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黄鸭(英文名:Rubber Duck)
由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以经典浴盆黄鸭仔为造型创作的巨型橡皮鸭艺术品,先后制作有多款,其中一只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橡皮鸭,尺寸为26×20×32米。自2007年第一只“大董鸭”诞生开始,霍夫曼带着他的作品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发,先后造访了德国纽伦堡、巴西圣保罗、日本大阪、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11个国家,大黄鸭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也为当地的旅游及零售业带来了极大的商业价值。
看!从海的那一边,游来了巨大的橡皮鸭。它挺着大肚子,睥睨着岸上的人类,一路引发观光者的疯狂追捧。大概是因为采用了雏鸭的造型,这么大个儿的大黄鸭才显得那么萌。
我们知道,鸭和鸭也不一样,有白的、黑的、麻的、绿头的,不一而足。这不禁使我们产生了疑问:艺术家在设计“浴缸黄鸭”的造型时参考了哪种鸭子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它的原型并非野鸭,而是家鸭,并且必须得是白羽家鸭。这是因为,只有成年为白色羽毛的鸭子,小时候才是金黄色的;而麻鸭、野鸭,小时候都是黄、棕、黑夹杂的。
小鸭子为啥穿黄衣
这事儿还得由鸟儿们缤纷的羽毛颜色说起。
为鸟的羽毛增添色彩的色素有三种:黑色素、类胡萝卜素和卟啉。其中,类胡萝卜素提供明亮的橙色、黄色,比如黄莺:卟啉提供粉、棕、红、绿等彩色,比如信鸽和鸡。而鸭子的颜色,却几乎都由黑色素来提供。
黑色素怎么提供彩色呢?原来,黑色素分为真黑色素和伪黑色素,前者提供黑灰色,比如人的黑发、乌贼的“墨汁”,后者却提供橙黄色,比如家禽的红羽黄羽。由于黑色素的含量、分布和颗粒大小不同,黄、棕、黑等颜色就互相混合,并且显出麻点、条纹等变化。另外,绿头鸭等禽类的头颈部有着绚丽的蓝绿色,还泛着点金属光泽,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会发出粼粼的荧彩。这是羽毛结构的细微变化所产生的“结构色”,这种金闪闪的效果在公鸭追求母鸭的时候特别好用。
在自然条件下,雪白的鸭、鸽等物种是极其罕见的,在远古时甚至会被作为祥瑞之物。但是经过数千年的选育,我们有了北京鸭、连城白鸭、巴山白鸭、樱桃谷鸭等白羽鸭。在长期的选育、纯化下,它们表达黑色素的基因处于关闭状态,白化的性状被固定下来。这也就造成了雏鸭会呈现单一的金黄色,没有棕、灰、黑等色调来装饰。
在野外,这些装饰的杂色是一种保护色,使鸭子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免受天敌侵害;而在人类的圈养条件下,即使是披着一身鲜亮的白色和金黄色,也不会引来天敌的袭击,因此这个性状不会对鸭子的生命造成威胁。
另外,黑色素作为一种微小的颗粒,还能强化羽毛的结构,并使它变得耐磨。许多白色的鸟儿翼尖有一圈黑色,正是因为舒展在外的飞羽最容易受到磨损。当然,由于家鸭的飞行能力基本丧失,黑色素的这个功能也派不上用场了。
驯鸭记:一部历史
那人类是从何时开始驯化鸭子的呢?
家鸭的前身是野生的绿头鸭。一些读物经常提到,驯化始于人类捕猎动物后将它们圈养起来,其实人类本身收集、制作出多样化的食物,也能吸引野生动物主动接近人类社会。至于哪个地区的人类最先驯化了野鸭,目前的证据最多地指向东南亚,尤其是中国。这可能是因为刚孵出的雏鸭在东南亚温暖的环境下有更大的生存机会,丰富的水塘、稻田等环境也使它们在吃得飞不起来之后,还能乐不思蜀。于是后来把它们放到河流、湖泊里也不会逃跑。
虽然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也在不停地圈养鸭子,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驯化它们,他们很早地就发明了强制灌饲鸭子的技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填鸭——但是一直没能把鸭子们“留下来”。罗马人还有个厉害的地方,就是提出了由母鸡来代孵鸭蛋的设想,虽然他们没有真正去推广。在乡下养过鸭子的都知道,家鸭不愿意孵蛋,人们要偷走鸭蛋给母鸡去孵。这是因为母鸭由“生蛋模式”切换到“孵蛋模式”的时候,卵巢和输卵管会暂时停止作业,直到小鸭子长大,这叫“就巢性”。但是人类要吃鸭蛋了,那就得选择那些就巢性低的鸭子,让它们管生不管孵。
几乎与古罗马同一时期,我国也发展出了这样的技术。东汉应劭《风俗通》:“鸡伏鸭卯,雏成入水”。宋朝的人工孵化,“以牛粪沤而出之”,也是不让鸭子专心孵蛋。到了明朝,人们还开始利用鸭子治理南方稻田里的蝗灾,因为蝗虫的若虫不会飞,一吃一个准。你看,古代中国人民养动物从来都不只是为了吃肉的,牛马驴能干活,鹅能看家,就连被认为最懒的猪,也是首先起到消化农业废料、创造大量肥料、提供油脂的作用,其次才是提供肉。其实猪猪们的驯化过程比鸭子苦得多,野猪因为食性和人类近似,争粮踏田,更容易被拘禁起来。《淮南子》记载传说“封稀、修蛇,皆为民害”,封稀就是指大野猪。
人类的好恶,鸭子的未来
正如前面所说,人们所偏爱的鸭子有着白色的羽毛,而且其他毛色也不太适合加工成羽绒等副产品。白鸭多了,艺术家选择形象当然就会受到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人类在描绘动物的颜色时也真是好恶十足,全看自己更喜欢什么,罔顾客观事实。举个例子,我们看过的动画片里,即使是拟人化、会说话的大龙虾(比如迪斯尼版的《小美人鱼》)也都是全身红色的吧?不可否认那样更卡通,但仔细想想,龙虾煮熟了才会是红的。《侏罗纪公园》那个时期的恐龙电影,都毫不犹豫地给恐龙选择了青灰色,以表现恐龙的残酷无情——其实那时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恐龙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不光是颜色,鸭子的体型也有着这样的命运。为了让它们长得更肥,人们要对它们进行填饲,将饲料灌进它们的食道。不仅是中国鸭要填出来的才能做成烤鸭,有着食用禽肝传统的欧洲也是这么干的。法国人的鹅肝文化风靡世界,但占据禽肝市场的主流却是鸭肝,因为鸭产肝比鹅快得多,价格也相对便宜,尽管欧洲大力禁止填饲生产鹅肥肝,推行动物福利,但对填饲鸭子却多少有些爱理不理。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中,鹅被视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们的战斗力、领地感都很强,常有鹅鸣报警拯救人类的传说。前不久,新疆沙湾公安局也养鹅作为防卫动物。而面对鸭子还是沉默吧,虽然它们提供了市场上大部分的肝脏,但谈起鹅肝会更让你显得有范儿,不是吗?
奥威尔同志在《动物农场》中写道,“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对鸭子来说,实在是诚哉斯言啊。
由荷兰艺术家弗洛伦泰因·霍夫曼以经典浴盆黄鸭仔为造型创作的巨型橡皮鸭艺术品,先后制作有多款,其中一只世界上体积最大的橡皮鸭,尺寸为26×20×32米。自2007年第一只“大董鸭”诞生开始,霍夫曼带着他的作品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发,先后造访了德国纽伦堡、巴西圣保罗、日本大阪、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11个国家,大黄鸭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也为当地的旅游及零售业带来了极大的商业价值。
看!从海的那一边,游来了巨大的橡皮鸭。它挺着大肚子,睥睨着岸上的人类,一路引发观光者的疯狂追捧。大概是因为采用了雏鸭的造型,这么大个儿的大黄鸭才显得那么萌。
我们知道,鸭和鸭也不一样,有白的、黑的、麻的、绿头的,不一而足。这不禁使我们产生了疑问:艺术家在设计“浴缸黄鸭”的造型时参考了哪种鸭子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它的原型并非野鸭,而是家鸭,并且必须得是白羽家鸭。这是因为,只有成年为白色羽毛的鸭子,小时候才是金黄色的;而麻鸭、野鸭,小时候都是黄、棕、黑夹杂的。
小鸭子为啥穿黄衣
这事儿还得由鸟儿们缤纷的羽毛颜色说起。
为鸟的羽毛增添色彩的色素有三种:黑色素、类胡萝卜素和卟啉。其中,类胡萝卜素提供明亮的橙色、黄色,比如黄莺:卟啉提供粉、棕、红、绿等彩色,比如信鸽和鸡。而鸭子的颜色,却几乎都由黑色素来提供。
黑色素怎么提供彩色呢?原来,黑色素分为真黑色素和伪黑色素,前者提供黑灰色,比如人的黑发、乌贼的“墨汁”,后者却提供橙黄色,比如家禽的红羽黄羽。由于黑色素的含量、分布和颗粒大小不同,黄、棕、黑等颜色就互相混合,并且显出麻点、条纹等变化。另外,绿头鸭等禽类的头颈部有着绚丽的蓝绿色,还泛着点金属光泽,随着观察角度的变化会发出粼粼的荧彩。这是羽毛结构的细微变化所产生的“结构色”,这种金闪闪的效果在公鸭追求母鸭的时候特别好用。
在自然条件下,雪白的鸭、鸽等物种是极其罕见的,在远古时甚至会被作为祥瑞之物。但是经过数千年的选育,我们有了北京鸭、连城白鸭、巴山白鸭、樱桃谷鸭等白羽鸭。在长期的选育、纯化下,它们表达黑色素的基因处于关闭状态,白化的性状被固定下来。这也就造成了雏鸭会呈现单一的金黄色,没有棕、灰、黑等色调来装饰。
在野外,这些装饰的杂色是一种保护色,使鸭子能够更好地融入自然环境,免受天敌侵害;而在人类的圈养条件下,即使是披着一身鲜亮的白色和金黄色,也不会引来天敌的袭击,因此这个性状不会对鸭子的生命造成威胁。
另外,黑色素作为一种微小的颗粒,还能强化羽毛的结构,并使它变得耐磨。许多白色的鸟儿翼尖有一圈黑色,正是因为舒展在外的飞羽最容易受到磨损。当然,由于家鸭的飞行能力基本丧失,黑色素的这个功能也派不上用场了。
驯鸭记:一部历史
那人类是从何时开始驯化鸭子的呢?
家鸭的前身是野生的绿头鸭。一些读物经常提到,驯化始于人类捕猎动物后将它们圈养起来,其实人类本身收集、制作出多样化的食物,也能吸引野生动物主动接近人类社会。至于哪个地区的人类最先驯化了野鸭,目前的证据最多地指向东南亚,尤其是中国。这可能是因为刚孵出的雏鸭在东南亚温暖的环境下有更大的生存机会,丰富的水塘、稻田等环境也使它们在吃得飞不起来之后,还能乐不思蜀。于是后来把它们放到河流、湖泊里也不会逃跑。
虽然古埃及人、古希腊人和古罗马人也在不停地圈养鸭子,但他们从来没有真正地驯化它们,他们很早地就发明了强制灌饲鸭子的技术——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填鸭——但是一直没能把鸭子们“留下来”。罗马人还有个厉害的地方,就是提出了由母鸡来代孵鸭蛋的设想,虽然他们没有真正去推广。在乡下养过鸭子的都知道,家鸭不愿意孵蛋,人们要偷走鸭蛋给母鸡去孵。这是因为母鸭由“生蛋模式”切换到“孵蛋模式”的时候,卵巢和输卵管会暂时停止作业,直到小鸭子长大,这叫“就巢性”。但是人类要吃鸭蛋了,那就得选择那些就巢性低的鸭子,让它们管生不管孵。
几乎与古罗马同一时期,我国也发展出了这样的技术。东汉应劭《风俗通》:“鸡伏鸭卯,雏成入水”。宋朝的人工孵化,“以牛粪沤而出之”,也是不让鸭子专心孵蛋。到了明朝,人们还开始利用鸭子治理南方稻田里的蝗灾,因为蝗虫的若虫不会飞,一吃一个准。你看,古代中国人民养动物从来都不只是为了吃肉的,牛马驴能干活,鹅能看家,就连被认为最懒的猪,也是首先起到消化农业废料、创造大量肥料、提供油脂的作用,其次才是提供肉。其实猪猪们的驯化过程比鸭子苦得多,野猪因为食性和人类近似,争粮踏田,更容易被拘禁起来。《淮南子》记载传说“封稀、修蛇,皆为民害”,封稀就是指大野猪。
人类的好恶,鸭子的未来
正如前面所说,人们所偏爱的鸭子有着白色的羽毛,而且其他毛色也不太适合加工成羽绒等副产品。白鸭多了,艺术家选择形象当然就会受到影响。
不过话说回来,人类在描绘动物的颜色时也真是好恶十足,全看自己更喜欢什么,罔顾客观事实。举个例子,我们看过的动画片里,即使是拟人化、会说话的大龙虾(比如迪斯尼版的《小美人鱼》)也都是全身红色的吧?不可否认那样更卡通,但仔细想想,龙虾煮熟了才会是红的。《侏罗纪公园》那个时期的恐龙电影,都毫不犹豫地给恐龙选择了青灰色,以表现恐龙的残酷无情——其实那时已经有很多学者提出恐龙应该是五彩缤纷的。
不光是颜色,鸭子的体型也有着这样的命运。为了让它们长得更肥,人们要对它们进行填饲,将饲料灌进它们的食道。不仅是中国鸭要填出来的才能做成烤鸭,有着食用禽肝传统的欧洲也是这么干的。法国人的鹅肝文化风靡世界,但占据禽肝市场的主流却是鸭肝,因为鸭产肝比鹅快得多,价格也相对便宜,尽管欧洲大力禁止填饲生产鹅肥肝,推行动物福利,但对填饲鸭子却多少有些爱理不理。在一些西方国家的文化中,鹅被视为一种有灵性的动物,它们的战斗力、领地感都很强,常有鹅鸣报警拯救人类的传说。前不久,新疆沙湾公安局也养鹅作为防卫动物。而面对鸭子还是沉默吧,虽然它们提供了市场上大部分的肝脏,但谈起鹅肝会更让你显得有范儿,不是吗?
奥威尔同志在《动物农场》中写道,“动物生来平等,但有些动物比其他动物更平等”。对鸭子来说,实在是诚哉斯言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