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敏感\神秘\诡异

来源 :摄影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c198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里是世界尽头万里冰封的一片神秘之海;这里是对全球气候变化最敏感的脆弱之地;这里是终年雾气腾腾、神秘诡异的科学研究圣殿;这里就是北冰洋。
  北冰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小、平均水深最浅的一个大洋。它占北极地区面积的60%以上,是北极系统的主体。监测表明,北极地区气候与环境正在发生快速变化,北冰洋夏季海冰面积快速减少,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科学界的普遍关注。作为北半球国家,北极是我国冷空气的主要来源地,在北极发生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与我国息息相关。
  为深入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机理,加强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预测,2010年7月1日至9月20日,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远赴北极进行科学考察。我作为随队记者,跟随考察队探访了美丽、敏感、神秘、诡异的北冰洋,并乘坐直升机抵达北极点,亲眼目睹北极海冰快速融化的现状,深感触目惊心。记者用携带的尼康D3相机,真实记录了一路见闻。
  
  北极“脏”冰源于何方?
  
  我曾经在南极饱览过许多洁白无瑕、晶莹剔透的块块浮冰,留下了终身难忘的美好印象。然而,乘坐“雪龙”号来到北冰洋第一次看见北极浮冰的时候,惊讶得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北极的浮冰居然是“脏”的!
  在北纬71度、西经168度附近的北冰洋海域,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首次驶进了一片“脏”冰区。只见一块块淡蓝色的浮冰中间夹杂了许多土黄色、看上去脏兮兮的浮冰,迅速地从“雪龙”号船舷边疾驰而去。“这里的浮冰怎么这么难看,一点美感都没有。”许多考察队员都失望地说。
  “北极的浮冰为什么这么脏,难道是人类的污染已经如此之严重,连地球之巅的浮冰都被污染成这样?”第一次拍摄北极“脏”冰的时候,一边想一边禁不住泪流满面,为“地球母亲”所受的创伤而深感心痛。
  不过,后来问了考察队里的多位海洋科学家,才庆幸地发现自己的这种心痛过于敏感和多情。大家的一个主流观点是,北极冰“脏”是因为受到北冰洋沿岸陆源、大气等因素影响。与围绕南极大陆、呈环形分布的南极海冰不同,北极海冰分布在北冰洋及其周围海域。南极大陆长年被冰雪覆盖、渺无人烟,而北冰洋周围全都是人类居住的大陆,沙尘、大气等陆源物质必然会流失到海冰里,“污染”了海冰的洁白无瑕。
  在一片“脏”冰比较密集的海域,我首次“邂逅”了一只北极熊。当时,它正在埋头吃一只海豹,突然看到“雪龙”号这个庞然大物开过来,吓得赶紧调头跑开了,一边跑,还一边回头恋恋不舍地看着到嘴的食物,一点残存的海豹和鲜红的血渍在冰面上十分醒目。大家还有幸目睹了许多北极海象。在一块块“脏”冰上,成群结队的海象有的慵懒地趴在冰上晒太阳,看到“雪龙”号开过来,吓得争先恐后地钻进水里;有的悠闲地在“雪龙”号附近游泳,在蓝天碧海与块块浮冰之间嬉戏玩耍,看上去十分惬意,丝毫也不觉得北冰洋的寒冷。海象是一种生活在北极地区的鳍脚类动物,身体呈圆筒状,皮肤又厚又皱,四只小小的鳍看上去与身体很不协调,嘴上还长了两个长长的大门牙。海象的外表看上去虽然有些丑陋,性格却很温柔,喜欢群居。许多考察队员都注意到,众多海象的“居住区”,浮冰明显地“脏”得多,以至于大家纷纷猜测,是不是海象把北极的海冰弄“脏”了。
  也许有一天,科学家可以解开心中的北极冰“脏”之谜。大自然的神奇奥秘,正是在科学家们不断追问和探索中,才逐渐揭开神秘的面纱。
  
  充满艺术之美的冰上融池
  
  位于地球顶端的北冰洋,冬夏两季的面貌迥然不同。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8月抵达北冰洋的时候,正值北冰洋的盛夏,与人类社会一样,大自然也给北冰洋换上了一套美丽的“夏装”——冰上融池。
  在极昼的阳光照射下,覆盖在北冰洋海冰上的积雪渐渐融化,在洁白的冰面上形成了许多大大小小、造型各异的冰上融池。融池的颜色深浅不一,淡蓝色是融化尚浅的融池,深蓝色是已经融化很深的融池,深黑色是已经融化透并与海水相连的融池。在“雪龙”号一路北上过程中,拍摄这些美丽的、充满艺术造型的冰上融池,给考察队员单调的航行生活增添了很多乐趣。
  临行前,我就十分意外地发现,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首席科学家余兴光不仅是一位海洋科学家,还是一位造诣深厚的书法艺术家。“此次北极之行,除了科学上的收获之外,最大的收获就是深刻体会到中国书法艺术与神奇的大自然具有异曲同工之妙。”余首席感慨地说:“中国书法是一种点画、线条的造型艺术,通过点画、线条的千变万化和有机组合,形成了一种充满美感的艺术。在各种自然条件作用下,冰上融池的形状也呈现出与汉字极其形似的点画和律动的线条,似画非画、似字非字,看上去同样充满了艺术的美感。”此后我仔细观察,许多冰上融池的线条果然与中国书法艺术颇为神似,或为狂草、或为篆书、或为甲骨文,应有尽有。
  来自中国海洋大学的赵进平教授曾经多次到访北极,他介绍:“冰上融池是夏季北冰洋的重要自然现象,研究冰上融池是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机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夏季北冰洋的海冰融化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按照以往正常的规律,北冰洋夏季海冰的融化程度一般在10%左右,然而在2007年,海冰大面积地融化了30%以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科学家极大关注。研究北极海冰快速融化的机理,正是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的两大科学目标之一。
  
  神秘诡异的冰海雾航
  
  曾经看过一部国外恐怖电影《幽灵船》,影片讲述了寻找在北冰洋上失踪的一条船的故事。多年过去了,故事的情节早已经淡忘,但那条船在雾气弥漫的北冰洋像幽灵一般行驶的诡异镜头,却令我至今毛骨悚然。
  在跟随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来到了《幽灵船》的故事发生地北冰洋,果然也遭遇到影片中那样的弥天大雾,周围景象看上去甚至更为诡异,但心境却与观看影片时的恐怖感觉截然不同。身处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这一温暖的集体,亲身经历“雪龙”号奇异的冰海雾航,大自然的奇妙造化令人享受到一场无比美好的“视觉盛宴”。
  北冰洋的雾经常如一位“不速之客”说来就来。2010年7月27日,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来到了北纬72度18分、西经152度34分的加拿大海盆深水站位,进行8个小时的海洋综合调查。上午的天气还是阳光明媚,蓝天白云之下,块块浮冰点缀着湛蓝色大海。午后时分,突然飘来一阵浓雾,霎时间天色变得阴暗昏沉。冒着浓浓海雾,部分科考队员乘坐“黄河艇”在“雪龙”号周围寻找到一块较大的浮冰,进行了两个小时的短期冰站观测、采样等工作。海面上的雾气却越来越大、越来越浓。“雪龙”号航行在时而稀疏、时而密集的浮冰区,不时能感觉到船体撞到大块浮冰的颤动。
  海面上的能见度不足几十海里,“雪龙”号船长沈权拿着望远镜站在驾驶台,一筹莫展。然而,窗外的奇异美景,却令他不时地抽空跑出去拍几张照片。慢慢地,只见那北极圈内极昼期间永远不落的太阳突破了浓雾的包裹,在天边露出了一个“红球”般的身影。飘忽不定的雾气,使朦胧的“红球”时浓时淡;雾气笼罩的天际线尽头,已分不清哪里是天,哪里是海。无边的雾气紧紧笼罩了“雪龙”,似乎已不知身在何处、路在何方,那感觉甚是奇妙。
  “雪龙”号时而航行在一片没有浮冰的海面,“红球”的倒影映衬在海面,波光粼粼,海面平静如湖水,几乎令人不敢相信这是北冰洋。北极海雾有平流雾、辐射雾、蒸发雾之分,每种海雾的特点和形成的物理机制各不相同。在北冰洋的南部,由于湿热气流充分,易形成持续时间长、浓度大的平流雾;在冰盖和大浮冰块上,由于冰雪面的强辐射冷却,容易形成稳定的辐射雾;在浮冰区的海雾一般都是蒸发雾。据中国海洋大学赵进平教授分析,晚上的那场大雾还有可能是蒸发雾,因为当时海、气温差较大,储藏的海洋热能从浮冰空隙中冲向大气,以水蒸气的形式表现出来,形成了蒸发雾。
  但北极海雾还是科学考察的“大敌”。在考察过程中,如果遭遇大雾天气,所有的考察队员都停止冰面考察工作。
  
  未融先裂的北极点海冰
  
  中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在北冰洋支离破碎的海冰中“见缝插针”,2010年8月20日一举挺进到北纬88度22分,这是中国船舶目前所到达的最高纬度。考察队领队吴军和首席科学家余兴光带领14名考察队员,分两批乘直升机前往北极点进行科学考察。这是中国历次北极考察中首次前往北极点,随队记者也一同前往见证记录这一历史时刻。
  在北冰洋难得一见的阳光灿烂好天气中,“海豚”直升机一路北上直奔北极点。鸟瞰北冰洋,眼前哪里有什么想象中的一望无际白色冰原!一路所见的,依然是无数块支离破碎的海冰漂浮在深黑色的海面上,看上去犹如一幅巨大的天然画卷。“画卷”中大大小小的浮冰不仅四分五裂,而且布满了斑斑驳驳的冰上融池,简直令人担心飞机无法在冰面上着落。
  围绕着北极点附近的一块平整浮冰,“海豚”直升机盘旋下降。那一瞬间,出于多年职业习惯,对经纬度极为敏感的“雪龙”号船长沈权一直注视着手中的GPS仪器。“GPS上显示的经度在飞快地跳动,一转眼就从东经跳到西经,又从西经跳到东经,实在是我平生从未见过的奇异情景,太令人震撼了!”沈权说。
  是的,这就是北极点!地球自转轴穿过地心与地球表面相交、并指向北极星附近的交点,就在这里!理论上位于北纬90度的北极点,这里没有时差,没有东、西、北,无论哪个方向都是南。在北极点,一脚可以同时跨越东西两个半球;绕北极点走一圈,就相当于环绕地球一周。
  “海豚”直升机缓缓降落在北纬89度59分973秒,距离理论上的北极点还有约50米。灿烂的极昼阳光照耀在雪白的冰面上,第一次留下了中国北极科学考察队员的脚印。距离直升机几十米远处,正好有一个突起的小雪丘,大家就将那里当成北极点,深一脚浅一脚地奔过去,插上国旗和队旗。
  因为,要想确认理论上的北极点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不仅是因为方向问题,还因为北极点上的海冰是在不断的运动漂移之中,冰面上的北极点永远处于不断变化之中。来到北极点,大家只有一个共同的目的——进行科学考察。所有队员在领队吴军和首席科学家余兴光的带领下,争分夺秒地进行科学观测和采样。两个飞行架次总共在北极点停留不到一个小时,大家在北极点冰面上布放了冰浮标,该浮标将随冰漂流,实时将气温、气压、漂流的经纬度等数据通过卫星发回国内接收器,可以随时监测北极点的海冰漂移动向;发射了先进的抛弃式温盐深剖面探测仪,获取了北极点0~1000米水深的温盐资料;同时钻取了3根冰芯样品,采集了大量的海冰和海水样品,沿途还同步进行了海冰分布观测。
  许多考察队员直到坐上直升机要离开北极点时,才恍然惊觉一直忙于科学考察,以至于忘了在北极点留下一张全体队友的合影、忘了留下一张宝贵的个人照片、忘了在北极点展示一下单位的旗帜……
  神秘的北极点,为本次考察海冰快速变化和海洋生态系统响应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科学资料,同时也给人留下了许多遗憾;神秘的北极点,还没有让人来得及细细体会它的神秘之处,就已经要匆匆告别。
  加强北极科学考察,探寻北极冰盖形成的缘由,深入研究北极海冰快速变化的机理,加强对北极气候变化的预测,无疑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成功到达北极点进行科学考察,虽然只是本次考察过程中的一小步,却是我国北极考察事业的一大步,极大地鼓舞了科学工作者。北极点,不是终点……
其他文献
近几年,儿童动画片中的录音制品被广泛发行。儿童动画片的制作者根据儿童受众的特点设计故事,根据故事安排不同的录音,运用适当的技巧,使其成为极具语言性的影像。合理运用语言,可以给儿童动画片带来最后一抹视听美感效果,同时也要求制作者掌握一定的理论和语言在动画片中的应用,制作具有观赏性的动画片。不同的语言特点影响着动画影视作品的接受程度,为了在动画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动画师必须充分理解和掌握动画影视作品中的
期刊
青年作曲家刘晔  刘晔先后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工程系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创作有大量不同体裁的音乐作品。他既是青年作曲家,亦是国内新一代潜心于影视音乐创作探索新路的践行者。  致力于影视音乐创作十多年来,刘晔以高超的创作能力打造了50多部品质一流的配乐作品,涉猎不同题材的故事片、纪录片、动画片、广告、游戏和电视剧、网剧、微电影,获得了陈凯歌、黄建新、顾长卫等多位知名导演的认可。  在电影方面,他
期刊
鏡头欣赏  觉醒年代
期刊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大党风华正茂。  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这一百年开辟的伟大道路、创造的伟大事业、取得的伟大成就,让每个中国人都深刻铭记、倍感自豪,“四个自信”满满。因为热爱,因为信仰,我们才会如此激动昂扬;因为初心,因为使命,我们才更想用时代的影像,展现百年历史的苦难辉煌,讓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精神世代相传、生生不息。  近年来,重大革命历
期刊
1945年秋,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结束,不可一世的德国、日本战败。按照《雅尔塔协定》,战败国将由战胜国——美国、苏联、英国、法国等占领。在日本,由于中国将陷入内战,民国政府无暇派兵遂由美国独占,而德国则由上述四国分而治之。战胜国受联合国之托在战败国建立了最高军事管制机构,管理他们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及战后重建等一切方面的事宜。当时的共识是要吸取一战后的教训,决不能让法西斯主义死灰复燃。具体措施就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教育引导全党大力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共产党人精神血脉,始终保持革命者的大无畏奋斗精神,鼓起迈进新征程、奋进新时代的精气神。”红色基因凝结着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凝结着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凝结着革命先烈的夙愿,凝结着老区人民听党话、跟党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伟大精神。红色基因是革命老区最鲜明的精神底色,是中国共产党人永葆政治本色的精神密码和价值追求,是激励我们砥
期刊
在媒体融合时代,各类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改变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局面,尤其是电视媒体,在生存与发展上面临着巨大的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新闻宣传工作有过许多重要指示,强调“要积极推进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习近平视察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时曾指出,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面对数亿观众,一定要紧跟时代、放眼全球,多设计一些融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好栏目,多创办一些脍炙人口、寓教于乐的好节目。习近平总
期刊
作为一名杰出的实验摄影家,托马斯·鲁夫始终在探索摄影本质和摄影表达方式并突破传统取材观念。经过反复的实践和思考,鲁夫认识到数字技术手段能够最大程度地帮助他在作品中传达出“图像只是图像”的“无信息”创作理念。文章从数字技术的角度出发,重新梳理鲁夫作品的各个阶段,从鲁夫的早期作品中探析他转向数字技术手段的渊源,随后分析鲁夫如何从现实拍摄阶段逐步进入利用互联网资源和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的阶段,从而揭示出数字
期刊
新年戰线
期刊
师资介绍  游戏工作室主任  白英伯,男,研究生学历。北京印刷学院新媒体学院游戏工作室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动画、游戏与虚拟现实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游戏行业从业十年经历,曾指导并参与多部游戏及动画的制作。作品包括游戏《浣花洗剑录》《龙狼传》《古龙群侠传》,动画短片《侠情》《凤凰变》《天鹅湖》等。编著多部教材分别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并有游戏与虚拟现实方面的论文多篇,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