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幻文学是科学和未来双重入侵现实的叙事性文学作品,从内容上,它包含的“启蒙”“理性”“进步”“科学”等宏大主题,将其牢牢地雕刻在现代性大厦的相应位置。从手法上,它所采用的各种前卫性美学尝试,对古典小说核心特征所进行的种种反抗,又使它毋庸置疑地处于各个时代新旧美学更替的“刀锋边缘”。将科幻小说作品经过改编搬上银幕,历来是国内外电影题材的重要来源。由于科学技术在日常生活中地位的突破性改变以及后现代哲学的普遍繁荣,使得科幻电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这类小说所改编的电影作品数量也愈来愈多。改编之后电影作品的呈现,在观众当中引起了不同的反响。近年来,国内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无论从质量或是从数量来讲都较之前有所突破。在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我国科幻小说影视改编何去何从?本文将从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现状、所遇困境以及策略分析三方面试做探讨。
一、基于本土性与国际性观照中国科幻电影之现状
科幻文学虽不是主流文学,但却享有着比主流文学更多的读者。从玛丽·雪莱到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郑文光、叶永烈,再到今天的星河、韩松、王晋康、刘慈欣、斯皮尔伯格和卡梅伦,科幻作家越来越受读者喜爱和欢迎。从科幻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是体验转移与视觉构建的双重结果。在此基础上,我国科幻小说影视改编数量较之前有显著增长,尤其新世纪以来。但创作质量却参差不齐,改编类型上主要集中在科幻喜剧片、科幻爱情片、科幻儿童片以及独立科幻题材等创作。
(一)国内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现状。首先,电影市场的需求化。作为2019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中就有两部是由科幻小说题材所改编,分别是由同名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由小说《乡村教师》改编的《疯狂的外星人》。制作人对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的热衷与电影市场本身的剧本匮乏有着一定关系。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有着不可分割、互文阐释的密切关系。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观众对电影题材的创新性、特效视觉的冲击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剧本故事及创作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于是制作人及导演越来越多地将视线锁定到拥有着高阅读量、高人气的文学作品上来,尤其是科幻小说文学这一主题。科幻题材的小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及猎奇心需求,其题材新颖,在天马行空的故事架构中不忘展示普通生活,集娱乐性、启蒙性于一体,再加之原著本身所拥有的大量读者粉丝,使得科幻小说影视改编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其次,科幻题材的多样化。新世纪以来国内科幻电影数量较之前有了较大增长。如,科幻儿童题材的《魔比斯环》(2006)、《長江七号》(2008)、《超娃战士之初露锋芒》(2010)、《超蛙战士之威武教官》(2012);科幻爱情题材的《机器侠》(2009)、《未来警察》(2010)、《全城戒备》(2010);独立科幻题材的《parapax》(2007)、《瑞流》(2008)、《神秘日》(2010)、《李献计历险记》(2011)、《孤者定律》(2012)、《解忧杂货店》(2017)、《逆时营救》(2017)、《流浪地球》(2019);科幻喜剧片《不可思议》(2015)、《疯狂的外星人》(2019)等。其中《parapax》是由夏茄同名小说改编,《瑞流》由日本作家小林泰三《醉步男》改编,《神秘日》由作家柳文扬的科幻作品《一日囚》改编,《孤者定律》由作家何夕的小说《伤心者》改编,《解忧杂货店》由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改编,《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均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由此来看,由小说所改变的科幻电影所占分量愈来愈多。一方面,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观众对新颖、刺激的感官追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一定程度上符合观众审美趣味,呈现出多样化,从高票房的影片来看,观众对电影的故事情节、架构、3D特效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评价和选择。
再次,传播上的优势。科幻小说所改编的电影在传播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一是小说本身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粉丝量,对于影片的宣传有着很大的助推作用。此外一些影片制作人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原著粉丝参与进来,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拓宽了传播的渠道。二是影片的角色选拔也使得电影本身锦上添花。科幻小说自带的流量以及影片角色所带的流量等双重影响增加了电影传播所带来的附加效益。从前期剧本的创作到角色的敲定过程中让读者粉丝参与进来,拉近读者与影片的距离同时能体会一定的参与快感。“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以往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暗合了影视传播规律。”[1]
综上,科幻小说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为电影剧本也注入了新活力,同时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使得当今国内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日渐成为新宠。
(二)好莱坞科幻小说改编现状对比。纵观好莱坞新世纪的系列科幻影片,不难发现中国科幻影片与好莱坞影片的一些差异。单部影片与系列作品的差异。结合第一节的分析,国内科幻小说改编电影几乎都是单部题材,难成系列之所。好莱坞科幻电影则更倾向于电影宇宙式的系列电影,如《哈利波特》系列五部、《变形金刚》系列、《阿凡达》系列、《星球大战》系列,漫威电影宇宙系列22部,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美国队长》系列、《钢铁侠》系列、《雷神》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等。国内外的这种差异各有优劣,系列电影呈现的故事架构更趋向宏观,但主题类型相同;而国内的单部影片虽难成系列,但可呈现多样化趋势。
特效方面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引进的科幻题材影片中高投资、大制作的商业大片较为卖座,而这类科幻影片的一大吸引观众的特点就是其特效制作较为精良,因为科幻片独特的题材,其内容往往是虚构亦或是预设的将来,与观众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和幻想,因此在观影中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身心均能得到放松。特效制作方面,国内科幻电影近几年有较大提升,但也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叙事方面的差异。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方式及思维模式较为固定,这也是由市场逐渐选择的结果,而国内科幻题材电影叙事相对多元化。对多数观众来讲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像《星球大战》系列、漫威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影片讲述的多是地球面临末日危机之时出现的超级英雄将拯救地球和人类于水火之中,剧情与叙事都较为模式化与固定化。国内影片则较为灵活,像2019年贺岁档电影《流浪地球》呈现的则是当危机来临时的人类共命运、生命共同体的中国精神。 二、科幻文本向科幻影像转化的优势与困境
影视改编也是创作,它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因此是一次再创作。同时,“影视改编也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劳动”[2]。从近几年影视改编的情况来看,科幻小说为电影提供了优良的剧本,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同时整体而言不论是在价值观的传达亦或是影视制作技术上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困境。
(一)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的优势。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的优势之一便是其“原著粉”效应。“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艺术创作过程的完成并非艺术活动的完成,而接受者接受的完成才是艺术整体过程的终结。”[3]科幻小说影视改编之前便已对其可改编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考察,其中一个考察因素便是原著小说的阅读量。小说的阅读量是其拥有用粉丝量的一个量化体现。在小说影视改编完成以后一部分的原著粉丝将转化为观众,这种转化有效地保证了影视剧的市场,这种影视改编也会形成一个连锁反应。例如科幻作家刘慈欣,许多书迷对刘慈欣的欣赏源于《三体》,读者透过对小说的喜爱从而延伸到对作者的喜爱还可再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喜爱。影视改编的这种连锁效应也不例外。原著粉往往对科幻作家其中一部小说改编电影的支持与喜爱延伸到对其他作品改编的喜爱。这种连锁的粉丝效应一定程度上给小说影视改编带来了优势。
整体化的叙事结构特征。“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应用到小说的叙事中,通常指的是对段落、情节等组成部分的组织和编排。”[4]科幻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设想,优秀的科幻小说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因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这就使得科幻小说作者需建立在某种逻辑上自我架构式的整体化叙事。科幻小说的叙事结构则呈现出一种整体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叙事表达的整体化与结构化上,而科幻电影的改编恰恰是承接了這一整体化叙事呈现的独立故事架构。这种特定的故事架构往往呈现给观众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满足了观众一定程度上的猎奇性与思维延展性,具有一定优势。
(二)科幻小说影视改编所面临的困境。首先是电影文本对小说文本叙事内容改编的误判。由于文本的差异性,电影往往要在90分钟时间内将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说故事内容进行压缩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在保留原有的故事主旨精髓的同时又要使情节丰满充盈,这给影视改编者提出了挑战。在实际的改编过程中,创作者既想要保留故事原有主旨精髓,但又对一些多余细枝末节不舍弃,甚至注入与原著完全不同的叙事内容,这就使得整部影片的叙事琐碎而复杂。如在《疯狂的外星人》这部电影中其整个叙事文本内容完全不同于原著文本。原著《乡村教师》讲述的是身患重病的乡村教师在弥留之际将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教授给了自己的学生,这使得学生们在一场宇宙的浩劫之中被证明已具备了足够的文明并得以幸存。而《疯狂的外星人》则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外星人因与地球交换基因失败后落入到中国而随之展开了一系列荒诞性故事。电影的大胆改编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票房,但却失去了众多原著粉的支持,而沦为“不伦不类”的改编。
粗制滥造的特效制作。由于科幻片的特殊性往往需要使用替身演员,这对剧组提出了技术上的挑战。很多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由于设备、技术等各方面限制问题,成片之后的特技效果往往不尽如意。此外,由于拍摄场景条件的限制,大量科幻场景的拍摄只能选择室内拍摄并后期进行处理,后期处理的技术若把握不好,非但不能营造一种科幻未来之感,反而会降低故事真实感。
商业利益驱动性强。许多导演、制作人往往将是否卖座作为是否需要改编一部科幻小说的出发点,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种维“票房”之上的出发点会使得改编出来的科幻影片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与目的性。此外,影院受利益的驱动,也热衷于商业大片的播放,这种单一化、利益化的选择使得科幻片的多样性受限制。
三、科幻小说影视改编发展的多维因素
(一)内容上,忠于原著有所创造。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改编观,一种认为改编应该“忠于原著”;另一种认为改编应当“自由创造”。两派论者各持己见。李玉铭认为:“原著与改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原著,改编就无从谈起;没有改编,原著仍然是原著。只有把原著与改编统一起来,经过改编者的再创作,才能产生具有独特价值的电影新作品。”[5]因此在笔者看来,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应当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有所创造。科幻小说的影视改编亦是如此。忠于原著,一是要尊重原著的创作意图;二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要努力体现原著的艺术风格。
电影与小说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其两者区别是无法回避的。小说家通过纸张上的文字表现形式将某种程度上支离破碎的隐喻勾勒出抽象的思想概念;而电影是直观的形象艺术,其无法展现出形象与概念交错相连的意识流。因而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应有一定抗衡的魄力,运用电影中的空间意识、运用意识、摄影意识、蒙太奇意识以及声音意识思维对原作进行独立完整的电影构思,使用电影艺术手段,在原作的土壤上进行大胆创造。
(二)技术上,加强学习,提高特效水平。由于科幻电影的特殊性,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后期制作,这就在技术上对科幻影片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由于面临着技术短缺问题,因此制作上也会处于被动与落后的状态,加之国内没有基本研发团队和成熟体系,一些电影特效的制作只能寻求国外特效公司帮助。进入新世纪,国内电影特效技术进入到了数字化普及时期,数字特效成了特效电影制作的标配,虽然数字特效制作广受电影投资方的青睐,但在此背景下国内特效技术的创新发展却未有很大创新。因此,加强国内特效技术的学习与对外交流势在必行。2010年上映的电影《阿凡达》使用了多种电影放映格式,荣获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上映至今稳坐全球票房第一位,达27.823美元。《阿凡达》的成功标志着影视特效的发展进入了3D立体时代。在这之后好莱坞出品的商业大片基本以3D电影为主,达到了一定的视觉体验效果的同时,收获了一众票房和口碑。 《阿凡达》的成功也给了国内电影特效技术创新一定的启示。较早的成功案例如2011年底的《龙门飞甲》及2012年暑期档的《画皮2》,均是在拍摄完成之后转制3D上映。随后直到2019年国内首部现象级的科幻3D影片《流浪地球》诞生。该片同样运用了3D特效技术给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同时该片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突破,增加了多重人物关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构建。对科幻小说的影视改编来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政策上,完善电影体系,加强政策扶持。在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的发展策略中还可完善科幻电影体系并加强国家政策扶持。首先,营造良好科幻小说创作环境,鼓励优秀科幻小说创作。国内优秀科幻小说家的系列科幻作品赢得了读者好评,为科幻电影的拍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积累。如韩松的《驱魔》《寻龙记》,刘慈欣的《三体》《乡村教师》《思想者》《流浪地球》,王晋康的《七重外壳》《最后的爱情》《解读生命》,钱莉芳的《天命》《天意》,何夕的《光恋》《电脑魔王》《平行》等。只有以良好的小说文本为根基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出更好的电影文本。因此,营造良好的科幻小说创作环境势在必行。
其次,鼓励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科学家等给予科技扶持。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技术支持对科幻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像《变形金刚2》在拍摄之时就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大力支持,借出了导弹试验场以及许多先进军事装备如坦克、战机、战车等,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如跳傘队及刚从伊拉克前线撤回的军人等充当群众演员。
再次,提高国内科幻电影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与创作实践能力。科幻电影工作者不但应当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素养,还应当具有严谨敬业的技术态度。如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历时14年、耗资5亿美元来制作影片《阿凡达》,在此期间他多次咨询请教植物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反复打磨力求完美,体现出了严谨的敬业态度。再如,《星际穿越》运用突破性的工程技术摄像机以拍到尽可能多的动作来实现影片真实效果,他们在《星际穿越》中体验了飞行中的失重。因为此前导演诺兰曾攻克了《盗梦空间》中的零重力幻象,并与特技协调乔治·科特尔一起把他们掌握的技术再进一步推进。国内科幻电影制作者很多都具备了一定的影视制作专业能力,但不免也有缺乏系统、专业的科学知识者,因此提高国内科幻电影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与创作实践能力,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模式也是科幻小说影视改变之路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苏荣荣.国内网络言情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叙事策略研究[ D ].陕西科技大学,2018:5.
[2][5]张翎编辑.再创作——电影改编问题讨论集[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0.
[3]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学[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7.
[4]周涌.影视剧作艺术[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7.
一、基于本土性与国际性观照中国科幻电影之现状
科幻文学虽不是主流文学,但却享有着比主流文学更多的读者。从玛丽·雪莱到儒勒·凡尔纳、H.G.威尔斯、郑文光、叶永烈,再到今天的星河、韩松、王晋康、刘慈欣、斯皮尔伯格和卡梅伦,科幻作家越来越受读者喜爱和欢迎。从科幻小说到电影的改编是体验转移与视觉构建的双重结果。在此基础上,我国科幻小说影视改编数量较之前有显著增长,尤其新世纪以来。但创作质量却参差不齐,改编类型上主要集中在科幻喜剧片、科幻爱情片、科幻儿童片以及独立科幻题材等创作。
(一)国内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现状。首先,电影市场的需求化。作为2019年贺岁档上映的影片中就有两部是由科幻小说题材所改编,分别是由同名小说改编的《流浪地球》、由小说《乡村教师》改编的《疯狂的外星人》。制作人对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的热衷与电影市场本身的剧本匮乏有着一定关系。小说文本与电影文本有着不可分割、互文阐释的密切关系。随着互联网 时代的到来,观众对电影题材的创新性、特效视觉的冲击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剧本故事及创作已不能满足观众的需求,于是制作人及导演越来越多地将视线锁定到拥有着高阅读量、高人气的文学作品上来,尤其是科幻小说文学这一主题。科幻题材的小说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审美情趣及猎奇心需求,其题材新颖,在天马行空的故事架构中不忘展示普通生活,集娱乐性、启蒙性于一体,再加之原著本身所拥有的大量读者粉丝,使得科幻小说影视改编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
其次,科幻题材的多样化。新世纪以来国内科幻电影数量较之前有了较大增长。如,科幻儿童题材的《魔比斯环》(2006)、《長江七号》(2008)、《超娃战士之初露锋芒》(2010)、《超蛙战士之威武教官》(2012);科幻爱情题材的《机器侠》(2009)、《未来警察》(2010)、《全城戒备》(2010);独立科幻题材的《parapax》(2007)、《瑞流》(2008)、《神秘日》(2010)、《李献计历险记》(2011)、《孤者定律》(2012)、《解忧杂货店》(2017)、《逆时营救》(2017)、《流浪地球》(2019);科幻喜剧片《不可思议》(2015)、《疯狂的外星人》(2019)等。其中《parapax》是由夏茄同名小说改编,《瑞流》由日本作家小林泰三《醉步男》改编,《神秘日》由作家柳文扬的科幻作品《一日囚》改编,《孤者定律》由作家何夕的小说《伤心者》改编,《解忧杂货店》由日本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改编,《流浪地球》《疯狂的外星人》均改编自刘慈欣的科幻小说。由此来看,由小说所改变的科幻电影所占分量愈来愈多。一方面,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观众对新颖、刺激的感官追求日益强烈;另一方面,科幻小说一定程度上符合观众审美趣味,呈现出多样化,从高票房的影片来看,观众对电影的故事情节、架构、3D特效等方面有着不同的评价和选择。
再次,传播上的优势。科幻小说所改编的电影在传播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一是小说本身拥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粉丝量,对于影片的宣传有着很大的助推作用。此外一些影片制作人也会通过一定的方式让原著粉丝参与进来,从被动接受到积极参与,拓宽了传播的渠道。二是影片的角色选拔也使得电影本身锦上添花。科幻小说自带的流量以及影片角色所带的流量等双重影响增加了电影传播所带来的附加效益。从前期剧本的创作到角色的敲定过程中让读者粉丝参与进来,拉近读者与影片的距离同时能体会一定的参与快感。“这种传播方式打破了以往传播中传播者与受众之间的单一的线性传播方式,暗合了影视传播规律。”[1]
综上,科幻小说为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多样化选择,为电影剧本也注入了新活力,同时顺应了市场发展的需要,迎合了受众的需求,具有一定的传播优势,使得当今国内科幻小说改编的电影日渐成为新宠。
(二)好莱坞科幻小说改编现状对比。纵观好莱坞新世纪的系列科幻影片,不难发现中国科幻影片与好莱坞影片的一些差异。单部影片与系列作品的差异。结合第一节的分析,国内科幻小说改编电影几乎都是单部题材,难成系列之所。好莱坞科幻电影则更倾向于电影宇宙式的系列电影,如《哈利波特》系列五部、《变形金刚》系列、《阿凡达》系列、《星球大战》系列,漫威电影宇宙系列22部,在此基础上又细分为《美国队长》系列、《钢铁侠》系列、《雷神》系列、《复仇者联盟》系列等。国内外的这种差异各有优劣,系列电影呈现的故事架构更趋向宏观,但主题类型相同;而国内的单部影片虽难成系列,但可呈现多样化趋势。
特效方面的差异。近年来国内引进的科幻题材影片中高投资、大制作的商业大片较为卖座,而这类科幻影片的一大吸引观众的特点就是其特效制作较为精良,因为科幻片独特的题材,其内容往往是虚构亦或是预设的将来,与观众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和幻想,因此在观影中享受视觉盛宴的同时身心均能得到放松。特效制作方面,国内科幻电影近几年有较大提升,但也仍有很大进步空间。
叙事方面的差异。好莱坞科幻电影的叙事方式及思维模式较为固定,这也是由市场逐渐选择的结果,而国内科幻题材电影叙事相对多元化。对多数观众来讲好莱坞的科幻电影像《星球大战》系列、漫威系列、《变形金刚》系列等影片讲述的多是地球面临末日危机之时出现的超级英雄将拯救地球和人类于水火之中,剧情与叙事都较为模式化与固定化。国内影片则较为灵活,像2019年贺岁档电影《流浪地球》呈现的则是当危机来临时的人类共命运、生命共同体的中国精神。 二、科幻文本向科幻影像转化的优势与困境
影视改编也是创作,它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的创作,因此是一次再创作。同时,“影视改编也是一门学问,是一种在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下进行的创造性劳动”[2]。从近几年影视改编的情况来看,科幻小说为电影提供了优良的剧本,有其特有的优势,但同时整体而言不论是在价值观的传达亦或是影视制作技术上均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困境。
(一)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的优势。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的优势之一便是其“原著粉”效应。“接受美学理论认为,艺术创作过程的完成并非艺术活动的完成,而接受者接受的完成才是艺术整体过程的终结。”[3]科幻小说影视改编之前便已对其可改编性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与考察,其中一个考察因素便是原著小说的阅读量。小说的阅读量是其拥有用粉丝量的一个量化体现。在小说影视改编完成以后一部分的原著粉丝将转化为观众,这种转化有效地保证了影视剧的市场,这种影视改编也会形成一个连锁反应。例如科幻作家刘慈欣,许多书迷对刘慈欣的欣赏源于《三体》,读者透过对小说的喜爱从而延伸到对作者的喜爱还可再延伸到对作者其他作品的喜爱。影视改编的这种连锁效应也不例外。原著粉往往对科幻作家其中一部小说改编电影的支持与喜爱延伸到对其他作品改编的喜爱。这种连锁的粉丝效应一定程度上给小说影视改编带来了优势。
整体化的叙事结构特征。“结构,是指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应用到小说的叙事中,通常指的是对段落、情节等组成部分的组织和编排。”[4]科幻小说是在尊重科学结论的基础上进行的合理设想,优秀的科幻小说具备“逻辑自洽”“科学元素”“人文思考”三要素。因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这就使得科幻小说作者需建立在某种逻辑上自我架构式的整体化叙事。科幻小说的叙事结构则呈现出一种整体化的特征,主要体现在叙事表达的整体化与结构化上,而科幻电影的改编恰恰是承接了這一整体化叙事呈现的独立故事架构。这种特定的故事架构往往呈现给观众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满足了观众一定程度上的猎奇性与思维延展性,具有一定优势。
(二)科幻小说影视改编所面临的困境。首先是电影文本对小说文本叙事内容改编的误判。由于文本的差异性,电影往往要在90分钟时间内将一部完整的科幻小说故事内容进行压缩再创作。这种再创作在保留原有的故事主旨精髓的同时又要使情节丰满充盈,这给影视改编者提出了挑战。在实际的改编过程中,创作者既想要保留故事原有主旨精髓,但又对一些多余细枝末节不舍弃,甚至注入与原著完全不同的叙事内容,这就使得整部影片的叙事琐碎而复杂。如在《疯狂的外星人》这部电影中其整个叙事文本内容完全不同于原著文本。原著《乡村教师》讲述的是身患重病的乡村教师在弥留之际将牛顿力学的三大定律教授给了自己的学生,这使得学生们在一场宇宙的浩劫之中被证明已具备了足够的文明并得以幸存。而《疯狂的外星人》则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个故事,讲述的是外星人因与地球交换基因失败后落入到中国而随之展开了一系列荒诞性故事。电影的大胆改编虽然获得了一定的票房,但却失去了众多原著粉的支持,而沦为“不伦不类”的改编。
粗制滥造的特效制作。由于科幻片的特殊性往往需要使用替身演员,这对剧组提出了技术上的挑战。很多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由于设备、技术等各方面限制问题,成片之后的特技效果往往不尽如意。此外,由于拍摄场景条件的限制,大量科幻场景的拍摄只能选择室内拍摄并后期进行处理,后期处理的技术若把握不好,非但不能营造一种科幻未来之感,反而会降低故事真实感。
商业利益驱动性强。许多导演、制作人往往将是否卖座作为是否需要改编一部科幻小说的出发点,而忽略了其背后的世界观、价值观的正确导向。这种维“票房”之上的出发点会使得改编出来的科幻影片带有一定的功利性与目的性。此外,影院受利益的驱动,也热衷于商业大片的播放,这种单一化、利益化的选择使得科幻片的多样性受限制。
三、科幻小说影视改编发展的多维因素
(一)内容上,忠于原著有所创造。在影视改编过程中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种改编观,一种认为改编应该“忠于原著”;另一种认为改编应当“自由创造”。两派论者各持己见。李玉铭认为:“原著与改编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没有原著,改编就无从谈起;没有改编,原著仍然是原著。只有把原著与改编统一起来,经过改编者的再创作,才能产生具有独特价值的电影新作品。”[5]因此在笔者看来,文学作品影视改编的过程中应当在忠于原著的基础上有所创造。科幻小说的影视改编亦是如此。忠于原著,一是要尊重原著的创作意图;二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三是要努力体现原著的艺术风格。
电影与小说是两种相对独立的艺术形式,其两者区别是无法回避的。小说家通过纸张上的文字表现形式将某种程度上支离破碎的隐喻勾勒出抽象的思想概念;而电影是直观的形象艺术,其无法展现出形象与概念交错相连的意识流。因而在改编过程中改编者应有一定抗衡的魄力,运用电影中的空间意识、运用意识、摄影意识、蒙太奇意识以及声音意识思维对原作进行独立完整的电影构思,使用电影艺术手段,在原作的土壤上进行大胆创造。
(二)技术上,加强学习,提高特效水平。由于科幻电影的特殊性,往往需要进行大量的后期制作,这就在技术上对科幻影片提出了新要求。目前,中国科幻电影由于面临着技术短缺问题,因此制作上也会处于被动与落后的状态,加之国内没有基本研发团队和成熟体系,一些电影特效的制作只能寻求国外特效公司帮助。进入新世纪,国内电影特效技术进入到了数字化普及时期,数字特效成了特效电影制作的标配,虽然数字特效制作广受电影投资方的青睐,但在此背景下国内特效技术的创新发展却未有很大创新。因此,加强国内特效技术的学习与对外交流势在必行。2010年上映的电影《阿凡达》使用了多种电影放映格式,荣获第8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和最佳视觉效果奖,上映至今稳坐全球票房第一位,达27.823美元。《阿凡达》的成功标志着影视特效的发展进入了3D立体时代。在这之后好莱坞出品的商业大片基本以3D电影为主,达到了一定的视觉体验效果的同时,收获了一众票房和口碑。 《阿凡达》的成功也给了国内电影特效技术创新一定的启示。较早的成功案例如2011年底的《龙门飞甲》及2012年暑期档的《画皮2》,均是在拍摄完成之后转制3D上映。随后直到2019年国内首部现象级的科幻3D影片《流浪地球》诞生。该片同样运用了3D特效技术给观众呈现出一场精彩的视觉盛宴。同时该片在原著的基础上加以突破,增加了多重人物关系,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同时呈现出一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体系构建。对科幻小说的影视改编来说具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三)政策上,完善电影体系,加强政策扶持。在科幻小说影视改编的发展策略中还可完善科幻电影体系并加强国家政策扶持。首先,营造良好科幻小说创作环境,鼓励优秀科幻小说创作。国内优秀科幻小说家的系列科幻作品赢得了读者好评,为科幻电影的拍摄提供了丰富的素材积累。如韩松的《驱魔》《寻龙记》,刘慈欣的《三体》《乡村教师》《思想者》《流浪地球》,王晋康的《七重外壳》《最后的爱情》《解读生命》,钱莉芳的《天命》《天意》,何夕的《光恋》《电脑魔王》《平行》等。只有以良好的小说文本为根基才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创作出更好的电影文本。因此,营造良好的科幻小说创作环境势在必行。
其次,鼓励政府相关部门以及科学家等给予科技扶持。政府及相关部门给予的技术支持对科幻电影的拍摄与制作有着重要的助力作用。像《变形金刚2》在拍摄之时就得到了美国国防部的大力支持,借出了导弹试验场以及许多先进军事装备如坦克、战机、战车等,同时也提供了强大的人力支持,如跳傘队及刚从伊拉克前线撤回的军人等充当群众演员。
再次,提高国内科幻电影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与创作实践能力。科幻电影工作者不但应当具备扎实的科学理论素养,还应当具有严谨敬业的技术态度。如导演詹姆斯·卡梅隆,历时14年、耗资5亿美元来制作影片《阿凡达》,在此期间他多次咨询请教植物学、考古学等方面的专家,反复打磨力求完美,体现出了严谨的敬业态度。再如,《星际穿越》运用突破性的工程技术摄像机以拍到尽可能多的动作来实现影片真实效果,他们在《星际穿越》中体验了飞行中的失重。因为此前导演诺兰曾攻克了《盗梦空间》中的零重力幻象,并与特技协调乔治·科特尔一起把他们掌握的技术再进一步推进。国内科幻电影制作者很多都具备了一定的影视制作专业能力,但不免也有缺乏系统、专业的科学知识者,因此提高国内科幻电影工作者的科学素养与创作实践能力,培养其科学的思维模式也是科幻小说影视改变之路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苏荣荣.国内网络言情小说影视剧改编的叙事策略研究[ D ].陕西科技大学,2018:5.
[2][5]张翎编辑.再创作——电影改编问题讨论集[ M ].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20.
[3]秦俊香.影视接受心理学[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17.
[4]周涌.影视剧作艺术[ M ].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