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着任务学习教师人文读本《中国哲学简史》。开始感觉非常难懂,有些读不进去。
但是后来越读越有兴趣,真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独到结尾使自己的思想豁然开朗,所见皆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体会最深的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哲学的思想武装头脑。
时代是发展的,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是发展的,因为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让哲学成为哲学”就应该像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为哲学的真理往往是具体的,是以一定条件为前提的,以一定环境为思考的境域或空间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哲学的观点分析,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将课程功能作为首要目标的,力争使新一代国民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这一根本性转变,对于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被确定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科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便也相应地被明确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这应该是建国以来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的根本性变化。于是,出现了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以,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这次改革的动因,它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理论都应该是为 现实需要服务的。以哲学的头脑介入时代,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了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和教学实际中的具体操作,较之以前则更加有了清醒深刻的理解。
第一,当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我们基础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尖端人才,而是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常识、能力和情感,教育的结果要引起受教育者理念和行为上的变化,培养的人才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具有环境意识,有科学的认识问题方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们做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转变观念
第二,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从而陪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主要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认同者、继承者和适应者,而没有意识到如何培养现实和未来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者、开拓者和适应者。初中基础教育中大量存在着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没有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学生被定位于自觉的、机械的“听话者”。其结果必然是使学生逐渐形成“唯书”“唯上”“唯师”的顺从者。
传统的教科书给予学生这样的认识:教材就是规范的样本,是不可怀疑的知识;科学就是真理,是已经被人类发现的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要学好它,我们就无所不能了。这种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做对比时,认为中国学生的一大不足是胆子小,觉得书本上的知识是天经地义的,不能够随随便便地加以怀疑。事实上,教科书上的知识和自然知识本身也是在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也可能会发现他的错误。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有的知识,要大胆质疑,要勤于思考,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实验的方法去证实或解答。
第三,我们做为教育者本身的观念也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更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一次新课程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它对于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过去,新课改开始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认识非常浮浅,在课堂教学实施起来放不开手脚,不伦不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什么提高,于是有些怀疑新课改理论,教育哲学能让我在新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够更清醒地、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问题,足见教师教育继续的重要。现在我才知道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育观念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教师“教”完课程和学生“学”完课程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
开卷有益,在“险远”之处,哲学让自己看到了“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让自己不会成为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执行命令的教育者,而成为一个拥有教育智慧的、懂得反思的、成功的教育者。
但是后来越读越有兴趣,真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独到结尾使自己的思想豁然开朗,所见皆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体会最深的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哲学的思想武装头脑。
时代是发展的,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是发展的,因为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让哲学成为哲学”就应该像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为哲学的真理往往是具体的,是以一定条件为前提的,以一定环境为思考的境域或空间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哲学的观点分析,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将课程功能作为首要目标的,力争使新一代国民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这一根本性转变,对于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被确定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科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便也相应地被明确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这应该是建国以来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的根本性变化。于是,出现了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以,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这次改革的动因,它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理论都应该是为 现实需要服务的。以哲学的头脑介入时代,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了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和教学实际中的具体操作,较之以前则更加有了清醒深刻的理解。
第一,当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我们基础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尖端人才,而是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常识、能力和情感,教育的结果要引起受教育者理念和行为上的变化,培养的人才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具有环境意识,有科学的认识问题方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们做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转变观念
第二,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从而陪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主要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认同者、继承者和适应者,而没有意识到如何培养现实和未来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者、开拓者和适应者。初中基础教育中大量存在着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没有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学生被定位于自觉的、机械的“听话者”。其结果必然是使学生逐渐形成“唯书”“唯上”“唯师”的顺从者。
传统的教科书给予学生这样的认识:教材就是规范的样本,是不可怀疑的知识;科学就是真理,是已经被人类发现的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要学好它,我们就无所不能了。这种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做对比时,认为中国学生的一大不足是胆子小,觉得书本上的知识是天经地义的,不能够随随便便地加以怀疑。事实上,教科书上的知识和自然知识本身也是在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也可能会发现他的错误。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有的知识,要大胆质疑,要勤于思考,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实验的方法去证实或解答。
第三,我们做为教育者本身的观念也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更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一次新课程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它对于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过去,新课改开始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认识非常浮浅,在课堂教学实施起来放不开手脚,不伦不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什么提高,于是有些怀疑新课改理论,教育哲学能让我在新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够更清醒地、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问题,足见教师教育继续的重要。现在我才知道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育观念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教师“教”完课程和学生“学”完课程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
开卷有益,在“险远”之处,哲学让自己看到了“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让自己不会成为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执行命令的教育者,而成为一个拥有教育智慧的、懂得反思的、成功的教育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