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数学中的数和形关系非常密切。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数形结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笔者在教学中深深地体会到在数学教学中用“数形结合”的思想引导学生思考,用“数形结合”的技巧去训练学生解题,能够促进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一、应用“数形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数形结合,创设与知识信息相关的各种情景,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老师先出示一张我们国家的地图,指出我国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从东到西最长的距离有5500千米,还有辽阔的海域,是世界上的大国。正当学生为祖国疆域的广大而感到自豪时,老师话锋一转:“这么广大的疆域怎样才能画在一张纸上呢?”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继续。
二、应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科研表明,大脑的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数形结合”就同时运用了左、右半脑的功能,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l.“数形结合”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教学中运用形象记忆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尽可能地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的模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利用直观图使学生从中领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2.应用“数形结合”,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数学里,存在着大量的直觉思维。这就是人们在求解数学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知识,从整体上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迅速识别、判断,进而作出大胆的猜想,合理的假设,并作出试探性的结论。它具有顿悟、飞跃的特征。例如: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直觉告诉学生面积一定与4厘米和6厘米有关,很有可能就是24平方厘米。根据长方形对角线的性质,可以看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新构的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3.应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常借助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来引发学生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例:大球、小球共100个,取出大球的75%,取出小球的一半,还剩30个球,大球、小球各有几个?
一般的学生用方程或假设法来做。还有的学生画以下图形:
其中,大正方形ABCD的面积表示大、小球的总个数,小正方形EFGH的面积表示小球的个数,于是,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差则表示大球的个数。用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取出的个数,很显然如果都取75%,应剩下25个,30-25=5(个)是小球的“75%-50%”,则小球的个数是5÷(75%-50%)=20(个),大球的个数是100-20=80(个)。
4.应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编选一些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去研究,去探讨,去发现,让他们不是从头脑中已有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中去找答案,而是从问题的本身进行具体的分析,将已有的思维方式大跨度地迁移,从可供选择的途径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一个筑路队原计划20天修完一条公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路多少米?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可以借助长方形来帮助分析、理清思路。
图中AB表示原计划修路的天数,AD表示原计划每天修路的米数,AE表示实际修路的天数,EB就是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完成的天数,AG表示实际每天修路的米数,DG就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的米数,因为修路的总米数不变,所以“原计划每天修路的米数×原计划修路的天数=实际每天修路的米数×实际修路的天数”,即长方形ABCD的面积等于AEFG的面积,由此可推出长方形EBCH的面积等于长方形DHFG的面积,即BC×EB=DH×DG,也就是AD×EB=AE×DG,AD=AE×DG÷EB,因此,原计划每天修路的米数是:(20-5)×45÷5=135(米)。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典型题目的最佳解法的寻求,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激发他们不甘满足,勇于创新的精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应用“数形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学习的需要和兴趣是调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动力。数形结合,创设与知识信息相关的各种情景,可激活学生学习的内驱力,产生学习热情。例如:在教学“比例尺”时,老师先出示一张我们国家的地图,指出我国面积约有960万平方千米,从东到西最长的距离有5500千米,还有辽阔的海域,是世界上的大国。正当学生为祖国疆域的广大而感到自豪时,老师话锋一转:“这么广大的疆域怎样才能画在一张纸上呢?”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被调动起来,教学过程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自然而然地继续。
二、应用“数形结合”,提高学生的能力
科研表明,大脑的两半球具有不同的功能。“数形结合”就同时运用了左、右半脑的功能,在培养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促进了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l.“数形结合”有助于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记忆
教学中运用形象记忆的特点,使抽象的数学尽可能地形象化,有利于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数学的模型,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教学中,利用直观图使学生从中领会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2.应用“数形结合”,训练学生直觉思维能力
在数学里,存在着大量的直觉思维。这就是人们在求解数学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知识,从整体上对数学对象及其结构迅速识别、判断,进而作出大胆的猜想,合理的假设,并作出试探性的结论。它具有顿悟、飞跃的特征。例如:计算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单位:厘米)。
直觉告诉学生面积一定与4厘米和6厘米有关,很有可能就是24平方厘米。根据长方形对角线的性质,可以看出图中阴影部分的面积与新构的长方形面积是相等的,所以阴影部分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
3.应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要常借助于“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形式来引发学生提出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例:大球、小球共100个,取出大球的75%,取出小球的一半,还剩30个球,大球、小球各有几个?
一般的学生用方程或假设法来做。还有的学生画以下图形:
其中,大正方形ABCD的面积表示大、小球的总个数,小正方形EFGH的面积表示小球的个数,于是,大、小正方形的面积差则表示大球的个数。用阴影部分的面积表示取出的个数,很显然如果都取75%,应剩下25个,30-25=5(个)是小球的“75%-50%”,则小球的个数是5÷(75%-50%)=20(个),大球的个数是100-20=80(个)。
4.应用“数形结合”,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通过编选一些探索性的题目,让学生去研究,去探讨,去发现,让他们不是从头脑中已有的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中去找答案,而是从问题的本身进行具体的分析,将已有的思维方式大跨度地迁移,从可供选择的途径中筛选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例:一个筑路队原计划20天修完一条公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45米,提前5天完成任务。原计划每天修路多少米?
这道题的数量关系比较隐蔽,可以借助长方形来帮助分析、理清思路。
图中AB表示原计划修路的天数,AD表示原计划每天修路的米数,AE表示实际修路的天数,EB就是实际比原计划提前完成的天数,AG表示实际每天修路的米数,DG就是实际每天比原计划多修的米数,因为修路的总米数不变,所以“原计划每天修路的米数×原计划修路的天数=实际每天修路的米数×实际修路的天数”,即长方形ABCD的面积等于AEFG的面积,由此可推出长方形EBCH的面积等于长方形DHFG的面积,即BC×EB=DH×DG,也就是AD×EB=AE×DG,AD=AE×DG÷EB,因此,原计划每天修路的米数是:(20-5)×45÷5=135(米)。
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一些典型题目的最佳解法的寻求,增强学生的求新、求异意识,激发他们不甘满足,勇于创新的精神。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