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出奇

来源 :雕塑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madebir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艺术作品的形象与内容是要靠形式美来体现的,不是说要完全地否定艺术的形式美,当艺术的感性形式美等诸因素把艺术的内容完整、恰当、充分地表现出来的时候,这才是真正的艺术形式美,本文通过对釉中彩浮雕瓷板画的美学思想,作品的灵感创新、工艺创新等方面进行说明,使我的釉中彩浮雕瓷板画的作品风格具有简单、概括和完整的形式结构。体现主体的个人生活情调和情感风韵,这种表现手法,非常符合“传神写照”的魏晋玄学的情调。
  关键词:形式美、创新、釉中彩浮雕瓷板画
  所谓“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气韵生动”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追求本体的精神境界和个人的情调与自然物象的相互融合与联系。借助创造出的艺术作品能体现宇宙的本体和生命——“道”“气”的呈现,把超越有限的“象”,达到无限的“境”作为艺术作品意象的最本质的追求。这就是中国古典美学艺术品的意蕴之所在,是艺术家意蕴的至高无上的精神财富。我认为,作为一从事陶瓷艺术制作和研究的艺术家更应该做到身体力行,知行合一。
  懂一点中国陶瓷历史的都应该知道,古往开来,受到当时政治体制和宗教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在陶瓷工艺和表达手法上历朝历代都会有独特的艺术风格,比如:唐代的三彩雕塑,宋代的青釉(似玉尚青),元代的青花(开创了单色颜料系的进程),明清的粉古彩。作为景德镇传统的工艺装饰手法就是白胎瓷后加彩绘,一直延续到今天。在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我就在思考这个时代的风格,观摩历史,吸取精华,创新自己。作为我们当代人,不能泥古不化,必须要借古而开今。于是在那个年代,我就对传统的装饰手法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经过自己的探索创新,开辟了釉中彩浮雕瓷板画的装饰技法和手法,这无疑是对传统工艺的洗心革面。作为高温中彩颜色独特的窑变性,带给我对作品的不可知性,正是体现了“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在作品制作期间我的主观精神,通过物质表现形态火的洗礼,又返回主体,体现了“真”,使艺术作品充满了“生意”,就是一气运化,就是万物一体的“乐”的世界。我所开创的釉中彩高温颜色釉系列作品正是这种对“真”体现,这就是“显现真实”,是自然的真实,是独领风骚的。
  我认为,这种形式感的艺术作品的形式美所表达的这种优美的姿态是和自己的审美观照分不开的。我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对客观对象进行直接的瞬间的审美捕捉(手中之竹),把观照客体的形式美通过主观加以提炼、概括和总结,形成一个体现主观意念的形象美(胸中之竹),从而达到一个体现完整,充满意蕴与情绪的感性世界。
  我的釉中彩浮雕瓷板画是在水彩画中找到突破口,我用10年时间研究水彩的透明感,长期坚持户外写生,将水彩与陶瓷材质的细腻润泽相结合,既是对自己专业的回归也是艺术的创作的尝试,并且,为了增加瓷板平面的层次,以泥浆绘出浮雕堆积感,在传统平板画的基础上,首创立体瓷板画,我的作品是瓷是画是雕塑,在三维的空间中展现丰富的色彩、立体的雕塑,流动的韵律,这是审美上的一个大的突破。其釉色取之于古典文人情怀,既能体现国画的水墨韵味和意境,又能表现水彩画,油画特有的透明感和厚重感;既保留了绘画的艺术效果,又将陶瓷肌理感融入其中,令瓷板栩栩如生,玲珑剔透,这是一种独特的艺术语言。
  我在釉中彩浮雕瓷板画的制作工艺上也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一,在制作图案时,以泥板作画布,以笔代刀,以泥浆代替颜料,由此绘制成画面的轮廓图案,使得制作的浮雕瓷板具有绘画感。二,在彩绘之前,先喷刷一层水溶性定画液,再用油性的色料进行彩绘,利用油水分离的原理,使得油性的色料位于水料上层,保证彩绘的色料不易在瓷板上翻白底,且细节非常精美。三,在彩绘方面,采用毛笔勾出图案,不同笔锋形成或厚实圆润或微露侧显的画面轮廓,立体感顿时呈现。四,在施釉方面,经过三次施釉,第一层青釉透出水的润泽,第二层彩釉呈现色彩斑斓的事物,第三次施釉使物变活,三次高温烧制,三次烧成膨胀系数一致,釉面不开裂,完美统一。经过三次施釉,三次高温烧制才能呈现出具有水墨画意境,水彩画玲珑剔透、油画般色彩斑斓的作品。最后,通过控制色釉配料和窑内温度达到栩栩如生,玲珑剔透的效果。
  我认为一件好的艺术作品其核心就是体现文化价值,文化从自然物象当中来,从艺术家对自然物象的直接观照中来。这种观照是具象的同时也是抽象的,是有形的“象”同时又超越了有形达到了无形。通过对文化自然地品味和感兴,用物质表现形式的方法加以传达出来(即郑板桥说的“手中之竹”),这就产生了艺术品,这就是我的釉中彩浮雕瓷板画陶瓷艺术。我的这类作品都是客观“象”的出现,而每一件作品又超出了有限的“象”,使我(观赏者)在“有”与“无”,“虚”和“实”的审美欣赏中不断的徘徊,不断地体味自己情感的感性世界。我要让自己进入到自己的“内心”世界,“神”的宇宙。
  清代刘熙载云:“诗品出于人品”。艺术家应该首先提高自己的人品,所谓“尚才不如尚品”。我从艺30年来,每天坚持艺术创作,细心观察身边的自然事物,摒弃了世俗厉害关系的杂念,每天都会把自己对于生活的真实感受和真实见解记录下来,一直保持着“童心”的心理思绪。我对人,对物,对自己的艺术作品从不虚情假意,保持人品的高度纯洁,即所谓“最初一念之本心”“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因为如此,我才会创造出了釉中彩浮雕瓷板画。
  我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和见解,结合本民族的文化底蕴,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华民族风格,同时更贴近西部陶瓷特点的独树一帜的艺术创作风格之路。我在进行釉中彩浮雕瓷板画的陶瓷艺术创作中以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创造自我的人格精神境界为根本,使自我的价值得到充分的肯定和自由的发挥。我努力以对自己理想为人格要求,做到“真”“善”“美”的统一,人与自然和谐的统一,道德知识与道德实践的统一,情景合一的美学追求。
其他文献
摘 要: 面对学生写作无兴趣、动笔乏力、缺少原动力的情况,本文就如何积累写作素材,抒发内心的真实感受,在写作中如何创新等方面,提出几点建议,以帮助学生端正态度,产生兴趣,敢于创作,激发创作灵感,提高写作水平,达到语文教学质量整体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 写作积累 感悟 创新    作文是一项极富创新意义的实践活动,心之所至,文之所至,无拘无束。作文本就是一种表达,一种释放,一种创新。但在教学中常听
摘要: 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作文部分评分的信度,对认识全国重大的考试评分必须保持高评分信度有一定的意义。  关键词: 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作文阅卷评分 高信度    一、引言    信度,即可靠性,衡量测试的准确性和稳定性。每一项测试的结果都应该尽可能保持高信度。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中安排短文写作这一部分,主要目的是考核学生用英语进行书面表达的能力,也就是说主要是考核语言运用能力。  作文是主观
摘要: 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教师讲课效果不能等同于教学效果。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心理因素是一个贯穿课堂教学全过程的基本因素。本文阐述了学生在教学时空中的心理活动的变化对病因病理学教学效果的影响。  关键词: 课堂学习心理病因病理学教学影响    教学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教师讲课效果不能等同于教学效果,教师讲课效果好只是教学效果好的基本前提,而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很多,心理因素是一个贯
[摘 要]随着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转型,理性官僚制的先天性缺陷及与时代发展不相适 应的地方逐渐显现并为人们所意识到而成为政府改革批判的靶心但理性官僚制仍是现代性 的重要标志,仍是现代最为普遍和成功的组织和管理方式,新公共管理对它的批判并非站在 革命的立场而只是采取革新的态度沿着科学化技术化的方向对它的完善和校正   [关键词]理性官僚制;新公共管理  [中图分类号]D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摘要: 本文从中文与日语的汉字对比角度出发,以中国日语学习者的一些实际日语误用例为基础,分析说明了在中文与日语当中存在着母语干涉现象。同时也分析说明了造成这种错误使用的原因,除了母语干涉之外,还有对日语汉字学习不足等原因。因此,作为日语教学者,应该在日语教学当中,以中国日语学习者为对象,专门针对日语和中文当中的汉字,深入准确地分析其用法、意思、区别等,并进行适当的指导。这样才能避免母语干涉,更加正
读书使人快乐,使人精神百倍。书就像一艘知识的大船,载着爱读书的人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探索新的知识和新的奥秘,从而明白做人的道理。  阅读是语文课程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在新时期如何按照课改精神、课程理念、课标要求上好阅读课,也就成了广大基层教师研究的重点。我很赞成人民教育出版社孟令全老师对阅读教学的观点:“小学生的阅读,在很大程度上是学习阅读。”教师怎样在儿童初学语文的起始阶段就帮助他们阅读,让他们爱
摘要: 纵观中西休闲方式,大致呈现出一种“中静西动”的模式,而这从根本上说是源于中西文化的差异。本文从传统文化哲学背景出发比较和解释中西休闲方式的不同。  关键词: 中西休闲方式“中静西动”文化背景文化哲学    一、前言    休闲,在人类文明的发展中承载着重要的文化价值。不同时期的思想家都曾热情地歌颂过它,如亚里士多德赞颂休闲是一切事物的中心,是哲学、艺术和科学的基础;爱因斯坦指出人与人的区别
摘要: 语言和其它人文学科一样,承载着部分价值导向作用,它不仅教化人格,而且与整个教育过程和学生的情感状态联系紧密,相互作用。本文分析了“情感”与“情感教育”的意义和英语学习与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体现情感教育和在英语教学中进行情感教育的重要环境。  关键词: 情感情感教育英语学习    在中学英语教育教学过程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虽然课程内容简单,但总有一部分学生觉得晦涩难懂,不
去年正值罗丹大展在国博的尾声。应《雕塑》杂志之约,需要一篇关于雕塑本体语言的文章,我选编了去年在国博临摹罗丹作品期间所写的体会,将议论雕塑语言的短文集中于此,供广大读者阅读。  目前,我国雕塑界呈现出多元的状态,多元的价值观并存,少了许多以往的从众现象,多了许多理性思考。雕塑本体的研究开始受到部分人的关注,这对于我国现当代雕塑的发展提供后劲是可以预期的。  2015年2月12日罗丹雕塑《雨果纪念像
摘要: 细细欣赏李白诗中的“水月”,不仅可以从中体会李白诗歌的风格和藝术成就,窥视到诗人无比丰富的精神家园,还可以增强人们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了解。  关键词: 李白 “水月诗” 风格    李白的一生游山水、寻神仙、饮美酒,显得优哉游哉,无牵无挂,洒脱至极,但月下的李白却给我们呈现了另一种风采,他的“水月诗”更是别有洞天。“人游月边去,舟在空中行”(《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李白把水月相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