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目标是旨在通过美术鉴赏教学资源的系列学习,培养高中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即使绝大多数的学生长大后也许不会从事与美术相关的职业。但对美的感受,对美的欣赏会继续陶冶他们的情趣,使他们终身受益。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好美术鉴赏课尺度,追求更好的教学效果?
一、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情境
人的天性喜欢活泼、生动。而以往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显得紧张而匆忙,学生则神色漠然。这样的课堂,突出的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书本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载体,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整堂课死气沉沉,这样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乐趣。随着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认识、理解的加深,我深刻地意识到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因为只有在这种轻松、自由、激动的状态下,学生的灵性智慧才得以启迪,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天性才能得以自由舒展。如我在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时,抛弃了直接面对主题进行讲述的方式,而是用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语言如文学、音乐、肢体手语等语言引导学生走进课堂。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主体地位,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古今中外的美术,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并获得审美享受。而面对同件艺术珍品,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活动、评价。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并且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假如老師在上课时过早地对作品做出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可能会成为学生思维和认识的屏障。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对一件艺术品的评述应首先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活动。作为教师更应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这种主观评价的活动。让学生动眼睛观察:例如,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还有些什么?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其次是让学生在作品的色彩、构图、材质肌理、线条等美术语言上有目的地观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欣赏表达空间,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三、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的资料搜集是很重要的,选择具有代表性、易于接受的作品,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筛选网络资源,主动搜集图片、资料更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本学期的欣赏课内容多,欣赏的内容历史跨度大。假如老师不在课前调动学生完成资料、图片的搜集活动,很难在课堂上很好的欣赏。所以,我在课前就布置了搜集任务。让学生寻找自己熟悉的雕塑图片如兵马俑、敦煌的雕像等等,了解它们的特点,了解发现经过,及藏经洞里文物的流失情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等等。这样,在上课前学生已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再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展示,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相联系,扩展知识面。
四、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多元化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特色
应让学生知道,艺术永远是历史的产儿。没有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不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它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每一件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背后蕴含着艺术家创作的辛劳,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着这一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形式、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在上课时,我会特意挑选能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如中国画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画面上展现了多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学生可以和历史故事联系,从美术作品中感受画家表达的团结、共同奋斗、取得最后胜利的创作思想,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它所传达的信息直观,形象,具体,是文学艺术作品所不能替代的。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北宋末年繁荣发达的都市经济和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描绘了城墙、船只、酒肆、铺面等各种建筑,正是千年前北宋城市景观的再现。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构图,感受到中国画特有的空间处理手法,也让同学们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美术欣赏课是引导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情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欣赏活动,增长见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
一、在美术鉴赏课中教师要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情境
人的天性喜欢活泼、生动。而以往在传统的美术课堂中,教师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一堂课下来,教师口干舌燥,显得紧张而匆忙,学生则神色漠然。这样的课堂,突出的是以教师为教学中心,书本是学生接受知识的唯一载体,强调学生被动地接受和掌握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整堂课死气沉沉,这样也降低了学生学习的乐趣。随着对新的教学理念的认识、理解的加深,我深刻地意识到老师在上课时,一定要努力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氛围。因为只有在这种轻松、自由、激动的状态下,学生的灵性智慧才得以启迪,个性才能得以张扬,天性才能得以自由舒展。如我在第二课美术作品的艺术语言时,抛弃了直接面对主题进行讲述的方式,而是用与我们生活中最熟悉的语言如文学、音乐、肢体手语等语言引导学生走进课堂。
二、充分发挥学生在美术鉴赏课中的主体地位,发动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
学生通过美术鉴赏课的学习,不仅能欣赏到古今中外的美术,同时也能运用感知、经验和知识对美术作品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并获得审美享受。而面对同件艺术珍品,每个学生都会有不同的活动、评价。因为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思想,并且由于学生的知识面、个性情感等因素的差异,每个人对作品的理解也不同。假如老師在上课时过早地对作品做出评价,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可能会成为学生思维和认识的屏障。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对一件艺术品的评述应首先是学生自主进行的活动。作为教师更应充分引导发挥学生的这种主观评价的活动。让学生动眼睛观察:例如,从作品中看到了什么?还有些什么?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其次是让学生在作品的色彩、构图、材质肌理、线条等美术语言上有目的地观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还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欣赏表达空间,让他们以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
三、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欣赏课教学中,教师的资料搜集是很重要的,选择具有代表性、易于接受的作品,但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筛选网络资源,主动搜集图片、资料更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必不可少的环节。如本学期的欣赏课内容多,欣赏的内容历史跨度大。假如老师不在课前调动学生完成资料、图片的搜集活动,很难在课堂上很好的欣赏。所以,我在课前就布置了搜集任务。让学生寻找自己熟悉的雕塑图片如兵马俑、敦煌的雕像等等,了解它们的特点,了解发现经过,及藏经洞里文物的流失情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等等。这样,在上课前学生已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极高,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也更容易理解。再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形象展示,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说明,学生在欣赏的同时还可以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相联系,扩展知识面。
四、利用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形成多元化的美术鉴赏课的教学特色
应让学生知道,艺术永远是历史的产儿。没有一件成功的艺术品不受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的影响。它和当时的社会现实是分不开的。每一件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背后蕴含着艺术家创作的辛劳,每一个时代都有代表着这一时代特色的美术作品。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形式、作品与社会背景的关系,在上课时,我会特意挑选能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如中国画家徐悲鸿的《愚公移山》,画面上展现了多个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神态各异。学生可以和历史故事联系,从美术作品中感受画家表达的团结、共同奋斗、取得最后胜利的创作思想,艺术作品是社会生活的折射,它所传达的信息直观,形象,具体,是文学艺术作品所不能替代的。如北宋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展示了北宋末年繁荣发达的都市经济和多姿多彩的市民生活,描绘了城墙、船只、酒肆、铺面等各种建筑,正是千年前北宋城市景观的再现。既让学生感受到中国画独特的散点透视构图,感受到中国画特有的空间处理手法,也让同学们加深了对当时社会的认识。
美术欣赏课是引导学生走进艺术殿堂的必经之路,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同学们在欣赏过程中既提高了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也陶冶了情操,丰富了情感,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技能。作为老师的我们,也应更好地引导学生在宽松、快乐的氛围中完成欣赏活动,增长见识。
作者单位:江苏省淮安市楚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