在盛夏的山坡上枕臂而望,就是别样的发呆。高天上的清风有如一把剪刀,云朵的羊群或静或动,或奔或止,在无拘无束的想象中,自由生长……  这样的仰望,会让人产生无边的遐想:好想把蓝天作为大地,成为云朵的牧人,行走于宽广无垠的地方,自在自由。  也许,这就是“约纱茨”的来历。  不用说,“
期刊
山路十八弯的抑扬顿挫  勾勒跌宕起伏的情节  那年,那月,那个静静的黄昏  你回眸的地方  便開着一株野百合  抹不去山路的痕迹和音容  山丘摇曳苍翠的参差和争宠  炊烟,潜入心脾和骨子  牧笛,吞吐故乡的云彩和呼吸  我确认  你仍在那个山坳  山坳下的那条小溪  唱着一个人的千千情歌  谁莽撞了你音符的情绪  戛然而止的休止符  连云朵也停下了赶集的节奏  半分钟的闭目仰望  是祈祷,还是在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