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态环境下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来源 :经济视角·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1986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大众传媒时代,拟态环境越来越深入、全面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为了防止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必须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关键词:大众传媒;拟态环境;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
  作者简介:郝以宏(1966-),女,河南南阳人,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政治、法律。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1.11.58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11-127-03
  
   在大众传媒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借助于一定大众传播媒介系统来实现对现实环境的认识。大众传媒通过技术手段和组织机构,不断地用“反映现实”的方式建构社会现实,在现代人和现实世界之间,插入了一个庞大的媒介营造环境——拟态环境。随着电视的普及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并越来越深入、全面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
   为了应对大众传媒的影响,20世纪30年代以来,欧洲、北美洲、大洋洲、拉丁美洲以及亚洲部分国家和地区逐渐开始研究媒介素养问题并开展了媒介素养教育。我国的媒介素养教育起步较晚,普及面窄,青少年媒介素养水平普遍较低。当青年学生进入大学以后,他们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媒介接触时间成倍增长,大众传媒的负面影响已经严重地影响到当中一部分人的成长、成人、成才。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成为摆在高校教育工作者面前一个十分重要课题。
   一、媒介素养教育概述
   媒介素养,又可称为媒体素养、媒体素质等。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公众对于媒介的认识和关于媒介的知识。另一个是传媒工作者对自己职业的认识和一种职业精神。本文是在第一层含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在1992年提出:媒介素养就是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的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能力和制作能力以及思辨的反应能力。[1]
   一般认为,媒介素养教育最早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的英国。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感觉到了发展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1992年教科文组织出版了《全球传媒教育的新趋势》以后,媒介素质教育已成为一股世界潮流。目前,英国、澳大利亚、法国、加拿大、芬兰、挪威、瑞典、瑞士等国都已将这一内容正式纳入到正规的教育课程。美国、日本、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则将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等学校课程内,并陆续开发出许多教学模式及课程教材以供参考,媒介素养教育逐渐成为一种终身教育。
   我国对媒介素养和媒介素养教育的关注始于1997年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发表的论文《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进入本土化实践阶段则更晚。2004年9月上海交大首开《传媒素养》公选课程,并出版了国内第一本媒介素养的教材。近几年,北京、上海、浙江、江苏、山东等地一些高校也开始面向全校大学生开设了媒介素养教育选修课程。
   媒介素养教育从产生时起,就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演变到今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多含义、多角度、多层面的概念。我国目前学术界普遍接受的是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卜卫女士给媒介素养教育下的定义:培养公民媒介素质的教育,包括4个方面的内容:基础的媒介知识以及如何使用媒介;学习判断媒介信息的意义和价值;学习创造传播信息的知识和技巧;了解如何利用大众媒介发展自已。[2]
   二、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
   (一)我们生活在“拟态环境”之中
   拟态环境的出现是建立在大众传播媒介普及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的。传媒为人类创造了生存的“拟态环境”,已经成为中外许多学者的共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
   1、“拟态环境”的涵义
   “拟态环境”这一概念最先是由李普曼提出来的。早在20世纪20年代,美国著名新闻评论家和专栏作家李普曼研究了大众传播给社会带来的巨大而独特的影响。李普曼的“拟态环境”理论指出,现代社会越来越巨大化和复杂化,人们由于实际活动的范围、精力和注意力有限,不可能对与他们有关的整个外部环境和众多的事情都保持经验性接触,对超出自己亲身感知以外的事物,只能依靠大众传媒提供的信息去了解和认知,进而形成关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因此所谓的“拟态环境”,正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之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然而,由于这种加工、选择和结构化活动是在一般人看不见的地方(媒介内部)进行的,所以,通常人们意识不到这一点,而往往把“拟态环境”作为客观环境本身来看待。[3]
   2、“拟态环境”的双刃性:向导和误导
   “拟态环境”说明了在大众传媒时代,现代人的生活特征,即生活在一个由大众传媒营造的虚拟信息空间里。我们每天看报、读书、听收音机、看电视、上网,置身于媒介的海洋,大众传媒成为我们获得外界信息的主要渠道和重要手段,成为我们社会化过程里最重要的力量。“我们必须特别注意一个共同的要素,那就是在人与他的假环境之间的插入物。他的行为是在对于虚假环境的一种反应。但是,因为是行为,如果见诸行动,其后果就不是在刺激起行为的假环境中而是在发生行动的真实环境中起作用。……因为在社会生活的层次上,所谓人对于环境的调整当然是通过各种虚构作为媒介来进行的”。[4] “拟态环境”不仅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们的认知方式,影响着我们的价值判断,还时时刻刻影响着我们的日常活动和行为方式的意义,甚至影响着我们的生存方式。
   “拟态环境”与现实环境既相联系又相区别,“拟态环境”是对现实环境的再现,但这种再现不是“镜子”式的再现,而是经过了传播媒介的选择和加工,媒介常常会根据传播的需要来选择报道的重点和角度。媒体通过“议程设置的功能”、树立“意见领袖”、营造“意见环境”等手段来影响和制约舆论,从而影响人们的思维和行动。媒介为人们提供了大量有关现实的有用信息,使人们能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同时“拟态环境”通过对事件的解释、规定实现社会协调作用。人是社会的人,拟态环境通过言论、宣传,帮助社会形成共识,协调人们的行为,起到一个正确的导向作用。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由于“拟态环境”反映的是局部的、加工过的客观现实,有时也在误导我们的认知、判断和行为。一方面,由于媒介是通过文字或音像重现现实世界,即使是正面的传播信息,人们也可能做错误的解读;另一方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媒介出现了低俗化、娱乐化倾向,色情、暴力、虚假信息增多,尤其是在网络中。这种“拟态环境”不仅使人们的文化鉴赏水平和思维判断能力下降,而且也使人们的价值评价标准呈现明显的功利化倾向,误导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二)大学生群体对“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缺乏“免疫力”
   由于我国媒介素养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小学媒介素养教育严重缺位,高校目前也没有把正规的、系统的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中来,所以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普遍较低。“当大众媒介普及的速度超过大众的媒介素养储备的时候,媒介的负面作用就更为明显,至少是与正面作用呈交错抗衡的状态”。[5]由于过多地接触和依赖现代传媒,很多大学生将“拟态环境”等同于现实环境,或者沉迷于网络,变得自我封闭、冷漠暴躁;或者被误导盲目追求高消费;更有甚者,部分大学生因缺乏一定的传媒素养走入误区导致媒介行为的失范。据了解,中国大学生中有一半以上曾上过黄色网站,通过其他方式接触色情信息的则更多;有的大学生因过度沉迷于网络而混淆了虚拟世界与现实的区别,将游戏中的暴力运用于生活中,导致杀人、抢劫、诈骗等犯罪行为;有的在网上说脏话、进行人身攻击、盗用私人信息、实施智能犯罪等。大学生作为当代青年中知识水平高的群体,在世界性难题——黑客现象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中国人民大学喻国明教授指出:“目前我国青少年对社会的基本认识和对社会游戏规则的把握及其人生价值观的形成,90%以上的内容是通过传媒获得的。媒介传播中大量存在的消极因素已经并正在严重影响着青少年的社会化,至于对那些自制力不强的成年人的影响,事实上也是惊人的。开放的危险只能用开放的办法来对付,除了通过媒介立法、加强监督、媒介自律等形式规范媒介行为,引进传媒素养教育应该是我国现实而紧迫的选择”。
   三、媒介素养教育的实施
   广义上来说,高校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可以分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两个部分。专业教育主要针对影视、新闻等与媒介传播相关的专业学生开设,重点培养他们的职业精神,为社会营造健康的媒介环境。狭义的媒介素养教育主要指通识教育,即针对非媒介专业的学生,重点培养他们认识媒介和正确使用媒介的能力。本文是在狭义上使用这一概念的。
   (一)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
   在传媒社会,媒体通过各种各样的信息载体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而崭新的课题。由于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各个高校都已经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并且有专项经费保障,把媒介素养教育纳入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可以从机制上保障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
   1、建立由学院领导牵头,宣传部、教务处、学工部、团委等各部门组成媒介素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一安排、布置、协调此项工作。
   2、根据本院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而科学的媒介素养教育体制,编制媒介素养教育实施方案。各个院校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在大学生中广泛开展传媒素养教育讲座,逐步开设公共选修课,直到最后把媒介素养教育开设成大学生的必修课。
   3、充分利用校内的校报、校刊、广播、电视、网络、电影等媒介对学生进行宣传和培训。一方面,充分利用校园传媒,优化高校思想政治环境;另一方面,也(下转140页)(上接128页)让大学生广泛地参与媒介实践活动,使他们在传播实践中不断学习,提升他们的传媒素养。
   4、积极探索媒介素养教育的途径,建设媒介素养教育校内校外基地。媒介素养教育是教育学与传播学相结合的学科,这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方面,学校可以建立模拟媒介工作室,包括报纸采写编辑及广播、电视、网络制作室,让学生参与媒介信息的生产;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和媒介联合,开设校外媒介素养教育基地,或者让学生直接到基地去实习,或者邀请媒介知名人士走进校园,与学生面对面,讲述他们的奋斗经历和实践经验,让学生去感受被媒介包围的生活环境,去辨析不同符号的作用,提升学生对媒介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
   (二)加强与家庭、媒体和社会的沟通,实现媒介素养多元化教育、终身教育
   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并非是高校单方的责任,媒介素养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是“媒介他律”的教育,是社会教育,家庭、媒体和社会组织都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同时,信息社会的根本要求是终身学习,因此,在施行媒介素养教育的时候,家庭、媒体或社会就有责任与高校相互配合,建立社会、学校、家庭、媒体“四结合”的教育模式,坚持合力原则,多渠道、多角度促进他们媒介素养的提高,并最终实现公民媒介素养的终身教育。
   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拟态环境”加速环境化,我们生活在媒介制造的巨网之中,分不清哪是现实环境,哪是“拟态环境”,人被异化或者被消解,成了媒介的延伸。“批判性的媒体读解能力的获得乃是个人与国民在学习如何应付具有诱惑力的文化环境时的一种重要的资源。学会如何解读、批判和抵制社会文化方面的操纵,可以帮助人们在涉及主流的媒体和文化形式时获得力量。它可以提升个人在面对媒体文化时的独立性,同时赋予人们以更多的权力管理自身的文化环境。”[6]为了更好地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高校必须重视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充分利用各种教育途径,形成一种全面的、立体的教育模式,提升大学生的媒介素养。
   参考文献:
  [1] 张开.媒介素养教育在信息时代[J].现代传播,2003,(01).
  [2]卜卫.论媒介教育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现代传播,1997,(01):32~33.
  [3][4][美]李普曼著,林姗译.舆论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89;7.
  [5]田维义.大学生媒介素养教育[J].现代传播,2004,(06).
  [6][美]道格拉斯·凯尔纳.媒体文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2.
其他文献
鲁迅先生不仅仅是杰出的文学家,也是杰出的报刊活动者,他的一生和报刊有着紧密的关系。报刊是鲁迅先生战斗的主要阵地,他用他那支如椽的巨笔,在这个阵地上建立了不朽的战斗业
做好深基坑的设计与施工管理,不仅是高层建筑工程建设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和保障工程项目实施不可或缺的手段,而且也是工程圆满完成的基础.
期刊
党的十八大召开后的两个月,笔者有幸参加了南昌市老干部党的十八大精神宣讲团,先后到机关、学校、街道、企业等进行了近20场宣讲,场场受到好评。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效果,主要是
要想学习好化学并取得优秀的化学成绩、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掌握化学的解题技巧是第一关键.为此,笔者将在几个方面做深入探究,有效帮助广大高中生提高化学成绩.一、高中生学
利用各种常见不等式、判别式、数列、解析几何、立体几何等多种方法研究多元问题,系统贯穿各版块知识之间的联系.
“定位”本是营销学的术语,指在产品的营销过程中,通过突出品牌符合消费者心理需求的特点,使其在潜在的顾客心中建立相应的位置,从而在销售信息过度密集的环境下占有优势的一
在日常教学当中,有些教师误解了“谈化语法”的真正含义,误以为语法教学可有可无,忽视了语法教学在英语教学中的作用,甚至抛弃了多年来积累的语法教学经验。在没有适当的语言环境的条件下,学生无法依直觉较好地感知和运用英语,如果学生不掌握英语的基本语法规则,就只能像鹦鹉学舌一样只学会最基本的简单会话和一些词汇,很难达到深层次的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语法教学的目的是非母语语言学习的工具及掌握非母语语言学习方法之
塔里木盆地孔雀河地区寒武—奥陶系烃源岩分布广泛,厚度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大,累计最大厚度达4 000余米,寒武系—下奥陶统烃源岩有机质处于高成熟-过成熟阶段,中上奥陶统烃源
2006年3月,欧盟委员会对外正式公布了“获得可持续发展,有竞争力和安全能源的欧洲战略”的能源政策绿皮书,绿皮书从欧洲能源投资需求迫切、进口依存度上升、资源分布 March
摘 要:要真正提高我们学生的数学素质,就要不断强化他们的数学意识;不断激发他们的数学兴趣;不断训练他们的数学思维;不断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真正重视“数学过程”的教学,落实数学素质,更好地为学生服务,为社会服务。  关键词:教学情境;数学意识;兴趣;思维;素质  “数学过程”是在真正理解数学、形成数学的思想方法之后,运用数学解决问题所必经之路。无论是学习数学、解决数学中的问题,还是应用数学解决实际生