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发展的眼光看教育的培养目标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art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带着任务学习教师人文读本《中国哲学简史》。开始感觉非常难懂,有些读不进去。
  但是后来越读越有兴趣,真像王安石在《游褒禅山记》中所说“入之愈深,其进愈难,其见愈奇”独到结尾使自己的思想豁然开朗,所见皆是“奇伟、瑰怪,非常之观。”体会最深的是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必须用哲学的思想武装头脑。
  时代是发展的,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也必须是发展的,因为哲学是时代的精华,哲学的内容和形式都必须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让哲学成为哲学”就应该像马克思主义所主张的“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因为哲学的真理往往是具体的,是以一定条件为前提的,以一定环境为思考的境域或空间的,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用哲学的观点分析,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将课程功能作为首要目标的,力争使新一代国民有适应二十一世纪社会、科技、经济发展所必备的素质,这一根本性转变,对于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等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基础教育的价值和功能被确定为提高全体国民素质,科学教育的价值和功能便也相应地被明确为提高国民的科学素质。这应该是建国以来教育思想的一次重大的根本性变化。于是,出现了现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以,我们应该从哲学的角度去分析这次改革的动因,它是时代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任何理论都应该是为 现实需要服务的。以哲学的头脑介入时代,我们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了对以上问题的认识,对新课程改革和教学实际中的具体操作,较之以前则更加有了清醒深刻的理解。
  第一,当今在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巨大变化的时代,我们基础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培养未来的科学家、文学家和尖端人才,而是使所有受教育者具备最基本的常识、能力和情感,教育的结果要引起受教育者理念和行为上的变化,培养的人才要具备适应社会发展的科学理念,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然观和人生观,具有环境意识,有科学的认识问题方法,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对社会的责任感。所以,我们做教师要根据社会的发展,转变观念
  第二,用辨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指导学生正确认识科学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 ,从而陪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主要是社会历史文化的认同者、继承者和适应者,而没有意识到如何培养现实和未来社会生活中具有独特个性的创造者、开拓者和适应者。初中基础教育中大量存在着忽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现象,没有把学生看成具有独特个性的个体,学生被定位于自觉的、机械的“听话者”。其结果必然是使学生逐渐形成“唯书”“唯上”“唯师”的顺从者。
  传统的教科书给予学生这样的认识:教材就是规范的样本,是不可怀疑的知识;科学就是真理,是已经被人类发现的关于自然规律的知识体系,要学好它,我们就无所不能了。这种观念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在对中美学生做对比时,认为中国学生的一大不足是胆子小,觉得书本上的知识是天经地义的,不能够随随便便地加以怀疑。事实上,教科书上的知识和自然知识本身也是在不断完善发展的,今天认为正确的东西,明天也可能会发现他的错误。所以我们做教师的要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现有的知识,要大胆质疑,要勤于思考,要敢于提出问题,并尝试用实验的方法去证实或解答。
  第三,我们做为教育者本身的观念也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更新。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深入分析了基础教育存在的弊端和问题,鲜明地提出了“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是一次新课程理念的根本性转变,它对于基础教育领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鲜明的社会责任感,健全的人格,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意义。过去,新课改开始的时候,对这个问题认识非常浮浅,在课堂教学实施起来放不开手脚,不伦不类,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没有什么提高,于是有些怀疑新课改理论,教育哲学能让我在新课以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后,才能够更清醒地、更深刻地认识这个问题,足见教师教育继续的重要。现在我才知道观念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教育观念就足以改变一位教师的命运,影响这位教师所教学生的一生,教师“教”完课程和学生“学”完课程是两种不同的教育观念
  开卷有益,在“险远”之处,哲学让自己看到了“奇伟、瑰怪、非常之观”让自己不会成为一个被动的、消极的、执行命令的教育者,而成为一个拥有教育智慧的、懂得反思的、成功的教育者。
其他文献
区域活动是根据幼儿发展需要和主题教育目标创设的立体化育人环境,即充分利用各类教育资源,有效运用集体、分组和个别相结合的活动形式,组织幼儿进行自主选择,合作交往,探索发现的学习、生活和游戏活动。区域活动的设置,为幼儿自由选择,自发探索,操作摆弄的自主活动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应如何操作才能有效地促进幼儿自主学习、探索,使他们的主体性得以充分发展呢?  一、创设丰富的区域环境,鼓励幼儿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第22条“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中说道:学生考试不及格,不可怕,而最可怕的是他那冷淡的态度。那些无动于衷、态度冷淡的学生,对任何事物都不感兴趣,只有靠思考来唤醒他们的思考。所以我们首先要思考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参与到我们的课堂中来,思考我们的教学内容,完成我们的教学目标。  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在于导”。“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成功的
期刊
一、教学目标  第一,学习抓重点语段研读课文的方法,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第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二、重难点  第一,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第二,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语言。  三、教学过程 
期刊
一、运用积极心理暗示提高课堂效率  一个看似平凡的小故事,让我豁然发现心理教育是一种美妙的方法,带给我灵感的是英国作家索利恩所著的心理小说《新鲜空气》中讲述的一个小故事:  主人公威尔逊喜欢新鲜空气的程度,无人能及。一年冬天,他到芬兰的一家高级旅馆住宿。那年冬天奇冷,因而窗子都关得严严实实的,以防寒流袭击。尽管房间里舒服无比,但威尔逊一想到新鲜的空气一丝都透不进来时,他非常苦恼,辗转难眠。到了最后
期刊
纵观历史,大禹为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隋文帝为开皇之治粗茶淡饭而不嫌,诸葛亮为刘室中兴呕心沥血而不顾。这些古人,无不体现奉献之气节。回首现代,焦裕禄受命于兰考,孔繁森扎根于西藏,王进喜奋战于油田,雷锋服务于军旅,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无不彰显奉献之情操。广西河池都安高中校长莫振高,则以化缘度人之慈悲,在桃李园中演绎教书育人之真谛,书写当代无私奉献之大爱。诸如此类,无不让人肃然起敬。  莫振高的人生休止
期刊
众所周知,文章是由段组成,段是由句组成,因此,提高作文质量,语言训练尤为重要。  语言训练的形式很多,其中以写句最为简单易行。句子过关了,就为写好整篇文章打下了扎实的基础。即使对高年级学生,教师也应该重句子训练,而且不能只停留在内容合题,句子通顺,结构完整这种基本要求上,而是要指导学生把句子写得生动些,优美些。  一、指导学生辨析近义词的词义,做到用词准确  近义词、顾名思义,就是意思相同或相近的
期刊
英语作为一门学科,它最终的目的是通过教与学的双向的互动,使学生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英语综合能力,即通过英语实现交流、学习及研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法的影响,英语教学比较注重形式及意义的讲解,而较少涉及文化,学生往往用汉语的思维习惯来考虑英语。此外,虽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基础问题,但许多教学内容演变成了重复的背诵和默写,英语学习变的枯燥乏味,大量的单词往往因没有兴趣记不住,即使短时间内记住了,
期刊
新课程改革后,以教师为中心,只重视学生分数,不重视学生技能培养的传统教育观念正慢慢地改变。以学生为主,以学生为中心已成为印在当代教师心中的一个教学理念。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及社会上由于没有注意学生情感的培养而造成的自伤或他伤悲剧的发生,加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显得日益紧迫。而历史学科在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又承载着重大的责任,因为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
期刊
进入21世纪,社会飞速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科教兴国思想的不断深入人心,信息化的浪潮已席卷整个教育领域。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明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教育信息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融合,在提高教育质量,推动教育理念的变革和培养创新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场由信息技术革命引起的教
期刊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教学活动中最具有积极能动性。学生在课堂上参与教学活动时,遇到某些问题没有思路或思路不对的时候,难免会出现错误,学生出差是很正常的。这时,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是避而不谈还是严厉批评?是马上制止、立即纠正,还是灵活处理,将“错误”巧妙设计成有用的素材,有效地服务于教学?  在初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教师不妨正确把握和利用学生出现的“错误”,把学生出现的“错误”当作有价值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