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诉说真情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jkjlh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难题——习作现状扫描
  在当前习作教学中,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简单,引导不得当;二是学生的写作简单,缺乏真情实感。教师的具体表现为缺乏写作指导,缺乏针对学生习作的系统训练方案。通常的教学情形是,先给学生布置一个题目,就要求学生动笔完成,导致学生随便应付,匆匆写一篇交上。对学生来说,写作的素材看似很多,生活中什么都可以写,但写起来没感觉,表达不生动,读起来味同嚼蜡。
  例如,在写作训练中,笔者出过这样一个练笔题目:回忆你生活中一段艰难的日子,并用笔写下自己的感受。很多学生就寥寥几笔,表达的都是类似这样的简单感受:我永远记得那一次,我的英语考试居然得了55分。我很难过。家里人也对我失望透了,每次看我的时候,我都能感觉到辛酸。我不知道自己到底问题出在哪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我多么需要一个朋友能鼓励我,给我一点安慰啊……
  原本是能够借助文字,深入挖掘内心体验的良好素材,结果却在课堂上遭遇这样的现实,这实在是让我哭笑不得。为何会出现这样的情形呢是学生对生活没有感受吗答案是否定的。对于已经积累了一定生活经验的初中生而言,内心既有对美好生活的回忆,又有对现实苦痛的感悟,他们面对生活的打击和挫折,完全是有话要说,也是有话可以说的。之所以说不出来,一方面因为语文基础没有打好,妨碍自己的有效表达。但我认为,还有另外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不敢说真话。怕说出来被老师批评。根据这一现状,我认为,教师要做的,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唤醒学生的倾诉欲望,让他们能够乐于倾吐。借助手中的笔,进行有效表达。要在课堂中加强表达的有效训练,让学生将内心的想法进行整理,促进习作能力的提升。怎样实施这一教学策略呢笔者认为,可以紧扣个两个方面:一是鼓励表达,二是加强实践。两个方面缺一不可。
  二、突破——鼓励学生表达
  写作是一个表达的过程,只有乐于表达,才能够充分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但在实际写作中,很多学生并不是不想表达,而是认为自己表达不好,羞于表达,是没办法表达。根据这一情况,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进行鼓励。为此,课堂上我开展了很多次的课堂辩论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素材,让大家根据自己的想法,尽情表达,只要能够将想法表达出来,输赢都不重要。这给了一部分学生信心。例如,我设置了这样的话题:帮助别人,就是帮助你自己。针对这句话你怎么理解你可以持反对意见,也可以持支持的意见,但一定要有充分的证据来证明你的想法。这个话题立刻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人认为,帮助别人,自己能够获得内心的快乐,这种快乐是无价的。这种无价能够让生命提高质量。也有人认为,帮助了别人,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并不是帮助了自己。双方各执一词,讨论激烈。通过类似多次的辩论,学生一方面提高了表达能力,另一方面也积累了写作必备的素材,为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多写作信件,或者书写日记。随着电子化时代的发展,学生都非常乐于运用电脑网络,也可以在自己的空间中写写日志,或者建立一个心灵记录本,将自己平日的所思所感记录下来,也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教学中,笔者鼓励学生加入班级QQ群,在群空间里,发布一些班级的动态,自己的心路历程,或是讨论一些问题等。这样一来班级同学之间有了较强的联系,在沟通和交流中,不知不觉提高了文字表达力。笔者欣喜的看到,为了将内心的想法表达清楚,达到说服他人的效果,学生往往会深入挖掘自己的内心感受,整理自己的思路,让表达日益完善。更值得一提的是,很多学生的文字也变得富有人情味,连自己读来都感觉非常贴心。
  所以要突破作文教学的难点,就要从学生虚弱的内心入手,找到问题所在。教师一定不能吝啬给予学生鼓励,并要善加鼓励,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打开写作的心门,激发学生笔下的真情,让文章充满情感的温度,而这正是文章应该有的基本属性。
  三、提升——加强实践
  对于初中生来说,要提升习作能力,并不是无迹可寻。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摸索出了一条有效的实践之路,那就是读书,仿写,自写。这三个环节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开来,但同时又各自独立。读书,就是要加大阅读量,既要读课内的书,也要读课外的书。在读书时还要加强分析和模仿。为此,我将一些名家的好段落拿来进行分享和交流,让大家一起感受写作之妙。例如,我将《骆驼祥子》中的片段放在大屏幕上,让学生感受文中生动的描写:我不喝酒。祥子看着酒杯出神。不喝酒就滚出去,不领情还是怎么地你个傻骆驼,辣不死你!连我还能喝四两呢!不信,你看看!她把酒杯端了起来,灌了一大半,一闭眼,哈了一声。
  学生读到这里也都不由自主地笑了。此时我让学生思考分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呢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什么写作窍门呢学生认为:1.对话非常有趣。2.动作描写非常生动。这样的文字描写,给人整体的感受,就是人物动作和语言都非常真实有趣,而且充满了个性。此时,我让学生进行仿写:你想象一下生活中的某一个吃饭或者喝酒的场面。有学生这样写道:她夹起一大块肥肉,张大嘴巴,直接就吞了下去,但眼里却露出嫌恶的表情,差点要吐出来,在还没有吐出来之前,那肥肉早就不见了。然后就听她说:“真恶心死了。不过我还是吃掉了。”仿写只是第一个阶段,接下里我让学生思考:根据仿写,展开想象,自己写一个人物的心理想法。学生依据上面的段落,进行想象,将感受融入文字中,有的学生写道:她嘴上沾着油花,吃的时候就好像跟那肉在干架,当然,前提是必须她获胜。肉无论如何挣扎,都只能被她消灭掉。她一边吃,一边说:“你看,这么好的肉,给你吃,你还不吃。你不吃下次一个肉沫儿你都别想吃!”
  这样从读书到仿写,再到自写的过程,整个过程学生既能够找到写作的乐趣,又能够随心所欲地进行表达,将真情实感融合在文字里,自然而然地提高了写作的能力。
其他文献
教师出于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学内容设立相关问题,对学生进行问答的活动就是课堂提问。课堂提问的合理设计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因而对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优化和创新路径的研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有很重要的作用。  一、课堂提问的优化方法  1.提问方式的优化  斟酌课堂提问策略,选择恰当的提问时机进行课堂提问环节,能提高教师对课堂节奏的掌握能力,激发学生思考意识,活跃课
作文教学一直是我们语文的教学的“半壁江山”,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目前的语文教学中,作文训练由于受应试教学的影响,老师们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和灵性的培养,人文精神的匮乏与想象的扼杀,使学生的习作千篇一律,面目可憎,以致我们很少看见充满个性、有灵气的佳作,思维僵化、形式呆板、内容贫乏的现象屡见不鲜。“个性”是文章的灵魂,“表现个性”是写作的动力。如何张扬个性,不断创新,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作品,笔者以为不
文学作品的主题常常具有多元性,正如伽达默尔所说:“艺术文本是一种开放性的结构,因此对艺术文本的理解是一个开放性的过程,永无止境。”不同的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以自身的思想方法挖掘出具有个性特色的主题解读和意义挖掘。但是多元化阅读并不意味着可以随意根据自己的主观喜好,随心所欲地编改理解,这样对文章的内涵解读以及原始的文本价值是极大的偏颇和误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元化理念以来,语文课堂
语文教师是中学生诗歌鉴赏与诗歌创作的引路人。虽说最终学生能力的形成不是教师教出来的,但老师教什么,怎么教却对学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学生,更是如此。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意象”  “意象”这个词很早就出现在诗论中。简而言之,意象就是主观情思与客观物象相融合的产物。“象”是指诗人的感知。“意”是“象”的触发,“象”是“意”的载体,二者水乳交融,互为依托。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
113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理念,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精髓,对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如何借助语文课中古典文学文本的学习,以充分的理性精神审视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观,并将之置于世界的大文化背景之下来进行考察,寻求传统伦理文化与现代伦理文化的结合点,借以培养现代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课堂需要
高考语文复习时间跨度大,涉及范围广,知识要点多,提质增效慢。如何突破教学瓶颈,提高高考语文复习效率,一直都是语文老师十分关心的话题。笔者就此谈谈自己的一点拙见。  一、精练优评的策略  语文复习资料浩如烟海,我们无法篇篇涉猎,题题训练。只有把精选的每一篇训练材料都当作课文进行精心训练,充分发挥材料这个“例子”的作用。比如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时把主要精力放在研读文章上,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概括段落内
近几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文学类文本阅读对小说阅读特别青睐,尤其是全国新课标卷,每年都考察对小说人物形象的分析。所以高中阅读教学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十分重视。但是,教师往往从应试的角度出发进行程式化教学,造成学生阅读思维打不开,学生对小说的人物形象的分析往往会单一化,甚至走向反面。笔者试以欧·亨利的小说《二十年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为例,谈谈对人物形象的多元化解读。  最近,在华东师范大学“安徽国培班”的微格
2016年3月10-12日,浙江省郭吉成名师网络工作室在龙游县第二高级中学举行第四次集中学习与研讨活动,绍兴市鲁迅高级中学陈爱娟老师开设示范作文教学《说出你的道理来——学会分析论据的实践》,台州中学洪方煜老师撰文《写作教学:呼唤理性的回归》,引发我对于高中作文教学存在误区与对当前高中作文教学改革途径的几点思考,笔者从这堂高考作文指导课谈起,对在作文教学改革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理性思辨与感性叙说是高考考场作文获取高分的重要法宝,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老师和学生都应该予以特别的关注,并落实到实处。  一、理性思辨,逻辑清晰  理性思辨指的是用理性思维的方式思考与辨析《逻辑清晰是核心要素》。《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关于理性思维的阐释是: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规范
在灭秦和楚汉相争的年代里,樊哙是作为武将的形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特别是在鸿门宴上闯帐救主的忠勇表现更让他彪炳青史。然而当重读《史记·樊郦滕灌列传》时,却感到司马迁对樊哙的评价并不是很高,认为樊哙等人是因人成事,事实果真如此吗?  让我们先看看司马迁是如何评价樊哙的。太史公曰:“吾适丰沛,问其遗老,观故萧、曹、樊哙、滕公之家,及其素,异哉所闻!方其鼓刀屠狗卖缯之时,岂自知附骥之尾,垂名汉廷,德流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