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的中国媒体外交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wei83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9年12月7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12月19日,大会最后达成了不具法律约束力的《哥本哈根协议》,在取得初步共识后闭幕。纵观会议全程,哥本哈根大会像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减排的具体可行性措施上意见相左,争端不断。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代表,中国在峰会上的表现甚为抢眼。官方谈判代表强硬而不失分寸,媒体报道及时客观,中国企业、志愿者和民众积极建言献策。中国站在为全球气候负责的高度,大胆发出自己的声音,积极推动会议进程,彰显了勇于承担责任的大国风范。在整个会议报道过程中,中国媒体打了一个漂亮的媒体外交战。
  准备充分,立足于替发展中国家说话,对误解与恶意攻击立即作出回应。一个国家的舆论环境好,在国际上的威信高,就容易得到理解和支持。对中国来说,在气候大会期间向世界介绍中国节能减排的积极努力、举措和成效,说明中国的政策,澄清其他国家对中国的误解尤为必要。从以往的舆论宣传来看,中国的声音还太小、太弱,较为保守。在此次气候峰会上,中国代表团一改往日的低调作风,注重借助媒体力量传达中国声音,让世界全面了解中国的努力和行动。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期间,大量中国媒体同样在借助这一机会传播中国、报道世界。此次大会,中国是唯一单独设立新闻与交流中心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外交部新闻司的蒋小燕说,设立新闻与交流中心的目的,就是要抓住此次大会机会,全面介绍中国政府各部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行动、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以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同时替发展中国家说话,对误解与恶意攻击立即作出回应。来自国内十几家报纸、电视台、网站的几十名记者、特约记者活跃在会场各处。新华社派出了20余人的报道团队,通过中英文文字、视频和图片等多种报道形式,向世界传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立场和声音,显示中国政府的严正立场,维护了中国的根本利益,表达了中国人民的共同心声。
  积极发出中国声音,让世界看到中国努力、认同中国主张。2010年12月8日,中国代表团在中国新闻与交流中心召开了面对气候大会中外媒体的首场新闻发布会。这是中国政府在历次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第一次主动召集媒体事务。会上,中国首席谈判代表苏伟亮相新闻通气会,直接在减排标准和援助资金两大核心议题上向美欧等发达国家“开炮”。在这场之后被媒体形容为“充满火药味儿”的发布会上,苏伟逐一点名批评了美欧日三方,并直指欧盟将他们应该承担的国际义务跟发展中国家的内部目标相比是不厚道的。
  之后,会场的公告屏幕上,每天都会出现中国代表团举行新闻吹风会的信息。国内一些主流媒体如《人民日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电视台等媒体都对大会进行了深度报道。而《人民日报》(海外版)则分别在2010年12月5日、12日、19日接连安排了三个中国环境专版,并借助品牌栏目《今日聚焦》和《望海楼》进行深度报道。例如:12月7日的《承诺和利益在激烈较量》、12月9日的《哥本哈根大会要过“四道坎”》、12月11日的《警惕“气候重商主义”》、12月12日的《40%~45%减排目标意味着什么》、12月17日的《如何实现公平的“减排达标”》等。
  正面报道会议交锋,主动迎击,占领媒体话语主动权,突破西方舆论合围。媒体外交是国家公关的有力武器。西方主流媒体的涉华报道常常有意无意地扭曲中国的国家形象。这样的报道容易造成世界对中国的不了解。不了解就会形成偏见,偏见必然导致误读,误读可能引起冲突。因此,对于中国媒体而言,强化媒体传播能力,打破外国媒体的偏见与误读,精心塑造中国积极的国际形象,让西方正确、客观、全面地了解我们责无旁贷。
  舆论场就像一个大容器,你公开注入的信息越充分,其他人的意见空间和回击余地就越狭隘。对于媒体外交而言,面对不利言论不能一味保持低调、谦让,出现负面事件只是被动回应、辟谣,而应当主动反击,占领话语主动权。早在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前,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炮制舆论,指责中国,企图绑架中国。中途,会议一度陷入僵局,打破僵局的是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她于17日到达哥本哈根后宣布,美国将和其他发达国家一起,在2020年前每年为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提供1000亿美元。希拉里同时表示,这笔钱取决于受援国满足美国对透明度的要求,以表明其履行了减缓排放量增长的承诺。第二天,国内媒体《第一财经日报》、人民网和《中国青年报》分别以《气候大会谈判美国对中国发难》、《美要挟以金援换“中国透明度”》和《美国提出中期气候融资方案附带苛刻条件》进行了报道。
  据香港《明报》报道,中国代表团也被媒体称“一反常态”地高调批评美国设定的减排目标“不显著”、欧盟的减排目标“不足够”、日本更设下了“不可能”的减排前提条件。“这次会议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发达国家开空头支票,到最后根本就不落实。”参加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的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第一天的高调亮相让人耳目一新。12月11日下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贝拉会议中心举行中外媒体吹风会,介绍中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主张及举措。针对气候变化领域所谓“中美共治”的提法,何亚非说:“美国是发达国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将中美两国相提并论,没有法律基础,也不符合事实。”他还说,中国自主确立的行动和目标极具挑战性,而且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不以任何其他国家的行动为前提,也不容谈判。针对一些欧盟代表把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减排的自主行动目标与欧盟必须承担的国际义务相提并论的说法,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气候谈判中方首席谈判代表苏伟立即作出反应,“欧盟代表今天下午在发布会上拿中国与欧盟作比较不厚道……”针对美国气候变化特使此前表示,美国在温室气体排放方面没有亏欠世界,也不会向中国提供减排援助。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中国代表团副团长何亚非随后在新闻发布会上对此提出批评:“我不想说这位先生无知,他受过良好教育,但我认为(拒绝)对中国提供资金的言论是缺乏常识的,既缺乏常识,也极不负责任。”
  中国代表团负责人纷纷出场,解振华的一针见血,何亚非的睿智,苏伟的幽默,于庆泰的清晰,中国媒体的报道让中国“声音”充分传递出来,争端所在、孰是孰非受众自然一目了然。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最终并未产生具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协议而草草收场,部分西方舆论将矛头指向中国在幕后联手与其他发展中国家阻碍会议取得突破。中国官方通讯社新华社2010年12月24日发表记者撰写的名为《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温家宝总理出席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纪实》的报道,以大量的细节详述了温家宝总理从12月16日至18日在哥本哈根出席大会期间的60个小时密集行程,其中重点突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在与会各国间斡旋和协调方面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长篇的纪实报道,反映中国在会议过程中所扮演的积极角色,间接针对近日西方媒体刻画的中国强硬形象进行修正。
  中国高调“发声”,客观报道突发事件,理性引导公众舆论。外交活动的开展,离不开传媒的报道;而传媒通过报道外交活动,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外交事务的进程。2010年12月9日早晨,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在进入贝拉中心会场时,由于技术上的失误被拒绝入场,中国代表团副团长苏伟由此对大会的组织工作表示了强烈的不满。根据大会程序,所有谈判代表、NGO和媒体都必须佩戴有大会发放的附有电子条形码的注册牌,进场和出场时都必须扫描条形码以确认权限。但是,当解振华戴着代表团工作人员的胸牌进入贝拉中心时,却被拦了下来。应主办方要求,他重新办理了一张专用于各国代表团成员的粉红色胸牌,还是没能进入会场。而让人不解的是,这已是连续第三天受阻了。在最终进入贝拉中心之后,苏伟引用中国的古话“事不过三”、“是可忍孰不可忍”,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还用英语说:“大会开始第一天我不高兴,第二天是很不高兴,今天是非常地不高兴。”事件一经报道,便在国内引起轩然大波,长期关注大会进程的民众在失望之后情绪激动,关于中国在大会上受欺负的言论充斥于网上,公众纷纷对发达国家的一系列做法表示不满,一些过激言论也露出苗头。对于这一突发事件,如何引导公众正确认识,疏导公众情绪,是摆在国内媒体面前的问题。随后,人民网、新华网等媒体进行了后续报道,报道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秘书处执行秘书德布尔的致歉和外交部对事件的回应:中方对会议组织和安保方面的压力表示理解,希望会议有关技术问题得到解决。
  整个突发事件,媒体报道及时、客观,展现给公众一个理性、大度、不卑不亢的政府形象。中国的高调“发声”,避免了发达国家阵营对气候变化问题偏信一家之言,这些睿智、犀利的语言经媒体报道后被国内民众所津津乐道。
  在外交舞台上,公共关系、公共传播显得尤为重要,而在公共外交中,媒体的力量不可忽视。政府借助于媒体策划活动、设置议程、引导舆论、传播国家形象等方式影响受众,受众形成的公众舆论能够推动政府外交。因此,积极展开对外宣传,向世界介绍一个真实的中国,展示中国的良好国家形象,使世界人民准确地认识中国、正确地认识中国是我们媒体的责任和任务。
  (作者单位:驻马店日报社)
  编校:赵 亮
其他文献
  "中国梦"是理想、是目标,也是现实,反映在当前的生活中。其动力源之一是"追求公平正义,民主法制,公民成长,文化繁荣,教育进步,科技创新"。这个动力源离不开作为社会大文化系统的
摘要 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充分合理地运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利用图文并茂的音像教材、视听组合,更能激发学生對科学探究的兴趣,拓宽学生的求知领域和求知视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课堂效率。  关键词 现代教育技术 图文并茂 身临其境  小学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及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小学科学
泡沫金属是一种具有独特结构和性能的新型功能材料,本文所研究的低镍高铁的泡沫铁镍合金生成成本低,应力脆性小,以其便宜的价格、比表面积大、抗压强度高、热膨胀系数低等优点更适合用于汽车尾气净化及其相关领域目前。目前,电沉积泡沫铁镍合金主要采用氯化物体系和硫酸盐镀液体系,但是氯化物体系不稳定、易氧化,因此通过比较上述两种体系,着重研究了硫酸盐镀液体系。通过赫尔槽试验确定了硫酸盐基础镀液的工艺条件:FeSO
借助课件技术教学,既可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提高课堂效率,又可以提高学生英语交际运用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通过多媒体课件的应用活化教材,也有利于及时反馈,起
“科学”在小学教学体系中是一门很特殊的课程,是以后中学将学习的众多学科的一个知识综合体,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关注学生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现代教育技术能激发
  文化创意产业是融文化、创意、科技为一体的新型业态,其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大量问题很大程度上源于概念认识的偏差。从实践视阈详细展开对文化创意产业的静态思考,将其内涵、
聚乳酸是具有可生物降解性,且以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高分子材料,可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和日益枯竭的石油资源等问题。与线形聚合物相比,星形聚合物有较低的结晶度、熔融粘度,分子表面有较高官能度、较小的流体动力学体积等性能。因此,可以在获得较高相对分子量的同时又能降低粘度,这样的聚乳酸共聚物便于生产加工。因此有必要研究和开发工序简单、溶解性能好、成本低廉而更有实用价值的星形聚乳酸。首先以廉价易得的D,L
作为世界上分布最广的资源之一,水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必不可少的物质。水的生态环境与人类的活动息息相关,长久以来我国的水污染日益加重,尽管我国一直在加强水污染的治理与防
  文化产权交易平台作为金融资本市场与文化产业对接的重要载体和政府推动主要抓手,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本文从文化产权交易平台建设现状出发,探讨文化
利用窄禁带的纳米半导体Bi2S3敏化TiO2薄膜电极,以提高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光电转换效率,已成为研究热点。本论文利用水热与溶剂热法制备纳米半导体Bi2S3,以其为敏化剂对溶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