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超人哲学视角解读下《路》中的超人父亲形象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q03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尼采的超人哲学来解读《路》中的父亲形象,作者麦卡锡塑造了父亲这一英雄似的人物,他身上所展现的人性特点、人生态度等正是尼采超人定义的标本。在剖析父亲超人形象的同时,也会对父亲这一形象所体现的主题进行探析。
  关键词:尼采;超人哲学;《路》;父亲
  作者简介:储姜(1990-),女,汉族,河南省信阳市人,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尼采的超人哲学体现的是超越自我、不断创新的精神。超人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是生活中的强者。这种精神恰恰就是《路》中麦卡锡笔下的父亲所具有的精神。一路上,他勇于克服种种恶劣环境的磨难,敢于直面失去亲人、失去支撑的痛苦,又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并且能依靠自己的力量保护儿子等,都是他超人形象的最好的代言。
  1.超人父亲——敢于直面人生的痛苦
  超人是生之痛苦的超越者。尼采认为,残酷恶劣的现实环境、坎坷曲折的生活经历会给人不一样的体验。在《路》中,作者麦卡锡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主人公父亲所遭遇的饥饿、寒冷、伤痛、恐惧和致命的威胁,营造了险象环生、令人趋于崩溃的绝境,这就让他成为超人有了可能。
  父亲时刻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的严酷折磨。不知名的灾难给小说中的父亲带来巨大的生存挑战:“天气越来越寒冷……他们吃得很节省,无时无刻不感到饥饿……”[1](麦卡锡, 2006: 31)。为了能让孩子多吃点,父亲总是吃得很少。当他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他就拒绝吃任何食物。此外,父亲也时刻忍受着恐惧和伤痛。在遭遇了灾难后,荒芜的凄凉、静寂的诡异和邪恶的可怕便是对这个世界最好的表述。主人公父亲和他的儿子无数次在幽暗、可怕的森林度过一个个冰冷的夜晚,暗黑遮住了万物,四周没有一丝动静。即使是白天也是灰暗浑浊的白日,灰蒙蒙的空气里无所依托。在南行的路上,他们不断地看到尸体。更甚的是,吃人事件频频发生,路上可以看见剩下的肠子和人头。目睹这个场景,“父亲”的内心是恐慌的,他担心这样的事会临到他们身上。
  2.超人父亲——创造、衡量真理道德的准绳
  尼采批判基督教道德,提出要重估一切价值。他说过:“上帝已死:现在我们热望着——超人生存!”(尼采, 2003: 99)。超人是新道德的估价者和创造者,他要摧毁那些旧的价值体系。小说中的父亲具备了超人所具有的新型道德:能够勇于质疑上帝,并且他只将孩子作为自己活下去的希望和信仰。
  父亲一直在思考着上帝是否存在。面对眼前这个荒芜凄惨的世界,他就大胆的质疑上帝:“你还在那吗?我最后还能见到你吗?……你有心吗?”(麦卡锡, 2006: 11)。在路上,父亲从来没有看到任何来自上帝的传讯者,他甚至梦见衣衫褴褛的众神正无精打采地走过片片废墟,他们的身影越来越远,父亲认为他们带着整个世界离开了。此外,父亲不再怜悯他人,而是把孩子作为自己唯一的希望与信仰。当遇到一个被闪电击中的人时,父亲拒绝帮他:“我们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的。我们没法帮助他。”(麦卡锡, 2006: 50)。当父亲失去了妻子、世界时,他对自己说孩子就是自己的一切,只要有了他就比什么都好。他告诉孩子:“无论谁碰你,我都会杀了他。”(麦卡锡, 2006: 77)。
  3.超人父亲——超越自身、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在超人的世界里,人要不断超越,并且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尼采鼓舞人们将强大的内心世界作为追求人生价值的重要保障和支撑,从而探寻自我救赎。小说中的父亲也能够自我超越、自我救赎,始终保持着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永不言弃的精神风貌。
  父亲能不断地超越自身,进行自我救赎。即使是面对这个充满未知、偶然和风险的世界,父亲也敢于体验。为了食物父亲不得不搜索房间,虽然说有很多次也没有搜到什么吃的,可是他仍然一直继续,相信自己会找到。父亲一直在依靠自己,并且不耐其烦地抓住每一个机会。虽然后来他牺牲了,可是他却将孩子送到了他力所能及之地,实现了他伟大的人生价值。此外,父亲有着积极乐观、永不言弃的人生态度。一路上又冷、又饿、又累,可是父亲却依然乐观积极。当孩子多次问到他们会不会死的问题时,父亲的回答一直是:“我们不会死。”(麦卡锡, 2006: 100)。即使后来他病得很严重,他也依然告诉孩子他没事。当妻子觉得生无可恋而产生自杀的念头,他却一直说他们是幸存者,这也许是最乐观的说法。可见,他有着超人般永不言弃的精神,即使很绝望也不放弃。
  4.结语
  尼采提出的超人哲学给人们提供了一个风向标,让人们更加肯定生命、重视生命,并在不断地创新、超越中实现人生的目标与意义。《路》中的父亲在荒芜邪恶的世界上,历经了无数的艰难困苦,敢于质疑上帝,不断地进行自我超越和自我救赎,而且依然积极乐观、永不放弃,这一切最终让他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超人。
  注释:
  [1]本文出现的有关《路》的翻译,均是作者自译。
  参考文献:
  [1]McCarthy, Cormac. The Road. New York: Vintage Books. 2006.
  [2]李乐. 善的重塑——对《路》的人性主題研究[D]. 山东大学, 2010.
  [3]吉尔·德勒兹. 尼采与哲学[M]. 周颖, 刘玉宇译.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4]尼采. 权力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M]. 张念东, 凌素心译.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92.
  [5]尼采. 查拉斯图拉如是说[M]. 尹溟译. 北京: 文化艺术出版社, 2003.
其他文献
1774年,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在德国莱比锡出版,当即影响了整个德国和欧洲文学,甚至引起了一股“维特热”。维特对爱情的忠贞,他的快乐,他的优伤,他的痛苦,都展现在了读
期刊
目的:观察结肠癌(colon cancer)中乳酸脱氢酶B亚基(LDHB)蛋白的表达变化,并探讨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72例结肠癌组织(CC组)及72例结肠组织(对照组)中的LDHB蛋白
摘 要:社会性别理论认为社会文化和制度造就了男性和女性社会角色的不同,对《诗经》中众多女性形象从社会性别视角进行分析,使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些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同时我们通过她们也可以进一步知晓当时的社会文化生活。  关键词:社会性别;《诗经》;女性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5-0-01  社会性别是相对于生理性别而提出
摘 要:魏晋士人尤其关注外貌,男性审美的女性化特征十分明显,这种特定的时代审美时尚在《世说新语·容止》篇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审美倾向在相貌气度、五官细节、身姿体态上都有具体表现。这是中国传统审美史上的一股变流,极具时代特色,为我们今天研究魏晋时代美学特征提供了一定的指导方向与意义。  关键词:容止;魏晋士人;审美  作者简介:邹宪(1993-),女,汉族,重庆江津人,中南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虚荣心很难说是一种恶行,然而一切恶行都围绕虚荣心而生,都不过是满足虚荣心的手段。”——莫泊桑《项链》读后感读完这篇文章,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整日沉溺于无尽幻想
期刊
摘 要:桃太郎作为日本家喻户晓的神话,备受历代文学家推崇,不少文豪都曾改写过桃太郎的故事。文章选取芥川龙之介版的《桃太郎》做为分析文本,运用文本分析的方法,探讨其中所蕴含的孟子的忧患思想。  关键词:神话;《桃太郎》;忧患思想  作者简介:高春燕,女,河北承德人,1983年2月生人,山东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眼讲师,研究方向:日本文学。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
摘 要:《云使》是迦梨陀娑的代表作之一,代表了古典梵语抒情诗的最高成就。本文重点分析《云使》中所体现的情景交融、俯视视角以及艳情味的艺术特色以及它们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以期对《云使》有更为全面而深入的把握。  关键词:《云使》;迦梨陀娑;泛神论;艳情味;湿婆崇拜  作者简介:赵利芸(1993.1-),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天津外国语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