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的逻辑理路

来源 :高教探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terp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雅斯贝尔斯的大学理念的理论核心是“生存”,大学是“求真的生存共同体”。该理论的三大支柱是:生存主体的绝对意识的塑造;生存主体间自由的交往;生存共同体对真理的追寻。
  关键词: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高等教育;大学理念;教育哲学
  
  随着近年来雅斯贝尔斯著作的陆续翻译引进,他的两部教育哲学著作《什么是教育》和《大学之理念》都已在国内出版,他的大学理念引起越来越多的注意。但是阐发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的诸家观点却颇为不一。我们认为要正确理解和评价雅斯贝尔斯的教育哲学,把握其核心思想,必须重视雅斯贝尔斯首先是一个哲学家这一事实;不能局限于他的几部教育著作,也不能简单地给他戴上“存在主义”的帽子,而应将其置于独特的“生存哲学”理论体系中全面把握。虽然雅斯贝尔斯被公认为存在主义大师,但他却以“存在主义”这个名称并未越出传统形而上学框架等为由而拒绝接受它,称自己的哲学为“生存哲学”。“生存”指的是一种主观精神的存在状态,即可能存在和应该存在,以及人的超越性和自由性,“是个体在自身生发的内核,人之成为自己的唯一的、历史性的自我……生存不是有机的生命体,不是抽象的理解力,不是精神,它是面对超越的自由和真实,是理解自身的个体本身,是历史性自我的终极的地基,生存是人内在酝酿的可能性力量”[1]。在这一理论基础之上,我们主张: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的理论核心是“生存”,大学是“求真的生存共同体”。该理论的三大支柱是:生存主体的绝对意识的塑造;生存主体间自由的交往;生存共同体对真理的追寻。
  
  一、大学:求真的生存共同体
  
  《大学之理念》在绪论中即开宗明义:“大学是一个由学者与学生组成的、致力于寻求真理之事业的共同体。”对于这个“共同体”不应作一般性的理解。在生存哲学体系内,雅斯贝尔斯有其独特的见解。他认为真正的人类共同体不是由表象上的相同性构成的,而应是一种內在的共同体,其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结合使他们能够找到自己的本质,即自我存在,这样的共同体叫做“生存共同体”。
  仅仅在高等教育的层次上理解这句话是不够的,因为即使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得以盛行的今天,“教育”一词仍可能会给人带来误解,即教育者或教育体系对学生施以单方面的影响。雅斯贝尔斯认为这是西方传统的主客二分思维所致。大学在他看来,学者(而不是教师)与学生在组成结构的地位上是平等的,都是作为价值主体而存在;他们组成的是一个共同体,其中并不存在任何层级体系,这样生存交往才成为可能;他们的生存交往是相互的;他们的行为目标是一致的,即“寻求真理”。自由的生存主体在大学这一共同体内,以寻求真理为事业的相互交往,达成对自我原初实存的超越,达成对理性和非理性的超越,达成对主客二分的传统西方哲学的超越。这样,实存的人在生存交往中生成为一个“整全的人”。据此,我们可以在雅斯贝尔斯生存哲学基础上,把他的大学理念的核心与基础概括为“大学是一个寻求真理的生存共同体”。
  雅斯贝尔斯的哲学思考的根本任务就是:在更高的层次上将近现代西方各种价值哲学作出理论总结。他把重新确立人,即重建价值主体,当作首要使命,并试图以新的主体价值“生存”为核心,将内在自由和外在自由、个人本位和群体本位、理性和非理性、主体和客体统一起来;而这种统一是在生存的本原中和生存共同体中实现的。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大学理念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中存在一个三角形的逻辑理路:生存主体的绝对意识的塑造;生存主体间自由的交往;生存共同体对真理的追寻。之所以说是三角形的,是因为这三点之间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交错的、互动的。
  
  二、绝对意识
  
  就目前资料所及,探讨雅斯贝尔斯大学理念的文章都忽略了一个基本点:生存主体之绝对意识的塑造。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生涯是“一段特定的时光被专门腾出来尽最大可能的培养最清晰的自我意识”[2]。在生存哲学中,“自我意识”是对自我存在的一种自我觉醒,即认识到我是一个存在,发现自我存在的主体价值,找到存在的主体性。只有当一个人在生命的本源中赢得了真实的自我,他才作为“生存”而存在,就是人应当具有的那种理想存在状态,亦即自由存在。这是一个结果。通向这一结果的路径之一就是学术研究,条件是“在某个地方人们可以不受任何限制的探求真理,并且是为真理而真理”[3]。雅斯贝尔斯认为“这是一项人权”。在这路径中,“生存”需要这样一种精神,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我们都必须承认我们尚未达到思维的终点,我们还需要超越。
  雅斯贝尔斯把一般所谓的价值主体称作“绝对意识”。“绝对意识”就是“生存”的意识,它之所以是绝对的是因为它在生命的本原中获得了无条件的存在确定性。它不同于“实存”的意识,不可通过人为的方式加以培养、传授或给予,而是根植于他自身之中,只有当人具备它时它才是真实的。正因为如此,雅斯贝尔斯才作出这样的论断:“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通过教育使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4]诚然,这些格言可以释读为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但在生存哲学体系内,更应释读为“绝对意识”的确立,“自我”、“本源”、“灵魂”、“自己选择”和“把握”都指向这一核心。
  绝对意识也包含着一种生活体验,但是这种生活体验作为经验的现象并不代表它的本质,它们只是以绝对意识为基础在我们的心理感受中发出的共鸣声而已。“一旦丧失了理性,哲学就丧失了自身。哲学的任务从一开始就是、现在也仍然是获得理性和恢复理性。”[5]雅斯贝尔斯不是尼采,绝对意识并不把人们的非理性的因素如情感、欲望、冲动等等推到过高的地位,因为这些盲目的非理性的事物缺乏理性反思的积淀,缺乏对真实事物的内在把握;而在绝对意识中,人虽然同样作为一个活生生的“实存”而有着无数生动丰富的非理性体验,但人决不是盲目的、受本能支配的存在者。所以雅斯贝尔斯期待大学教育“包含了一种对于整全的人来说命运攸关的理性和哲学的冲动。……他在严格的意义上提升了一个人的人文素养”[6]。雅斯贝尔斯希望在大学教育中用非理性(而不是反理性)的一面去中和单纯的理性教育,以改变现时代人的机器性。由此看来,对雅斯贝尔斯“非理性”的批评是片面的。
  国家和社会既需要大学以专门的时间培养人的绝对意识,也需要大学为公共服务领域提供人才。对于这一矛盾,雅斯贝尔斯提出的理念上的对策是:“(大学)实现这些目的是靠着一种特殊精神的努力,这种精神一开始的时候是超越这些实际目的的,他这样做是为了以后以更大的清晰度、更冷静的态度返回到这些目的中。”[7]雅斯贝尔斯将这种“绝对意志”和“特殊精神”统一为“人类求知意志”,其精髓是“统一性和整体性”[8]。正是这种“统一性和整体性”要求作为生存共同体的大学在交往中寻求真理。
  
  三、生存交往
  
  雅斯贝尔斯认为“生存交往”只有在“生存”与“生存”相遇的情况下才能实现,也就是说“生存”只有在与别的“生存”交往时才能真正实现自身。这样一来就自然出现了一个“生存与生存相遇的存在”,它把所有的“生存”连结起来,使我们进入一个“生存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的自由都要以其它人的自由实现为前提,因而它是一个人人自由的王国。“生存共同体”把主体与客体、个人本位与群体本位、内在自由与外在自由、理性与非理性统一在“生存哲学”的基础上。[9]比照雅斯贝尔斯所举的例子,大学应属于生存共同体中的“活动共同体”,这里的活动是人们的知识活动、发明、技术改革、劳动产品的生产等一类活动,在这一类活动中人们之间的相互结合也能使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确立绝对意识。
  “生存共同体”的特性决定了大学的特性。首先它是本源性而不是整体性的。所谓“本源性”是指在“生存共同体”中每个人都回到生命的本源,作为他自己而存在;所谓“整体性”,是指诸存在可以通过一整套客观法则统一成一个整体。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定位于一种“生存交往”,因此“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往活动……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10]交往指向存在的本源,交往的双方是确立了绝对意识的独立的两个价值主体,交往的性质是自由的,交往的结果是人的主体性的构建与重建。至于交往的目的,可以说是主体精神的传递,也就是生命意志与文化遗产,在导向存在本源的意义上,也可以说是无目的的。“只有事先无目的地将人引向它自身的转变,才能使人在心灵上对可能的沉沦有所准备,并使拯救有所结果。”[11]
  其次,“生存共同体”具有内在且本源的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只存在于“生存”心灵之间的内在沟通之中,只存在于在自己的本源中既把握了自己的本质又把握了别人的本质的体验中,因此这种统一性不能通过任何客观的法则来衡量。在“生存共同体”的本源性中,人们不仅能倾听到自己的存在的声音,而且倾听到其他人真实存在的声音。因此,雅斯贝尔斯说道:“如果生存交往成为现实的话,人就能通过教育既理解他人和历史,也理解自己和现实,就不会成为别人意志的工具。”[12]这种同一性也保证了生存交往的平等性,所以雅斯贝尔斯憧憬一种“在同一个水平上彼此遭遇”“严肃而又活泼的、有来有往的方式单独与老师展开进一步的切磋”。[13]
  第三,对于一个真正的共同体来说,“生存”必然是它实现自身的无条件因素。这个共同体作为无条件的“生存共同体”,不是一个客观的存在物,它的本质不能由外部的共同属性来界定,而只能由每个人的自由存在来说明。因此“自由是大学教育最重要的因素”[14],但这里的自由只能理解为内在的自由。雅斯贝尔斯强调适应内在自由的教育方法,比如:“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而不是从外部施加压力”;“教师要把学生的注意力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的自身,而教师本人则退居暗示的地位。”[15]由内在的自由,又引出内在的权威,自由和权威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权威既来自于外部,但同时他又总是发自于人们的内心中。”“如果没有内在的权威,我就只能屈从外在的权威,而这种外在的权威仅仅是一种强制力。”[16]只有内在自由和内在权威的统一,才能保证大学能成为一个真正的生存共同体。
  
  四、寻求真理
  
  “真理与交往密切相关,不能在交往中表达的真理就等于非真理。”[17]由此可知,交往的生存共同体必然要走上探索真理的道路。而大学,又是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实现形式。“大学就是一个将以献身科学真理的探索和传播为志业的人们联合起来的机构。”[18]这句话清楚的表明了大学的任务。这一任务,并不是自外于“生存共同体”而附加上去的,而是“生存哲学”内部的有机组成。
  首先,寻求真理不仅是大学的任务,而且也是生存的绝对精神实现的过程。“在实践中,这种统一性和整体性只有在专门的研究领域内才能够实现,然而,恰恰是这些专门的研究领域,倘若他们不再作为一个纯一的学术体的部分而存在,也会丧失其生命力。”[19]在真理的寻求中,绝对精神的“统一性和整体性”实现了。
  第二,在真理的寻求中,人可以获得内在的“自由”。“大学教育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目的是为了获得一种意义深远的自由。它是在参与大学学术生活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内在自由使人获得真正精神上的独立。一个寻求真理的人在面对“事实”与“科学”时,必须也只能做到“除非我已经对我接受的观念做过审查并确信其无误,否则我就会因为对这些观念不加防范而沦为它的牺牲品”。而保持这种精神自由与独立的方法在于:“只有我们理解了知识所由以获致的方法,只有我们理解了知识的出发点和意义,它才能保持其相对性。”由此可见,是自由和独立保证了科学研究的真理性。真理与自由互动发展,相辅相成。而大学,为这一切提供了一个最佳的场所。
  第三,在真理的寻求中,塑造了“整全的人”。雅斯贝尔斯认为:“除了单纯的事实和技巧的传授外,教学和科研还应有更多的追求。他们的目标应该是塑造整全的人,实现一种最宽泛意义上的教育。”[20]“整全的人”意味着“智识取向”的获得。“理解预设了一个人理智上的成熟,这种成熟不仅是精神方面的,也是作为整全的人的成熟。”[21]雅斯贝尔斯并不是要求每个大学生将来都去做科研,而是说,大学生在科研中获得了“智识取向”,这对他今后从事各种脑力劳动都有好处。“他会在每个生活领域努力将作为这一领域必要基础的人之完整性的标准贯彻始终。”[22]培养“智识取向”对于将来从事某个既定的职业(医生、教师、法官等等)作用巨大。在今天知识经济时代,这更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在生存共同体中,个体之间是平等的,所以整全的人不仅仅是指学生,也指学者(教师),这是雅斯贝尔斯的一个创见。“因为真理的范围远比科学的范围要广,所以科学家必须作为一个人,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专家,投身到探索真理的事业中去。所以,大学里面对真理的追求需要那种整全的人的认真投入。”[23]
  
  参考文献:
  [1]Karl Jaspers﹒Reason and Existenz﹒[M]﹒Milwaukee: Marquette University Press, 1997﹒11﹒
  [2][3][6][7][8][13][14][18][19][20][21][22][23][德]卡尔·雅斯贝尔斯﹒大学之理念[M]﹒邱立波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0,21,84,20,21,92,83,22,21,22,22,148-149,22﹒
  [4][10][11][12][15][16][德]卡尔·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4,3,27,2,8,76﹒
  [5][17]Karl Jaspers﹒Reason and Anti-Reason in Our Time[M]﹒translated by Stanley Godman﹒Hamden﹒Conn: Archon Books,1971﹒63,43﹒
  [9] [德]卡爾·雅斯贝尔斯﹒哲学导论[C]﹒朱更生译﹒见:卡尔·雅斯贝尔斯文集[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5﹒
其他文献
<正>《罗宗墓志》全称《魏故持节辅国将军洛州刺史赵郡武公罗使君墓志铭》,二十世纪末出土于洛阳邙山地区。志高五十八厘米,宽七十九厘米,凡三十行,满行二十二字,志盖已佚。
期刊
依据球壳轴对称弯曲理论,导出了球壳赤道圆上对接焊缝残余应力和变形的定量解答.讨论了几何尺寸(R、t)及焊接因素(б0,b)对残余应力与变形的影响.
<正>《实用癌症杂志》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及肿瘤学引文分析来源刊,2001年入选"中国期刊方阵"。国内统一刊号CN 36-1101/R,国际标准刊号ISSN 1001-5930。自2014年起,本刊由双
卜舫济把“生命之丰富”和“性格之培养”作为大学教育宗旨,把训练学生成为“未来领袖和司令官”作为大学教育目标,对外为学校积极筹款,对内则以家庭理念经营学校,其大学教育理念
《多学科观点的高等教育研究》自出版以来受到国内学者高度评价,而从学科性视角审视该书,其对高等教育学内部建制的完善和实践工作者外部需要的满足均有一定边界。未来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观突出“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从“人”的角度确立相应的发展认识论、方法论和价值观,即确立人的发展主体地位,人是发展的目的和价值尺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根据目前该地区磷矿资源开采现状,从技术经济角度简要论述瓮福磷矿技改扩建工程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本文介绍了碳氨法白云石生产轻质氧化镁的原理和工艺过程,并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工艺条件,可为工业化设计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