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希金城诵诗

来源 :作文周刊·高一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niperx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引子】
  曾几何时,我们不再相信诗人,对帝王将相、福禄寿鬼艳羡与敬拜的眼光庶几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尊严。读诗,能使我们从被物欲所困的状态中走出来;读诗使我们在时代的污染中保持原有的清新与天真的本色。读普希金的诗,唤起我们对爱国诗人的缅怀之情,缅怀为民族的解放与自由而作出贡献的先烈,激发我们热爱自己祖国的情感;读普希金的诗,能纠正我们权力崇拜、物质崇拜、鬼神崇拜的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一颗,两颗,三颗……我数着地上的橡子,像数着一颗颗饱满的子弹。褐色,椭圆形,光滑的表皮,沉郁的光泽,俄罗斯的橡子真的像子弹。
  从橡树上坠落的橡子,躺在草地上,树叶成了她的床单,一层层的树叶,依附草地,托着她,一定温暖。
  恍惚中,我觉得这样的子弹,不会呼啸奔跑,也不会粗暴地去撕裂鲜活的生命。
  秋天,普希金城的上午,我坐在一棵橡树下,听树林中的风声,看一位我所热爱的诗人托腮深思。普希金铜像,在我的眼前展开的依旧是涅瓦河边俄罗斯诗人忧虑、坚定的生命韵致。刚才,我在普希金铜像前伫立,我渴望聆听诗人的吟诵,我渴望感受诗人坎坷的人生。
  到普希金城,也是朝觐。我不愿意像观光客一样,照一张相,便匆匆离去。不远处有叶卡捷琳娜宫,可是在我的心中,辉煌的宫殿,比普希金塑像逊色得多。普希金所凝聚的思想寄托和感情畅想,是无价之宝。
  不想离开,我就去一棵橡树下,翻开从国内带来的《普希金诗选》,一句句默诵。
  宁静至极。我说不出普希金铜像坐落的地点,无数棵橡树交织出的茂密树林,搭建了俄罗斯独特的风景。普希金在这样的地方沉思,我在这样的地方吟诵普希金的诗,再恰当不过了。
  一阵起伏的童声漫涌过来,是俄语,是普希金写诗的语言。我抬起头,看见十几位俄罗斯小学生站在普希金铜像前,吟诵着普希金的诗篇。显然,吟诵没有经过彩排,每一个人以自己的理解,自己的声音,自己的方式吟诵,因此,没有统一的节拍,没有整齐划一的口型,强弱不一的声调,在橡树林中如空气一样纯洁、通透、高贵。显然,每一位俄罗斯少年的心中都有自己的普希金。
  我的眼睛热起来,我合上《普希金诗选》,站起来,走向铜像,走向吟诵普希金诗篇的俄罗斯少年。
  十四位俄罗斯少年,簇拥在一起,站在普希金的铜像前,目光虔诚,表情质朴,形状不一的小嘴不规则地蠕动,开合之间,是俄罗斯民族的青春生命对一位不朽诗人的永远记忆。
  我被感染了。本来我是到普希金城检讨自己的,我想在这块清净的土地上,拂去心灵的尘垢。多少年了,我们遗忘了普希金,我们世故地被物质的绳索捆绑,我们曾经拥有的清新和天真被时代污染。
  是俄罗斯少年让我的激情复活。我在他们的身后,情不自禁地朗诵——
  去吧,从我的眼前滚开/柔弱的西色拉岛的皇后/你在哪里?对帝王的惊雷/啊,你骄傲的自由的歌手/来吧,把我的桂冠扯去/把娇弱无力的竖琴打破/我要给世人歌唱自由/我要打击皇位上的罪恶/请给我指出那个辉煌的/高卢人的高贵的足迹/你使他唱出勇敢的赞歌/面对光荣的苦难而不惧。
  我用汉语吟诵《自由颂》,这首诗也是我少年时开始阅读的,几十年的光景随风而逝,好在我还记得它,还能用汉语吟诵。
  俄罗斯少年吟诵的是普希金的哪首诗,我听不懂,但是,从他们清澈的目光中,感觉到所吟诵的是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或许不是,或许是《我曾经爱过你》、《致大海》。
  漢语与俄语在普希金铜像前萦绕,我的泪水渐渐淌湿脸颊,眼前的普希金铜像朦胧成一个硬朗的形状。我感受到了力量。
  我们不再相信诗人,曾几何时,对帝王将相、福禄寿鬼艳羡与敬拜的眼光庶几让我们失去了生命的尊严。在诗人墓前,我们不再感叹与遐想,不再崇仰与向往。官位与财富的价值量化,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导致我们听不到普希金铜像前金属般纯粹的诵诗声,看不见对爱国诗人由衷的尊敬。
  俄罗斯少年在老师的带领下离开了普希金铜像,轻盈的脚步把树叶翻卷起来,那一片片树叶在空中短暂飞动,又落到地上,青翠欲滴。我又回到那棵橡树下,平息一下跳动的情感,随手捡几颗橡子果,握在手心,又打开《普希金诗选》,沉醉其间。
  (选自《 光明日报 》2014年4月25日)
其他文献
【意象一:燕子】  燕子呢喃意深深  燕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作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如“冥冥花正开,飏飏燕新乳”“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燕子娇小可爱,加之文人多愁善感
期刊
【话题导入】  龙应台在《野火集》中说,当代的中学生,最要紧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我们这个社会需要能思考、能判断、有勇气和良知的公民。诚然,思辨能力是新时代的中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对于国家的命运,你是否有着自己的一份关切?对于社会的问题,你是否能表达自己的心声?对于身边的小事,你是否能抒发自己的主见?这些,都是衡量一个人思维能力的标尺,在近年的高考选拔中也越来越得到重视和体现。  【技法梳理】  
期刊
主题是文章的灵魂,素材是文章的血肉。素材能否优化运用往往决定文章等级的高下。有相当一部分同学在写作文的时候并不是没素材,而是缺乏对素材的思考和发现,有“货”不会用。  下面是近几年高考满分作文优化运用素材的9种方法,供大家参考。  凝缩  就是“挤干”素材中与主题无关或关系不大的“水分”,或舍去细节而概述总体,或舍去总体而取一细节。这种“凝缩”就内容的涵盖面来说,可分为两大类:  1.典型凝缩  
期刊
《古待十九首》有“生年不滿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之句。曹丕为魏王世子时,与吴质交好。建安二十二年大疫,一时文人如徐干,刘桢,陈琳,王粲等均痢疾死亡,曹丕作书与吴质,劝其惜时自娱。书中有“古人思秉烛夜游,良有以也”之句,后人遂以“秉烛夜游”喻及时行乐。李白的《春夜宴桃李园序》中即用曹丕原语,只省一“思”字。以后又引申出秉烛看花。如唐白居易的《惜牡丹花》中“明朝风起应吹尽,夜惜衰红把
期刊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习近平在北师大主楼参观“尊师重教、筑梦未来——庆祝第30个教师节主题展”时,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其实,“去中国化”并不仅表现在课本中,现实生活中很多方面传统文明与传统文化日渐式微,渐行渐远
期刊
留美博士后潜心十载 用“沙子”换国外的“金子”  近日,新一代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规模上市发布会在江苏苏州举行。这种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的上市,填补了中国液晶面板关键材料——隔物微球的空白。“没有日本公司供货,中国液晶面板的相关产业都得停摆。”由于国内难以生产,只能“用我们的金子去换国外的沙子”。  2006年,抱着“科技报国”的想法,留美博士后江必旺回到中国,致力于纳米微球材料的研发。当时的江必旺已
期刊
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  乡村,是我们这个基于农耕文明发展而来的国家的载体,诗酒歌画从中来,打动着、慰藉着我们的灵魂,它抹平了一切的痛苦与不安。  那是我所深爱的中国式的浪漫美好啊!  小桥流水人家的恬淡,是中国式田园风光的绝版。那“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的闲雅自适,那“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的清幽静谧;又或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宁静美好,无一不是一幅幅简淡的中国式水墨画,田园的生活是
期刊
“中国化”去得千疮百孔的今日,我只想说说老祖宗留下的那些老规矩。  老规矩是什么?  老规矩,老思想,老道德,什么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笑不露齿轻声细语……有人会说:这简直是在束缚人性,我想说就大声说,想大笑就绝不掩口,老规矩,走远点!  所以,很多人讨厌老规矩,因为它迂腐、过时,因为它与开放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  可是,在这个人群聚集的世界上,你真能想咋样就咋样吗?许多发达国家的餐馆,我们的国人大声
期刊
“文章无论华丽或朴质,最高的境界还是要经营之复返归于自然。”林文月以其独具特点的“自然”姿貌将感情真切地呈现于笔下,使我们读她的文章时,犹如观赏一部奇异清新的自然画册,又如饮好酒,须小口啜,慢慢品,如能“反刍”,则味道更佳。  比出港的货船更远,更远的/是船上的汽笛/比沉沉的汽笛更远,更远的/是海上的长风/比浩浩的长风更远,更远的/是天边的阴云/比黯黯的阴云更远,更远的/是楼上的眼睛……  文中的
期刊
9月19日凌晨2点50分,中国登山协会顾问、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原副总经理、中国登山队原高级教练屈银华在京去世,享年82岁。噩耗传出之后,中国登山界纷纷对屈老表示缅怀,屈银华是人們永远不会忘记的登山英雄,是中国登山的开拓者,他的去世是中国登山界的重大损失。  1960年,屈银华作为中国登山队的一员,与队友们克服千难万险,创造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从北坡登顶珠穆朗玛峰的奇迹。从北坡登顶的4名突击队员除了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