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一流专业”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来源 :高教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0947953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标志是培养出一流人才。一流专业是培养一流人才的基本单元。提高一流专业的人才培养能力不仅需要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活动、先进的育人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文化等,更需要学生的全程深度参与。论述了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对标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分析了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发展思考,为涉农高校创建一流专业教育提供一定参考。
  关键词:一流专业;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本科教育;农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C9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1-0121-04
  Abstract: An important symbol of first-rate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is to cultivate first-class talents. First-rate specialty is the basic unit of training first-class talents. To improve the talent cultivation ability of first-rate majors, we need not only top teachers and teaching activities, advanced educational concepts, talent cultivation modes and specialty culture, but also the full participation of student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basic connotation of first-rate major construction and its importance in personnel training,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al status, existing problem, and thoughts on development of the Agronomy major of Zhejiang A&F University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first-rate specialty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useful reference for agricultural universities to establish first-rate specialty education.
  Keywords: First-rate specialty; talent cultivation; practical path;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gronomy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其中高等教育是国家发展水平和发展潜力的重要标志[1],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起着关键性作用。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核心要义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办好我国高校,办出世界一流大学,必须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可见,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最具标志性的内容就是要培养一流人才[2],而这需要有一流的本科教育作支撑。一流本科教育是对大学生的全面教育、个性化教育、发展力教育和创造力教育[3]。一流专业是办好一流本科的基础,是一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只有把专业建扎实,把一流本科办好,培养一流人才的目标才可能实现[2]。
  一个大学办学水平的高低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培养出来的学生质量能否得到社会的认可[4]。基于“一流专业”建设培养出具备一流学习能力和良好学习习惯的一流学生[5],不仅是大学办学实力及学术与社会声誉的重要体现,而且是实现“教育强国”的基础保证。在国家大力开展“双一流”和“双万计划”建设背景下,办好一流专业需要具有优秀的师资队伍、高质量的本科生源、一流的课程和教学、先进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足量教学经费投入以及稳定的物质资源保障等。
  一、一流专业建设的基本内涵及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1]。为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专业要根据专业定位和学科专业基础,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突出优势,培育特色,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一流本科人才。
  (一)“德才兼备”的一流师资队伍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基础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中指出[1],“要全面加强高校党的建设,毫不动摇地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建立教师个人信用记录”“全面开展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培训”“深化高校教师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全面落实教授授课等,对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做了很好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为学校建设一流本科,教师、教学、学生和教育资源回归教育,真正做到“以本为本”指明了方向。
  建設一流专业需要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党的十九大提出,“教育强国”,这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需要坚持“内培外引”原则。一要继续加强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4],努力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教学与科研条件,让他们“宾至如归”,安心育人。二要建立教师尤其年轻教师培养的长效机制,加大教学激励力度[1]和教学工作考核评价,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教师素质评价的第一标准,推动教师不断提升教书育人能力。打造一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队伍,并不断提高教师待遇,引导教师钻研教学、淡泊名利、潜心治学、热心从教[6]。   (二)高质量的本科生源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前提
  大学的核心职能是培养人才,使学生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成长、成材[5]。但是,通过一流本科教育和一流专业建设培养出一流人才的重要前提是,要有充足的高质量的本科生源[7]。这就需要专业选派知名教授、专家深入高中课堂,通过开设高中先修课程、开办讲座等形式,或者邀请优质生源学校选派学生参加专业组织的夏令营或深入教师实验室开展科研体验,或者学校组织宣讲团等吸引优秀学生报考。另一方面,专业也需要通过“卓越人才计划”或开设创新实验班(新农科实验班)等“优中选优”,培养拔尖人才。可否持续培养出社会和用人单位认可的优秀毕业生,是检验一流专业建设成效的核心标准[4]。
  (三)科学的课程体系和一流的教学活动是“一流专业”建设的核心
  培养一流专业人才离不开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体系和一流的教学活动。课程体系是贯穿大学生四年专业学习的“主轴”,通过系统学习专业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以及拓展知识,将学生培养成为“一专多能”的高素质人才。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要以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为指导[8],课程体系的设置不仅要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更要与国家战略以及提升专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要将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与跨学科、跨专业教育相结合,深化跨学科综合课程开发,打破专业壁垒,实现专业的多学科融合育人[9]。
  一流专业建设要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发展这一中心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要积极推广小班化教学[10]、混合式教学与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组织模式[1,11],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要加强学生学习过程管理,完善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办法[1];深入推进课程改革,及时将科学研究新进展、实践发展新经验等纳入课程教学,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课堂和课程,实现精准教学,充分发挥网络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精品视频资源课程等在“网联网+教学”中的育人作用;加强新形态教材及实践教学等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11]。
  (四)先进的育人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支撑
  建设一流专业,培养一流人才,需要有先进理念的引领[1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育人理念、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全人教育理念、交往互动的教学理念[13]以及“以生为本”的评价理念等[12];要及时更新教育思想观念,以先进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富有时代内涵的人才观和多样化的质量观、现代的教学观和科学的发展观[7]指导专业的办学,并在办学过程中逐渐凝练专业的教学和育人文化,形成特色,增强专业师生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扩大专业的社会知名度与影响力。
  建设一流专业,不能千篇一面,必须要结合实际,形成自己的人才培养特色。教育部新时代高教40条[1]和浙江省18条意见[11]中均提出,要深化协同育人。专业要积极开展育人模式改革,深化产学研相结合,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社会有关部门形成育人合力,将社会优质教育资源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14]。此外,要积极开展科教协同育人工作[1,11]:一要即时將最新科研成果转化为教育教学内容,二要利用专业、学院和学校的科研平台以及教师承担的科研任务等,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从而以高水平科学研究为高质量本科人才培养服务。
  (五)足量稳定的教学经费和物质资源投入是“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保障
  在全国一流本科教育大背景下,高校要持续加大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教学经费投入与支持,逐步提高教学支出在总支出中所占比重,并进一步优化教学支出结构,切实保障课程建设、课堂教学、教学研究等方面的支持[11]。另一方面,专业也要多种渠道、利用各种资源筹集教学经费,并专款专用,将教学经费在人才培养中的效益最大化。此外,要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包括教学基础设施和实验室建设、仪器设备添置与更新、图书资料购置等[7]。
  二、新形势下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发展的几点思考
  (一)学校农学专业建设现状
  浙江农林大学农学专业设立于2008年,于2012年成为第一批浙江省基层事业单位农技人员定点培养专业,2014年入选教育部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试点改革专业,2017年入选浙江省“十三五”特色专业,2019年入选浙江省“一流专业”。专业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浙江省“千人计划”专家和浙江省政府特聘教授2人,农业部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1人,教育部高校教指委委员1人,浙江省优秀教师和浙江省“三育人”先进个人各1人,校教坛新秀和我心目中的好老师1人,教授6人,副教授7人;拥有浙江省农产品品质改良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山区农业高效绿色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浙江省植物生产类实验教学中心、生物种业研究中心和薯类作物研究所等7个省级和校级教研平台,建有14个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专业自设立以来,每年招收2个班共70名学生;目前已培养八届共452名本科毕业生,其中164名基层事业单位定向委培生;学生就业率>96%,用人单位满意度>83%;承担着全省>35%的“定向生”培养任务。
  (二)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对标一流专业建设要求,农学专业在师资队伍、课程与教材建设、课堂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专业文化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
  1. 师资队伍:尽管拥有院士、省“千人计划”专家等,但省部级以上高层次人才仍然短缺;教师队伍规模相对较小;拥有省优秀教师和省“三育人”先进个人,但双师型教师数较少。因此,本专业迫切需要加大对省部级或者国家级高层次领军人才以及优秀博士和博士后的引进,增加教师数量,优化师资结构;建立年青教师教学培训进修的长效机制,建设优质教学教师、教坛新秀、教学名师后备师资库,提高教师质量;积极引进具有企业工作背景的教师,另一方面选派一部分教师到企业、公司挂职或顶岗实践,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2. 课程与教材建设:目前专业拥有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校级通识教育核心课程1门,混合式教学示范课程1门,标准化课程6门;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4部。教育部和浙江省教育厅文件中均提到,要将现代信息技术融入教学,大力发展“互联网+教学”,实现精准教学。对标一流专业建设要求,本专业迫切需要整合教师与教学资源,新增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和精品视频公开课等优质课程,增强共享教学育人能力。主动组织专业和外专业教师,编写具有专业特色和体现专业科研水平的、以及具有多学科交叉特点的新形态教材,为一流人才培养提供支撑。
  3. 课堂改革:本专业教师积极开展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现承担省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项,校级教学团队项目2个,校级教改项目30余项,主要围绕课堂教学内容、教学体系、教学方法、考核评价及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多样化的课堂组织模式还有待进一步强化,案例式、研讨式、合作式等教学法的应用还有提升空间。
  4. 人才培養模式: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浙江省发展现代农业培养具有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实践动手能力、创新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围绕“厚基础、宽口径、创新型、创业型”教学目标,在“大农业”教育理念指导下,本专业分别于2012、2016和2019年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3次修订(调整),建立了“四位一体”培养模式,设置了“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和“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课程体系,强化对学生的素质、能力教育与个性化培养,同时强化了校地、校企合作办学,从而使“课堂教学、生产实践和产业需求”有效对接,专业培养特色进一步彰显,服务社会需求能力进一步提升。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在习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大会讲话精神指导下,本专业借鉴国内外一流高校涉农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法,结合专业实际,以“重视人文、夯实基础、拓宽口径、突出交叉、强化实践”为教学目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课程教学-课外实践-创新创业训练”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进一步夯实通识教育、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培养模式。另外,不断优化“课堂教学、生产实践、科学研究与产业链引导”于一体的校地、校企合作式人才教育与培养体系,通过采用双导师制、现代学徒制,进一步强化“走出去”和“请进来”培养模式,建立并逐步落实专业学生“3+1”学校和用人单位联合培养等。
  5. 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专业的课程考核方面仍然存在“重终结性评价,轻过程性评价”问题,考核多以考试为主,而且期末考试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较大(70%-60%)。毕业论文选题、研究内容和论文形成等方面有继续提升空间。针对此类问题,在教育部和省教育厅文件精神指导下,本专业将严格教学的过程管理,加大过程(形成性)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继续加强对毕业论文选题、开题和答辩等环节的检查力度,抽取部分学生在学院层面答辩,同时将20%左右的毕业论文送校外专家盲评等,保证毕业论文质量;加大口试、非标准答案考试等考查比例,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
  6. 专业文化建设:专业文化是一个专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历史积淀、价值理念、人文品格和学术品位,是建设一流专业的内在支撑。本专业刚建立11年,属于比较“年轻”的专业。但是,我们已经形成“薯类文化节”“粮食丰收节”“浙农林大附小特色校园”等专业文化品牌。今后我们将继续高度重视专业文化建设,努力形成重视教学的育人氛围,为本科人才培养和专业的可持续发展营造优良的文化环境[15]。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本”,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根”[2]。国家已经吹响“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冲锋号,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四个回归”为基本遵循,努力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本科人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 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Z].2018.
  [2]吴岩.一流本科 一流专业 一流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17(11):4-17.
  [3]李硕豪.论一流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中国高教研究,2018(7):12-16.
  [4]李万龙,赵立婷.“双一流”背景下一流本科建设的重要性[J].戏剧之家,2017(14):221.
  [5]张浩军,李文庠.创建一流本科教育重在培养学生一流的学习能力[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4(2):102-107.
  [6]张大良.创建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一流本科教育[J].中国高教研究,2016(6):1-4.
  [7]钟秉林,方芳.一流本科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涵[J].中国大学教学,2016(4):4-16.
  [8]刘畅,林海.以OBE理念探索一流本科建设的实现路径[J].教育评论,2018(8):33-36.
  [9]王焰新.跨学科教育:我国大学创建一流本科教学的必由之路——以环境类本科教学为例[J].中国高教研究,2016(6):17-24.
  [10]刘海燕.小班研讨课:一流本科教育的核心要素[J].江苏高教,2018(7):60-65.
  [11]浙江省教育厅.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的实施意见[Z].2018.
  [12]贾莉莉.一流本科教学内部质量保障的长效机制探析——以卡耐基·梅隆大学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7(8):77-82.
  [13]王严淞.“一流大学本科教学高峰论坛”综述[J].中国高教研究,2016(7):14-20.
  [14]黄志刚,钟春玲.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推进地方院校一流本科教育[J].教育与考试,2016(2):74-79.
  [15]钟秉林,赵应生.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的大学文化——关于当前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9):14-17,59.
其他文献
摘 要:2018年6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本科教育在高等教育中体量规模最大,2000年以后,中国每年大学毕业生人数突破一百万,2019年大学毕业生人数更是达到834万,再创新高。在国家“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时代中,一流本科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优良学风就是建设一流本科教育的坚强基石。学风是学生集体或个人在学习过程
期刊
摘 要:当前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对大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劳模文化融入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意义深刻。研究发现,目前大学生职业道德状况一般,大学生职业道德自我认知不够,对本专业将来要从事工作的职业道德规范了解不足,大学生职业道德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学生受劳模文化的影响度、劳模文化教育活动的参与度、对劳模文化的了解度等变量都与大学生职业道德认知密切相关;劳模文化育人对大学生职业道德的作用体现在
期刊
摘 要:文章以行政法比例原则第一案为例,探討在高校法学课堂中开展对话式互动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与框架结构,在此基础上设计实施方案与具体步骤。希望通过上述研究与实践,能够探索出一种可行且高效的行政法教学模式。  关键词:比例原则;对话式互动;设计思路;组织方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2-0073-04  Abstract: Ta
期刊
摘 要:文章以不动产评估为例,探讨如何能在资产评估人才的专业课程培养中,提升其实践能力,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融合。讨论了一种“三层案例+实践教学”的多层次评估人才课内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典型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案例”和“实验教学案例”体现了从学习、思考到运用的递进式学习方式演变过程。而“实践教学环节”则选择合适的评估项目,让学生亲身体验包括现场勘查、收集资料在内的评估项目全过程,实现教学与实践的真
期刊
摘 要:对高职院校的实训基地目前的建设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实训基地在制度模式等方面的短板,并针对短板部分开展诊改研究,并给出实训基地建设的具体案例,依托长春职业技术学院城市轨道交通技术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论述实训基地建设中校企合作、资源共享和社会开放功能,结合“一带一路”建设,即职业教育发展规划及其建设的新思路,提出职业教育国际化这一新方向。  关键词:实训基地;探究及实践;“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
期刊
摘 要:文章以易班平台为例,以高校网络意见领袖为研究对象,首先基于问卷调查法对其现状进行实证分析。其次,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阐述高校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向作用面临的一些问题。最后,就易班建设过程中如何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从多渠道挖掘、软硬件培养和长效沟通机制三方面提出培育和引导对策。  关键词:网络意见领袖;易班;现状;引导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装配式建筑是未来建筑产业的发展趋势,培养该行业的应用型人才以解决建筑产业转型升级带来的人才紧缺问题,是当下建筑类院校的一项重要责任与使命。因此,建筑类高校应积极构建与建筑产业链对接的专业集群,面向建筑产业的全生命周期,探索一种满足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科学、合理、适应当前产业发展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采用脚手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适应产业升级和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
期刊
摘 要:建立以更新理念、整合资源、协调配合、推动创新等为标志的教师教学发展支持体系是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工作的必然要求。学生中心的教师教学发展支持体系要基于高校教师教学发展特征以及驱动因素的分析进行构建,系统化地从政策制度、教师培训、教学评估指导和改进、信息化支持平台、创新环境构建五个方面着手,开展“五联动式”实践,以高校为支持主体,解决教师个体发展动机不强,高校推动教师教学发展及教学创新力度不够等
期刊
摘 要: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高校都采用了線上教学,开展远程授课。随着疫情的好转,开学在即,特殊时期的线上教学与疫情过后的课程建设有机衔接是高校教师即将面临的考验,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以“电力电子技术”课程为例,对此进行探索研究。  关键词:线上教学;课程建设;有机衔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11-0046-04 
期刊
摘 要:高校专业课程的思政育人作用体现在其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的价值观念,它以专业知识为载体,是知识传授与价值影响的有机结合。实践教学作为专业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应当呈现出与理论课程相协调的价值取向,并同样承担起思政育人的职能。文章基于酒店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职业导向”的特征,以“职业价值观”为切入点,探讨如何引领学生建立职业理想、培育积极的职业态度和职业精神,实现“思政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