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的八点要求等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b2n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出版业科学发展的八点要求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在2010年1月14日召开的全国新闻出版工作会议上表示,要使新闻出版业发生质的飞跃,形成有利于新闻出版科学发展的新格局必须做到以下八点。
  一是形成科学合理的新闻出版产业结构,传统新闻出版产业基本完成数字化升级转型,新兴产业形成良好经营模式,在世界出版传媒产业的市场份额中占有重要位置;二是形成能够创造出更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的新闻出版产品的生产机制,基本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供给能力;三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国际竞争力突出的骨干出版传媒企业;四是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新闻出版创新体系;五是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健康繁荣的新闻出版大市场体系;六是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体制机制,“走出去”战略成效显著,中华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和主流媒体在国际的传播力显著增强;七是形成宏观调控、依法行政、公共服务和市场监管到位的政府行政管理体系;八是形成一批适应行业发展新要求的高素质新闻出版人才队伍。
  (摘自:新华网 文/璩静)
  
  新闻评论也要讲究贴近性
  当前的电视新闻报道,出现了一种追求“戏剧化”的倾向。且这类节目中,新闻的品质正在下降;在充满节奏和情绪性的对话中,新闻采访正在变成记者的才艺表演。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避免由于新闻的娱乐化而使得新闻的可信度降低。
  新闻戏剧化冲突的采访报道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人为地设置新闻事件当事人的出场顺序,追求“舞台戏剧冲突效果”。节目中,当新闻事件当事人真情流露时,节目策划人悄悄地将新闻事件当事人的亲朋好友或者矛盾冲突的另一方请到现场,使其产生戏剧化冲突效果。另一类是正面采访和暗中拍摄交替进行。主持人一边循循善诱地促使当事人吐露心灵隐秘;一边又采用跟踪偷拍的方式,把一些当事人不为人知的事情暴露在大众面前,以求达到戏剧化效果。这种新闻戏剧化的报道方式从根本上违背了新闻生产的基本原理,应予以禁止。
  一、违背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采编人员只能真实记录发生的实况,决不能自己策划新闻事件、主观制造矛盾、设置程序,让当事人扮演角色。
  二、侵犯了当事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
  三、侵犯了新闻事件当事人拒绝采访的权利。新闻采访是新闻媒体的主动权利,但对于当事人来说,除非新闻事件当事人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必须接受记者的采访,其余公民都有权拒绝。
  四、违反了宪法和法律的基本原则,对新闻事件当事人实行“有罪推定”,容易形成“新闻审判”。这类新闻往往采取主观设计,对当事人生活或经历的事件任意剪裁、浓缩、加工、编辑,使其荧屏形象不同程度的变形,事实上是一种“新闻审判”和“有罪推定”。
  (摘自《电视文摘》 文/乔新生)
  
  新闻评论也要讲究贴近性
  读者在阅读一篇文章时,希望文章能有贴近的内容或者贴近的语言表达方式,新闻评论在不能忽视评论指导性作用的同时,也要讲究贴近性。
  讲究贴近性是办好报纸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新闻评论的基本要求。
  讲究贴近性就要从受众关注的角度确定评论话题,选择贴切的论点为切入口。
  讲究贴近性,不能忽视新闻性,新闻评论的话题要给人以新鲜感。评论的新闻性,一是指它围绕当前的工作重心,阐释政策,指导工作;二是指它围绕当前的新闻热点、焦点提出问题,明确方向,以正视听;三是指它围绕某些老问题挖掘出新的角度,或提出尚未有人涉猎的新见解。
  讲究贴近性,在文章表述上要尽量淡化评论色彩,用事实来讲道理,把逻辑思维与想象思维有机结合起来。淡化评论说教色彩的途径,主要靠新闻事实来承担一部分论述的功能,这与新闻报道的“用事实说话”是一个道理。
  (摘自《新闻爱好者》 文/刘华)
  
  中国传媒业
  2010年行动路线图
  中国传媒业的变化有三个基本面:一个是制度面,一个是市场面,一个是技术面。这三个基本面决定了中国传媒业的发展大势和基本格局。笔者据此预测中国传媒业2010年的行动路线图。
  制度面:“小步快走”,渐及要津。改革的步伐每次不要迈得太大。应该通过“增量改革”(通过不变或微调的存量来支撑现状和现实关系的稳定,通过增量的发展来使整个社会结构、产业结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来达到目的。我国媒介产业的发展也正是通过新增的“量”(包含要素、功能、角色、制度成分等)来改善整体的结构对于社会发展、时代发展要求的不适应性。
  市场面:传播营销价值之于规模经济的超越。对于今天的广告主而言,仅仅找到规模化的营销传播平台已经不够,还要在这个基础上进入人们的“生活圈”、“消费圈”、“兴趣圈”来建构认同,使人们在互动和体验中加深对品牌和企业的认知、认同,使人们的品牌认知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这是今天和未来的营销传播所需要构建的重中之重。
  技术面:整合力已经成为新技术背景下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传播的技术革命在给我们造成表面的种种困扰的背后,实则蕴涵着巨大的发展机遇。而在数字化的背景下,整合力是媒介融合形势下传媒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媒介要发展,就要做到与其他媒介之间、与传播的“全民生产”能力、与更为丰富的社会资源和商业资源的整合。
  (摘自《青年记者》 文/喻国明)
  
其他文献
刑侦科长邢飞并不喜欢看演唱会,但是他的助手周瑾硬是把他拽了过来。周瑾说罗骆的演唱会现在是“唱一场少一场”了,因为近段时间罗骆的精神状态十分不稳定。  台上的罗骆还是一如既往地歇斯底里,漫天飞舞的气泡伴随着他零乱的步伐不停地破裂着。  周瑾忽然眉头一皱,向邢飞问道:“你有没有听到他的喘气声?”邢飞点了点头说:“听到了。”两人正说着,忽然一阵尖叫传来,再看舞台上,罗骆已经倒了下去。  经法医鉴定,罗骆
【摘要】日本核泄漏危机后在中国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潮,本文简要分析了谣“盐”何以能惑众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制止类似谣言的建议。  【关键词】谣言 谣言成因 谣言制止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核泄漏之后,谣“盐”漫天飞。吃盐能防核辐射,核辐射污染海水会导致食盐供应紧张等信息疯传。凡此种种恐慌,民众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引发了一场席卷全国的抢盐风潮。  谣“盐”何以惑众?对这个问题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媒介多样化趋势的推动下,媒介竞争环境也日趋激烈。对于传统媒介来说,新的媒介发展环境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以《新广行风热线》为代表的广播舆论监督类节目,是广播媒介在新形势下就如何发挥自身的优势,克服劣势,取长补短的一次有益探索,同时也给了我们宝贵的启示。  [关键词]广播 类型化 行风热线    广播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凭借其特有的传播
男性热衷电脑游戏  之谜破解    美国斯坦福大学跨学科脑科学研究中心的艾伦·雷斯教授领导了一项研究,研究人员让一组男性和女性玩电脑游戏,然后给参与者的大脑通电让其接受磁共振成像(MRI)扫描。  对大脑的扫描表明,玩电脑游戏激活了男性大脑中同奖励和上瘾感觉相关的回路。奖励回路中的三个结构:分析伏隔核、扁桃体以及眼窝前额皮质在男性大脑中的相互影响要比女性多。男性征服的“敌人”越多,得分越高,越能刺
【摘要】DM杂志在中国己经出现12个年头,成为不可忽视的广告发布平台,其发展受到关注。本文对中国免费直投杂志进行了全景式的扫描,简述它的定义、审视当前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分析其运作困境,并进行个案分析,最后,本文还总结提出了一些DM杂志的营销策略。  【关键词】DM杂志 媒介经营 营销策略    DM杂志是近两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成为都市高档生活、休闲、娱乐场所的必备之物,以供来往之人随手取阅。DM
【摘要】随着网络的发展,博客越来越成为网民表达自己观点的重要渠道,很多名人博客也备受关注。随着中国体育大国的地位日益显著,人们对于体育的关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因此体育名人博客的点击率总是居高不下。本文以李承鹏、董路和张晓舟的新浪博客为范本对体育博客评论风格进行研究。  【关键词】新浪博客 评论 体育名人 风格研究    在我国,虽然博客早在2002年便作为一种新事物在互联网上产生,但其真正走入大
【摘要】“疯狂追星女”、“纸箱包子”、“茶水事件”等新闻事件都少不了媒体这一幕后推手——在近些年的新闻实践中,介入式报道被广泛应用,也因某些报道的社会效果而饱受争议。本文尝试从新闻事件出发,分析介入式报道的社会效果、现实意义和介入原则等。  【关键词】介入式报道 媒体责任 新闻理念    一、何为介入式报道?    作为一种报道方式,介入式报道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黄色新闻浪潮
【摘要】作为新兴传播工具,微博成就一个个热点话题,它的出现对网络舆论有着怎样的影响?本文试从网络舆论形成及其不同发展阶段来探讨微博传播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微博 网络舆论 微博传播    《2010年中国公民的网络表达与公共管理分析研究报告》指出,随着新媒体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中国公民表达诉求、发表意见、监督权力、建言献策的重要途径。网络舆论已达到任何机构都无法忽视的地步。近年来发生的诸如“厦门
【摘要】随着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壮大,如何在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的同时,坚持新闻内容的贴近性,为受众所喜闻乐见,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以人民网“两会”新闻专题为例,分析在人民网新闻专题报道中所体现出的“贴近性”原则,以期抛砖引玉,进一步促进网络新闻专题的发展。  【关键词】人民网 新闻专题 贴近性 “两会”    2011年1月19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
【摘要】我国已进入社会转型期,伴随着社会利益主体的变化,人们的价值观也在不断变化,一些新的思潮急需社会权威话语说明和厘清。另一方面,2008年以来,网络成为传递信息引导舆论的一股重要力量,网络媒体凭借信息海量、交流互动自由等独特的传播优势,为公民构筑了平等参与事件和讨论事件的平台。然而网络在大众传播中的双面性,更要求地方党报通过理论宣传击退谣言、引导舆论,有效地传播社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社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