铌酸盐改性钛酸纳米片对水中Pb(Ⅱ)的去除研究

来源 :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li8906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了铌酸盐负载钛酸纳米薄片(Nb/TiNFs),并研究了其对水体中Pb(Ⅱ)的吸附去除.X射线衍射仪(XRD)、透射电镜(TEM)和扫描电镜(SEM)等结果证实Nb/TiNFs为纳米片状结构,是钛酸盐和铌酸盐的复合材料,以三钛酸盐为主要晶相.Nb/TiNFs对Pb(Ⅱ)显示出快速的吸附动力学,且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吸附机制主要是金属Pb(Ⅱ)与Nb/TiNFs层间-ONa/H基团的离子交换作用.Langmuir模型模拟最大吸附量Qmax为488.323 mg·g-1,低分离因子RL值表明Nb/TiNFs对Pb(Ⅱ)的吸附非常有利.Nb/TiNFs对重金属Pb(Ⅱ)在广泛的pH范围下都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共存Na+对Pb(Ⅱ)的吸附几乎没有影响,Ca2+离子对Pb(Ⅱ)的吸附有轻微的抑制作用,而可溶性腐殖酸(HA)对Pb(Ⅱ)在Nb/TiNFs上的吸附会产生了一定抑制.Nb/TiNFs合成方法较简单、对金属阳离子表现出快速的吸附动力学和高吸附容量,可用于处理重金属Pb(Ⅱ)污染废水领域.
其他文献
针对国家标准GB/T 5750.8(9.1)-2006生活用水中苯并[a]芘测定方法进行改进,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通过全自动盘氏固相萃取仪对生活用水中的苯并[a]芘进行富集,可以快速准确测定其含量.实验结果表明苯并[a]芘在0.00μg/L~5.00μg/L的浓度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995,样品加标回收率为83.8%~97.8%,精密度在1.14%~1.90%间,方法检出限为0.41 ng/L,满足检测需要.与国标传统方法同等浓缩倍数下相比,此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
基于海森堡-朗之万方程,文章首先得到三模光力腔的有效哈密顿量,并且通过对光压涨落谱、冷却率和稳态平均声子数的探究,发现当机械振子的冷却跃迁速率和加热跃迁速率分别对应于光压涨落谱的最大值和最小值时,机械振子可以很好地被冷却.通过调控参数来加强光压涨落谱的正频部分并抑制其负频部分,此时对应的冷却率达到最大,同时机械振子的稳态平均声子数远小于一,系统达到冷却.该现象使得三模光力腔系统可以广泛应用于量子通信和量子信息处理.
从黄芫花甲醇提取液中制备获得一富含8个黄酮的黄芫花提取物.8个黄酮经NMR分析结构鉴定为:isoorientin,orientin,vitexin,isovitexin,quercetin 3-O-β-glucopyranoside,cynaroside,astragalin和luteolin-4-O-glucoside.进一步构建了同时测定该提取物中8个黄酮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学考察表明8个黄酮化合物有很好的分离效果,线性关系、稳定性、重复性较好.3批黄芫花黄酮提取物中含量测定结果显示提取物中8个黄
文章应用循环伏安法比较了铜伴侣蛋白(CopC)、牛血清白蛋白(BSA)和N端中心蛋白(N-EoCen)的电极吸附作用,并进一步以Eu3+为探针研究了其与吸附状态蛋白质的相互作用.研究发现CopC基本不吸附,而BSA和N-EoCen具有较强的吸附性,经拟合得到的BSA一级吸附速率常数[(0.0569±0.0042)s-1]明显大于N-EoCen[(0.0128±0.0013)s-1].以Eu3+为探针的电化学滴定实验显示与Eu3+对N-EoCen的S型滴定曲线完全不同,Eu3+与BSA的滴定曲线呈弧线型上升
以8-羟基久洛尼定-9-甲醛和2-(甲硫基)苯胺为原料合成并表征了一种新的席夫碱荧光探针HP.在无水乙醇中,Zn2+的加入使探针在480 nm处的荧光显著增强.乙醇溶剂中微量水的存在会导致HP-Zn2+体系荧光的猝灭,且猝灭程度与水的含量相关,由此建立了乙醇中微量水的荧光检测方法,检测限为0.0012%(V/V).
针对激子手性方法识别螯合物绝对构型的局限性,应用密度泛函理论,分别在TDDFT/B3LYP/6-311+G(2d,p)和TDDFT/B3LYP/def2-TZVP水平上计算了乙醇溶液中钴、铑、铱乙酰丙酮螯合物的振子强度和旋转强度等激发态性质,并绘制了电子圆二色谱图(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结果表明,应将长波区的前两个ECD吸收带作为判断这类螯合物绝对构型的依据(先负后正为Λ构型,先正后负为Δ构型),而不是短波区的激子吸收带.
微藻是一类具有抑菌潜力的宝贵天然生物资源,目前已受到广泛重视.以常见的5种细菌为供试菌种,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变形杆菌(Proteus vulgaris)、产气杆菌(Acrobacter aerogenes),测定了绿球藻(Chlorococcus sp.)多糖的抑菌活性,并测定了最小抑菌浓度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曲线.采用高效凝胶渗透色谱、高效液相色谱对绿球藻多
采用氢氧化钠对颗粒活性炭(GAC)进行表面改性.用比表面积分析法(BET)、扫描电镜(SEM)和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改性前后活性炭的表面结构,研究氢氧化钠改性活性炭(NaOH-GAC)对二溴乙腈(DBAN)的吸附效果.结果表明:GAC经过改性后,其表面结构发生了改变,NaOH-GAC对DBAN的吸附效果更好.随着DBAN初始浓度的增加,DBAN去除率开始呈上升趋势,当达到吸附平衡时,吸附作用会逐渐减弱.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能较好地描述NaOH-GAC对DBAN的吸附行为,吸附反应符合
对采自太原市小店区的一株野生双孢蘑菇G1菌株进行了初步的驯化栽培.结果表明:在所选培养基范围内,G1菌株最适宜的母种培养基是马粪培养基,最适宜的原种培养基是小米培养基.G1菌株在马粪稻草栽培料和玉米秸秆牛粪栽培料上均可出菇,在玉米秸秆牛粪栽培料上其产量和生物学效率最高,分别为42.48克/袋和30.33%.
以氧化石墨烯(GO)为载体,席夫碱为氮源,CoCl2·6H2O为金属前体,通过简单的热处理法制备了一种氧还原反应(ORR)电催化剂Co@Co-N-G.用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手段对催化剂的微观形貌、组分、物相和化合价进行了测试表征,用电化学方法对电催化剂的催化活性、稳定性以及抗甲醇中毒等性能进行了测试评价.结果表明Co@Co-N-G对氧还原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其原因可能是Co-Nx和Co纳米颗粒的协同作用.密度泛函理论(DF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