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以教育信息化为背景,将“互联网+”引入到中职德育课程教学中,在进行教学实践探究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促进互联网+中职德育课程教学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互联网+德育课程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26
“互联网+”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如何将“互联网+”与中职德育相结合,做好中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为中职生的创业、就业以及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题。
1概念的界定
中职德育课程包含5门课程,本文的“互联网+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是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为例进行研究的。
“互联网+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是指课程的教与学活动围绕互联网展开。教师将教学资料上传至Moodle教学平台,学生登录平台进行线上自学,线下的课堂围绕课程内容开展活动,课后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进行课程相关内容的讨论与分享。这样的课程设计形成了线上的课前自学、线下的课堂活动与线上课后交流的有机融合,对调动和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2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探索
以“经济政治与社会”第8课《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例。
(1)教师将课程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moodle教学平台。
(2)学生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3)开展课堂活动。
课例:“经济政治与社会”第8课《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理论性较强,与学生实际结合得不紧密,学生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知识点和学生实际,教师设计了《我是小小“人大代表”》的课堂活动内容。
教学媒体:教材、计算机、投影仪、音响。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②情感目标: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树立信心。③能力目标: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活动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每年的3月份,都要在北京召开全国的两会,同学们知道这两会具体指的是哪两会呢?两会召开的目的是什么呢?首先,请观看一段2015年两会的报道(新闻媒体对两会的报道)。
我们对两会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会在两会中提交什么主题的提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提案内容。
小组1:关于促进职校学生就业的提案
小组2:关于鼓励职校学生创业的提案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提案各有侧重,论据明确,论证合理,很有借鉴意义,是个基本合格的“人大代表“,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关注身边的民生热点问题并深入思考,以实际行动改变现状,肩负起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
小组组长根据组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信息搜集、处理及分析情况;团队表现、对本组最终展示的贡献度情况综合给每个组员打分,而教师则根据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给每个小组打出总分。
(4)组织网上论坛。教师建立QQ群,通过QQ群发布作业信息,提出讨论议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课程内容的交流。
(5)网上完成作业和测试。教师在moodle平台发布作业,学生上传作业,教师提交作业反馈。
通过对测验和问卷调查发现,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教学模式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集中起来,利用网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研究、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对加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
3.1信息化硬件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本次课程的实践探索发现,学院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还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首先,多媒体教室的网络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存在网速过慢,登录时间太长,学习资料无法获取、作业及测试无法提交等现象;其次,校园无线网络不能满足学生查阅资料和课后在线交流需求。再次,数字教学资源匮乏。学院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仅局限于部分专业,德育教学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少之又少。
3.2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强
“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要求较高,但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强;还有部分学生只对教师上传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感兴趣,而对课程其它辅助资料兴趣不大。在课堂活动环节,有的学生表现消极,不能配合小组完成课堂展示任务。在课后交流环节,有的学生“装聋作哑”,不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互动和交流之中。
3.3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加强
学院的moodle教学平台本身功能强大,但教师们对mo-odle平台的使用不熟练,这一方面与缺乏深入培训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不足有关。据调研,学院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存在陈旧、落后的现象,他们没有足够的培训机会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工作之余的自学时间又较为零碎,短期内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
3.4信息化教学方式单一,开展深层次信息化教学的热情不高
在对学院40名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在“学院已经连续四年组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你是否有意愿参加这项比赛”的调查中,5.7%的老师表示非常愿意参加,37.1%的老师表示愿意参加,48.6%的老师的态度为一般,8.6%的老师不太愿意参加这项比赛。在“您是否了解并尝试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的调查中,比较清楚,使用较多的只占2.9%,了解一些,偶尔使用的占31.4%,不太清楚,极少使用的占57.1%,完全不知道的占8.6%。可以看出,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进行深度信息化教学的热情并不高。 4对策及建议
4.1切实加强学院的信息化环境建设
针对硬件设备无法满足深度互联网+教学需求的问题,建议学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在所有教室安装信息化教学设备,实施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强对現有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维修和更新较为陈旧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包括教师的办公电脑;做好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另外,开发购买和建立德育优秀数字化教学资源。
4.2引进来、走出去,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应全面考虑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方法和措施。(1)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学;(2)引进来。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理念、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开展专家示范课;(3)走出去。建议学院增加德育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在培训内容方面,减少政策性内容的学习,加强信息化理念及技能方面的培训;(4)以课程为单位,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5)以举办院内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设计比赛、信息化示范课等活动为契机,加大奖励力度,带动学院信息化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4.3加大对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严肃考风考纪,将德育课程成绩与升学和毕业相挂钩,对学生的毕业资格进行严格把控。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从院领导、系领导、班主任到任课教师高度重视德育课程,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德育课程对技能学习、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奠基作用,扭转对德育程重视程度不够的现状。
4.4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总体来讲,学院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德育课程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这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知识累积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也有一定关系。先将学生方面的原因放置一边,来反省一下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不仅仅存在于学院教师的身上。
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在《中国精神的堕落始于教师队伍的奴隶化》一文中指出,“整个中国社会奴性化非常严重。但其中最严重的,却正是中国国民灵魂的塑造者——中国教师。大学里的教师现在早已失去了儒雅的风度,他们已经成了职位、级别、名利的奴隶,在他们身上,找不到人格魅力,找不到人生的闪光点,再无激情可言”。
资中筠先生的观点引人深思,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以敬业的精神为学生树立认真学习的榜样,以高尚的人格来感染学生。所以,笔者认为,要想营造良好的学风,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带头营造良好的教风。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学院应以积极的态度顺应时代而动。使学生学习谋生技能的同时,也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知识分子人格的光辉,并从学院的精神内涵中汲取发展的动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素质全面,道德高尚的人。
关键词 互联网+德育课程 教学 建议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7.026
“互联网+”被称作中国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新引擎”。如何将“互联网+”与中职德育相结合,做好中职学生的思想素质教育工作,为中职生的创业、就业以及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是每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重要問题。
1概念的界定
中职德育课程包含5门课程,本文的“互联网+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是以“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学为例进行研究的。
“互联网+中职德育课程教学”是指课程的教与学活动围绕互联网展开。教师将教学资料上传至Moodle教学平台,学生登录平台进行线上自学,线下的课堂围绕课程内容开展活动,课后利用网络交流平台进行课程相关内容的讨论与分享。这样的课程设计形成了线上的课前自学、线下的课堂活动与线上课后交流的有机融合,对调动和提高中职学生学习德育课程的兴趣具有重要作用。
2基于“互联网+”的教学模式探索
以“经济政治与社会”第8课《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为例。
(1)教师将课程相关教学资料上传至moodle教学平台。
(2)学生开展线上自主学习。
(3)开展课堂活动。
课例:“经济政治与社会”第8课《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理论性较强,与学生实际结合得不紧密,学生学习具有一定难度,结合“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这一知识点和学生实际,教师设计了《我是小小“人大代表”》的课堂活动内容。
教学媒体:教材、计算机、投影仪、音响。
教学目标:①知识目标:掌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了解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基层群众自治制度。②情感目标: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树立信心。③能力目标:实践中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活动的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每年的3月份,都要在北京召开全国的两会,同学们知道这两会具体指的是哪两会呢?两会召开的目的是什么呢?首先,请观看一段2015年两会的报道(新闻媒体对两会的报道)。
我们对两会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假如你是人大代表,你会在两会中提交什么主题的提案呢?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展示提案内容。
小组1:关于促进职校学生就业的提案
小组2:关于鼓励职校学生创业的提案
老师总结,同学们的提案各有侧重,论据明确,论证合理,很有借鉴意义,是个基本合格的“人大代表“,希望同学们今后继续关注身边的民生热点问题并深入思考,以实际行动改变现状,肩负起作为公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课堂教学活动的评价:
小组组长根据组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信息搜集、处理及分析情况;团队表现、对本组最终展示的贡献度情况综合给每个组员打分,而教师则根据每个小组的展示情况给每个小组打出总分。
(4)组织网上论坛。教师建立QQ群,通过QQ群发布作业信息,提出讨论议题,鼓励学生相互之间进行课程内容的交流。
(5)网上完成作业和测试。教师在moodle平台发布作业,学生上传作业,教师提交作业反馈。
通过对测验和问卷调查发现,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优越性。这种教学模式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集中起来,利用网络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自主探索、研究、协作交流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对加强学生的协作精神、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3存在的问题
3.1信息化硬件设备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通过本次课程的实践探索发现,学院的信息化硬件设备还远远不能满足信息化教学的需求。首先,多媒体教室的网络环境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学习要求,存在网速过慢,登录时间太长,学习资料无法获取、作业及测试无法提交等现象;其次,校园无线网络不能满足学生查阅资料和课后在线交流需求。再次,数字教学资源匮乏。学院现有数字化教学资源仅局限于部分专业,德育教学方面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少之又少。
3.2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不强
“互联网+”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要求较高,但在实践中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学习积极性不强;还有部分学生只对教师上传的视频和音频资料感兴趣,而对课程其它辅助资料兴趣不大。在课堂活动环节,有的学生表现消极,不能配合小组完成课堂展示任务。在课后交流环节,有的学生“装聋作哑”,不能积极参与到课程的互动和交流之中。
3.3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有待加强
学院的moodle教学平台本身功能强大,但教师们对mo-odle平台的使用不熟练,这一方面与缺乏深入培训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自身的信息化素养不足有关。据调研,学院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存在陈旧、落后的现象,他们没有足够的培训机会学习最新的信息技术,工作之余的自学时间又较为零碎,短期内无法达到较好的效果。
3.4信息化教学方式单一,开展深层次信息化教学的热情不高
在对学院40名公共基础课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在“学院已经连续四年组织了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你是否有意愿参加这项比赛”的调查中,5.7%的老师表示非常愿意参加,37.1%的老师表示愿意参加,48.6%的老师的态度为一般,8.6%的老师不太愿意参加这项比赛。在“您是否了解并尝试运用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方式进行教学”的调查中,比较清楚,使用较多的只占2.9%,了解一些,偶尔使用的占31.4%,不太清楚,极少使用的占57.1%,完全不知道的占8.6%。可以看出,学院的信息化教学尚处于初级阶段,信息化教学的方式单一,大部分教师进行深度信息化教学的热情并不高。 4对策及建议
4.1切实加强学院的信息化环境建设
针对硬件设备无法满足深度互联网+教学需求的问题,建议学院加大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力度。在所有教室安装信息化教学设备,实施责任到人的管理制度,保证设施设备的正常运行;加强对現有信息化设备的使用效率,维修和更新较为陈旧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包括教师的办公电脑;做好信息化校园建设的顶层设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另外,开发购买和建立德育优秀数字化教学资源。
4.2引进来、走出去,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
应全面考虑提高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方法和措施。(1)建立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自学;(2)引进来。聘请相关方面的专家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教学理念、设计、方法等方面的培训,同时开展专家示范课;(3)走出去。建议学院增加德育教师外出培训的机会;在培训内容方面,减少政策性内容的学习,加强信息化理念及技能方面的培训;(4)以课程为单位,建立课程教学资源库,加强任课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5)以举办院内信息化教学大赛、信息化设计比赛、信息化示范课等活动为契机,加大奖励力度,带动学院信息化教学向更高层次发展。
4.3加大对德育课程教学的重视程度
加强对德育课程的重视程度,严肃考风考纪,将德育课程成绩与升学和毕业相挂钩,对学生的毕业资格进行严格把控。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从院领导、系领导、班主任到任课教师高度重视德育课程,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德育课程对技能学习、终身学习和职业发展的奠基作用,扭转对德育程重视程度不够的现状。
4.4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
总体来讲,学院学生对专业课程和德育课程的学习缺乏浓厚的兴趣,这一方面与学生自身的特点、知识累积有关;另一方面与教师也有一定关系。先将学生方面的原因放置一边,来反省一下教师自身存在的问题。当然,这些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并不仅仅存在于学院教师的身上。
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在《中国精神的堕落始于教师队伍的奴隶化》一文中指出,“整个中国社会奴性化非常严重。但其中最严重的,却正是中国国民灵魂的塑造者——中国教师。大学里的教师现在早已失去了儒雅的风度,他们已经成了职位、级别、名利的奴隶,在他们身上,找不到人格魅力,找不到人生的闪光点,再无激情可言”。
资中筠先生的观点引人深思,作为教师,首先应该以敬业的精神为学生树立认真学习的榜样,以高尚的人格来感染学生。所以,笔者认为,要想营造良好的学风,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大写的“人”,带头营造良好的教风。
综上所述,“互联网+教育”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面对这一机遇与挑战,学院应以积极的态度顺应时代而动。使学生学习谋生技能的同时,也能从教师身上感受到知识分子人格的光辉,并从学院的精神内涵中汲取发展的动力,让学生成为一个内外兼修、素质全面,道德高尚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