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全过程治理”研究

来源 :农业灾害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matc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灾害治理研究已形成“全过程治理”研究体系,是指对灾害发生的全阶段进行的预警阶段、应急阶段与重建阶段并重研究。民族地区灾害治理工作具有治理工作更艰巨、当地抵御能力更薄弱、重建工作更困难三个现状特点。以广东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为例,立足于“全过程治理”体系,以灾害前期预警为出发点、当期治理为核心、后期处置为落脚点进行分析,构建民族地区灾害治理体系。
  关键词 灾害治理;民族地区;“全过程治理”
  中图分类号:D63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305(2020)07–0–03
  DOI:10.19383/j.cnki.nyzhyj.2020.07.067
  "Whole-process Governance"” of Natural Disasters in Ethnic Township:A Case Study on Daping Township of Liannan Autonomous Country in Guangdong Province
  HUANG Yi-jie (Guangdong Polytechnic Normal University Academy of Minorities, Guangzhou, Guangdong 510665)
  Abstract Research on disaster management has formed a research system of "whole-process governance".Disaster management work in national regions faces the situation that the management works are more difficult, local resistance is weak, the reconstruction is more difficult. Taking Daping Town of Liannan Yao Autonomous County in Guangdong as an example, based on the "whole-process governance" system, the disaster governance system of ethnic group areas is constructed by taking early warning of disasters as the starting point, current governance as the core, and later disposal as the foothold.
  Key words Disaster management; Ethnic minority areas; “Whole-process governance”
  民族地区灾害治理水平仍落后于整体灾害治理水平,抵御灾害能力仍显薄弱,当地因灾致贫、返贫等问题尤为突出,需要重点关注灾害治理。多样的自然地貌环境、特色的民族文化风俗、逐渐城市化的民族地区等情况,使民族地区的灾害治理更具挑战。文章重点研究民族地区灾害治理问题,以“全过程治理”体系探究民族地区灾害预警、灾害应急、灾后处置这三个阶段,以推动灾害治理现代化。
  1 自然灾害“全过程治理”体系的提出
  灾害能够对人类和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造成破坏性影响,并有可能衍生为灾难性质的灾害事物。人类社会一直未曾停止对灾害的探索,不同学科的学者都对此进行了深入探索与研究,如管理学学派立足于管理路径开展灾害治理机制探究,人类学学派从文化治理角度开展灾害变迁研究等。具体内容如下:
  1.1 关于灾害治理管理机制的构建
  菲律宾灾害治理模式是防灾备灾、应急害响、恢复重建三个阶段并重的治理模式,是重视全过程灾害风险的管理方式。印度灾害治理的模式经历了从灾后被动反应、灾难救援到防灾、备灾和减灾的主动行动过程。我国灾害治理模式发展过程也经历了从重视灾害应急治理机制到防灾、减灾、救灾共重的机制阶段,从重视“反应、恢复”阶段到“缩减、预备、反应、恢复”并重,逐渐呈现出系统化、立体化、合作化的防灾减灾体系,灾害“全过程治理”体系已成型。
  1.2 关于灾害治理技术化治理探索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深入运用,自然灾害的协同治理和系统运作研究成为灾害治理的新方向。殷宇冰(2020)强调通过系统运作的基础、党的引领力、基本经济制度的优越性、法律体系的建设、科技技术的多重合作运用,实现灾害技术在防控重大灾害中的优越性,以加强防控灾害科学研究[1]。灾害技术化治理是灾害治理系统运转的重要条件,是灾害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条件。
  1.3 关于灾害治理协同性治理的探索
  李悟(2019)提出灾害治理的政社合作能够推动资源共享,实现共同训练,助力技能互补,实现协作救援,确保有效处理[2]。邢宇宙(2017)提出通过构建政社协同机制,搭建联盟形成组织联动机制,构建多方力量,完善支持培育机制,通过参与主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机制,实现资源、资金、人员筹集最大化,保障灾害治理工作的推进[3]。
  综上所述,灾害治理的研究成果呈现多学科、跨学科的特点,以整体性视角探究灾害治理体系。因而,现有灾害治理成果已形成灾害治理“全过程治理”研究体系,是指对灾害发生的全阶段进行的预警阶段、应急阶段与重建阶段并重研究。自然灾害治理的“全过程治理”体系是聚集自然灾害发生的全阶段,立足于整体观点,重视灾害治理的灾前、灾中、灾后并重治理模式。
  2 自然灾害“全过程治理”在民族地区的实现
  相比于平原地区,民族地区灾害治理工作具有治理工作更艱巨、当地抵御能力更薄弱、重建工作更困难的特点。具体如下:   2.1 民族地区灾害治理工作更艰巨
  相比于平原地区,民族地区主要位于高山、陡壁之间,由于气候条件、地质因素等因素,受自然灾害影响更严重,表现为灾害发生频率高、灾害种类多。据调研统计,连南大坪镇位居连南西北部,自然植被主要是山地、森林,是个半农半林的瑶族聚居镇。大坪镇现有地质灾害隐患点6处,受地质灾害严重影响,由于阶段性、局地性的灾害性天气而引起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主要集中于4—10月,其中5—6月是全年地质灾害最严重的时期,可带来长期的灾害影响,民族地区灾害治理工作迫在眉睫。
  2.2 民族地区灾害抵御能力薄弱
  在实际情况中,民族地区防灾减灾需要技术、资源、人才的高度支持。但在长期的民族社会治理实践中,国家更多聚焦于民族地区贫困问题、教育问题。据调研显示,连南瑶族自治县的应急管理局工作难点是缺乏技术、机器支持,技术支持仍待完善;由于应急局成立时间较短,缺少相关灾害治理工作经验,使得民族地区灾害抵御能力薄弱。
  2.3 民族地区灾后重建工作更复杂
  随着乡村振兴的开展,民族地区灾害治理工作陆续开展,对受灾严重的地区进行了减灾工程建设、就近搬迁与异地搬迁等工作。在实际情况中,由于民族文化、风俗、习惯的特殊性,经常出现文化差异、文化不适应等现象。当地社会具有独特的精神信仰文化,他们信奉当地的祖先文化,具有强烈的当地文化认知。因此在灾害发生过程中,需要重视灾害文化尊重工作,减少文化冲突与文化入侵现象,以更好地推动灾害工作。
  由于民族地区灾害治理的特殊性,相关部门需要更重视灾害治理过程,将“全过程治理”体系运用至民族地区。以连南瑶族自治县大坪镇为例,具体剖析民族地区灾害预警现状、灾害应急现状和灾后处置现状,构建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韧性治理体系。
  3 出发点:基于民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前期预警
  自然灾害前期预警是灾害治理的第一环节,构建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预警模式是灾害治理的出发点,科技化、自动化、体系化的预警体系是灾害预警体系的关键。
  3.1 构建民族地区预警组织体系
  预警组织体系主要指日常预警工作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统筹与日常管理工作。(1)贯彻县指挥部的指示和部署,统筹各部门合力完成相关灾害治理工作,推动灾害整体性治理。(2)统筹村委、村小组进行日常灾害点巡查工作,将预警工作落实到基层村组织,以及时、有效的监测灾害风险。大坪镇针对各村成立了地质灾害风险排查制度,以村两委为核心干部组建排查队伍,定时进行灾害点排查、登记、上报工作,实现灾害风险及时预警,构建基层预警“第一线”,并及时组织发布应急防治与救灾信息,构建有效的灾害预警模式。
  3.2 构建当地灾害储备体系
  主要包括预防措施、预报体系与预警方案。预防措施是预警体系的关键,主要包括灾害防治年度方案、灾害预警监控系统与当地灾害点地图。(1)针对以往经验制定当年的防治方案。提前规划当地灾害防治措施,提升当地灾害抵御能力。(2)规划灾害点地图。各级人民政府要将当地灾害频发危险点、隐患点的监测工作落实到具体单位、镇长和村委会主任,并将有关当地频发灾害的灾害防范措施“防灾明白卡”和“避险明白卡”发放到受灾害隐患点威胁的单位、住户及责任人手中。
  3.3 构建当地灾害文化体系
  在民族地区灾害治理中,灾前预警需要重视民族地区风俗习惯。王田(2018)提出以地方性知识文化为重点的“预防机制、预警机制、消解机制”的机制,能有效将灾难危害置于可控范围[4]。大坪镇作为连南瑶族聚居的地区,传统瑶族文化中具有传统的灾害预防智慧。例如,当地瑶歌中有丰富的关于气候、节气的歌曲,瑶族歌曲《十二月气节歌》中“正月立春又雨水”“三月清明来谷雨”等歌句中暗含传统瑶族文化的灾害文化认知,并与天气气节相融合,具有特殊的民间灾害预警功能。因此,灾害文化体系构建的关键如下:(1)针对传统文化中灾害知识进行改造,通过宣传与教育对传统灾害文化进行创新式继承;(2)将简单的灾害预防知识通过民族舞蹈、民族歌谣等方式再创作,通过当地传统的传颂方式将现代灾害治理方式进行宣传,普及至当地社会基层生活中。
  4 核心:基于民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当期治理
  灾害治理的核心环节是灾害应急环节,是灾害治理水平的最直接表现。灾害救援的效果直接影响民族地区受灾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党和政府曾大力开展我国灾害治理的应急管理,应急救援逐渐走向了精准化和技术化。相比于城市灾害救援,民族地区灾害救援存在一定的差异与不足,当地风俗文化与现代社会普遍大众生活具有较大差异,需要重视灾害应急的特殊照顾、特殊保护工作。
  民族地区灾害治理的应急处理应从组织体系、程序启动、现场处置三个方面进行规划。具体如下:
  4.1 构建民族地区应急管理组织体系
  在组织体系中,民族地区应针对当地频发的灾害构建专门的灾害管理体系,建立专项救援指挥部门,以最高指挥中心联动当地政府各个职能部门,实现有序、高效的灾害治理。例如,连南瑶族自治县针对地质灾害治理成立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领导小组,并牵头国土所、农业办、民政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联动,实现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协同处理地质应急处置工作。
  4.2 制定以等级为标准的灾害应急启动规划
  建立按照灾害等级为标准的灾害启动方案,通过灾害等级实现灾害治理规划、协调工作。现场处置主要指灾害地的现场救援工作,一是需要及时划定灾害危险区,设立明显的危险区警示标志,确定预警信号和撤离路线,组织群众转移避让或采取排险防治措施;二是通过社会动员,让相关单位参与应急处置工作,包括组织营救、伤员救治、疏散撤离和协调各级各类救援队伍的行动等。
  4.3 组织民族地区专属救援队伍
  针对民族地区特殊文化情况,应对前往受灾一线的救援队伍进行简单的培训与普及,在保障受灾群众基本生命安全的同时,提升当地灾民安全感,在尊重与理解的同时,实现高效救援。例如,连南瑶族自治县有一支应急救援队伍,主要承担起连南防范并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但该队伍前身为消防队,有更多关于森林救火的工作经验,缺少相关其他災害救援经验,因此需要对其进行重点培训,打造当地专属的灾害救援队。   5 落脚点:基于民族地区的自然灾害后期处置
  灾害后期处置是灾害发生后灾害治理的处置与恢复,是民族地区发展的重要一环,是民族地区自然灾害治理的落脚点。民族地区自然灾害后期处置是指灾后恢复与重建,大量民族学、社会学学者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学者们都非常关注民族地区灾害后的文化重建与恢复工作,探索民族地区灾害文化的变迁。灾害使传统民族文化更加适应时代发展需要、更加适应满足各族群众文化生活的需要、更加适应参与国内外文化竞争的需要,进一步增强了民族文化凝聚力和创新力。但灾后重建过程中文化重构存在一定的不足,故需要重点关注民族地区灾害治理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建设。
  5.1 重视民族文化环境重建
  如何正确解决当地民族文化与民族历史,需要重点探索与定位。在重视灾后文化重建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灾后社会环境的重建,注重灾后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构。灾后重建是一次挑战,如何立足于灾后重建契机进行经济发展是关键,需要重视对当地文化环境的调研与分析,结合当地人的视角进行重建与恢复,真正解读当地文化历史,通过文化重塑辅助当地民众重新建立对自身文化的认可与认知。
  5.2 持续重视灾后当地公众需求
  災害是能够对当地群众产生持续影响的事件,灾害带来的并非是简单的环境破坏,更多的是文化冲突与情绪冲击。由于灾害的发生,当地群众被迫与熟悉的环境分离,重新适应环境,存在陌生环境下产生的焦虑情绪冲突与新环境下产生的新习惯文化冲突,故要持续关注受灾群众的需求以及当地受灾群众的情绪照顾需求,帮助当地群众恢复正常生活。
  5.3 重视灾后激励与责任追究
  在突发灾害应急处置结束后,需要根据专家组以及内部工作人员资料提交灾害应急调查评估报告,主要包括:灾害基本灾情、抢险救灾情况、灾害类型和规模、灾害成灾原因、发展趋势、已经采取的防范对策和措施、今后防治工作意见与建议等若干方面,并重点对当次灾害治理的不足进行反思与总结。后期处理仍需要建立激励与责任追究,对在突发灾害应急处置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6 结语:连南大坪灾害治理范式推广
  灾害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一环,民族地区灾害治理是灾害治理任务的攻坚任务。民族地区灾害治理工作具有治理工作更艰巨、当地抵御能力更薄弱、重建工作更困难的特点,要立足于“全过程治理”体系研究与分析,借鉴灾害治理现有的研究成果,具体剖析民族地区灾害预警、灾害应急和灾后处置,从管理治理、技术治理、文化治理多方面实现民族地区自然灾害韧性治理体系构建。
  民族地区灾害治理仍需继续扎根于基层田野调查,立足于民族地区特殊性进行研究与分析,探究民族地区灾害治理具体运转机制,探索民族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智慧在灾害治理中的具体作用,探索民族地区灾害治理现代化的专属路径。
  参考文献
  [1] 殷宇冰,黄铁苗.建立重大灾害防控长效机制的基本思路[J].开放导报,2020(2):101–106.
  [2] 李悟.合法性、专业性与风险性:灾害合作治理中的多重逻辑——一个政社合作的经验研究[J].中国应急救援,2019(6):26–31.
  [3] 邢宇宙.协同治理视角下我国社会组织参与灾害救援的实现机制[J].行政管理改革,2017(8):59–63.
  [4] 王田.羌族地区村落社会的灾难应对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6):20–25.
  责任编辑:黄艳飞
其他文献
摘要 利用隰县国家气象自动观测站、香梨花期冻害区南唐户村和乔村区域气象自动观测站的常规观测资料和香梨发育期观测及冻害资料,对2018年4月6—7日山西隰县香梨花期冻害发生的气象条件、果树条件、冻害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香梨花期冻害程度判断为重度冻害。造成冻害的原因:第1,前期气温异常偏高,导致花期提前10~15 d,致使花期冻害风险加大。第2,超强冷影响,Tmin≤-5.0℃且D≥5 h,超
期刊
摘要 [目的]掌握食品中沙门氏菌能力验证中可疑菌落的分离及鉴定,分析食品中沙門氏菌检验过程中存在漏检的可能性及判定方法。[方法]按照沙门氏菌能力验证作业指导书及GB 4789.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的要求对编号为224号、740号、845号3份能力验证考核样品进行沙门氏菌的检测。[结果]3份样品中均检出沙门氏菌,其中224号样品中检出沙门氏菌双相亚利桑那亚
期刊
摘要 选用大宁县(1973—2008年)36年地面气象观测历史资料,与大宁县近10年(2009—2018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进行对比分析,重点探讨大宁县近10年春季的气候变化特征,客观分析了春季气候对大宁县农业生产的影响,结合大宁县春季气候特点,提出相应防御措施,对合理安排春季农事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 春季气候;农事生产;影响;防御对策  大宁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农事生产仍然受到天气气
期刊
摘要 分析茂名地区2008—2017年的气象灾情普查数据,得到茂名市气象灾害序列。台风是对茂名地区造成影响最严重的一类气象灾害,暴雨与低温阴雨的影响次之。灾害在汛期4—9月发生频次较高,其中6月与8月最多。雷暴是发生频次最高的灾害。及时有效地制定主汛期防汛策略和提高基层气象抗灾救灾与公众防灾能力是防灾工作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 茂名;气象灾害;防灾  近些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环境背景下,各类极端天
期刊
摘要 利用常规资料、多普勒雷达及自动站等资料,对秦巴山区一次致灾冰雹过程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强对流天气是在高空前倾槽东移过程中产生的,中低层切变线为对流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地面辐合线是此次强冰雹天气的触发机制;适宜的0℃和-20℃层高度、地面暖低压和特殊的“喇叭口”地形等有利于强冰雹天气的发生;冰雹发生在低空急流左前方、高空急流出口区的左侧和地面辐合线附近。较强不稳定层结和垂直风切变是导致对
期刊
摘要 选取2015—2019年青岛市崂山区10个气象自动站的日气温数据和EC细网格模式2 m气温预报产品,验证EC细网格模式2 m气温预报产品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在青岛崂山地区的准确率,同时分析崂山地区温度的时间、空间分布特征,对预报产品进行订正,在实际业务中进行推广,提高预报的准确率,做好公众气象服务。结果表明,气温存在年变化差异和季节内差异,同一种温度下,春季和夏季的区域分布比较类似,秋季和冬季
期刊
摘要 近年来安徽省桃产业快速发展,有力地助推了农民增收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果实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安徽省桃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受到巨大挑战。通过5年多的实践试验,针对安徽省的气候条件及土壤环境条件,总结分析了安徽省绿色食品桃栽培生产关键技术,重点阐述了桃园规划、品种选择、栽植管理和果实采收等技术,为桃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绿色食品;桃;品种;田间管理;病虫害
期刊
摘要 基于“景村融合”的理念,通过对徐州市倪园村自然与历史人文价值评估,从明确特色定位、提升生态田园建设、优化村庄空间布局、完善服务设施配套等方面制定规划建设策略,从而实现以景带村、景村互动、产景融合、居游共享的景村一体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把构建景村融合发展打造成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的亮点和突破点。  关键词 景村融合;特色田园乡村;倪园村  中图分类号:TU982.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
期刊
摘要 伴随着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逐渐重视,野生动物种群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其自由活动区域和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对周遭人群的伤害问题也日益突出,给周围民众带来较大的财产和经济损失。首先分析了江苏宝应县的基本情况及生物资源概况,其次探讨了野生动物造成的损失,并针对野生动物致损赔偿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为日后江苏宝应县致损赔偿问题的解决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 野生动物;赔偿机制;探究  中图分
期刊
摘要 采用乙酰丙酮法提取3种常见食品中的甲醛,事先用硫酸鈉溶液进行预提取,蒸馏后采用分光光度法测定食品中的甲醛含量,通过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优化了提取方式、水浴时间、水浴温度。该方法要求不高、操作简单,可以为将来食品中甲醛测定国家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 分光光度法;乙酰丙酮;甲醛  甲醛是一种具有强烈刺激性气味的,可以破坏生物细胞蛋白质的原生质毒物,主要危害表现为对皮肤黏膜、呼吸道黏膜及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