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究其根本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其中,又是以听、说、读能力为积累,以写的能力为目标的。但现在中学生怕写作文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学写作教育的高耗低效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痼疾。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学生生活底子不足,多次失败而引起心理障碍等。但不容忽视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没能激发学生在写作中的兴趣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认为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会经常想写、愿写、乐写。写得多了,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结合,学生说话由短变长,产生写作兴趣
在实践中,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学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同时,还应解决好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和时间问题,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教师根据需要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学生或在课堂上阅读,或去图书馆阅读,或网上读书。
在此基础上,寻求与“说”相结合的方法。说话能力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说话要求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都是书面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品质;说话有助于书面写作的通顺、流畅。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大家重视的往往只是书面形式的表达。
也可以借鉴《演讲与口才》中“一分钟讲话”的经验,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两分钟讲话”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当天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分两人一组,每人讲两分钟。要求每人认真对待自己的两分钟,讲话力求生动形象,吸引人。讲话题目自拟,内容自定,可以是一段新闻,一段名言,一件身边的事等等。讲话完毕,互评优劣。
这样,每学期每人可讲五至六次。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说话就会由短变长,语言也相应会由干瘪无味变得形象生动。同时,这一活动的开展,又会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来了,写作的兴趣便自然产生了。
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结合,作文字数由少变多,培养写作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做到:课内作文序列化和课外练笔多样化相结合。主要方法是根据新教材“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严格进行序列化训练。这样的训练,多在课内进行。至于课外练笔,花样就更多了。
诸如写日记、周记,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组织作文竞赛,开展文学社团活动等。应强调学生每天至少课外练笔一次,大至国事,小至家事,甚至点滴心得,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在读书看报的时候勤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圈点书报中的生字难词、关键语句;批注精妙之处;评品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特色;评论内容情节、人物形象。
无论是来自课文的震撼,还是报刊中的启发,或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只要有灵感的火花闪现,都应及时地把这种体验用富有创意的语言和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写到:“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如果坚持每天必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素材丰富了,兴趣也成为习惯了。
到那时想不记想不写都很难了,什么“写日记是一种无聊”,“写作文是一种折磨”将不再是话下,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也都统统成为“小儿科”,取而代之的将是乐此不疲,笔耕不辍了。
这样,就把课外练笔融进了课内作文的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学生从课外写作中锻炼了动手能力,积累了众多的素材,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培养了写作兴趣。加上课外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的配合训练,也使学生平日里就克服了写作畏惧心理,作文的“源头活水”一起涌来,作文也就会由无话可说变得有话可说,字数也由少变多,篇幅由短变长了。
统一命题与自由命题结合,写作训练由单一变多项,发展写作兴趣。“统一命题”和“自由命题”各有利弊。“自由命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才智和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但容易导致学生放任自流。
我们主张将“统一命题”作文和“自由命题”作文结合起来,经常变换,交替进行。具体做法是:建立大小两种作文本,做到大小作文结合。所谓大作文,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统一命题作文;所谓小作文,是指在课外练笔中学生自由命题作文。
大作文,教师灵活批改,集中讲评;小作文,教师定期抽查、选优、评优,多予鼓励。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增加写作的量;二是提高了写作的质。学生写作的内容涉及各个项目领域:记叙、说明、议论,无所不练;日记、札记、心得,无所不写;人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尤其在自由命题作文时,学生们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写自己感兴趣而熟悉的东西,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越写越长,越写越好。 此外,教师还应做好讲评,巩固写作兴趣。以上所言,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如何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
(张家口市宣化县第二中学)
爱因斯坦说,“兴趣和爱好是最大的动力。”认为要提高农村初中学生作文水平,应着眼于兴趣的培养。学生有了写作兴趣,就会经常想写、愿写、乐写。写得多了,写作水平自然会得到提高。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呢?
一、课外阅读与说话能力训练结合,学生说话由短变长,产生写作兴趣
在实践中,可以有计划、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鼓励学生在不加重负担的前提下自愿订阅或借阅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同时,还应解决好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和时间问题,一般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读。教师根据需要可以每周安排一节阅读课,学生或在课堂上阅读,或去图书馆阅读,或网上读书。
在此基础上,寻求与“说”相结合的方法。说话能力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因为说话要求思维的敏捷性、灵活性、针对性都是书面写作所需要的思维品质;说话有助于书面写作的通顺、流畅。但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往往忽略了这一点,大家重视的往往只是书面形式的表达。
也可以借鉴《演讲与口才》中“一分钟讲话”的经验,在全体学生中开展“两分钟讲话”活动。具体做法是:利用当天语文课的前五分钟,分两人一组,每人讲两分钟。要求每人认真对待自己的两分钟,讲话力求生动形象,吸引人。讲话题目自拟,内容自定,可以是一段新闻,一段名言,一件身边的事等等。讲话完毕,互评优劣。
这样,每学期每人可讲五至六次。长期坚持下来,学生说话就会由短变长,语言也相应会由干瘪无味变得形象生动。同时,这一活动的开展,又会促使学生观察生活,写作的源头活水就来了,写作的兴趣便自然产生了。
课内作文与课外练笔结合,作文字数由少变多,培养写作兴趣。为了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应采取两条腿走路的方法,做到:课内作文序列化和课外练笔多样化相结合。主要方法是根据新教材“写作、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等内容,严格进行序列化训练。这样的训练,多在课内进行。至于课外练笔,花样就更多了。
诸如写日记、周记,做读书笔记,办手抄报、墙报、黑板报,组织作文竞赛,开展文学社团活动等。应强调学生每天至少课外练笔一次,大至国事,小至家事,甚至点滴心得,遣词造句,不一而足。学生在读书看报的时候勤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圈点书报中的生字难词、关键语句;批注精妙之处;评品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特色;评论内容情节、人物形象。
无论是来自课文的震撼,还是报刊中的启发,或是自己的所见所闻,只要有灵感的火花闪现,都应及时地把这种体验用富有创意的语言和形式生动地表达出来。茅盾在《创作的准备》中写到:“无论到哪里,你要竖起耳朵,睁开眼睛,像哨兵似的警觉,把你的所见所闻随时记下来。”如果坚持每天必记,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素材丰富了,兴趣也成为习惯了。
到那时想不记想不写都很难了,什么“写日记是一种无聊”,“写作文是一种折磨”将不再是话下,那些貌似“老大难”的作文也都统统成为“小儿科”,取而代之的将是乐此不疲,笔耕不辍了。
这样,就把课外练笔融进了课内作文的教学之中,使二者融为一体。学生从课外写作中锻炼了动手能力,积累了众多的素材,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培养了写作兴趣。加上课外阅读与口头表达能力的配合训练,也使学生平日里就克服了写作畏惧心理,作文的“源头活水”一起涌来,作文也就会由无话可说变得有话可说,字数也由少变多,篇幅由短变长了。
统一命题与自由命题结合,写作训练由单一变多项,发展写作兴趣。“统一命题”和“自由命题”各有利弊。“自由命题”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生活,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最熟悉最感兴趣的事,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才智和个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才能。但容易导致学生放任自流。
我们主张将“统一命题”作文和“自由命题”作文结合起来,经常变换,交替进行。具体做法是:建立大小两种作文本,做到大小作文结合。所谓大作文,是指在教师指导下的统一命题作文;所谓小作文,是指在课外练笔中学生自由命题作文。
大作文,教师灵活批改,集中讲评;小作文,教师定期抽查、选优、评优,多予鼓励。这样做的好处有:一是增加写作的量;二是提高了写作的质。学生写作的内容涉及各个项目领域:记叙、说明、议论,无所不练;日记、札记、心得,无所不写;人文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
尤其在自由命题作文时,学生们无拘无束、无忧无虑地写自己感兴趣而熟悉的东西,有话可说,有事可写;越写越长,越写越好。 此外,教师还应做好讲评,巩固写作兴趣。以上所言,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但如何从兴趣入手,提高学生的作文写作水平,已成为语文教师探讨的重要课题。
(张家口市宣化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