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教育小组探究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级管理是学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班集体是班级管理和学生展示的最小单位。在大集体中,部分学生游离于集体之外,甚至有些学生进入了教育视线的盲区。在班级内,智力第一,以分数论英雄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除少数学优生外,极大地挫伤了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不益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和身心健康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关注学生德育教育,关心学生情感、个性品质的形成,积极为学生营造民主的、激励性、个性化的成长环境,让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要改变这种状况,试行班级教育管理小组,充分了解、关注和教育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能全面的发展,在全面的基础上展现和发展自己的特长。
  我校以班级小组管理为切入点,以教育小组的形式开展实践研究。
  一、成立教育小组的意义在于:
  其一,小组内,学生自由展示的机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在小组中寻找到更多的体验成功的机会,建立自信。小组内分工明确,责任到人,有利于学生进行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满足了学生个性化成长的需要。
  其二,改变了班主任管全班的状态。班主任直接面对小组长,迅速建立班务反馈机制,使班主任摆脱班级事务的束缚,有更多的精力潜心教研,满足了班主任自我成长的需要。
  其三,以小组为单位的德育教育活动的开展,便于操作,有利于民主的、开放的、有特色的班级文化的生成,使班级文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沃土,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有利于学校的发展。
  其四,通过小组的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合作意识,改变新一代独生子女盲目地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状态,增强沟通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为学生提供了社会化的机会。
  二、实施办法如下:
  第一,改善班主任负责制的弊端,提高班级管理效率。
  成立班级教育小组,基于小组管理,协助班主任对班级进行日常管理,引入竞争机制,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效率。在班内调查摸底,各班分组,以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为原则,分配任务,做到人人有事做。形成相互了解、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弥补,促进各种能力的提高。通过建立班级教育小组,使学生参与到小组管理中,为班主任管理班级减轻压力,提高班级管理效率,锻炼学生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班级日常管理。利用班级教育管理小组,对班级如卫生、纪律等事务进行轮值,对小组进行量化考核,开展小组间的竞赛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从而锻炼学生的能力,实现学生的自我教育和管理,同时减轻班主任的负担。
  第二,改善唯分数论的现状,建立学生全面发展,身心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设计基于小组化的班级德育教育活动,为学生成长创造健康的氛围,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开展系列的德育实践活动,丰富学生校园文化生活,加强班级文化建设。主要内容包括:设计开展基于班级小组的教育、宣传实践活动,为学生的成长营造健康、向上的氛围,引领班级文化建设,充分挖掘班级德育教育功能。
  第三,改善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脱节的现状,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教育网络。
  通过让家长参与学生活生和学生评价,使学生得到有针对性的、全面的评价。通过让家长及时了解学生的在校表现,更多地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使学生的行为得到及时的纠正,学生得到更全面的发展。主要内容包括:建立电子化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成长进行科学的、成长性的、发展性的评价。其主要形式是,设计基于网络环境的学生教育、管理、评价信息系统。记录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成长信息,做到全体任课教师和家长能及时了解、沟通并采取措施,每一个师生家长都能及时的看到自己的评价信息,从而保证教育的针对性、时效性和真实性,充分展现每一个孩子的全面素养和特长情况,让每一名学生都有成功感和满足感,增强自己的自信心,融入各自的班集体,让我们的教育取得最大化的成效。
  通过建立学生成长管理系统,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各方面的信息,建立电子化的学生成长档案,对学生的成全做出发展性的評价,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我校的德育实践中,充分贯彻了“让每个人都成功”的教育理念。在成功教育思想指导下,贯彻“以人为本”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出班级教育小组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通过德育系列活动,构建浓郁的德育教育氛围,挖掘学校、家庭、社会的德育教育资源,研究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激励机制。充分贯彻全员德育理念,发挥了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作用,不断开拓德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使之适应不断变化的教育形式的发展。
  【参考文献】
  《成功地经营你的班级》,作者:美国Paul Burden,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班级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研究》,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
  《成功教育理论与实践》,作者:陈德华,上海教育出版社。
  (作者单位:保定市物探中心学校第二分校 )
其他文献
摘要: 师生关系和谐对体育教学的顺利进行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将产生直接的影响,作为体育教师在课堂中应积极创造和谐关系。体育是一门以运动实践为主要内容的课程。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训练、运动、游戏、竞赛,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师生同欢乐、共患难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和谐师生关系,不仅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而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体育活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
期刊
摘要:初中学生好动,好模仿,好群,畏惧心大。根据这些,在班级管理中,作为班主任我不断地实践,不断地调整着工作方法,有成功,有失败,下面的几点,我认为是较为成功的方法。  关键词:初中 班主任 学生  一、维护学生自尊心,发现学生闪光点。  班主任和几十个班级学生朝夕相处,从心理上讲,最喜欢行为规范良好,成绩优秀的学生,但是一个班难免有一些行为欠佳的学生,即使品行优秀的学生有时也难免犯错误。所
期刊
摘要: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阐述实验手段可以培养学生的六种能力,其实在每种能力的培养中,又都包含着其它能力的发展。它们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教师如何真正运用好实验这个教学手段,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好坏和学习效率的高低。  关键词:初中化学 教学 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它通过教师演示实验或组织学生亲手实验操作,能把书本知识由微观变为宏观,把抽象变成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易于获
期刊
摘要:近几年来,中学地理教育在社会上急功近利思潮和学校中应试教育思想的双重冲击下,教学水平处在低谷状态。特别是初中地理教学的师资、课时、质量不令人满意,经过几年上百课时的地理课堂教学,仍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学会判读经纬度、量算实地距、判断方位等实用技能,没有具备基本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可以说,初中地理教学是目前中学地理教育中最需要突破的薄弱环节。  关键词:初中地理 教学 环节  一、地理
期刊
摘 要:陶行知先生说过:“人人既是创造之才,时时既是创造之机,处处既是创造之地。”此话的关键在于让学生由探索中求取新知识,在于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初中生物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要求,要学好这门课程,关键让学生会根据已学知识和社会实践去理解,通过讨论寻求真理。这样便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潜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去获取新知识。在运用导学式教法中,利用好“导议”这一环节能达到事半功
期刊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中,作文始终成为困扰广大师生的最大难题,通过加强小学生课外读写,采取因材施教的办法,开辟小学生作文课堂训练新通道。  关键词:小学语文 阅读 写作  一、阅读习作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优秀作品给人的启示太多,光靠脑记不行,还要培养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勤做读书笔记。在小学生作文启蒙阶段,我们一方面指导学生广泛阅读典范性作品及
期刊
摘 要:数学教学是一种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能力 培养  一、创设问题情境,启动学生思维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引入一些直观、形象、生动的材料创设情境,营造氛围。它能较快地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环境中,激发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如教《角的平分线性质》一课时,我先要求学生每人用纸剪一个角,上课时我边讲边示范,
期刊
摘要: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合作竞争,在合作中合作”、“在乐中求学,在学中取乐”,它完全符合素质教育的观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组织好合作学习,对培养学生的学习互动性和探究能力大有好处。在新的课程环境下,我们必须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氛围,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时刻把握以学生发展为本这条主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关键词:合作
期刊
摘要:直觉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数学直觉是达到对数学知识真正理解的重要途径。只有这样,才能使相应的内容在头脑中成为“非常直接浅显的”和“非常透彻明白的”,从而真正达到“真懂”或“彻悟”的境界。直觉思维具有整体性、简缩性等特点。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直觉思维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意义,现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看法。  关键词:直觉思维 逻辑思维能力 观察技巧  科学家
期刊
摘要:在初中教学中,应该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认真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应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关注学生的发展。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古人也说“授之与鱼,不如授之与渔”,教的过程既传授知识又教给方法,针对不同的课程运用不同的方法。本文仅就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谈谈自己浅显的认识。  关键词:教学方法 以教为主 以学为主  教好任何一门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