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自内心的,才是最有威力的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hfoo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资料:2012年5月21日,中国太阳能光热第一股——日出东方(股票代码:603366)在上海证券交易所A股主板隆重鸣锣开市。此举标志着企业12年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终于“开花结果”,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新的高度则意味着一个新的起点,在这具有历史意义的时刻,笔者也想学着一些专家的口吻,泼几瓢冷水。
  历史可以借鉴:1944年,在中国革命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之际,郭沫若信笔《甲申三百年祭》,警惕前车之鉴,引起毛主席和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在建国前夕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公司十多年来的发展历程,就是一个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2004年底,为了提高视野,公司从东辛农场搬迁至宁海工业园;2005年到2008年期间,得益于规范管理,经营业绩连续取得了近倍速增长,我们没有满足,开始引进专业管理咨询公司,向更规范的管理迈进;2009年我们终于取得了行业第一,正是在公司十周年庆典上,董事长徐新建先生提出了振奋人心的“533100规划”……每当公司经营、管理取得重大突破,他总是及时提醒大家静下心来,
  低调总结过去,高调面对未来……
  2012年5月21日,企业上市了!终于上市了!大家都在欢呼雀跃!董事长徐新建先生又在告诫我们:上市是把双刃剑。
  笔者也陷入了深思……企业上市到底意味着什么?
  作为员工,企业上市,你的思想上市了没有?你的工作目标上市了没有?你的行为上市了没有?你的格局上市了没有?
  老子曰:“信言不美,美言不信”(《道德经》·八十一章),在这里有几句话愿和大家分享一下,就算泼几瓢冷水吧!
  第一,发自内心的“爱”,行动才是最有威力的;
  世界上最有威力的力量就是“爱”的力量,老子曰:“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道德经》第六十七章)“慈”就是博大、从容的胸襟,就是“慈爱”;“俭”是指一种简简单单、朴朴实实、实事求是的作风;也就是说,“爱”是要实事求是的,是要发自内心的,才是最有威力的。否则,只能是形式主义,或者有所“图”。
  发自内心的“爱”,不是动辄挂在嘴皮子上,只要是发自内心的“爱”,遇到事情内心就会萌生出智慧!
  爱有很多很多,如:老板对员工的爱、员工对企业的爱、员工对工作的爱;人们对自己的爱、对家人的爱、对企业的爱;企业公民对社会的爱等等。我们都应该好好反省一下,“爱”是否是发自内心的?对社会、对企业、对员工、对自己……
  我们要及时找出自己的不足,况且,公司上市后,企业就会变成公众公司,对每一个部门、每一名员工都将提出更高的要求。
  笔者告诫大家:不管做什么事情,一定要发自内心的,一旦到了算计的地步,最终会失去“道”的庇护,最终是要受到惩罚的!
  第二,发自内心的“我愿意”,在工作中才是最有威力的;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第四十二章)后句意为阴阳二气互相冲突、交和而成为均匀和谐状态,不断形成新的统一体。
  不管干什么事情,最大的理由莫过于“我愿意”,而“我愿意”就是自己的阴阳交和后,发自内心的声音。
  笔者曾讲过:所有企业文化建设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找回员工身上本来就固有的灵性,帮助员工回归本源。回归本源,说白了就是让员工能够发自内心的“我愿意”。
  “我”是一切问题的根源。
  当所有员工都能够做到发自内心的“我愿意”时,一切事情将变得势不可挡!伴随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企业中所有的规章制度,都将成为一张废纸,只要有流程就足够了!老子的“无为而为之”就是这个道理吧!
  第三,发自内心的“我能”,才是最有威力的;
  老子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道德经》第三十三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道德经》第五十六章)哈哈哈!在此,笔者不想多说。
  人最难得就是认识自己。万事发乎其心,唯有如此,方能不断践行自我、超越自我。
  “我能”不是一句口号,不是光说不练,夸夸其谈,更不是无知者的无畏,而是实实在在的行为。“我能”的深处蕴含着一股强大的自信力,由我“爱”到我“愿意”到我“能”,最终形成强大的“场”,“场”形成“势”,最终达到势如破竹!
  “我能”,是一个公众公司发出的庄严承诺。我们曾经创造过奇迹,并为此收获了甘甜,今天,我们又回到了起点,一个在聚光灯下更高的起点。“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就让我们就以“爱”的名义,背负起太阳能光热行业的历史使命,登高望远,实现百年企业的夙愿。
  公司上市后,会给有些人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因为企业上市成功了,所以,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这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
  “治大国若烹小鲜”(《道德经》第六十章)。所有事情,路就在你脚下。各部门要按照公司提出的开源节流的号召,“干”字当头,发自内心的“想干”、“会干”、“巧干”加“拼命干”,一生一定会有好报的!
  发自内心的……不信你试试!
其他文献
时光快得来不及停留。当春的裙裾拖曳着谢了的花花草草渐行渐远,天气更暖,绿意更深,夏季自此开始。  立夏是夏季的第一个节气。  立夏大都在每年公历的5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45°,交立夏节气。又时值农历四月,所以又称为巳月、初夏、槐夏、孟夏。  这一时节,万物任性生长,率意而为,油菜花开始结子,大豆、高粱、棉花生长旺盛,冬小麦扬花灌浆,田间杂草生长迅速,此时田间农活最为繁忙,第一要抓紧时间锄地,
期刊
司马光居洛阳十年,修《资治通鉴》。由于他的宅子位于陋巷,低矮破败,夏天酷暑难当时,只好在房子下挖一个地下室,穴居期间,寒碜而又另类,被人讥为“穴处者”。他常说自己:“食不敢常有肉,衣不敢纯有帛。”做官四十余年,待遇丰厚,却始终恶衣菲食,在竞奢斗富的北宋官场,一直保持着朴素节俭的生活习惯和美德。近读邓广铭先生文集,中引司马光为“洛阳耆英会”所作的《会约》,为了解当时的士风民情、交友风尚、官场往还,尤
期刊
刘姥姥是《红楼梦》里写得极好的人物,在以贵族豪门生活为题材的小说里,如果没有这样一个乡下穷老太太来对比,不容易看出荣国府富贵奢华(或洋化)到何等程度。但是这种对比的手法,如果用得概略,就显粗俗。许多描述乡下人进城的电影、小说,揶揄乡下人土,形象太过漫画化,少了人性细节,看了也只觉肤浅可笑。  好的文学艺术大概都不会以恶意的讽刺为出发点,作者一心存恶意,下笔就尖酸刻薄,无法对角色人物有悲悯包容,少了
期刊
那时的古道,茶马互市蜿蜒西南;那时的古道,跌踏沧桑尘烟漫漫;那时的古道,栈道险山马踏流年……  ——题记  南来北往 流动不息  茶马古道起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  因康藏属高寒地区,海拔都在三四千米以上,糌粑、奶类、酥油、牛羊肉是藏民的主食。在高寒地区,需要摄入含热量高的脂肪,但没有蔬菜,糌粑又燥热,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而茶叶既能够分解脂肪,又防止燥热,故藏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创造了
期刊
1935年春, 陈三立先生与王树枏先生相会于北京,让传之多年的“南陈北王”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他们各自拿出得意之作请教于对方,陈先生出的是《马通伯墓志铭》,王先生出的是《廖季平墓表》。他们彼此推崇与倾慕几近一生,因此,看的都格外认真和仔细,最后各删改一两字,结束了这次影响深远的“华山论剑”。当时,陈三立83岁,王树枏85岁。两位垂暮大师的联袂出镜,堪称民国时期文坛的一大盛事。  两人能在这一风云变幻
期刊
西藏几乎是所有人心中的圣地。它是距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它是最后一块不被污染的土地,它是诗人与僧人的故国……这样的标签贴给了西藏,也贴给了每个人心目中那片远方的净土。  “我最早对西藏产生无限向往,是因为读了仓央嘉措的诗‘那一世转山,不为修来世,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这样的句子就像携带有来自藏地的一缕缕轻烟梵唱,像隔着来世的相约向此生招手。我想很多人对西藏着迷,也是通过诗文小说、电影图片等美丽诱惑,从而
期刊
“东汉桓帝时期,国家正式出台‘三护法’,其中明确规定:‘婚姻之家’和‘两州人士’不得‘对相监临’,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地方官员不能在姻亲之家所在地任职,两个地方的长官要回避籍贯上的对应关系(即A地的官员是B地人,则B地就不能用A地人)。”其实“三护法”应为“三互法”,它的涵义与历史价值是什么呢?  东汉的“三互法”在人事回避制度初创时期占有重要地位。《后汉书·蔡邕列传》:“初,朝议以州郡相党,人情比
期刊
现在是一个菊花盛开的季节。菊花不仅可观,可闻,可药,也可食。用菊花来养生,是秋天有别于其他季节的最大特色。  菊花茶  菊花入茶,香气浓郁,能去除白开水的清寡味道,更具有食疗作用。古人以菊为茶者,当属清代蒲松龄了。蒲松龄用菊花泡茶,在家乡柳泉开设了一个茅草茶亭,为过往行人义务供茶,并请饮茶者讲故事、传说,从而留下了千古传颂的《聊斋志异》。现今用于泡茶的“杭菊”有黄白两种,黄菊散风清热,祛痰化淤;白
期刊
说起泉城济南的传统文化符号,有的人会认为应该是大明湖里的“四面荷花三面柳”,有的人会认为就是这满是名胜古迹的“一城山色半城湖”。但无论是娇荷碧柳,还是山光水色,都不是任何一位游历济南的人能够带走的,只能放在相册和记忆里。其实,济南有一种非常特色的存在,是任何人都可以托在掌上就带走的,那就是列入“非遗”的泉城兔子王。或许这个名字少有耳闻,但是通过与传承人杨峰交流,相信一定可以让您了解到它的美好。  
期刊
编者按:入秋之后,气温一天天降低,眼底的风景也变了格调,尤其是过了霜降,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免不了会生出些伤秋岁晚的迁逝感。  物逐情移  楚辞《九辩》里,宋玉伤慨“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情深意长的悲秋之作,明代胡应麟称之为“千古言秋之祖”。“自古逢秋悲寂寥”,悲秋的题材是中国古典文学中持续久远的主题之一,在无数迁客骚人的诗词歌赋中,都积郁着浓浓的“伤秋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