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人生

来源 :风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gox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la vie en Rose
  玫瑰人生|Edith Piaf

  《玫瑰人生》,这是一首歌的名字,也是一部电影的名字,也是一个女人一生的故事。
  Edith Piaf,原名Edith Gassion,Piaf是她的艺名,在法语里是小云雀的意思。是的,小云雀。身材娇小的Piaf有着独特的嗓音,一天,在路边卖唱的Edith被一个无意中路过的人发现,他是香榭丽舍大道著名酒吧Le Gerny’s的老板Louis Leplee。Edith,就此开始住酒吧演唱,也就此有了Piaf小云雀的美名,并录制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乡下女孩》。
  Louis给了Edifh很多帮助和提携,但意外发生了。Louis不幸被人谋杀,Edith受到警察局的传讯,还好在这个时候,诗人兼作曲家Raymond Asso拯救了Piaf。对Edith米说,Raymond是位耐心而严苛的老师,他教给了只会放声歌唱的乡卜女孩更多,她学会了用手唱歌,用肢体去表达歌词以外的情感,学会了面对压力的去演唱,就这样,一个酒吧驻唱歌手讯速成长为在巴黎ABC剧院演出的新星。
  二战期间,巴黎人通过用纵情享受生活的方法来反抗德国人,Edith也不顾德国人的警告,坚持与犹太音乐家合作演出,她从思想性格到艺术造诣至应对社会的能力都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Edith成为真正的歌唱家Piaf。
  Piaf对歌唱的热情似火,也像娇艳的玫瑰夺人眼口,也让很多男人倾倒。面对这些感情,她付出过,投入过,但不幸的是她的感情总是不圆满。她爱上的男人,最后一个个都离她而去。
  一天傍晚,Piaf接到拳击手Marcel的晚餐邀约,第一次,Piaf遇到一位和自己互相倾慕又对等的恋人,已婚的男人因为女人的美妙歌声而展现出自己拳头背后正直而细腻的内心,娇小的女人因为这个男人的刚毅和温柔而忘记他的已婚身份,虽然不长的几次会面,爱情,已如玫瑰般燃烧……旦是Piaf的爱情玫瑰却又一次不幸地瞬间凋谢——MarceUI的飞机失事让Edith的爱情几乎彻底死掉,之后的爱情里,Piaf遇到的许多男人更像是陪伴或者伴侣。也许。Piaf火热的爱情,和Marcel一起坠落了。
  但是,关于自己爱情和生活的故事却被Edith记录下来,写成歌词,也就是今时今日已经成为法国香颂代名词的《玫瑰人生》。
  玫瑰人生la vie en rose,在法语里代指幸福美好的生活,和lavie en gris(直译为灰色的人生)相对,也许对浪漫的法国人来说,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沉醉在玫瑰色的爱情中吧?有了爱情就有了一切,而为我们奉献上这首歌的Piaf也将自己最美的情感和最美的声音融入《玫瑰人生》中,Piaf离世前三年在大家都认为她身体不支,已经不能继续歌唱的情况下继续登台,为世界送去最经典的法国香颂。
  因为音乐和Edith Piaf成为终生好友的明星MarleneDietrich这样对她说:“很久没有去巴黎了,但你演唱的时候,Edith,我仿佛身处巴黎,在巴黎的街道上,在巴黎的天空下……你的嗓音就是巴黎的灵魂。”
  玫瑰凋谢,而Piaf的人生却仍然如玫瑰般绚烂,时隔十年,la vie en rose还在世界的不同角落由不同的歌手带着不同的感情演绎着。今年奥斯卡的最佳女主角给了电影《玫瑰人生》中名不见经传的法国二线女演员玛丽昂·歌迪亚。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玛丽昂的演技,但有时却真的说不清这个奖项是美国人颁给玛丽昂的,还是颁给当年在卡耐基大厅中那个瘦小干枯,却用自己的爱情和生命来为我们歌唱的Edith Piaf?

  Dancing Life——
  舞蹈人生|Isadora Duncan

  


  邓肯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大起大落,欢乐与痛苦。如同她自己所言,生活是一种感受,一种冒险,也是一种表现形式。
  邓肯与萧伯纳有一段故事,很多人都知道。邓肯写信给萧伯纳:我有第一美丽的身体,你有第一聪明的脑子,我们生一个孩子,再理想不过了。萧伯纳回信:如果小孩儿生下来,身体像我,而脑子像你,那不就糟了吗?
  这只是一个幽默故事,假如以此来断定邓肯有头无脑,那就大错特错了。这个集美丽、智慧于一身的女子,不仅是现代艺术舞的开创者、现代女子服装解放的先锋、复兴希腊古典艺术的倡导者与努力者,同时也是一个才气过人的灵性女子。她革命性的舞蹈和异想天开的爱情观让传统舞蹈与传统道德观都为之震颤!
  邓肯1878年5月27出生于旧金山。父亲是一位诗人,母亲是乐师。邓肯的童年一直随母亲生活,是家里四个孩子中最小的一个。
  迫于生计,邓肯很小就开始给附近的孩子们做舞蹈教师。她和姐姐一起,编创了各种优美的舞姿。她们用舞蹈来表现音乐的旋律、诗歌的意蕴和自然风韵。
  虽然曾被母亲送到有名气的芭蕾老师那里学习舞蹈,但邓肯热爱自由的天性,使她难以忍受传统芭蕾僵化动作程式的束缚。她认为古典芭蕾的训练会造成人体畸形发展,所以她说“芭蕾一点也不美!”她受到当时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向往原始的纯朴和自然的纯真,主张“舞蹈家必须使肉体和灵魂结合,肉体动作必须发展为灵魂的自然语言”,真诚地、自然的抒发内心的情感。她把古希腊文物、雕塑当做寻求新舞蹈的思想姿态的源泉,从自然界中诸如花朵开放、海水波动、鸟儿飞翔的动态中寻找舞蹈动律的启示。因此,她的舞姿流畅协调,洋溢着自由、激情和活力。她的舞蹈给当时舞坛带来新意,对古典芭蕾矫揉造作和因袭程式的表演风格形成了很大的冲击。
  在一次为上流社会表演的过程中,邓肯轻如薄纱的舞衣让名媛们大为惶恐,纷纷送上白色罩衫希望邓肯可以掩住身体。其实早在童年跳舞时,邓肯就深感鞋子和衣服的束缚,于是她扔掉这些赘物,几乎赤身裸体地舞于宽阔的海边,听凭生命的精灵自由地飞翔。面对阴暗舆论的污水四溅,邓肯毫无惧色地孤身作战:“我为什么要关心我露出了身体的哪个部位?为什么人体的一个部位比另一个部位更邪恶?人体本身就是一种美,它应该唤起人们的崇敬,而不是恐惧。”更多时,她喜欢穿简单的希腊长袍赤足舞蹈,她崇尚古希腊式的自由艺术,那种既不同于高贵高雅的古典芭蕾,又与生硬怪异的某些现代舞相异的风格,最终独创了一种自由奔放、飘逸舒展的邓肯式现代舞。
  邓肯的舞蹈,正是自由的表达,其舞蹈被阅读为一种文化上的逾越,拒绝约束,把内在感受与身体外现的行为二分,并主张艺术与自然结合。“所谓女性美,乃由认识自己的身体开始。”她说。
  赤足的邓肯,给上世纪的美国舞蹈界带来了一股有力的冲击。舞蹈史家的描述是这样的:邓肯整个身体在舞动,并把心灵安置其中,不守成规,也因而不落俗套,超越了“肉欲的对象”。
  崇尚自由的个性,不但使邓肯对舞蹈艺术卓有建树,也让她的情感生活多姿多彩。邓肯一生只与前苏联诗人叶赛宁有过短暂的婚姻,但她却与多位世 界知名的艺术家相知相恋,罗丹、邓南遮、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与天才画家克雷格和超级富商洛翰葛林的热恋更是如火如荼,并为她带来了一双可爱的儿女。邓肯在回忆十几岁的初恋时曾说:“当时我疯狂地热恋着,我也相信自此之后自己再没停止过热恋。”一次次疯狂激荡的恋情,被邓肯演绎得荡气回肠,也使邓肯魅力四射光彩照人。
  自信、独立,邓肯爱得轰轰烈烈,纯然不带有一丝世俗的杂念,她试图紧紧抓住并永久珍藏一次又一次爱情,却徒劳。她痛心疾首,那些拥有过的爱情并不意味着繁华永驻。于是,她的一生都在经历着得到与失去、舞神与爱神的激烈碰撞。或爱情激活了艺术,或艺术毁灭了爱情……
  邓肯做母亲的时光短暂而苦涩——与情人所生的一双儿女曾给邓肯的生命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与慰藉,但造化弄人,两个孩子不幸在塞纳河溺毙,转瞬即逝的两个幼小生命让邓肯痛不欲生。此后不久,出生仅几个小时的幼子也夭折于襁褓中,接连不断的打击让一蹶不振的邓肯写下如此的文字:“在人的一生中,母亲的哭声只有两次是听不到的——一次在出生前,一次在死亡后。当我握住他们冰凉的小手时,他们却再也不会握我的手了。我哭了这哭声与生他们时的哭声一模一样。一个是极度喜悦时的哭声,一个是极度悲伤时的哭声,为什么会一样呢?我不知道为什么,可我清楚这哭声真的是一样的。在茫茫人世间,是不是只有一种伟大的哭声,孕育生命的母亲的哭声,既能包含忧伤、悲痛,又能包含欢乐、狂喜呢?”
  但邓肯毕竟是坚强于常人的,对舞蹈艺术的挚爱,对邓肯舞蹈学校学生们的博爱,对艺术和生命的感悟,给了邓肯异乎寻常的生存勇气,使她在绝望的谷底得以重生。
  面对自己的生活,邓肯依旧诚实而坦然:“无论什么人,只要能够如实地写下自己的生活经历,都会成为一部杰作。”邓肯一直盛赞卢梭的《忏悔录》,并称自己的回忆录也要效法卢梭的坦荡与自我解析。她说到了也做到了,在她的《邓肯自传》里,打开心扉,充满激情与思想的文字随时可见。林语堂曾说:“邓肯自传坦率得令人发窘,生动得让我们感到一个亮丽生命的耀现。”
  或许是一段段轰轰烈烈的爱情相继离她而去,或许是对于逝去的孩子哀悼过甚,或许是对于舞蹈艺术的极致追求让她远离尘嚣……步人中年的邓肯,开始不受控制的酗酒和发胖。但上帝并没有给邓肯成为一名落寞老妪的机会——1927年9月14日黄昏,邓肯乘坐汽车出门散心,却陡然间驶向了生命的末日。蓦地,红丝围巾的流苏从她的左肩悄然垂落绕进滚动的车轮,另一端系着的是她的脖颈……终于,她多次呼唤过的死神,就这样在她49岁那年出色地完成了它的使命。而她在临死前所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再见了,我的朋友们!我将要走向光荣。”
  当绚烂归于平淡之时,人们从邓肯身上发现了一种“质本洁来还洁去”的至真和奇美。

  Life of jasmin
  茉莉人生| Marjane Satrapi

  


  一如她对茉莉清香的追求,她想做个保有清香的女人,既是一种对美的诉求,也是内心对于美好的向往,那种美好叫做自由。
  在第60届戛纳电影节上,一部名叫《茉莉人生》的法语参赛动画片成为了一匹夺目的黑马,打败了王家卫的《蓝莓之夜》以及金基德的《呼吸》,获得了评审团大奖。这部影片又名《我在伊朗长大》,改编自插画师玛嘉·莎塔琵的同名自传漫画。虽然这是部片长91分钟的动画片,但它绝不是一部为了小朋友而制作的片子,而是一部展现作者玛嘉·莎塔琵成长过程中爱与痛的故事。
  《茉莉人生》的故事围绕一个叫做玛嘉的小女孩展开。而这个小女孩也恰恰是插画师玛嘉本人。由于影片故事的发生地——伊朗是个充满战争、石油争夺、宗教狂热的国家,因此影片推出后,受到了各大电影节的关注。此后,伊朗国内开始公开谴责这部片子,认为它没有真实描写伊斯兰革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不过对于大多数女性观众来说,我们更多的关注点过多地落在了玛嘉这个小女孩的成长过程,她对家人、对爱情、对国家和对人生的看法和态度。
  正如影片当中的人物那样,幼年的玛嘉是个聪明活泼的伊朗小姑娘,少女玛嘉是快乐的,从前的伊朗,玛嘉和其他爱美的女孩子一样打扮、一样听流行乐ABBA、Bee Gees,但在伊朗政变以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之前那些年轻女孩最基本的对美的追求被政府明令禁止。玛嘉不得不裹着头巾,压抑地活在这个国家,被独裁政权几乎抹杀掉一切女性美丽。
  父母决定送十六岁的玛嘉去奥地利读书。独自来到异乡的玛嘉内心非常的孤独,还要独自迎战躁动的青春期,坚强面对种族歧视。她像一朵盛开的茉莉,自由地飘散着香味。随着时间的流逝,玛嘉逐渐融入了当地的生活,甚至有了段恋爱,不过,玛嘉上高中的时候,她再次陷入了孤独和无限的思乡之情中。
  玛嘉面临着一个残酷的选择,她想回到自己的亲人身边,但是回家意味着天天戴面纱,接受强权政治,为了和自己的亲人团聚,玛嘉回到了伊朗。但是阔别已久的家乡却视她为外国人。她又一次身陷艰难的过渡期。然后,无情的现实令她意识到,自己深爱的祖国并不适合她居住下去,因为她更渴望自由。最终,她再次离开祖国移居法国。
  玛嘉的挣扎和思索或许是个例,因为我们并没有生活在伊朗那样的一个国家,但是她的生活轨迹与我们的生活轨迹是有交集的。我们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没有放弃对自由的追逐。这个自由既包含了我们对于父母过多行为拘束的否定,也包含了我们的思想独立,希望自己独立思考问题,而不要听命于人。
  离开伊朗的玛嘉来到法国又面临融入法国的新问题:学习、生活,甚至爱情的问题接踵而来。她似乎躲开了大人们的政治世界,但是无可救药地陷入感情的深渊。她被爱情的玫瑰花剌伤了,甚至有了轻生的念头,萎靡不振的玛嘉沦落街头,内心冰冷的她相信只有回到父母身边才能够得到温暖,同时,她又很怕父母问及她在异国他乡的故事,因为她想忘记那一切。
  玛嘉的这段经历,我们中的很多人都有同感。我们远离亲人,为了“自由”二字义无反顾地冲向另一片未知的广阔天空,我们渴望心爱的人儿早些出现,我们深陷爱情的沼泽不能自拔,此后受到伤害,又一次回到父母身边。然而,我们仍然相信爱情,我们还会等待下一次的离开。这就是女孩的成长历程,我们不计较追寻自由可能付出的代价。
  玛嘉回到了伊朗,却始终无法融入伊朗的生活,她再次选择离开,去了法国。无论是离开伊朗来到奥地利,还是离开奥地利回到伊朗,以及此后离开伊朗飞往法国,玛嘉无不是为了寻找一片适合自己的净土,玛嘉的经历让人唏嘘不已。面对生活,我们无法改变社会,无法改变现实,唯有令自己改变。我们需要通过自己的双手、双眼去寻找幸福,追求最大限度的自由。
  尽管经历了苦涩的成长历程,现实中的玛嘉却是成功的。移居法国后,她在斯特拉斯堡学习插图艺术。她写过几本儿童读物,创作的插图发表在世界各地的报刊杂志上,包括《纽约人》和 《纽约时报》。现年三十八岁的她先后完成的图画小说讲述她在伊朗度过的童年和在欧洲的经历的《我在伊朗长大》Persepolis和《我在伊朗长大2》Persepolis2为她获得了世界的赞誉。虽然至今她已经在法国生活了十几年,却仍然十分怀念祖国:“法国就像是我的妻子,而伊朗则像是我的母亲。我的母亲,哪怕她是失常的或者是发疯的,并不会改变她是我母亲的事实。”
  对于玛嘉而言,这始终是个艰难的抉择,在祖国、母亲与自由面前,她选择了后者。一如她对茉莉清香的追求,她想做个保有清香的女人,既是一种对美的诉求,也是内心对于美好的向往,那种美好叫做自由。

  Life Of Fiction
  悬疑人生| Agatha Christie

  自己的新居、朋友的宅邸,英国错综复杂的铁路网,遥远的中东各国,游船、东方快车和时髦的客运飞机,最后都演变成了阿加莎笔下的凶案现场,英语世界许多耳熟能详的童谣则成为她小说借以烘托气氛的首选。
  侦探小说女王
  她一生共创作了八十多部长篇小说,一百多个短篇,十七部剧作;她的作品被译成一百零三种文字:在传媒还不甚发达的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她是世界上作品最畅销的作家,著作在一百零二个国家出售。美国著名杂志《纽约人》指出,她的作品销售量在书籍发行史上仅次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和《圣经》。她的《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阳光下的罪恶》等优秀作品被改编成电影,译成多国语言,在世界各地广为上映,颇受欢迎。她由小说改编的《捕鼠器》一剧连续上演多年,经久不衰。她的名字就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大名鼎鼎的侦探小说女王。
  克里斯蒂这个名字,在英美等国连续数年位于畅销书作者榜首,这个简简单单的英国女人,不知道为世界带来多少惊心动魄的故事。由于她在文学上的成就,英国女皇授予她大英帝国阿加莎夫人的称号,她的蜡像被放在著名的杜莎夫人蜡像馆。

  女王的神秘人生
  1890年9月15日,阿加莎玛丽·克拉丽莎米勒在英国德文郡出生。她的美国父亲和英国母亲当时并没有意识到,阿加莎会成为一位作家,一位后来被英国女王和无数人拥戴的“女王”。家中第三个孩子的阿加莎从来没有上过真正的学校,她的教育主要是由她的母亲和几个家庭教师。凭着自己的聪慧,阿加莎在五岁就学会了阅读。孩提时代的阿加莎总是自己发明一些游戏和兄弟姐妹玩,由于没有其他的玩伴,小阿加莎变成了一个很害羞的孩子。她不善于用言词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她选择用音乐表达自己,还曾主修钢琴演奏和声乐。虽然嗓音一度被认为很有前途,但她的表演恐惧症却使她不得不理智地放弃了音乐家之路,而在后来大部分的人生里,阿加莎则选择了用文字来表达自己。
  阿加莎的第一任丈夫阿尔奇克里斯蒂是一名飞行员。婚后不久,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阿尔奇匆忙奔赴战场,而阿加莎也在当地医院成为了一名志愿工作者做护士的工作,后来又到药房工作。医院的工作不仅让阿加莎获得了护理的经验,更使她有机会接触不少当时市场上的新药,获得了大量的药理知识。阿加莎对这些药物十分着迷,从而促成了她把这一侦探小说元素运用到了后来的几部小说当中。而当时在附近侨居的比利时难民更是赋予了她一个完全不同于福尔摩斯的侦探形象——伟大的赫尔克里波罗。阿加莎的第一部小说《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的出版虽然颇费周折,但连续不断的创作最终使克里斯蒂的名字为人所知。阿加莎慢慢成为了一名职业作家。

  失踪后的飞跃
  就在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阿加莎的母亲因病去世,她悲痛欲绝,也就是在这段期间,阿尔奇渐渐疏远了阿加莎,并为了一个名叫南希·尼尔的女子绝情地离开了她。
  两人离婚后不久,阿加莎毫无踪迹地消失了一段时间。这起失踪事件轰动了全国。在历时12天的大规模搜寻后,阿加莎被发现以特丽莎·尼尔的化名栖身于约克郡的一家酒店(尼尔是阿尔奇情妇的名字)。在一段时间的恢复之后,克里斯蒂在从此以后的整个一生都对外宣称,她在当时由于撞车而患了失忆症。阿加莎的支持者们揣测,当时的阿加莎心力交瘁,想要避世疗伤,却被媒体揪住不放,大肆曝光她的隐私,阿加莎只能选择“失忆”来逃离,而有些评论则认为,阿加莎假装得了失忆症,一方面是为了报复他的丈夫为了别的女人离她而去,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宣传她的新书而故意制造的噱头。不管克里斯蒂的失忆是真是假,公众对她的关注在那之后确实上升到了前昕未有的高度。
  经过几年的恢复之后,阿加莎遇到并嫁给了比她小十四岁的马克斯·马洛温,但阿加莎并没有改变笔名,因为克里斯蒂这个名字的认知度实在是太高了。马克斯是一名年轻的考古学家,主要研究中东地区的考古。克里斯蒂和马克斯一起在伊拉克巴格达生活了一些年。在这几年中,克里斯蒂继续她的文学创作,而马克斯则继续他的考古研究。阿加莎的游历生活不仅丰富了她的个人阅历,同时也给她带来了大量的创作素材,使她的作品的故事背景不局限于一时一地。在她的第一本小说《斯泰尔斯的神秘案件》一书中,克里斯蒂运用了她在医院工作中的护士经验,给小说增加了不少的可读性。同样的,在以后小说中运用毒药谋杀的情节也得益于这段时期的知识积累。她身边的人物,身处的场景,都会在小说中有所反映。例如简·马普尔小姐这个终身未嫁的可爱老太太(形象杰出的业余侦探)的身上寄托了阿加莎对她敬爱的姨婆的怀念;奥利弗太太——淡出的黑斯廷斯上尉的接替者,则被认为是阿加莎本人的写照。自己的新居、朋友的宅邸,英国错综复杂的铁路网,遥远的中东各国,游船、东方快车和时髦的客运飞机,最后都演变成了阿加莎笔下的凶案现场。另外英语世界许多耳熟能详的童谣(多出自《鹅妈妈童谣》系列)则是她的小说借以烘托气氛的首选。这些罗列在一起看似有些儿戏的点子正显现了阿加莎无与伦比的智慧——把戏剧冲突强烈的故事安排在这些贴近生活的场景和氛围中,使她的小说具有一种亦真亦幻的魅力。
  1976年,侦探小说女王阿加莎辞世,她留给人门唯一的不解之谜就是她在1926年消失的那段时间。好奇的人们始终不得其解,到底是失忆症,还是炒作?我们恐怕永远也不会知道。但在那个男性当道的文学世界里,她作为第一批创作侦探小说的女作家之一,取得了无数的奖项和殊荣。
其他文献
儿子参军后的第44天,丈夫因意外事故成了植物人。为了让儿子安心服役,母亲刘振芹编造了一个又一个“谎言”。 On the 44th day after her son joined the army, her husband
他是中国证券行业20年沉浮的一个缩影。他曾盛极一时,也两度出局,但始终隐忍克已。现在,他离开体制,东山再起。    2月26日,记者见到了阚治东。他并不在上海淮海东路的办公室,而是出现在略微显得凌乱的合肥,为安徽徽商产业投资基金做筹备。计划中这个基金将注册资本金10亿元。  从去年五月撤诉,阚治东就四处奔走,创办私募股权基金,这是第三只。  当记者阐明来意后,阚治东第一句话是,以前对我的报道很多是
住院精神病患者合并骨折的原因很多,本文主要分析在院精神病患者发生骨折15例的原因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护理对策.通过对精神病合并骨折患者采取积极有效地抗精神
医院文化作为医院竞争力中无所不在的重要因素,始终贯穿于医疗行为当中,并与医疗技术、医疗创新等方面的优势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一起形成医院的核心竞争力.现代医院通过以人
本文结合精神科临床特点,对社会工作在精神科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初步的讨论。社会工作师从专业角度出发认为精神病人患病后包括家庭在内都处于一种“病态”,及所处的环境系统包括
会议
本文以延安市精神病专科医院的工作实践为例,从现实的角度分析精神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策略,包括引进国家与政府项目,以实施卫生服务;争取大型医院和专家支持,以提高医护水平;寻找
作为医院医务管理者的一种管理手段,开展临床路径管理优化医疗费用结构,保证医疗服务质量;增强医疗部门协作,增加患者满意度;降低医疗风险,保障医疗安全。临床路径的过程中,加强了各
为了了解住院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的特点,本文对2010年本院住院精神病人两个病区的病人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认为精神病人攻击行为男性高于女性,多发生于青壮年,且过去有攻击行为的精
昌耀的辞世令我异样的平静,这平静使我自觉有些接近冷漠。该发生的终于发生了。我是较早知道昌耀病情的人,也是他在病榻上挂念过的人。青海的朋友在电话里说“你能不能过来陪
为高端人群建立VIP诊疗中心的模式己经越来越受到医疗卫生行业的认同。作为心理专科医院,开展VIP诊疗中心,要以电话预约就诊的形式,就诊过程确保安静保密。VIP诊疗中心的医护人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