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心理健康是指幼儿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互协调、适度发展,并与客观环境相适应的状态。随着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学习和贯彻实施,幼儿心理成为幼教工作者共同关注的问题,了解幼儿心理,在教学中正确利用幼儿心理,引导幼儿健康发展,是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育都不成熟,具有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的特点,离开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胆小退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自私冷漠等。根据幼儿现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笔者充分利用生活化区域活动这一教育活动形式,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平台。
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为积极情绪;痛苦、悲伤等称为消极情绪。小班孩子进入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害怕、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便油然而生。若不及时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幼儿厌学,对幼儿园产生恐惧。
如何使幼儿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前提是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温馨的氛围。意识到这一点,在创设区域环境上笔者力图再现幼儿的生活场景,突出区域的真实感、温馨感。创设以“娃娃家”为基础延伸的区域,教师将教室分成了几个平行区域:厨房、餐厅、菜场、医院,整个活动室再现幼儿现实生活场景,其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幼儿的积极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使幼儿园成为一个让幼儿觉得宽松、自由和充满安全感的地方。具体操作如下:
区域里布置了“亲亲热热一家人”的全家福照片,满足小班孩子的情感需要,给予幼儿心理慰藉,起到了很好的稳定幼儿情绪的作用。如:熹熹是非常腼腆的孩子,从不主动和老师和同伴说话。最近区域里开展了装饰“全家福”相片的活动,熹熹在相片装饰时选择了苹果、芒果和橘子,还一旁自言自语。笔者轻轻走进他,问:“为什么选择这三样东西呢?”熹熹很快答出:“爸爸喜欢吃橘子,妈妈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芒果。”这是熹熹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他开始喜欢和笔者交流。由此可见,对小班幼儿提供生活化区域可以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
生活化区域活动符合小班孩子年龄的特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复杂的事物变得形象,易于幼儿接受和认可。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的展开多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在各种公共场所、街道、影院、公园,常常能看到一些醒目的标志牌。于是在生活化区域中,笔者也设计了标志,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有趣、易懂的图案,让图案成为标志,帮助儿童正确行动。所使用的标志还可将数、形、颜色等概念有机渗透,使幼儿在形成物归原处习惯的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厨房”区域活动中,教师在玩具盒上贴上相关的图形与图案,在玩具橱上也对应地做好相应的标志。刚开始时,孩子们对这些图案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一连几天孩子们还是没有有意识地将玩具盒送回相对应的玩具橱,只是对这些图案开始有了关注。于是笔者借助交流分享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玩具盒上的图案,并问孩子:“这个玩具盒的家在哪里呢?”孩子们看看玩具橱上的图案,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在以后的活动中,许多孩子开始将玩具盒送回相应的“家”。在每次的活动结束后,笔者也总会发现有个别孩子没有将玩具送对“家”,这个时候笔者会引导孩子们都来做“小小监督员”自己观察,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地将玩具送到相应的地方。通过每次的区域活动幼儿取放玩具的过程,孩子们逐渐学会了自己整理玩具,归放玩具,游戏中的一些良好习惯逐渐养成。
有利于提升幼儿心理感受
体验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生活化区域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亲身经历的体验微缩,也是所有参与者交汇互融的体验。具体操作如下:
当进入“娃娃家”时,幼儿穿上围裙,戴上假发,就成了“妈妈”,幼儿把平时观察过的妈妈的言行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满足了幼儿对“妈妈”这个角色的心理认识和需要。生活化的区域里的体验扮演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娃娃家”里,当“娃娃家”的“妈妈”带着生病的娃娃去“医院”看病时,妈妈这个角色在空间上就得到了延伸。“妈妈”从医院回来要去餐厅上班的时候,“妈妈”这个角色就自然转换成了“工作者”。通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扮演,就能体会并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
生活化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积极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这对小班幼儿而言尤其重要。另外,在对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为小班幼儿提供了同伴间相处生活化的场景,幼儿能从体验中初步获得一些能力:愿意参与游戏、遵守规则、与同伴相处,并逐步积累经验,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助推了小班幼儿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使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京都实验幼托园)
小班幼儿年龄尚小,身体、心理等各方面发育都不成熟,具有认识依靠行动、情绪作用大、爱模仿的特点,离开父母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以自我为中心、胆小退缩、不能与同伴友好相处、自私冷漠等。根据幼儿现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笔者充分利用生活化区域活动这一教育活动形式,为幼儿心理发展提供了平台。
有利于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
情绪是人的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喜悦、愉快等情绪称为积极情绪;痛苦、悲伤等称为消极情绪。小班孩子进入幼儿园,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害怕、恐惧、悲伤等消极情绪便油然而生。若不及时消除孩子的消极情绪,会导致幼儿厌学,对幼儿园产生恐惧。
如何使幼儿摆脱这种不良情绪的困扰,前提是创设一种宽松、自由、温馨的氛围。意识到这一点,在创设区域环境上笔者力图再现幼儿的生活场景,突出区域的真实感、温馨感。创设以“娃娃家”为基础延伸的区域,教师将教室分成了几个平行区域:厨房、餐厅、菜场、医院,整个活动室再现幼儿现实生活场景,其目的是让孩子们在生活化的情境中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让幼儿的积极情绪逐渐被调动起来,使幼儿园成为一个让幼儿觉得宽松、自由和充满安全感的地方。具体操作如下:
区域里布置了“亲亲热热一家人”的全家福照片,满足小班孩子的情感需要,给予幼儿心理慰藉,起到了很好的稳定幼儿情绪的作用。如:熹熹是非常腼腆的孩子,从不主动和老师和同伴说话。最近区域里开展了装饰“全家福”相片的活动,熹熹在相片装饰时选择了苹果、芒果和橘子,还一旁自言自语。笔者轻轻走进他,问:“为什么选择这三样东西呢?”熹熹很快答出:“爸爸喜欢吃橘子,妈妈喜欢吃苹果,我喜欢吃芒果。”这是熹熹第一次表达自己的想法,久而久之,他开始喜欢和笔者交流。由此可见,对小班幼儿提供生活化区域可以调动孩子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于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有利于幼儿良好习惯养成
生活化区域活动符合小班孩子年龄的特点,将抽象的道理说得具体,复杂的事物变得形象,易于幼儿接受和认可。生活化的区域活动的展开多是从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在各种公共场所、街道、影院、公园,常常能看到一些醒目的标志牌。于是在生活化区域中,笔者也设计了标志,尽可能地提供各种有趣、易懂的图案,让图案成为标志,帮助儿童正确行动。所使用的标志还可将数、形、颜色等概念有机渗透,使幼儿在形成物归原处习惯的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具体操作如下:
“厨房”区域活动中,教师在玩具盒上贴上相关的图形与图案,在玩具橱上也对应地做好相应的标志。刚开始时,孩子们对这些图案并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一连几天孩子们还是没有有意识地将玩具盒送回相对应的玩具橱,只是对这些图案开始有了关注。于是笔者借助交流分享的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观察玩具盒上的图案,并问孩子:“这个玩具盒的家在哪里呢?”孩子们看看玩具橱上的图案,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在以后的活动中,许多孩子开始将玩具盒送回相应的“家”。在每次的活动结束后,笔者也总会发现有个别孩子没有将玩具送对“家”,这个时候笔者会引导孩子们都来做“小小监督员”自己观察,孩子们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问题,并及时地将玩具送到相应的地方。通过每次的区域活动幼儿取放玩具的过程,孩子们逐渐学会了自己整理玩具,归放玩具,游戏中的一些良好习惯逐渐养成。
有利于提升幼儿心理感受
体验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生活化区域是幼儿对现实生活的亲身经历的体验微缩,也是所有参与者交汇互融的体验。具体操作如下:
当进入“娃娃家”时,幼儿穿上围裙,戴上假发,就成了“妈妈”,幼儿把平时观察过的妈妈的言行表现出来,这个过程满足了幼儿对“妈妈”这个角色的心理认识和需要。生活化的区域里的体验扮演活动不仅仅局限在“娃娃家”里,当“娃娃家”的“妈妈”带着生病的娃娃去“医院”看病时,妈妈这个角色在空间上就得到了延伸。“妈妈”从医院回来要去餐厅上班的时候,“妈妈”这个角色就自然转换成了“工作者”。通过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扮演,就能体会并感受妈妈对自己的爱。
生活化区域活动让幼儿体验积极情绪,为孩子创设了宽松、安全、自由的心理氛围,这对小班幼儿而言尤其重要。另外,在对小班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方面,其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同时为小班幼儿提供了同伴间相处生活化的场景,幼儿能从体验中初步获得一些能力:愿意参与游戏、遵守规则、与同伴相处,并逐步积累经验,逐步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助推了小班幼儿心理健康和谐地发展,使孩子逐渐形成健全的人格。
(作者单位: 浙江省杭州市京都实验幼托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