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案件表现出成人化、突发性、低龄化和手段更趋残忍的特点,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和反省。中职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大量懂法护法的技术工人,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全社会的责任。本文从中职《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教学角度出发,谈谈如何对中职生进行法治教育。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中职生 法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且表现出突发性、成人化、低龄化和手段更趋残忍的特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反省。中职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大量知法守法的技术工人,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一、对中职生进行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中职生学习法律的紧迫性
1.加强中职生的法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存在,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形势严峻。职业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各种不安定因素必然会反映到学校来。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教育中职生,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
2.加强中职生的法治教育,是中职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1)从本质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中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职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2)中职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国家和学校要重视中职学生的法治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与行为规范“双困生”,他们大多文化基础较差,自控能力弱,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课堂纪律习以为常,甚至吸烟、酗酒、打架也是屡见不鲜。这些无疑都给学校的管理和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为己任,学校加强法治教育责无旁贷。
二、对中职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举措
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要以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学校法治教育的网络和体系。
1.立德育人,教师必须身先垂范,做学法守法的先行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法治意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否則一切都是空谈。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学习法律知识的活动。提高教师们的守法意识和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正当权益的自觉性。
2.知行统一,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我们在很大程度形成“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教育教学的关键。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做法,结合中职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教学实践性和注重直观形象性,不断地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1)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中职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将法治教育渗透在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和环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法、知法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以法律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守法习惯。
(2)要重视体验教学法。学校要重视课内教学,更要重视课外实践。要通过实践这门课堂之外的教育形式做好法治教育工作,同时把体验式的教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如:举办演讲、辩论赛、学校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知识咨询;请警察、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学校开设中职生法制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法庭旁听等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治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有渗透力和震撼力。
3.躬行践履,中职生要做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践行者
中职生要认真学习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中职生。
中职生的法治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也需要社会、家庭行动起来,形成合力,为中职生学法守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
【关键词】职业道德与法律 中职生 法治
近年来未成年人犯罪案件频发,且表现出突发性、成人化、低龄化和手段更趋残忍的特点,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和反省。中职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培养大量知法守法的技术工人,不仅是家庭和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职业道德与法律》是中职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其主要任务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和法律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综合职业能力形成。
一、对中职生进行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和中职生学习法律的紧迫性
1.加强中职生的法治教育,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在我国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各种复杂的社会问题、不安定因素、各种违法犯罪活动仍然存在,尤其是青少年犯罪形势严峻。职业学校作为社会的一部分,社会上的各种矛盾、各种不安定因素必然会反映到学校来。中职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民族的振兴,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必须用社会主义法治思想教育中职生,提高他们的法治观念。
2.加强中职生的法治教育,是中职生个人成长和发展的需要
(1)从本质来说,素质教育就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国无法不治,民无法不立。中职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中职生亟需在学校的正确教育和引导下,不断学习,努力提高和完善自己。
(2)中职生这个群体的特殊性就决定了国家和学校要重视中职学生的法治教育。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学习与行为规范“双困生”,他们大多文化基础较差,自控能力弱,迟到、早退、旷课、夜不归宿、不遵守课堂纪律习以为常,甚至吸烟、酗酒、打架也是屡见不鲜。这些无疑都给学校的管理和德育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但中职学校肩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任务,以提高初中级专业技术人员综合素质为己任,学校加强法治教育责无旁贷。
二、对中职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举措
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要遵循教育规律,要以课程教学为主要渠道,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紧密结合的学校法治教育的网络和体系。
1.立德育人,教师必须身先垂范,做学法守法的先行者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是学习兴趣激发者,是德育思想的引领者。教学效果的优劣,关键取决于教师。加强对青少年学生的法治教育,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具备较强的法治意识,这是一个前提条件,否則一切都是空谈。教师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开展学习法律知识的活动。提高教师们的守法意识和依法保障学校、教师、学生正当权益的自觉性。
2.知行统一,重视《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教学的实效性
长期以来,我们在很大程度形成“满堂灌”“填鸭式”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使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尊重与发挥,学生始终处在被动学习的地位,因而也必然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创新教学途径和方法,是搞好《职业道德与法律》学科教育教学的关键。为此,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改变“满堂灌”的做法,结合中职的特点,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性,强调教学实践性和注重直观形象性,不断地探索符合中职学生实际的多样化教学方式。
(1)要重视案例教学法。在选择教学案例时,坚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的原则,把枯燥的法律条文变为一个个鲜活的案例,运用现代的多媒体手段进行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学形式。如组织学生观看、收听法律专题的电视片或录像带等,让中职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将法治教育渗透在富有吸引力的内容和环节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使学生在学法、知法过程中形成较强的法律意识和法律信仰,以法律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形成良好的守法习惯。
(2)要重视体验教学法。学校要重视课内教学,更要重视课外实践。要通过实践这门课堂之外的教育形式做好法治教育工作,同时把体验式的教育渗透在课外活动中,让学生切身体会到遵守法律法规的重要性。如:举办演讲、辩论赛、学校法律知识竞赛、“模拟法庭”,开展法律知识咨询;请警察、法官、检察官和律师等来学校开设中职生法制讲座;组织学生参观未成年犯管教所、法庭旁听等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主动参与、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让课堂教学焕发出活力,营造出浓厚的校园法律文化氛围。实践证明,多种形式并用的法治教育要比单纯的法律课程教学效果更有渗透力和震撼力。
3.躬行践履,中职生要做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护法的践行者
中职生要认真学习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中职生。
中职生的法治教育,任重而道远,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长期坚持,常抓不懈。也需要社会、家庭行动起来,形成合力,为中职生学法守法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环境。
(作者单位:甘肃省会宁县郭城农业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