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的时间价值

来源 :中国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rong_z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是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切分与控制,来生成的。它面对生活展开观看,面对变迁呼唤停留,在时间之流里凝冻瞬间,在现实空间的“场”里提炼“影像场”。影像的价值,是从其所记录内容和记录方式两个方面,由时间赋予的。影像在社会文化演进中,留得住留不住,传得远传不远,也是由社会从这两个方面进行择取的。时间,在影像的生成、提炼和传播过程中,是贯穿始终的、决定性的线索和力量。所以,我们可以从时间的角度考察影像的价值,换句话说,影像有时间价值。
  朱宪民先生的摄影,从1960年代到2010年代,时间跨度达50个年头,时间价值非常高,在摄影界是很少见的。影像中的时间跨度本身就是历史。而他镜头中所呈现的各种现场,连缀起来,则是中国社会和现实生活变迁的在场证明,是50年来各个历史节点时期百姓生存状态的直接呈现。这些影像带着浓郁的现场氛围、鲜活而耐人寻味的细节,以及中国百姓与历史一同前行时、酸甜苦辣中、不可重复的表情和体态,确证着一位中国摄影家对土地、对百姓的深厚情感和无比热爱,也显示了一位中国摄影家面对现实所能发现、开掘和呈现的生活底色和生命质感。
  从选题方式看,朱宪民先生把大半生的精力都用来拍摄百姓。他从黄河边上的家乡—范县出发,到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大东北和大西北,无论走到哪里,都把镜头瞄准百姓—他们的生存状态。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生老病死、酸甜苦辣。他说各地的老百姓都是自己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关注他们就是关注社会、关注时代!他的选题方式带着寻根的坚定和以百姓为圆心的辐射性,以此成就了他的宽阔视野和开放型的题材范围。
  从观看方式来说,朱宪民先生每到一个地方,都集中对一个区域人们的的生存现状进行扫描,截取一个个生活的切片;他习惯于在大路、小路上走,边走边看,边看边拍,像个猎手;有时也在菜市场、劳作现场或群众活动现场,直面抓取瞬间。他对“决定性瞬间”有自己的独特理解。卡蒂埃-布勒松曾经给他赠言:“真理之眼永远向着生活”。他大半生的作品里可以找出不少很符合“决定性瞬间”定义的作品,如动态中的瞬间平衡、几何构图中时代符号与人物、景物的相互关联等,在注重瞬间平衡的同时,他特别注重现场氛围的呈现,特别注意抓取一个场面里几个主要人物表情、姿态都很好的瞬间,这很难,拍摄时需要全神贯注、心无旁骛才行,有时需要快速出击,有时需要静等,光圈和快门的操控需要达到人机一体化的程度,面对瞬息万变的人物关系和表情,必须在眼力、速度、品质各个方面与自己较劲,才能拿到过硬的影像。


  朱宪民先生的作品是一个地域内(城市或乡村)生产、生活现状的一个个切片,如果说这些切片之间有关联,那是地域、种群和习俗一致性的关联。这些作品在成书和展览呈现的时候,必然以同一空间并置的方式来编排,从单幅作品细节看,是记录现实的;从整体看,有超现实的意味。因为年代不同、地域相同,历史的演进体现在作品的细节和比较中。这样的摄影和编辑方式最难之处在于坚持,时间维度上的坚持。“每一张照片都是一座时间的遗址。”如果你在一时一地拍摄百姓,作为散片,很难构成有分量的专题,如果你坚持下去,使影像中出现气候、季节的变化,出现明显的人的变化,那专题的格局会渐渐显现。而朱宪民先生正是在时间的维度上坚持拍摄普通百姓跨越半个世纪的摄影家。
  他所拍摄的第一代农民,奋斗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现在大都离世,第二代农民,与他自己年龄相仿,也越过七十。一代农民的消失,不仅仅是人的消失,而是一种特定时代独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方式、情感方式的消失!莫言小说中的“我爷爷”、“我奶奶”与影像中的百姓形象,有深度的关联。
  回到原题上,朱宪民先生是一个令人重新认识时间价值的摄影家。他以一个中国普通百姓的目光拍摄下来的普通百姓形象,特别是他所拍摄的我国四代农民的集体群像,深刻地烙印在影像史上,已经成为广大中国民众的集体记忆;他的作品以扎实的客观性、强烈的现场性、精准的瞬间性,成为中国影像中的代表性作品,不可多得,难以磨灭。
其他文献
我来自汕头海关,专职从事新闻宣传工作,算是名副其实的“海关摄影人”。近20年的海关工作经历,让我对海关摄影深有感触,你拥有独特的资源,不用担心题材撞车,更不用担心被拒绝,但你同样面临着严峻的挑战,“老一套”、“摄八股”,你该如何避免,固有的思维惯性你要如何突破。  越南芒街与广西东兴隔着北仑河。此处河道窄、河水浅、船只多,临时码头和秘密通道遍布两岸,“保货”、“收费”、“看路”、“专抢”等走私链据
期刊
2016年4月23日,《四月前后—1976至1986》(下简称《四月前后》)摄影展在北京798艺术区映画廊开幕。如果大家对1976年以来中国摄影的发展历程稍有了解,那么就一定会注意到,作为此次展览的三个主角:“四五”时期的摄影记录、“四月影会”的三个展览(下文简称“影会”,必要时仍以全名出现)和“现代摄影沙龙”时期的摄影创作(下简称“沙龙”,必要时仍以全名出现)都曾在当时,乃至过后很长一段时间里,
期刊
2015年,在平遥和连州等国内重要的摄影大展上,一个以海关摄影人为创作主体的展览《国门·2015》接连出现,甚至被策展方安排在了比较重要的位置。在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中,海关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海关与百姓以及百姓身边许多物品的进出境密切相关,但在大多数人的眼中,海关依然是一个神秘的地带。海关摄影人的展览,不仅与公众产生了互动,也引起了专业摄影圈的关注。  2012年,海关摄影协会成立。2014年
期刊
此次展览的作品都是每位摄影家亲自制作出来的,这需要很高的传统暗房功底。据我了解,这些摄影家大都是半路出家,那么他们的暗房技术是如何掌握的?  他们各自的暗房是在相互帮助下建立起来的。暗房技术除了通过一些国内外出版的与暗房相关书籍之外,还有他们之间相互学习和借鉴的结果。作为一个小群体,这几个人经常聚会、交流。他们不仅会观看彼此的照片、交流创作的经验,也会分享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那些西方直接摄影大师
期刊
日语和汉语一样,都是使用汉字的语言,所以中日两国在很多专属名词的互译上常常并不加以翻译,而是直接套用现有的词汇,虽然可以望文生义,但有时还是会由于语义上的模糊和错位而造成双方理解上的偏差。例如下文中的“日本大学摄影系”,之所以打引号,因其并非准确的表述,而只是一种方便的叫法。这里的“芸術”即为“艺术”, “写真”专指“图片摄影”。汉语“摄影”一词的概念十分广泛,而日语中相对应的“撮影”通常被当作动
期刊
“水客”是人们对长期以“超量”或“违规夹带”物品进出境谋利的人群俗称。超量指超出“合理范围”,违规指所携物品涉及禁止携带内容。在进出境口岸,被查获的“水客”将被限定在指定区域接受甄别和处理,这个介于“合法”与“违法”中间地带的指定区域,我把它叫做“中间区”。  藏匿与查缴,闯关与围堵,在利益诱惑面前,“水客”现象似乎永远不会绝迹……我的作品无意展现执法过程,也不涉及博弈双方的道德评判,我只是更关心
期刊
2014年由中国海关摄影协会组织的“1119·海关一日”活动,是海关摄影协会自成立以來首次组织的全国统一的海关工作现场影像采集活动。活动采用横截面的方式用影像全面记录全国海关工作现场和海关人在这一天当中的活动状况。虽然只选取了一天作为拍摄时长,但这一天对于全国海关来说,却是四季分明、景象迥异、影像内容十分丰富,所采集的影像不但对现时的社会观众有意义,对海关历史影像的梳理,都是一种很好的视觉记录。在
期刊
“中国大妈”原是网络上引用美国媒体调侃国内中年女性大量收购黄金引起世界金价变动的一个新兴名词,《华尔街日报》甚至为此专创英文单词“dama”来形容“中国大妈”,后逐渐演变为对中国中产阶级精神状态的一种概括。我借用这一概念,对出境的中国旅客作了持续的肖像样本采集,在这些 影像中,“中国大妈”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一个个具有类型学意义的鲜活形象。  口岸是海关连接社会最具典型意义的场所。在这里,海关影
期刊
当地时间2016年2月25日上午10点,CP+2016展会在日本横滨市的横滨会展中心开幕。笔者随团来到展会现场,参观了佳能及各摄影器材厂商布置的器材及图片展览。采访团在完成了CP+2016展会现场的报道后,还集体前往佳能本部进行了参观访问。  参观CP+2016展会现场  CP+(Camera & Photo Imaging Show)是日本国际相机影像器材工业协会(CIPA)主办的国际摄影器材与
期刊
1月19日,由中国摄协主办、中国摄协理论研究部承办的中国摄影研讨会之“ 陈勃摄影七十周年”在京召开。陈勃夫人丁补天及家属代表,中国摄协主席、分党组书记王瑶,中国文联组联部副巡视员罗江华,中国摄协副主席张桐胜,分党组成员、秘书长高琴,专家代表刘铁生、王秉伦、佟树珩、杨越峦、王保国、潘成、唐东平等,中国摄协机关及所属媒体有关负责人等参会。中国摄协理论研究部调研员陈瑾、《中国摄影》杂志社常务副社长晋永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