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图像史的书法史

来源 :美术观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akerzh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法史的研究有多元的维度。本文从中国美术史研究的角度出发,认为绘画史和书法史的研究应该建立更紧密的有机联系。书法、书写与文字,是绘画再现中的重要视觉因素。从图像史的角度出发来理解书法、有利于在绘画史与书法史之间搭建起一条通道。通过对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南宋《女孝经图》和清代《康熙南巡图》中书法图像的观察,笔者对此观点做了进一步论述。
其他文献
本文尝试从汉语的象形特征出发,讨论书写这一实践所隐含的意义。书写既指写作,也指写字,并在文化的上下文中呈现出一种独特的传播偏向。本文明确指出,汉语这一象形文字之所以能够维持并运用至今,书写(书法)在其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本文并指出,中国历史一直是双语并行,也就是统一的书面语和各地差异极大的口语。所有这些无疑构成了汉语书写的文化背景。
作家张洁在《挖荠菜》中,开头便是一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rn特殊年代,人们吃不饱肚子,野菜救荒遂成一段沉痛而温暖的记忆.而今,城市高楼林立,哪里去寻野菜
期刊
孙过庭在《书谱》中提出“人书俱老”的命题,它与后来出现的“书如其人”一起,成为书法史上关于“人”的表现最重要的观念。《“人书俱老”:融“险绝”于“平正”》是作为一个书法理论问题来写作的:个体一生的体悟如果能进入作品中、它是怎样进入的。人们都觉得“人书俱老”是一个精彩的陈述,但是怎样做到这一点、人们从未深究。精神生活和作品构成的关系似乎从来不需要证明、它存在、我们能在某种程度上感觉到,如此而已。
本文结合对张祥龙现象学书法研究和赵宪章文学图像学的书艺研究的阅读,提出书法是本体作为无有存在的变现这种人学书法理论,并试图肯定在西方再现艺术的历史之外,存在一条具有普世价值的艺术发展路径,即从旧石器时代壁画的点线,到书法,到写意绘画,到现代抽象艺术部分方向的路线。
书法史领域在个案研究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在此基础上,我们要抱有更宏大的关切,围绕诸如经典的形成与传播、制度、形式、视知觉等重大议题展开对话.经过从形式分析、图像
在当前新形势下的企业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工作中,首先要认识到人事档案社会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由于传统的退休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的退休人员
近年来,笔者有幸参加各种综合门类的文艺评论活动,在这种交流中逐渐感觉到,尽管书法批评作为一种思想实践和群众现象非常热门,甚至也与书法创作形成了积极的对话,但是与其他
期刊
我是一个头脑“开化”极迟的人,十七八岁了对外面的世界还是懵懵懂懂、混混沌沌,一片蒙昧.有人说是“大智若愚”,我苦涩一笑,“愚”是有的,但是“智”却明显不足.对世界的认
期刊
本文简要回顾20世纪8O年代以来的书法史研究,指出艺术的社会史研究曾给这个领域带来相当的活力,并促成了与其他人文学科之间一定程度的对话,具有积极意义。但这一研究范式倚重于新理论,而不鼓励学者培养他们对形式与凤格的判断力。本文对此有所反思并提侣一种情境化的历史研究、在这一研究思路之下、对作品的深入理解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在书法史研究中,课题选择是文章成败的关键,而开阈的学术视野和多学科综合研究的能力,则是课题选择的重要保证。史学研究是实学,必须以解决问题为要;同时,实学也需要史学史和理论观照,有史有论,才能小中见大,容易把握宏观问题。课题选择来自积学,应避免重复劳动,切忌以个人感悟体会代替学术研究,更不能搞先入为主、生搬硬套,应该从坚持学术规范中积累经验,从其他学科成果中汲取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