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哥儿”看夏目漱石的性格特征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30633099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文学作品的创作总是与作者的个人经历或其创作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作者会将自己的思想,甚至是一部分的自己寄托在作品中,以此抒发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夏目漱石[1]在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其创作的作品被广为流传。本文以其中的一部作品《哥儿》[2]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其中主人公且即哥儿的性格并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及漱石的个人经历,从中探讨夏目漱石的性格特征以及其所想要表达的自我意识。
  关键词:夏目漱石;哥儿;性格特征;自我意识
  作者简介:蒋梦婷(1992.2-),女,汉族,浙江台州人,大连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日本近现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1、引言
  夏目漱石是日本的小说家,评论家以及英文学者,其创作了诸多为世人所推崇的作品,笔者接触的第一本他的小说便是《哥儿》。它是一部中篇小说,在日本被广为人知深受喜爱,此部作品也被翻译成了中文。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滑稽,有淘气小哥兒的恶作剧,也有低俗的言语与相互诋毁,有暴力事件的存在,同时也伴随着痴情的纠葛与情谊。这与夏目漱石的其他作品相比显得更加的大众化,而或许正因为这一点,才如此脍炙人口。
  夏目漱石为母亲高龄时所诞下,当时她母亲已育有子嗣。他被母亲认为是种耻辱,从小不受喜爱。漱石小时候未曾像普通家庭那样拥有来自父母的关爱。而哥儿也被刻画成从小不受父母喜爱,甚至家人认为是他活活气死了母亲。且在《哥儿》中,夏目漱石一直使用第一人称“おれ”来描述,哥儿亦是被任命为物理老师,远赴他乡任职。
  不难看出哥儿的原型便是夏目漱石。可以说,哥儿这一人物形象不可避免地融入了夏目漱石的诸多特征,被赋予了作者本身的想法。笔者对于透过哥儿这一人物形象所能看出的夏目漱石的性格以及他所赋予这一人物形象的思想与自我意识有着较大兴趣。
  综上所述,本文将以《哥儿》为考察对象,通过分析其中主人公即哥儿的性格并结合小说的创作背景及漱石的个人经历,来探讨从中能看出的夏目漱石的性格特征,以及他赋予哥儿这一人物所超出现实的自我意识与思想,此研究可以填补对夏目漱石研究的部分空白。
  2、《哥儿》的写作契机和创作背景
  无论是哪部小说都与其写作的契机与创作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在此部分笔者将对作为《哥儿》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即夏目漱石的职场待遇进行分析。
  夏目漱石接受了高等师范学校(后来的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的英语教学特约人员的任命,于1895年4月开始在爱知县寻常初中(之后的松山东高校)开始教书,且其在1896年4月赴任熊本的第五高等学校。而《哥儿》这部作品就是以此段经历为基础创作的。
  因曾从事过英文文学的研究,夏目漱石从英国留学回来后,便开始从事文学作品的创作。而《哥儿》创作的社会契机是当时夏目漱石辞去“英语考试委员”,与文科大学(后来的东京大学文学部)的对立事件。
  其实夏目漱石与大学的对立在辞去英语考试委员之前便已存在,在其赴松山中学以及熊本五高教学之后,他以国费留学生的身份在伦敦留学了两年。夏目漱石回国后任东大、一高和明治大学的讲师。当时的东大文学部还是一所独立的文科大学,由于在任的教授虽都年纪轻轻,却奉承权威主义,等级制度观念深厚,教育界存在黑暗腐败的现象让其愤愤不满[3]。且英文科的讲师从不任命日本人,让夏木漱石深感耻辱。
  而辞去英语考试委员,是夏目漱石对大学的自我反抗。且其同事斋藤秀三郎对英语方面的造诣颇深,与夏目漱石二人都是优秀的讲师。因为他的严格要求导致其他教授听课学生的减少,引起教授会组织的不满,便惨遭解雇。夏目漱石为其打抱不平的同时,担心自己也会面临同方样的下场,所以也起了辞职的念想。
  夏目漱石的此番职场经历,其中的点点滴滴,甚至包括他个人的想法无一不体现在《哥儿》这部作品中。
  3、哥儿的性格分析
  要想对哥儿这一人物进行相应的性格分析,需要充分考虑被日本人所周知的“江户儿”这一概念和特征。“江户儿”即爽快俏皮的、易与人发生口角的、爱慕虚荣的、鲁莽冲动的、自以为是的。而哥儿这一人物便是被塑造成了“江户儿”,但是在这部作品中,通过具体分析可以清楚地知道他还具有正面主人公的形象。
  “阿清每当给我东西,总是趁父亲和哥哥不在家的时候。要问我最讨厌什么,那就是最不愿背着别人自己独占便宜。”从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哥儿虽然有股不同常人的傻劲儿,却是一个不愿背地里多受人恩惠,为人耿直之人。
  赴任之后,哥儿便给大伙儿取了绰号,校长是狐狸,教务主任是红衬衫,英语教员是老秧,数学教员是豪猪,图画教员是小丑。这一点也可以看出哥儿放荡不羁的“江户儿”的形象。哥儿刚赴任不久,受学生的欺辱,然而在审问学生之时,却无人敢承认,让他大失所望。在作品中描述道:“干就干了,没干就是没干。本人不管如何淘气,都是光明正大的。”表明他是个哪怕干坏事也是光明正大之人。对于学生的无理取闹,狐狸与红衬衫强调的是对学生网开一面,对于哥儿则反过来还要批评。对此哥儿愤起反抗要求学生公开道歉,不然就辞职。可以看出他是个敢于反抗的人。
  哥儿受红衬衫、小丑两人的言语蛊惑,怀疑豪猪是个背地使坏的小人,便极力要求归还之前的一分五厘钱。而后,得知被骗的他放下身段,主动与豪猪和好,更是叫人敬佩。且从阿清的来信中也可以看出哥儿的为人:“哥儿性情爽直,只是脾气太暴躁,叫我放心不下”。从此番描述可以分析得出哥儿是一个心思单纯,勇于承认自己错误并加以改正,却脾气暴躁,容易上当受骗之人。
  哥儿对阿清和老秧的却是发自内心地好。他对于阿清,是把她当作自己的亲人一般看待。而对于老秧,他的评价是认识老秧之后,才明白“君子”这个词儿的确实有所指,心里很是钦佩。且在老秧的送别会上,他与豪猪一起,用言语和行动教训了红衬衫与小丑。更是在小说的结尾,他奋不顾身与豪猪一起合谋狠狠地揍了红衬衫和小丑,愤然写下辞职信,回到了东京。这都表明了他富有同情心,喜欢心善之人,且嫉恶如仇,爱憎分明,敢作敢为。   综上,可以分析得出哥儿是一个典型的“江户儿”,但是与此同时更多的是描述了他是一个单纯、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为人耿直、知错能改、嫉恶如仇、爱憎分明、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之人,更是一个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勇于反抗、拥有男子气概之人。
  4、从哥儿看夏目漱石的性格
  结合此部作品的创作契机与背景,毫无疑问夏目漱石所创造的哥儿的原型便是他本人,他在职场上的遭遇以及他所持有的态度都无一遗漏地反映在了《哥儿》这部作品中,且第一人称的阐述是整部作品更加富有生机和活力。
  夏目漱石毫不惧怕与大学中的奉承权势之人作斗争。他极度反感当时学校中一部分人仰仗权势开除一位有才华且负责任的老师,他对此极度反感,不与他人同流合污,立场鲜明,甚至想到辞职。此位老师好比是小说中的老秧,而夏目漱石与哥儿的性格不谋而合,夏目漱石亦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的人。
  夏目漱石在留学中深刻体会到精通英文无法增强国力,使其的希望近乎破灭。他回国后,对不录用日本人當英语讲师的现象深感耻辱。且当时的教育制度中的封建性和虚伪性,教育界的黑暗和腐败现象,激起了许多有正义感的作家的强烈不满和愤慨,对其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猛烈的抨击。而夏目漱石亦是便将此种不满寄托在了文学创作中。这也在侧面表明了夏目漱石为人正直,敢说敢做的性格特点。而这一特点与其所创造的小说主人公也是相吻合的,亦可以说夏目漱石便是通过哥儿来抨击当时的这种社会现象。
  且夏目漱石愤然辞去“英语考试委员”之职,与大学之间产生对立。他也曾多次对文科大学的最高领导井上哲次、坪井九马三抒发愤懑之情,对他们冷嘲热讽。这些说明夏目漱石也是一个嫉恶如仇、敢作敢为,敢于斗争之人。他亦是一个哪怕牺牲自己的利益,也要与恶势力作斗争,勇于反抗、愤世嫉俗、拥有男子气概之人。
  虽说哥儿的原型便是夏目漱石,但哥儿的形象融入了作者自己的自我意识,不能完全肯定地说哥儿与夏目漱石的完全一致。其与作品中的哥儿的性格特征仍有些许不同之处。
  笔者认为他将自我意识,自己的想法寄托在了哥儿身上,他创造出一个易与人发生口角的、鲁莽冲动的“江户儿”形象,夏目漱石迫于当时的形势亦或是社会道德的束缚未曾能像哥儿般能够酣畅淋漓将恶人痛揍一顿。但是他通过此部文学作品,将自己的愿望、超乎当时社会现实的、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付诸实践。
  此外,夏目漱石还赋予了哥儿心思单纯容易上当受骗的性格特征。这从侧面可以看出哥儿的为人处事极为简单明了,心地亦极为单纯,笔者认为这表达了夏目漱石自己所希望的一种的与人相处的方式。
  总之,夏目漱石亦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的、嫉恶如仇、敢作敢为、敢于斗争之人。但除此之外,哥儿还被赋予了“江户儿”的形象,且为人单纯,容易上当受骗。笔者认为夏目漱石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去完成的事通过哥儿得以实现,也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自己想要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
  5、结语
  本文分析了夏目漱石创作《哥儿》的契机与创作背景,并通过《哥儿》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探讨了夏目漱石所创造的主人公哥儿的性格特征,此后根据哥儿的性格特征并结合此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对夏目漱石的性格特征进行了分析,进而探究夏目漱石所赋予哥儿的性格特征中的自我意识。
  对哥儿的性格的分析,可得知哥儿是一个典型的“江户儿”,但与此同时更多的是描述了他是一个单纯、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为人耿直、嫉恶如仇、爱憎分明、知错能改、光明磊落、敢作敢为之人,更是一个敢于同恶势力作斗争,勇于反抗、拥有男子气概之人。
  结合此部作品的创作契机与背景,可分析得知夏目漱石是哥儿的原型。夏目漱石亦是一个富有同情心与正义感的、嫉恶如仇、敢作敢为,敢于斗争之人。但是从哥儿还被赋予了“江户儿”的形象,且为人单纯,容易上当受骗来看,笔者认为夏目漱石将自己在现实生活中无法完成的事通过哥儿在文学作品中得以实现,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自己想要的与人沟通交流的方式。这被主观地赋予了夏目漱石的自我意识与想法。
  笔者尝试透过哥儿的性格分析去探讨作者夏目漱石的性格特征以及他通过哥儿所想要表达的想法与自我意识,填补了对夏目漱石研究的些许空白。但笔者未能全面分析哥儿的“江户儿”这一形象所带来的文学效果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想法。希望能在今后的研究中能够通过分析,得到更为满意的成果。
  注释:
  [1]夏目漱石(なつめ そうせき、1867-1916),本名夏木金之助,笔名漱石,日本近代作家。
  [2]夏目漱石著,也被译为《少爷》,于1906年4月发表于《杜鹃》。
  [3]鈴木良昭(2010) 『文科大学講師 夏目金之助』 冬至書。
  参考文献:
  [1]李光贞.“从哥儿看夏目漱石的内心世界”山东师大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0(01).
  [2]吴舜立.“假面人生的一面透镜——试论“哥儿”形象的人格意蕴”.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 教育学报. 2006(01).
  [3]沙欢.金连花.魏亚坤. “小论夏目漱石与其名著《哥儿》”. 时代文学(下半月). 2009(12).
  [4]徐竞.“浅析夏目漱石《哥儿》中人物的诨号”. 青春岁月. 2013(21).
  [5]崔丹枫.“浅析哥儿的人物塑造”. 长城. 2014(08).
  [6]夏目漱石.《哥儿》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5.09.09.
  [7]刘清扬.“哥儿.红衬衫.夏目漱石”. 明日风尚. 2016(14).
其他文献
摘 要:在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逃离》当中,利用八个小故事深入细致刻画了小镇上普通女性的日常生活状态,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个平凡真实的女性世界,在这部小说当中充分彰显了艾丽丝·门罗的女性主义思想,对普通女性在父权文化下的艰难生存状态、弱势地位以及无法真正摆脱的悲剧命运进行描写,进而表达了作者对弱势女性的同情以及对捍卫女权地位的渴望。本文将通过简要论述波伏娃存在主义女性主义的内涵,并以此为理论指导对
摘 要:《献给艾米丽的玫瑰》是美国著名南方作家威廉·福克纳的短篇小说之一。自出版以来,国内外的专家与学者主要从哥特式写作风格、象征手法、人物形象以及女性主义等角度探讨这篇小说,而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中的人格构造理论解读《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从中揭露造成艾米丽从天使沦为杀人凶手的心理变化过程,从而更透彻地理解艾米丽的性格以及小说的主旨,为后来的读者提供一个新的研究视角。  关键词:精神分析法;
in、Sll “、、纠澳大利亚l扎伊尔卜茨瓦纳I 苏联 I 南非年”.Bg【0] 19R0 一【14.0 5.112.0 8.7 1987 30.0 2!.0 13.0 12.019.6世界主要金刚石生产国产量表(百万克拉)@宋国
摘 要:白俄罗斯女作家S.A.阿列克谢耶维奇获2015年诺贝尔文学奖。她的作品最显著的艺术特征是“复调”,这一独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不仅具有艺术探索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深切的人文关怀。她的代表作《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关于死亡还是爱情》则充分体现了复调书写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予以分析。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S.A.阿列克谢耶维奇;复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在《死魂灵》这部作品中,果戈理用犀利的言语刻画了马尼洛夫、科罗博奇卡、诺兹德廖夫、索巴凯维奇和泼留希金五个栩栩如生的地主形象。五个性格各异、秉性各不相同的地主被果戈理刻画得栩栩如生,活灵活现。  关键词:果戈理;死魂灵;五个地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果戈理他是一位极具责任感的作家。《死魂灵》一出版立
作者简介:王星(1996.2-),男,湖北襄阳人,大学本科学历。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35--02  在著名小说《飘》中,美国作家玛格丽特以美国内战作为写作背景,刻画了诸多鲜明的女性人物,她们无一不是敢爱敢恨、无畏无惧,勇于追求自由以及自我价值的形象。在玛格丽特的笔下,《飘》中的女主人公郝思嘉便是其中最为典型的形象。作者借
期刊
地处王昭君故里的湖北省宜昌香溪河矿务局,由于煤层薄,煤质差,开采工效低,成本高,长期以来煤炭销路不畅,企业经济效益不高。但近几年,生产经营情况逐步发生了较大变化,特别
两淮煤矿建设特殊凿井公司是正在发展中的开凿煤矿井筒的大型机械化施工企业。从1959年成立特殊施工队伍,迄今已走过了三十年光辉历程。在原煤炭部,中国统配煤矿总公司的亲
摘 要:《青年艺术家画像》作为一部公认的成长小说,展现了主人公斯蒂芬·德达罗斯从童年到青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讲述了在天主教家庭成长的斯蒂芬如何摆脱家庭、社会和宗教束缚,走上追求艺术的道路,然而在他追求艺术的过程中,也逐渐沦为了家庭和社会生活中的“局外人”。  关键词:斯蒂芬;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局外人”  作者简介:薛义(1991-),女,汉族,山东青岛人,文学硕士,青岛大学外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
通过适当方式创造水稻无融合生殖种质资源仍然是目前我国水稻无融合生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过去的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倍体水稻中筛选具有无融合生殖特性的材料比在二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