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们的“家乡情结”

来源 :晚晴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qiqi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5月10日,刘少奇之子刘源身着24年前他在河南工作时穿过的那套西装,向“故乡”河南刘庄捐赠了自己的上将军服(07式上将礼服)。
  这已经是刘源退役后第二次捐赠上将军服了。两个月前,他也曾向母校首都师范大学捐赠了上将军服(07式冬常服)。两次捐赠,刘源都写了亲笔信,一封题为《光荣属于母校》,另一封为《光荣属于人民》。用刘源的话说,“军服象征着忠勇、责任、义务与荣誉”。
  除了军服,不少将军都曾向故乡赠送过物品,其中不乏文艺作品、书籍以及个人珍藏。在赠与被赠之间,以及在所赠之物方面,除了情怀,我们还可以看出一种“将军文化”。
  情结
  赠送什么?送给谁?作为一名备受关注的将军,自然需要倍加考量。上一次,刘源将上将军服赠送给了母校,想借自己珍爱的军装表达对母校的感激,感恩母校对自己的包容、爱护与栽培。
  当年,刘源虽然分数过线,但因身份特殊未被北大招收,最终是北京师范学院伸出了橄榄枝,于1978年向他寄去了通知书。在刘源看来,母校对他有“再造之恩”。
  那么这次,原籍湖南宁乡的将军,为什么要把军服赠给河南?
  刘源从母校毕业后,便主动要求到河南农村去。从1982年到河南新乡县七里营公社报到,到1992年被调走,他在河南工作共10年。
  36岁那年,他在不是候选人的情况下,被人大代表联名推选为副省长,当时这在全国属于首例。刘源曾坦言,他被选为副省长后,好多人都说,你爸爸在开封要是在天有灵啊,他看到我们河南老百姓把你给选上了,肯定高兴!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刘源的父亲刘少奇就是在河南开封火化场被火化、存放,直到1980年5月,王光美和子女到河南迎取了他的骨灰。
  河南对于刘源,有着别样的意义。
  故乡
  赠送是方式,表达感情才是“赠与被赠”间的题中要义。同刘源一样,“不能忘本的家乡或母校情结”是“将军圈儿”中的一大特点。
  “一定要挤时间回老家一次,向家乡人解释一下,请他们谅解,我是个军人,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这是曾参加过抗美援朝、人民解放军原六十八军军长黄在渔将军在生命最后时刻再三叮嘱孩子的话。
  他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当他的职务越来越高,他的家乡人民、儿时伙伴曾想找黄在渔办点事,但他并没有对这些要求一一满足。当地媒体称,不少人对他有了看法,说黄在渔对家乡没感情,后来就连表弟妹妹的两个儿子在沈阳当兵,也没去请表舅舅帮忙。
  同黄在渔一样,曾任国防部外事办公室副主任的李东辉对家乡也充满“愧疚”。
  李东辉曾对媒体表示,由于军事外交工作的特殊性,他过去回家乡的次数很少,和家乡方面的联系也不多,没有为家乡做更多的事。退休以后,他一直想把这笔良心债还上,于是他加入了绥化(北京)人联谊会并积极参加活动,在绥化军分区筹建军史馆时,他积极出力献策并提供了很多珍贵的资料。
  在他看来,向家乡赠送珍贵资料是为家乡添砖加瓦的一种手段。
  书里人生
  文字传情。九年之前的2007年,开国将军李中权曾委托儿子李洋,把亲笔题词赠送给家乡,上面写着“红军精神永放光芒”。
  除了简短的题词,有人选择把自己的军旅生涯记录下来,作为岁月的见证。去年4月,解放军中将、广州军区原副司令员龚谷成就曾携夫人刘雪英回到新化,专程来到他的母校新化一中,将150册个人传记《将军随处是战场——龚谷成将军军事生涯纪实》赠送给母校。这本纪实书籍,他还曾赠送给自己家乡娄底的党史办等单位。
  在这本书中,他记录了1998年长江抗洪经历和一些军事斗争准备、对外军事交流等事件。这位长江抗洪抢险前总指挥,曾领导10万官兵与湖北人民共同战斗。1998年8月8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曾亲临湖北灾区视察灾情,与龚谷成紧紧拥抱的照片,感动过不少人。
  说起将军文化,不能不提一位老人,就是被称为“诗人将军”的朱增泉。这位曾任总装备部副政委的将军,是享有盛誉的将军诗人和散文家,先后出版多部诗集、散文集,曾获鲁迅文学奖等奖项,著有《战争史笔记》(五卷)等作品,同时也有诗作问世。在向家乡赠送档案资料时,他希望为后辈留下真实的历史记忆和宝贵的文化财富。
  对赠送物品的选择,不难看出将军们的价值取向与感情倾向。近些年来,许多退下来的曾手握长枪的将军,开始重拾笔墨纸砚,有人从头开始接受艺术熏陶,刚毅将军与艺术结缘的情况时常见诸报端,可以说,这样的“将军文化”已成为中国的一大文化现象。
其他文献
2月23日,贵州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贵州老年大学校长王小乐率队赴湄潭縣复兴镇调研脱贫攻坚工作,走访慰问七里坝村、杨家坪村困难群众4户,送出慰问金2000元;为结对帮扶的两个村党支部送上帮扶金4000元。贵州老年大学副校长杨传柱及校有关处室负责人,省委老干部局、贵州老年大学四位驻村第一书记陪同调研。  车子刚到湄潭县复兴镇七里坝村,王小乐就认出了走在路上的贫困人员汪孝昌,他马上冒着蒙蒙细雨下车跟老汪
期刊
1月16日,贵州老年大学、贵阳市老年大学、绥阳县老年大学被中国老年大学协会授予“全国示范老年大学”称号。  按照中国老年大学协会《关于做好“全国示范老年大学”推广工作的通知》(中老学协字〔2016〕13号)要求,根据中国老年大学协会西南片区协作组《关于“全国示范老年大学”推廣工作协调会纪要》精神,贵州省老教办推荐贵州老年大学、贵阳市老年大学、绥阳县老年大学申报“全国示范老年大学”。  通过层层择优
期刊
2月9日,贵州省委老干部局副局长、湄潭县同步小康駐村工作队队长保安华来到湄潭县复兴镇,看望省驻湄潭县同步小康驻村工作队8名队员,并主持召开工作队例会。会议传达学习了习近平总书记春节前在河北考察脱贫攻坚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2月3日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议精神,围绕2017年湄潭县驻村工作如何谋好篇、开好局、起好步,进行了安排部署,作了工作动员。  保安华强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扶贫开发领
期刊
2月23日,遵义召开全市老干部工作会议。会议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老干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传达学习了全国、全省老干部工作“双先”表彰大会和全省老干部工作会议精神,回顾总结了遵义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老干部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对做好新一年的老干部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吴刚平出席会议并讲话。  会上,吴刚平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获得“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工作者”“全省老干部
期刊
“炎凉”这个词,本意并不复杂。  炎就是热,凉就是冷。搭伙在一起,所指也很简单——单纯的热和冷。  不过炎凉二字,除了指气温以外,它现身时,常常头上插着一对犄角,抢先抵入人们的视野。那就是“世态”二字。这个“世态炎凉”的组合,让原本普通的表示温度的词儿,一下子锋利起来,生出疏离凄凉之感。地位的落差与人性的幽深,从这词的缝隙处,嗖嗖洞穿而出。  深究“炎凉”之意,多半囊括了人间种种尴尬际遇,从经济学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老干部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以2014年11月召开的全国离退休干部“双先”表彰大会为标志,把老干部工作的特殊重要地位提升到了新高度,把做好老干部工作的特殊重要意义提升到了新境界。中组部老干部局明确把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增添正能量作为老干部工作的价值取向。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创新推动老干部工作,迫在眉睫,势在必行。  老干部工作为什么要创新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推动时代发
期刊
示范带动 惠民增收  老专家科技服务团近年来主动为部分贫困村争取科技扶贫资金30万元,引进葡萄、李子、蓝梅和刺梨等新品种在示范基地进行试种,并获得成功。在灰衣村培育了50亩葡萄示范基地;在比德乡核桃示范基地指导培育完成了500亩优质核桃育苗,被省扶贫办命名为“省级核桃育苗示范基地”;在董地街道办文阁村指导培育了2000盆栽果树的种植,既美化了环境,又促进农户增收,老专家科技服务团把适合当地种植的果
期刊
安顺市委离退局到西秀区调研老干部工作  6月15日,安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吴贤仁一行4人来到西秀区委离退局,就西秀区老干部工作和老年教育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调研。  西秀区委组织部副部长、离退局局长马文东分别从西秀区各级相关部门学习贯彻中办、国办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的通知精神、西秀区老干部工作暨老年教育工作会议召开情况、老干部学习活动阵地建设、管理和开展活动情况、社
期刊
咬定青山不放松  生于1948年的徐先捍,在长身体的时候遇到三年自然灾害,年少的他最大的心愿就是天天能吃饱饭。于是,15岁的徐先捍初中毕业就报考了农校,当时的他已经有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学习农业知识,长大后用学到的知识帮助农户多收粮食,让人们不再挨饿。  1966年,徐先捍从农校毕业,先后在三都县农业局、贵定县农业局、黔南州农科所从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矢志不渝的他没有忘记自己的初衷,他带领团队打造
期刊
六十岁以后,心是一块田,快乐自己种!人活着不是靠身体,而是靠心。心是一块田,靠自己去播种,种善因,故得善果;种恶因,故得恶果。如果你有一颗宽容的心,有一颗善良的心,有一颗充满生机的心,你就是播下了快乐的种子,就会收获一颗快乐的心。  六十岁以后,不苛求别人,不苛责自己。人,各有各的位置,各有各的价值,各有各的人生观。不随意苛求别人,保持善良,做到真诚,宽容待别人。看淡,心情才好,看开,日子才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