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不同形态肺部微生物组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该院收治的19例肺癌行肺癌切除术患者的肺组织(分别为距癌变1 cm处的组织及相对癌变部位远离的组织),进一步分
【机 构】
: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院感科,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胸外科
【基金项目】
:
青海省科技厅项目(2017-ZJ-76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肺癌患者不同形态肺部微生物组学特征.方法 收集2019年该院收治的19例肺癌行肺癌切除术患者的肺组织(分别为距癌变1 cm处的组织及相对癌变部位远离的组织),进一步分离标本,DNA提取及通过Illumina平台采用16S rDNA高通量测序的方法,检测肺癌患者肺组织的微生物组学特征;并使用Metastats两两比较和Lefse判别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不同组别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差异性.结果 肺癌患者肺部微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属水平主要包括苍白杆菌属(19.4%)、沉积物杆状菌属(11.3%)、不动杆菌属(6.6%)等;A1组(距离癌变1 cm处的组织)和B1组(远离癌变部位的组织)在分类群(Top>20)中主要包括苍白杆菌属、沉积物杆状菌属、不动细菌属、贪铜菌属、拟无枝酸菌等,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2组(小细胞癌肺组织)和B2组(非小细胞癌肺组织)物种多样性分析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物种差异性分析显示,A2组中物种丰度相对较高的为叶杆菌属,而在B2组内丰度相对较高的物种分别为假单胞菌、嗜热油菌纲、绿弯菌门、绿弯菌目、绿弯菌科、弧菌目、假交替单胞菌科、假交替单胞菌属、绿线菌属.结论 肺癌患者肺组织不同部位的微生物多样性并无明显差异,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癌微生物的多样性并无明显差异,但非小细胞癌肺部存在更多的优势菌落.
其他文献
目的探讨ApoE基因多态性及血脂水平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的关系。方法对2018年5月至2020年4月该院诊治的85例aSAH患者(病例组)和86例非aSAH患者(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分析,采用PCR荧光探针法测定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采用比色法和免疫比浊法测定血脂水平,使用GraphPad Prism 7统计分析ApoE基因多态性及血脂水平与aSAH的关系。结果ApoE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血清三酰甘油水平低于对照组[(1.24
目的观察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使用益生菌对预防腹泻的作用。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该院80例肾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分为普通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每组40例。普通治疗组行常规治疗,联合治疗组在普通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口服益生菌,记录受者腹泻、营养状况、移植肾功能及住院时间。结果与普通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腹泻率更低,平均腹泻次数更少,平均腹泻时间更短,术后20 d清蛋白水平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7、20 d总蛋白、前清蛋白水平,术后20 d血肌酐、尿素氮水平,以及I
脊髓损伤(SCI)发生率持续增加,患者较好的出院准备有益于后期康复效果的提升.本文通过综述SCI患者康复期出院准备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以期提升康复期SCI患者出院指导质量,以
目的:探索并构建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的CT三维可视化术前评估系统及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泌尿外科因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做初步探究,同时收集我国16家临床中心因肾肿瘤行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同质化标准数据,应用CT三维可视化系统(IPS系统,Yorktal)评估肿瘤解剖结构、血供等信息,通过归纳和总结构建评估系统,完成虚拟手术设计及术中辅助导航,指导临床手术。结果:基于泌尿系增强CT建立三维可视化图像,评分系统纳入肿瘤最长径和体积、肿瘤侵入实质内体积占比、肿瘤侵入实质最大深度
宫颈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阴道内正常菌群的改变常导致多种妇科疾病,包括宫颈癌.最新的研究表明,乳杆菌可能在宫颈癌的发生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经过鉴定、筛选和
目的观测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对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子代肾线粒体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方法选取SD大鼠共60只(雌雄比为2∶1),雌鼠与雄鼠合笼交配。妊娠1周后将雌鼠随机分为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SCH组)、完全甲状腺功能减退组(OH组)和正常对照组(CON组)进行造模。仔鼠分别在出生后第14天(P14)和第35天(P35),冰上断头,提取肾线粒体。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RBP4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SREBP-1c、Netrin-1和RBP4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P14
目的:基于集成学习算法建立患者再入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的风险预测模型,并比较各个模型的预测性能。方法:使用美国重症医学数据库(medical information mart for intensive care,MIMIC)-Ⅲ,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患者,提取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实验室检查、合并症等可能对结局有预测作用的变量,基于集成学习方法随机森林、自适应提升算法(adaptive boosting,AdaBoost)和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
目的:建立颅底-颞下区恶性肿瘤动物模型,探索碘液浸染技术在Micro-CT图像中识别肿瘤组织的作用。方法:对12只BABL/c裸鼠采用异氟烷吸入镇静麻醉,在小动物超声系统引导下经颌下区注射头颈鳞状细胞癌WSU-HN6细胞至右侧颞下窝。观察3周后解剖头颅标本,用4%多聚甲醛固定,并行Micro-CT扫描,3.75%复方碘液浸染后重复扫描。将头部标本包埋、切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肿瘤形成情况。结果:经Micro-CT分析发现颅骨有明显破坏,但无法辨别肿瘤组织;经3.75%复方碘液浸染后
目的提高临床医生对组织胞浆菌病的认识,减少该病漏诊、误诊。方法通过分析该院1例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的诊疗经过,回顾性复习相关文献,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症状、病理组织学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等特点。结果患者以发热,肝脾、淋巴结肿大,肝功能异常,血细胞减少为主要临床表现,先后被误诊为肺部感染、肺结核、淋巴瘤,行组织病理活检及骨髓细胞学检查,均未识别出特殊病原体感染,抗生素及抗结核治疗无效,诊断不明确出院。患者于外院再次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确诊为播散型组织胞浆菌病,予以两性霉素B、伏立康唑抗真菌治疗后好转,随访半年未复
麻醉恢复室(PACU)出室评估工具尚未达成共识,如何选择标准化的PACU出室评估工具是医疗机构关注的问题.本文对国内外PACU出室评估工具及其应用进行综述,概述PACU普适性出室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